《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2)
傷寒纘論卷上 (22)
1. 傷寒纘論卷上
不可拘於府病為陽,概用寒下而禁用溫劑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風為陽,陽能消穀,故能食,寒為陰,陰不能消穀,故不能食,蓋邪入陽明,
已至中焦營衛交會之處,渾然一氣,似難分辨,惟能食不能食,差有據耳。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陽明氣血俱多,故其脈長而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此二條言太陽之邪初入陽明,未離太陽,故仍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而出,
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而出矣,陽明營衛難辨,辨之全藉於脈證,
風邪之脈,傳至陽明,自汗已多,則緩去而遲在,寒邪之脈,傳至陽明,發熱已甚,
則緊去而浮在,此皆邪氣在經之徵,若傳入於府,則遲者必數,浮者必實矣,
設不數不實,定為胃虛不勝攻下之證也。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欬,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此胃熱協風邪上攻之證,以風主運動故也,風邪攻胃,胃氣上逆則咳,
咽門者胃之系,咳甚則咽傷,故必咽痛,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以散風邪,袪胃濕,
若胃氣不逆,則不咳,咽亦不痛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此胃熱協寒邪鬱於皮膚之證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
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非謂當用補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
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無汗嘔咳,手足厥者,得之營衛俱傷,而邪熱入深也,然小便利,
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頭痛,仍宜小青龍主之,
若不嘔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熱必順水道而出,豈有逆攻巔頂之理哉。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衂。
漱水不欲嚥,知邪入血分,血為陰,故不能消水也,陽明之脈起於鼻,
血得熱而妄行,必由清道出也。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衂。
能食知邪不在裏而在經,故必衂。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脈浮緊而潮熱者,太陽寒邪,欲入陽明之府而未入也,邪雖未入,
而潮熱之證預形矣,脈但浮而盜汗出者,太陽風邪,將傳少陽之經而未傳也,
經雖未傳,而盜汗之證先見矣,蓋少陽氣血俱少,本不主汗,以其邪熱在裏,
熏蒸陽明,而陽明肉腠自固,故不得出,乘合目時,脾氣不運,肉腠疎豁,
則邪熱得以透出,所以盜汗雖為少陽證,而實不外乎陽明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
白話文:
不可只因為是府病就認為是陽證,而一概使用寒涼下瀉的方法,禁用溫熱藥物。
陽明病,如果病人能吃東西,稱為中風;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
風屬陽,陽氣能消化食物,所以能吃;寒屬陰,陰氣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吃。邪氣入侵陽明經,到達中焦營衛交會之處,陰陽混雜,不易分辨,但能否進食,卻是區分的依據。
傷寒病三日,陽明脈象洪大。
陽明經氣血充盛,所以脈象長而大。
脈象浮大,應該發汗治療,如果醫生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這是大錯特錯。
陽明病,脈象遲緩,汗出較多,輕微惡寒,說明表證未解,可以發汗治療,宜用桂枝湯。
陽明病,脈象浮大,無汗且喘息,發汗治療則會痊癒,宜用麻黃湯。
以上兩條說明太陽經的邪氣剛入侵陽明經,尚未離開太陽經,所以仍然使用桂枝湯解表,則風邪會從衛分排出;使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會從營分排出。陽明經的營衛很難分辨,辨別的關鍵全憑脈象和症狀。風邪的脈象傳至陽明經,自汗已多,則脈象會緩慢而遲滯;寒邪的脈象傳至陽明經,發熱已甚,則脈象會緊而浮。這些都是邪氣在經絡中的徵象。如果邪氣傳入府臟,則遲緩的脈象必然數而急促,浮大的脈象必然有力。如果脈象既不數也不實,則一定是胃氣虛弱,不能承受攻下之法的症狀。
陽明病,只有頭暈,不惡寒,能吃東西但咳嗽,病人必定咽喉疼痛;如果沒有咳嗽,咽喉也不會痛。
這是胃熱與風邪共同上犯的症狀,因風主運動之故。風邪犯胃,胃氣上逆則咳嗽,咽喉是胃的連接部位,咳嗽嚴重則咽喉受損,所以必定咽喉疼痛,宜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散風寒、祛除胃濕。如果胃氣不上逆,則不咳嗽,咽喉也不痛。
陽明病,應該多汗,反而無汗,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因為長期虛弱造成的。
這是胃熱與寒邪鬱結於皮膚的症狀。說長期虛弱,說明無法將邪氣透發於肌表的原因,宜用桂枝二越婢湯治療,並不是說應該使用補益的藥物。
陽明病,反而無汗,小便頻數,二三日嘔吐且咳嗽,手足厥冷,必定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足不厥冷,則頭不痛。
陽明病無汗、嘔吐、咳嗽,手足厥冷,是因為營衛都受損,邪熱深入的緣故。但是小便頻數,說明邪熱不在裏而在表,不在下而在上,所以知道必定頭痛,仍然宜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沒有嘔吐、咳嗽、厥冷,而小便頻數,邪熱必定順著水道排出,怎麼會有逆攻頭頂的道理呢?
陽明病,口乾,只想漱口,不想吞咽,這一定是內出血。
只想漱口不想吞咽,說明邪氣入侵血分,血屬陰,所以不能消化水液。陽明經的脈絡始於鼻部,血液因熱而妄行,必定從清道排出。
脈象浮大,發熱,口乾鼻燥,能吃東西,則一定是內出血。
能吃東西說明邪氣不在裏而在經,所以一定是內出血。
陽明病,脈象浮大而緊,必定潮熱,發作有時間性,只有脈象浮大,必定盜汗。
脈象浮緊而潮熱,是太陽經的寒邪想要入侵陽明經的府臟而未入侵。邪氣雖然未入侵,但潮熱的症狀已經預先出現。脈象只是浮大而盜汗,是太陽經的風邪將要傳入少陽經而尚未傳入。經絡雖然尚未傳入,但盜汗的症狀已經先出現。因為少陽經氣血都少,本來不主汗,由於裏面的邪熱熏蒸陽明經,而陽明經的肌膚腠理自我閉合,所以邪氣不能排出。趁著合眼睡覺的時候,脾胃氣機不運,肌膚腠理疏鬆,則邪熱得以透出,所以盜汗雖然是少陽經的症狀,而實際上並不脫離陽明經。
陽明中風,脈象弦緊、浮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肋下和心臟疼痛,長時間按壓則氣機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