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1)

1. 傷寒纘論卷上

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東垣所謂勞力感寒是也,以其人本虛,故脈不弦緊而弱,渴者津液本少,

不能勝邪也,被火者讝語,火氣傷陰,陽神悖亂也,弱者發熱,

更傷陰血也,被火後脈不數疾而反浮,知邪未入裏,猶宜微汗以和表,

則火邪亦得外散矣,設見數疾,當兼分利滲泄,具見言外。

太陽傷寒者,加溫鍼必驚也。

溫鍼攻寒,營血得之,更增其熱,營氣通於心,引熱邪上逼神明,必致驚惶神亂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炙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邪挾火勢上逆,而不下通陰分,故重而痹。

脈浮熱甚,反炙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熱甚為表實,反以火助其熱,熱劇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刦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火迫驚狂,起臥不安者,火邪干心,神明散亂也,夫神散正欲其收,何桂枝方中,

反去芍藥,而增蜀漆龍骨牡蠣耶,蓋陽神散亂,當求之於陽,桂枝湯陽藥也,

然必去芍藥之陰重,始得疾達陽位,加蜀漆之性最急者,以迅掃其陰中之邪,

更加龍骨牡蠣以鎮固陰中之怯也。

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此證誤而又誤,雖無驚狂等證,然煩躁則外邪未盡之候,亦真陽欲亡之機,

故用桂枝以解其外,龍骨牡蠣以安其內,不用蜀漆者,陰中火邪,未至逆亂,

無取急迫以滋擾害也。

營氣微者,加燒鍼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營虛之人,即有寒傷營營衛俱傷證,並宜小建中和之,慎不得用麻黃青龍發汗,

汗劑尚不可用,況燒鍼乎,設誤用燒鍼刦汗,則血得火邪,必隨外至衛分,

故曰加燒鍼則血流,少項熱併於衛,不能內榮,故曰不行,所以衛愈旺而營愈衰,

更加發熱躁煩,勢所必至也。

或問火逆,何不分營衛,以火為陽邪,必傷陰血,治此者,但當救陰為主,

不必問其風寒營衛也。已上火逆證。

陽明大意在經府之別,而在經者尚屬表證,雖有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之分,

然邪既犯中焦,則又不必辨其風寒營衛,但須以太陽證未盡,自汗脈緩者,

可用桂枝湯,無汗脈浮者,可用麻黃湯,少陽證漸見潮熱,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者,

可用大小柴胡,分提表裏之邪,必頭項強八八脈長而大者,可用葛根湯,

大開肌肉以汗之,故以經證另自為篇,其府證雖有三陽明之辨,

而重尤在能食為胃強,不能食為胃衰,大都能食者皆可攻下,但有緩急之殊,

惟是胃弱不能食者,乃有挾虛寒挾熱結之不同,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噦而脈遲,

當用理中四逆,熱結則腹滿讝語不大便而脈濇,當用蜜煎膽導,

白話文:

脈象浮弱,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

傷寒症狀,就像東垣(張元素)所說的勞累受寒一樣,因為患者本身虛弱,所以脈象不弦緊而偏弱。口渴是因為津液本來就少,不足以抵禦邪氣。神志不清是火邪傷及陰液,陽氣與神明失調造成的。體弱者發熱,更會加重陰血的損傷。受火邪侵襲後,脈象不數疾反而浮弱,說明邪氣尚未深入臟腑,仍然適合用微微出汗的方法調和肌表,這樣火邪也能從體表散出。如果脈象數疾,則應同時配合利尿通便的方法,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太陽傷寒,如果用溫熱灸法,必定會驚慌。

溫熱灸法雖然能驅除寒邪,但會使營血受熱,反而加重病情,因為營氣與心臟相通,會將熱邪引向上衝擊神明,必然導致驚慌失措。

脈象浮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灸法,邪氣無處可逃,反而會因火邪而加重病情,導致腰以下沉重痹痛,稱為火逆。

外邪挾帶火邪向上逆行,而不能向下通達陰分,所以才會沉重痹痛。

脈象浮弱,熱象明顯,卻反用灸法,這是實證用虛法治療,會因火邪加劇而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吐血。

熱象明顯屬於表實證,卻反用火邪助長其熱,熱邪加劇迫使血液上湧,所以才會咽喉乾燥,吐血。

傷寒脈象浮弱,醫生用灸法逼迫邪氣,會耗損陽氣,導致驚狂,輾轉難眠,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治療。

火邪導致驚狂,輾轉難眠,是因為火邪干擾心神,使神明散亂。神明散亂就應該使其收斂,為什麼桂枝湯方中,卻要除去芍藥,而增加蜀漆、龍骨、牡蠣呢?這是因為陽神散亂,就應該從陽氣入手治療,桂枝湯是溫陽的藥方,但是必須去掉芍藥的陰寒之性,才能使藥力順利到達陽位。加入蜀漆,是因為其性最急,能迅速清除陰分中的邪氣;再加龍骨、牡蠣,可以鎮定陰分中的虛弱之處。

火逆向下蔓延,因為燒灸而煩躁不安,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

這種病症是誤治的結果,雖然沒有驚狂等症狀,但煩躁不安是外邪未盡的表現,也是真陽將要耗損的徵兆,所以用桂枝來疏解外邪,用龍骨、牡蠣來安撫內臟,不用蜀漆是因為陰分中的火邪尚未逆亂,沒有必要急於用藥,以免加重病情。

營氣虛弱的人,如果用燒灸,會導致出血,病情加重,更加煩躁不安。

營氣虛弱的人,即使有寒邪傷及營衛的症狀,也應該用小建中湯調和,絕對不能用麻黃、青龍湯發汗,汗法都不宜使用,更何況是燒灸呢?如果錯誤地使用燒灸發汗,則血液會受到火邪的侵襲,必然會隨外邪到達衛分,所以說會導致出血;少陽熱邪同時侵犯衛分,不能滋養內臟,所以說病情不能好轉;因此衛分越旺盛,營分就越衰弱,病情加重,發熱煩躁,這是必然的結果。

有人問到火逆,為何不區分營衛,因為火邪屬於陽邪,必定會傷及陰血,治療這種病症,只要救治陰分為主就可以了,不必區分風寒、營衛。以上是火逆的病症。

陽明病的主要區別在於經與府,在經者仍然屬於表證,雖然有中風能食、傷寒不能食的區別,但是邪氣已經侵犯中焦,就不必區分風寒、營衛了。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未盡,自汗脈緩,可用桂枝湯;無汗脈浮,可用麻黃湯;少陽證逐漸出現潮熱,脈弦浮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可用大小柴胡湯,分治表裡邪氣;如果頭項強硬,脈象長而大,可用葛根湯,大量發汗。所以經證另立一篇,府證雖然有三陽明之分,但關鍵在於能食為胃強,不能食為胃衰,大多能食者都可以攻下,只是緩急程度不同,只有胃弱不能食者,才有挾虛寒挾熱結的不同,虛寒則自利、發黃、嘔吐,脈象遲緩,應該用理中湯、四逆湯;熱結則腹部脹滿,神志不清,大便不通,脈象澀滯,應該用蜜煎膽汁導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