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0)

1. 傷寒纘論卷上

始得行驅陽救陰之法,註家泥於陰陽俱虛竭一語,遂謂小便利者,陰未盡虛,

則陽猶可回,是認可治為回陽,大失經旨,不知此證急驅其陽,以存陰之一線,

尚恐不得,況可回陽以更刦其陰乎,且頭汗乃陽邪上壅,不下通於陰,

所以劑頸以下,不能得汗,設見衂血,則邪從衂解,

頭間且無汗矣,設有汗則邪從汗解,又不衂矣,後條火邪深入必圊血一證,

亦謂身體枯燥而不得汗,必致圊血,設有汗更不圊血矣,

豈有得汗而反加衂血圊血之理哉,又豈徧有身無汗,

而頭汗為亡陽之理哉。

太陽病二日煩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

必發讝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

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

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火邪入胃,十餘日不解,忽振慄自下利者,火邪從大腸下奔,其候本為欲解,

然而不得解者,以從腰以下不得汗,邪雖下走,終不外走,故不解也,

上條從頭以下不得汗,其勢重,此條從腰以下不得汗,其勢較輕,足下惡風者,

見陽邪在下也,小便不得,見陽邪閉拒陰竅也,與不得汗正同,

所以大便亦鞕,益見前之下利為火勢急奔,火勢衰滅則利止也,反嘔者,

邪欲從上越也,欲失溲者,邪欲從陰出也,皆餘邪欲散之徵,胃火既減,

小便當數復不數,則津液可回,乃至津回腸潤,則久積之大便必盡出,大便出多,

則小便之當數者始數矣,腸胃之間,邪熱既散而不持,則腰以下之得汗,並可知矣,

得汗則陰分之陽邪,盡從外解,然後身半以下之陰氣得上,而反頭痛,

身半以上之陽氣得下,而反足心熱,欲解之候,尚且如此,火邪助虐為何如哉。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清圊同)火邪入胃,胃中多水液者,必奔迫下利,若胃中少津液之人,復受火邪,

則必加煩擾不寍,由是深入血室而為圊血也,蓋陽邪不解,得以襲入陰中,

動其陰血,倘陽邪不盡,其圊血必無止期,故申之曰火邪,

示人以治火邪而不治其血也。

微數之脈,慎不可炙,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

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微而數。陰虛多熱之徵也,此而炙之,

則虛者益虛,熱者益熱,不至傷殘不止耳。

燒鍼令其汗,鍼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炙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奔豚者腎邪也,北方腎邪,

惟桂能伐,所以用桂三倍加入桂枝湯中,以外解風邪,內泄陰氣也。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讝語,弱者發熱,

白話文:

最初運用驅除陽邪、救護陰氣的方法,注釋者拘泥於「陰陽俱虛竭」一句,於是認為小便通暢者,陰氣尚未完全虛損,則陽氣尚可回補,因此認可治療為回陽,這就大大違背了經文的本意。不知道這種病症要緊急驅除陽邪,以保全陰氣的一絲生機,尚且恐怕做不到,怎麼還能回補陽氣而更加損傷陰氣呢?而且頭部出汗是陽邪上壅,不能下達通暢陰氣,所以頸部以下不能出汗。如果出現便血,則邪氣從便血中排出,頭部也就沒有汗了;如果有汗,則邪氣從汗液排出,便也不出血了。後面一條提到火邪深入必便血的症狀,也說身體乾燥而不出汗,必定導致便血;如果有汗就不會便血了。怎麼會有出汗反而加重便血的道理呢?又怎麼會有全身不出汗,而只有頭部出汗是亡陽的道理呢?

太陽病兩天煩躁,反覆溫熨背部,而大量出汗,火熱進入胃部,胃中津液耗竭而煩躁,必定會說胡話,十多天後出現寒慄,並且腹瀉,這是邪氣將要解除的表現,所以腰部以下不出汗,想小便卻不行,反覆嘔吐想排尿,腳底發涼,大便乾燥,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甚至減少,大便通暢後,頭部突然劇烈疼痛,患者足心必定發熱,這是穀氣下流的緣故。

火邪進入胃部,十多天未解,突然出現寒慄和腹瀉,這是火邪從大腸向下奔走的表現,其症狀本是邪氣將要解除的表現,然而卻不能解除,是因為腰部以下不出汗,邪氣雖然向下走,終究不能向外排出,所以不能解除。上一條是從頭部以下不出汗,情況比較嚴重;這一條是從腰部以下不出汗,情況相對輕些。腳底發涼,說明陽邪在下;小便不通,說明陽邪阻塞了陰竅,這與不出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大便也乾燥,更加說明之前的腹瀉是火邪急劇奔走的表現,火勢衰竭,腹瀉就會停止。反覆嘔吐,是邪氣想要從上部衝出的表現;想排尿卻不行,是邪氣想要從下部排出的表現,都是餘邪想要散發的徵兆。胃火減少後,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則津液可以回補,直到津液回補腸道潤澤,則長期積累的大便必定全部排出,大便排出很多後,小便應該頻繁的現象才會出現。腸胃之間的邪熱散去後,腰部以下出汗也就明白了。出汗後,陰分中的陽邪全部從體表排出,然後半身以下的陰氣上升,反而頭痛;半身以上的陽氣下降,反而足心發熱。邪氣將要解除的徵象尚且如此,火邪更加猖獗時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太陽病,用火熏烤不能出汗,患者必定煩躁,若經絡不通必定清血(清、圊同),稱為火邪。火邪入胃,胃中津液多者,必定奔迫向下腹瀉;如果胃中津液少的人,又受到火邪,則必定更加煩躁不安,於是深入血室而導致便血。這是因為陽邪不解,得以侵犯陰中,擾動陰血。如果陽邪未盡,便血必定無止無休,所以稱之為火邪,目的是讓人治療火邪而不治療血證。

脈象微弱而數,千萬不可灸治,因為火為邪氣,則會導致煩躁逆亂,追逐虛弱、驅趕實邪,血液散佈在脈管中,火氣雖微,內部攻伐的力量卻很強,焦骨傷筋,血液難以恢復。脈象微弱而數,是陰虛內熱的徵兆,這時灸治,則虛者更虛,熱者更熱,不至於傷殘是不可能的。

用燒灼的針灸使其出汗,針灸部位受寒,起泡且發紅,必定會發生奔豚,氣從少腹部上衝擊心臟,在起泡的部位上各灸一壯,配合桂枝加桂湯,再加桂枝二兩。奔豚是腎臟的邪氣,北方屬腎,只有桂枝才能克制它,所以用三倍量的桂枝加入桂枝湯中,用以體表解表邪,內部疏泄陰氣。

形體患傷寒,脈象不弦緊而弱,脈象弱者必定口渴,被火邪所傷者必定胡言亂語,脈象弱者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