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4)
傷寒纘論卷上 (24)
1. 傷寒纘論卷上
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
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者,其人津液素槁,邪熱在太陽時,大便即難是也,太陽陽明者,太陽經邪熱,
不俟入陽明經而便入胃府也,正陽陽明者,經邪傳府,表邪併裏,故云胃家實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津液耗竭也,
尚論以陽明經傳少陽經,即為少陽陽明,非也,若經邪傳經,則胃中未必便燥,
而大便難,如果陽明經傳少陽證,即當言陽明少陽,不得謂之少陽陽明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
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惡寒而發熱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
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
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繫陽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既濈然汗出,則熱除嘔止可知。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
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中風之脈,輕微而緩者,為風邪本微,汗出少而不為過也,傷寒之脈已至於實,
即將去太陽而成可下之證矣,況過發其汗,寍無亡津液大便因鞕,
致傳陽明之證乎。已上統論陽明府證傳受。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雖曰陽明中風,而證俱見傷寒太陽未除之候,但以腹滿一端,知認為熱入陽明,
然終與大實大滿不同,若誤下,則邪愈陷而腹愈滿矣,小便難者,亡津液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
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則表證將除,然得食而微煩,仍是外邪助其內熱也,頭眩者,風邪上攻也,
小便難者,濕鬱水道也,水穀之濕,得熱蒸而遍身發黃下之腹滿如故,
蓋腹滿已是邪陷,脈遲則胃不實,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
夫陽明證本當下,陽明而至腹痛,尤當急下,獨此一證下之腹滿必如故者,
緣脈遲則胃氣空虛,津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比也,
可見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
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
白話文:
脾臟收縮,這是正陽明病症,胃部實證。少陽陽明病症,發汗利尿後,胃中乾燥,煩躁,大便困難。
脾臟收縮的病人,體液本來就乾燥,邪熱在太陽經時,大便就已經困難。太陽陽明病症,太陽經的邪熱,不需等到進入陽明經就已進入胃部。正陽陽明病症,經邪傳入府,表邪兼及裏,所以說是胃部實證。少陽陽明病症,發汗利尿後,胃中乾燥,煩躁,大便困難,體液耗竭。
書中論述陽明經傳到少陽經,就稱為少陽陽明,這是錯誤的。如果經邪循經傳播,則胃中未必乾燥,而大便仍然困難。如果陽明經傳少陽證,就應該說陽明少陽,不應該稱為少陽陽明。
陽明病的病症,就是胃部實證。
問:什麼原因會得陽明病?答:太陽病發汗,或瀉下或利尿,這樣會損失津液,胃中乾燥,因而轉變為陽明病。不更衣,內實,大便困難,這就是陽明病。
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答:身體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而惡熱。
問:疾病發病一天,不惡寒而發熱,是什麼原因?答:雖然發病一天,惡寒將要自行停止,接著就自汗出而惡熱。
問:惡寒為什麼會自行停止?答:陽明經居於中土,萬物所歸,無處再傳播,開始雖然惡寒,兩天後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
本來的太陽病,初期得病時發汗,汗先出但未透徹,因而轉變為陽明病。
傷寒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反而汗出濕潤,這是轉變為陽明病。
傷寒轉變為陽明病,病人會出微汗而濕潤。
既已出濕潤的汗,則熱退嘔止可知。
脈象陽氣微弱而汗出少,是自行恢復;汗出多,是汗出過多,陽脈實證;因發汗過多也屬過度,過度則陽氣內虛,損失津液,大便因此不通。
中風的脈象,輕微而緩慢,是風邪原本輕微,汗出少而不算過度;傷寒的脈象已經實證,將要離開太陽經而成為可以瀉下的證候,何況過度發汗,豈能不損失津液而大便不通,導致傳變為陽明證?以上總論陽明府的證候傳變。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如果瀉下,則腹滿小便困難。
雖然說是陽明中風,但症狀都顯示傷寒太陽病未除的徵兆,只是以腹滿這一點,知道是熱入陽明,但終究與大實大滿不同,如果誤用瀉下,則邪氣更陷而腹脹更厲害。小便困難,是損失津液。
陽明病脈象遲緩,飲食困難,飽則微煩,頭暈必然小便困難,這是將要形成穀疸,雖然瀉下,腹滿如故,所以這樣是因為脈象遲緩。
脈象遲緩則表證將要消失,然而進食而微煩,仍然是外邪助長內熱;頭暈,是風邪上攻;小便困難,是濕邪鬱阻水道。水穀的濕邪,遇到熱蒸騰,而遍身發黃,瀉下後腹滿如故,因為腹滿已經是邪氣下陷,脈象遲緩則胃不實,只是瀉掉糟粕,疾病既不消除,反而有害。
陽明證本來應該瀉下,陽明病而至於腹痛,更應該立即瀉下,只有這個證候瀉下後腹滿依然如故,原因是脈象遲緩則胃氣虛弱,津液不足,其滿不過是虛熱內壅,不是結熱應該瀉下的情況。
可見脈象遲緩胃氣虛弱,瀉下無益,則發汗利尿的方法,使用無益,唯有採用溫和的方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暖內部,然後少量服用,調和胃氣。
陽明病如果兼有中寒,不能進食,小便不利,手腳濕潤出汗,這是將要形成固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