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9)
傷寒纘論卷下 (19)
1. 傷寒纘論卷下
實雖自利亦須下之,下後裏氣得通,則脈自不滑,亦不遲耳。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中痛而不滿者為陰寒,滿而不痛者為虛氣,此既滿且痛,為實結無疑,急須下之。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宿食本不當吐,以其人素多痰飲,載宿食於上脘,故宜用吐法,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此條金匱多宜瓜蒂散四字,其後又有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脈緊頭痛有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二條,皆但言宿食,而不言下之者,
以其兼見外因之脈證,則當外因例治矣。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也,當下之。
此條世本尚有宜大承氣湯五字,衍文也,故去之,詳未盡之邪,可以留伏經年而發,
必係寒邪,寒邪惟可備急丸溫下,不應大承氣寒下也,設屬熱邪,
必無經年久伏之理。已上宿食例。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
氣虛則不能護衛其血,故妄行而為衂,衂則亡津胃燥,
故渴而心中苦煩,若更飲水傷其肺胃,故飲即吐水也。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發汗汗不止,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也。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也。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筋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
穀不得前。
發汗則無汗者,腎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骨節疼,目運惡寒,
皆為腎病,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當補腎藏真陽為主。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下之傷胃動肺,咽燥鼻乾,津液內竭,而喜引飲也,頭眩心悸者,水飲傷肺,
心主不寍,而煩悸眩暈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下之損脾,而肝氣復行於脾也,雖有身熱,
臥則欲踡者,表熱裏寒也。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下之掌握熱煩,言掌中雖熱,而握固不伸也,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表寒裏熱也。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脤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腹滿頭眩,下清穀,心下痞,以下之傷脾,腎氣則動,腎邪凌心也。
按動氣本因脾土衰弱,不能約制腎水,水飲凝結而成,雖水乘土位之微邪,
而仲景汗下俱禁者,以汗下必先動脾之津液,故東垣每以驗脾之盛衰,
凡按之牢若痛者,即動氣也,動氣本屬脾矣,四藏中某藏之虛,即乘其部而見之,
白話文:
實證即使腹瀉,也必須服用下瀉藥,瀉下後體內氣機通暢,脈象自然就不滑也不遲了。
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服用下瀉藥,宜用大承氣湯。
腹部疼痛但不脹滿是陰寒證,脹滿但不疼痛是虛證,既脹滿又疼痛,肯定是實證積聚,必須迅速服用下瀉藥。
宿食停留在上脘,應該催吐。
宿食一般不應該催吐,但如果此人平素痰飲較多,宿食停留在上脘,所以宜用吐法,這是因為宿食上逆所致。
這條金匱要略中多用「瓜蒂散」四字,後面又說脈象緊硬如繩索纏繞,變化不定,也是宿食。
脈象緊硬、頭痛,是風寒證;腹部有宿食不消化,這兩條都只提到宿食,而不說服用下瀉藥,
是因為同時出現外感證的脈象症狀,則應依據外感證治療。
腹瀉好轉後,經過一段時間又復發,是因為病邪未盡,應該服用下瀉藥。
這條原文中還有「宜大承氣湯」五字,是後人添加的,所以去掉了,因為未盡的邪氣可以潛伏多年而復發,
一定是寒邪,寒邪只可用備急丸溫和地瀉下,不應該用大承氣湯寒涼瀉下。如果屬熱邪,
就不會有經年久伏的道理。以上是關於宿食的論述。
氣機逆亂在右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導致氣虛導致汗出過多而口渴、心煩意亂,喝水還會嘔吐。
氣機逆亂,是指氣機衝動不安,在右側,是指氣機逆亂在肚臍右側。發汗則會傷及肺氣,
氣虛則不能護衛血液,所以血液運行失常而汗出過多,汗出過多則津液耗損,胃腸乾燥,
所以口渴、心煩意亂,如果再喝水,會加重肺胃的損傷,所以喝水就嘔吐。
氣機逆亂在左側,不可發汗,發汗則會頭暈,汗出不止,肌肉抽搐。
發汗汗出不止,是陽氣耗損,外邪入侵,所以頭暈、肌肉抽搐。
氣機逆亂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機上逆,直衝心臟。
發汗損傷陽氣,則更損傷心氣,腎陽亢盛,乘虛而上,所以氣機上逆,直衝心臟。
氣機逆亂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煩意亂,骨骼肌肉疼痛,畏寒,進食則嘔吐,
飲食無法下咽。
發汗則無汗,是腎水不足;心煩意亂,是腎虛不能制約心火;骨骼肌肉疼痛、畏寒,都是腎病。王太僕說:
吃進去就吐出來,這是沒有陽氣,應該補益腎臟,培補真陽之氣為主。
氣機逆亂在右側,不可服用下瀉藥,服用下瀉藥則體內津液枯竭,咽喉乾燥,鼻乾,頭暈心悸。
服用下瀉藥傷及脾胃,導致肺氣紊亂,咽喉乾燥,鼻乾,體內津液枯竭,而想喝水;頭暈心悸,是水飲傷肺,
心氣不寧,所以煩躁、心悸、頭暈。
氣機逆亂在左側,不可服用下瀉藥,服用下瀉藥則腹部拘緊,飲食不下,氣機逆亂更甚,即使有發熱,臥床時想蜷縮身體。
腹部拘緊、飲食不下,氣機逆亂更甚,服用下瀉藥損傷脾臟,而肝氣又犯脾;即使有發熱,臥床時想蜷縮身體,這是表熱裏寒。
氣機逆亂在上,不可服用下瀉藥,服用下瀉藥則手掌心發熱煩躁,身上發冷,自汗淋漓,想喝水解渴。
服用下瀉藥導致手掌心發熱煩躁,意思是雖然手掌心發熱,但握拳困難;身上發冷,自汗淋漓,想喝水解渴,這是表寒裏熱。
氣機逆亂在下,不可服用下瀉藥,服用下瀉藥則腹部脹滿,起來頭暈,飲食下泄,心中痞悶。
腹部脹滿、頭暈、飲食下泄、心中痞悶,是服用下瀉藥損傷脾臟,腎氣則動,腎邪犯心。
總之,氣機逆亂的根本原因是脾土衰弱,不能約束腎水,水飲停滯而形成。雖然是水克土的輕微病邪,
但仲景對此都禁止發汗和瀉下,因為發汗瀉下必然先損傷脾臟的津液,所以東垣論醫常常以此來驗證脾臟的盛衰,
凡是按壓腹部堅硬且疼痛的,都是氣機逆亂,氣機逆亂本屬脾臟,四臟中的某一臟腑虛弱,就會在其所屬部位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