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8)
傷寒纘論卷下 (18)
1. 傷寒纘論卷下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與厥陰之厥深熱深相似,其脈乍緊,則有時不緊,殊不似矣,
可見痰結在胸中,隨氣上下,故脈時緊時緩,而煩滿不能食也。此條舊在厥陰,
而辨不可吐下,復有一條云: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
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與此無異,但此云脈乍緊,彼云脈乍結,
緊則寒飲結聚,結則痰飲伏匿之脈,皆屬瓜蒂散證,不必兩存也,然此手足厥逆,
亦屬寒飲宿病,與厥陰病證何預哉。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
其脈反遲,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胸中也,下利脈遲,寸口微滑者,
為膈上實,故吐之則利自止也。合三條總見痰證可吐不可汗,合食積虛,
煩腳氣四證論之,勿指為類傷寒,但指為不可發汗,則理甚精,
蓋食積已是胸中陽氣不布,更發汗則陽外越,一團陰氣用事,愈成危候,
虛煩則胃中津液已竭,更發汗則津液盡亡矣,腳氣即地氣之濕,邪從足先受,
正濕家不可發汗之義耳。已上痰證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
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口即氣口,靈樞經脈對代人迎而言也,氣口脈浮取之大,而按之反濇,
尺中亦微而濇,此以胃中榮氣受傷,所以氣口脈雖浮大,而不能滑實,重按反濇也,
尺中亦微而濇,以其腐穢已歸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裏,故其脈自應濇也,
所謂亦微而濇,亦字從上貫下,言浮大而按之略濇,非濇弱無力之謂,
見浮大中按之略濇,方可用大承氣下之,設純見微濇,按之不實,乃屬胃氣虛寒,
冷食停滯之候,又當從枳實理中助胃消導之藥矣,豈復為大承氣證乎。
此條下金匱有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數為在府,
滑則流利如珠,此為實也,蓋宿食在府,有諸中,形之外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
不欲食,非不能食,乃傷食惡食之明徵也。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恐為陰寒,及腸胃虛冷,滑脫不止,今脈見滑實,知為熱邪內結,當有所去,
不可止遏,宜與大承氣攻其實熱,腐穢去而利自止耳。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其人元氣本強也,且按之心下鞕者,為食滯中宮無疑。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遲為陽明結滯之候,遲而不滑,為結未定鞕,不可攻也,今遲而滑,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下:
病人手腳冰冷,脈搏忽緊忽鬆,這是邪氣阻塞在胸中,心下滿悶煩躁,餓了卻吃不下東西,病在胸中,應該催吐,可以用瓜蒂散。
手腳冰冷,與厥陰的厥冷深熱很相似,但脈搏忽緊忽鬆,有時不緊,就完全不同了。可見是痰結在胸中,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上下下,所以脈搏時緊時緩,而且煩悶吃不下東西。這條原本在厥陰篇,認為不可催吐瀉下,又有一條說:病人手腳冰冷,脈搏忽緊忽滯,因外邪滯留在胸中,心下滿悶煩躁,想吃卻吃不下,病在胸中,應當催吐,與這條沒什麼區別,只是這條說脈搏忽緊,那條說脈搏忽滯,緊則寒飲凝結,滯則痰飲潛伏的脈象,都屬於瓜蒂散的治療範圍,不必兩條都保留。然而這種手腳厥逆,也是寒飲久病的表現,與厥陰的病證有什麼關係呢?
胸部以上脹滿,胸中鬱鬱作痛,吃不下東西,想讓人按壓,反而有唾液,一天瀉十幾次,脈搏反而遲緩,寸口脈微弱而滑,這可以催吐,吐了之後瀉下就會停止。
疼痛吃不下東西,按壓反而有唾液,就知道胸中有寒痰。瀉下、脈遲、寸口微滑,是膈上脹滿,所以催吐就能使瀉下停止。綜合這三條,都見到痰證可以催吐不可以發汗,結合食積、虛證、煩躁、腳氣四證的論述,不要把它歸類為傷寒,只指出不可以發汗,道理就非常精妙。因為食積已經是胸中陽氣不能佈散,再發汗則陽氣外泄,陰邪盛行,病情更加危急;虛煩則是胃中津液已經耗竭,再發汗則津液完全枯竭;腳氣是地氣的濕邪,邪氣從足部先受侵,這是濕邪盛行的體質不可以發汗的道理。以上是痰證的例子。
問:病人有宿食,如何區別?師曰:寸口脈浮大,按壓反而緊縮,尺脈也微弱而緊縮,就知道有宿食,應當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寸口即氣口,《靈樞經》脈法中相對應人迎穴而言。氣口脈浮大,按壓反而緊縮,尺脈也微弱而緊縮,這是因為胃中營氣受損,所以氣口脈雖然浮大,卻不能滑實,重按反而緊縮。尺脈也微弱而緊縮,是因為腐敗的物質已經到達大腸,肺和大腸互為表裏,所以脈象也就應當緊縮。所謂「亦微而濇」,「亦」字貫通上下,意思是浮大而按壓略微緊縮,不是指脈象虛弱無力。見到浮大而按壓略微緊縮,才能用大承氣湯瀉下。如果只是見到脈象微弱緊縮,按壓不實,屬於胃氣虛寒、冷食停滯的表現,應該用枳實、理中、助胃消導的藥物,怎麼還能用大承氣湯呢?
這條在《金匱要略》中記載,脈象數而滑者為實證,這裏有宿食,瀉下後痊癒,宜用大承氣湯。數脈是指邪氣在臟腑之中,滑脈則是指邪氣流利如珠,這是實證。宿食在臟腑之中,內在的病理變化會表現於外。
瀉下不想吃東西,是因為有宿食,應該瀉下,用大承氣湯。
不想吃,不是不能吃,而是傷食厭惡飲食的明顯表現。
瀉下脈搏反而滑利,應該有所去除,瀉下後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瀉下恐怕是陰寒,以及腸胃虛冷,滑利不止,現在脈象滑實,知道是熱邪內結,應該有所去除,不可以抑制,應該用大承氣湯攻其實熱,腐敗之物去除後瀉下就會停止。
瀉下三部脈象都平和,按壓心下脹滿,應該趕快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瀉下三部脈象都平和,此人元氣本來就強盛,而且按壓心下脹滿,是食物停滯在中焦沒錯。
瀉下脈搏遲緩而滑利,是內實,瀉下還未停止,應該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脈搏遲緩是陽明經氣滯的表現,遲緩而不滑利,是氣滯未成形,不可以攻之。現在遲緩而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