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1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下 (17)

1. 傷寒纘論卷下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成註謂汗出惡風,身熱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而渴者,中暍也,然未明其至理,

蓋此證為時火之氣,爍其肺金,肺傷則衛氣虛,由是汗出身熱惡寒,

即內經所謂膈消,皆相火傷肺之所致,金匱主以白虎加人參湯救肺為主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鍼則發熱甚,

數下之淋甚。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太陽中暍表證也,表證脈當浮,今不能浮,而反弦細芤遲者,

明係元氣不足,不能鼓動其脈於外,蓋弦細者陽虛也,芤遲者陰虛也,陰陽俱虛,

故不勝勞,小便已,灑然毛聳者,太陽經火氣內伏也,手足逆冷者,太陰氣弱,

不勝時火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陽明中暍之本證,亦津液內傷之確徵,

所以發汗復虛其衛,則惡寒甚,溫鍼復損其榮,則發熱甚,下之復傷其陰則淋甚,

以夏月陰氣在內故也,靈樞所謂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亡,

惟宜甘藥補正以解其熱,東垣製清暑益氣湯,深得其旨,

然仲景言太陽而不言脾肺者,以熱邪熾甚,則寒水必致受因耳。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成註謂脈虛身熱,得之傷暑,然脈微者暍也,身體疼重者水也,夏月暑熱,

以水灌洗而致病,一物瓜蒂湯主之,觀仲景論暍,惟出三證,豈偶然哉,舉其端,

將為後世準繩,一者明其暍中表熱,一者言其表裏俱虛,此則外邪鬱時火而成中暍,

若是邪鬱時火,比類而推其因,殆有不可勝言,如取涼風者,感霧露者,食生冷者,

素有積熱者,陰血素虛不勝大熱者,宿邪感動者,處陰濕地者,凡是之類,

皆足以鬱其時火為中暍之病,或輕或重,或表或裏,或虛或實,隨證發見,

若論其治邪退熱,較量權衡,豈一言而盡哉。按仲景論暍三條,首言動而得之之病,

謂中暍屬外因,次言靜而得之之病,雖曰中暍,實暑病也,屬內因,

末言因熱傷冷之病,乃中暍之變證,屬不內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稱也。已上中暍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

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虛家,

不可與瓜蒂散。

痰飲內動,身必有汗,加以發熱惡寒,全似中風,但頭不痛,項不強,

此非外入之風邪,乃內蘊之寒痰室塞胸間,宜用瓜蒂散之苦寒,合小豆之利水,

香豉之散邪,以快湧膈上之實痰,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諸亡血虛家禁用者,亡血而復用吐,則氣亦虛,虛家而復用吐,則損其陰,

所以為禁也。

白話文:

太陽中熱,就是中暑,患者會汗出、惡寒、身熱且口渴。

古籍註釋說:汗出惡風,身熱但不口渴的是中風;汗出惡寒且口渴的是中暑,但其根本原因尚未明確說明。

其實,這種症狀是因時令的暑熱之氣灼傷肺金所致,肺受損則衛氣不足,因此汗出、身熱、惡寒。這與《內經》中所說的膈消症狀相同,都是相火傷肺造成的。因此,《金匱要略》主要以白虎加人參湯來救肺。

太陽中暑者,會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遲緩,小便不利,渾身毛髮聳立,手腳冰冷,稍一活動就身熱,張口露齒,口乾舌燥。如果發汗,惡寒會加重;如果溫針灸,發熱會加重;瀉下則小便更加不利。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是太陽中暑的表證,表證的脈象應該浮,但此症脈象卻弦細虛弱遲緩,說明元氣不足,無法將氣血運行到體表。弦細脈象是陽虛,虛弱遲緩的脈象是陰虛,陰陽俱虛,所以不能勝任勞動;小便不利,渾身毛髮聳立是太陽經的火氣內伏;手腳冰冷是太陰之氣虛弱,不敵時令暑熱;張口露齒,口乾舌燥是陽明中暑的本證,也是津液內傷的明確徵兆。因此,發汗會加重衛氣虛損,導致惡寒更甚;溫針灸會損傷營氣,導致發熱更甚;瀉下則會加重陰虛,導致小便不利更甚,這是因為夏季陰氣內伏的緣故。《靈樞》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補陰則陽亡。」因此,只能用甘潤的藥物補益正氣以解暑熱。東垣(李東垣)所制的清暑益氣湯,就深得此理。但張仲景論述太陽中暑時,不提及脾肺,是因為暑熱邪氣過盛,寒涼之水必然會受到影響。

太陽中暑者,身熱疼痛,脈象微弱,這是夏季受涼水侵襲,寒邪侵入肌膚所致。

古籍註釋說:脈象虛弱,身熱,是中暑;脈象微弱是中暑的表現;身體疼痛是寒邪侵入的表現。夏季暑熱,用冷水沖洗身體而致病,可用一物瓜蒂湯治療。觀察仲景論述中暑,只列出三種症狀,絕非偶然,這是給後世醫家提供的準則:一是說明中暑有表熱;二是說明表裏俱虛;三是說明外邪鬱結與時令暑熱共同導致中暑。如果外邪鬱結時令暑熱,類比推論其原因,幾乎說不完。例如,受涼風侵襲,沾染霧露,飲食生冷,素有積熱,陰血不足,不能承受大熱,宿邪復發,處於陰濕之地等等,凡此種種,都足以鬱結時令暑熱而導致中暑,病情輕重不一,有的在表,有的在裏,有的虛,有的實,應根據具體症狀而論。如果要論述治療方法,祛邪退熱,權衡利弊,豈是一言可以概括的?張仲景論述中暑的三條,首先講的是活動中得病,說明中暑屬於外因;其次講的是靜止狀態中得病,雖然說是中暑,其實是暑病,屬於內因;最後講的是因熱傷寒而得病,這是中暑的變證,屬於內外因兼有,不能將這三者混為一談。以上是中暑的例證。

如果出現像桂枝證那樣的症狀,但頭痛、項強卻沒有,寸脈微浮,胸中痞悶,氣逆衝咽喉,呼吸困難,這是胸中有寒邪,應該用瓜蒂散來治療。體虛血少者,不能使用瓜蒂散。

痰飲內阻,身體一定會出汗,再加上發熱惡寒,很像中風,但頭痛、項強卻沒有,這不是外感風邪,而是內蘊寒痰阻塞胸中,應該使用瓜蒂散的苦寒之性,配合小豆的利水作用和香豉的散邪作用,以迅速排出阻塞於膈上的痰飲。《內經》說:「其高者,因而越之。」體虛血少者禁用,因為體虛血少再用吐法,會耗傷元氣;體虛者再用吐法,會損傷陰氣,所以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