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7)
傷寒緒論卷上 (27)
1. 傷寒緒論卷上
亦如傷寒自表傳裏也,按內經刺熱篇云:太陽之脈色榮顴骨,榮未交曰:今且得汗,
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脈色,
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舊釋殊悖,
今特明之,夫太陽之脈,浮脈也,色赤,色也,其證初起,如以采飾,止顴骨一處,
不交他處,為榮未交,熱勢尚淺,脈色相符,是猶可治,太凡溫病熱自內出,
經氣先虛,雖發汗,多未得汗,故云:今且得汗,待時而已,雖有餘證未退,
少需聽自解,此真訣也,至於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言熱病大熱煩渴,
反見陰脈陰色,色脈皆陰,故為爭見,爭見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為主死,
爭見青黑尅賊,十死不救矣,三日死者,以其熱毒復入於裏,三日傳盡三陰,
陰精內竭,故惡毒之色,發見於外也,太陽厥陰爭見者死,少陽少陰爭見亦死,
牽連腎水在內,以少陰為厥陰母,水勢垂危,源流並竭故也,所謂陰陽交者,
言陰陽交互,邪勝正負,毒邪亢盛,反逼正氣為汗也,按評熱病論云:黃帝問曰:
有病溫者,汗出徹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
病名陰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
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徹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病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
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
雖愈必死也,此叚論溫,獨創穀氣之旨,穀氣為棈,
精勝氣乃為汗身中之至寶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病溫皆冬不藏精之故,
所以熱毒亢極,腎水傷竭,乃至狂言失志,精脫而死,以此故也,有云二陽者搏,
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二陽者,手足陽明也雖未入陰,病溫至極,必至不治,
稍延不過十日死,較三日死陰之屬,少饒其期耳。再按靈樞熱病云:熱病七日八日,
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
喘且復熱,喘甚者死,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四日死,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
熱在髓,死不可治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汗不出,
大顴發赤,噦者死泄,而腹滿甚者死,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正如傷寒從表證傳到裡證一樣,《內經》的《刺熱篇》記載:太陽經脈的顏色榮現於顴骨,如果只榮現於顴骨而未遍及其他部位,稱為「榮未交」,此時可以考慮發汗治療,等待病情自然好轉。但如果與厥陰脈同時出現,則三日內必死。熱病內連腎臟;少陽經脈的顏色榮現於頰前,也是熱病的表現。如果只榮現於頰前而未遍及其他部位,稱為「榮未交」,此時可以考慮發汗治療,等待病情自然好轉。但如果與少陰脈同時出現,則必死。古人對此解釋多有矛盾,現今特地加以闡明。太陽經脈是浮脈,脈色赤紅,初期症狀如同以彩飾妝點,僅限於顴骨一處,未遍及其他部位,為「榮未交」,熱勢尚淺,脈色相符,尚可治療。大多溫病的熱邪是從內部發出的,經氣先已虛弱,即使發汗,往往也發不出汗,所以說「今且得汗,待時而已」。雖然有些餘症未退,但只需靜待其自行緩解,這就是真正的訣竅。至於與厥陰脈同時出現,三日內必死,是指熱病出現高熱煩渴,卻反而見到陰脈的陰色,色脈皆陰,所以稱為「爭見」。「爭見」的脈象赤紫滯澀晦暗,說明邪氣傳經的勢頭很重,已危及性命;「爭見」的脈象青黑,則表示邪氣侵犯正氣,十死無生。三日內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熱毒侵入內裡,三日內邪氣侵犯了三陰經,陰精耗竭,所以惡毒的顏色表現在外。太陽經與厥陰經同時出現則死,少陽經與少陰經同時出現也死,因為牽連到腎水,少陰是厥陰的母經,水勢危急,水源枯竭所致。所謂「陰陽交」,是指陰陽交互影響,邪氣勝過正氣,毒邪亢盛,反而逼迫正氣發汗。
《評熱病論》記載:黃帝問道:患溫病者,汗出之後又復發熱,脈象躁急,並不是汗出不足,還胡言亂語不能進食,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此病名為「陰交」,「交」者必死。黃帝問道:願聞其詳。岐伯回答:人之所以能出汗,皆源於五穀,五穀生於精氣。現在邪氣與正氣在骨肉之間爭鬥而得汗,這是邪氣被壓制,精氣佔了上風。精氣佔上風,就能進食,而且不會再次發熱。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汗出,是精氣外洩。現在汗出之後又復發熱,這是邪氣佔了上風;不能進食,是精氣耗竭。病情持續下去,壽命很快就會終結。此外,熱病如果汗出之後脈象仍然躁急,就會死亡。現在脈象與汗出不相應,說明正氣不能克服病邪,必死無疑。胡言亂語是失去神志,失去神志就會死亡。現在見到三種必死的徵兆,卻沒見到一種可以活命的徵兆,即使暫時痊癒,最終也會死亡。這是《評熱病論》對溫病的獨創見解,闡述了穀氣的意義。穀氣就是精氣,精氣充足才能出汗,是人體最珍貴的物質,所以藏於精氣之中。春天不患溫病,是因為溫病皆因冬天精氣未收藏好所致。因此,熱毒極盛,腎水受損耗竭,以至於胡言亂語、失去神志,精氣耗竭而死,就是這個道理。有人說,兩個陽經搏結,患溫病,不治必死,最多活不過十天。這兩個陽經,是指手足陽明經。雖然還未侵犯陰經,但溫病已到極點,必將不治,稍微延誤,最多活不過十天。與三日內死於陰經者相比,只是多活幾天而已。
再看《靈樞•熱病篇》:熱病七天或八天,脈象微弱,病人小便帶血,口乾一日半而死;脈象代脈者一日而死;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急,喘息且復發熱,喘息嚴重者會死亡;熱病七天或八天,脈象不躁急,躁急之脈不散,三天內出汗則可活,三天不出汗,則四天內死亡;熱病不知道痛在何處,耳聾不能自主控制,口乾,陽熱盛而陰部分有寒邪,熱邪深入骨髓,必死無疑,不可治療;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躁急,這是陰脈極盛之象,必死;如果汗出而脈象平靜則可活;熱病脈象仍然躁急,而不出汗,這是陽脈極盛之象,必死;脈象躁急出汗後平靜則可活,汗不出,顴骨發赤,呃逆者會死;泄瀉而腹脹嚴重者會死;目不明,熱邪不止者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