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28)

1. 傷寒緒論卷上

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汗不出,嘔下血者死,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欬而衂,不出出不至足者死,髓熱者死,熱而痙者死,

腰折瘈瘲齒噤齘也,夏月暑濕交蒸,人多中暑,證與熱病相似,首宜以脈法辨之,

夫熱之脈必病盛,中暑之脈必虛,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暑傷氣而不傷形,

所以脈虛,然又有弦細芤遲之脈者何也,夫人暑月必多汗,多汗則脈虛,此其常也,

守真曰:熱為陽中,之至陽,以熱傷氣則汗自出,病雖為熱脈不能實,

而反虛或弱也,若汗出當風,閉其汗孔,即風與汗濕留泊肌腠,脈故弦細,

或虛風不作鬱熱,表虛仍自汗出者脈必芤遲也,統而言之曰虛,

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為暑病之脈也,

潔古以靜而得之為中暑,為陽中之陰為暑傷陰證,動而得之為中熱,即謂之中暍,

為熱傷陽證。仲景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然亦多陽明證,其大汗出,微惡寒發熱,

小便淋瀝黃赤者,為太陽,其面赤大汗煩渴,喘急氣粗,前板齒燥,或嘔或泄者,

為陽明,乃當炎暑之令,而受烈日之蒸,即無病之人恆得之,脈必洪大,發熱煩渴,

重者昏,憒不省人事,有似熱病,但忽輕忽重為異耳,傷在太陽,

五苓散減桂加香薷,陽明消暑丸,凡平人偶然中暍,身熱背惡寒,面垢自汗,

大渴引飲,煩躁悶亂,痰逆惡心,胸膈不快,或吐瀉轉筋,小便祕濇者,

此內外皆熱,即有昏憒困倦,指頭微寒,並宜五苓合益元,若手足搐搦者,

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吐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

有痰加半夏生薑,口渴不用半夏加栝蔞根,瀉利不止,加白朮,轉筋加木瓜,

若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者,此熱病兼暍也,

白虎湯,若農夫田野,及慣力役之人,過受燔灼,頭角額痛發熱,

大渴引飲脈洪汗大泄者,急作地漿水煎蒼朮白虎湯(即白虎湯加蒼朮),

老人不宜用,寒者,竹葉石膏湯,稍加熟附溫順之,又老年平昔陰虛多火,不可用,

溫者,白虎加人參竹葉為當,凡中暍雖勢甚,但一解即愈,不似中暑之必需補益也。

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此心包證也,然亦多兼入脾及他藏者,

入脾則昏憒,入肝則眩暈,入肺則喘滿,入腎則消渴,乃鬱蒸之氣,傷人元氣,

惟精神虧乏之人始中之也,脈來虛細,重者伏匿,若喘促逆冷,卒然昏暈脈雖虛細,

慎不可用溫補,此熱傷陰氣,故禁溫劑,凡溫熱藥,皆助陽耗陰也,如避暑深堂,

起居不時,而汗出煩躁,面垢背微惡寒,手足微厥,甚則灑然毛聳,

以腠理開則灑然寒,若腠理閉則熱而悶矣,乃包絡之火,不能勝時火,

故反微惡寒也,或於陰涼處坐臥,表虛不任風寒,往往自認外感,求醫解表,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老年人和嬰兒發熱腹脹,會死亡;汗出不來,嘔吐下血,也會死亡;舌根腐爛,持續發熱,也會死亡;咳嗽氣促,呼吸不到位,也會死亡;骨髓發熱,也會死亡;發熱抽搐,也會死亡;腰部疼痛,抽搐,牙關緊閉,也是一樣。夏季暑熱濕氣交蒸,很多人中暑,症狀與熱病相似,首先要根據脈象來辨別。

發熱的脈象必然病情嚴重,中暑的脈象必然虛弱。這是因為寒邪傷及形體而不傷及元氣,所以脈象洪盛;暑邪傷及元氣而不傷及形體,所以脈象虛弱。但是,也有一些弦細、芤、遲的脈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夏季,人們容易出汗,多汗就會導致脈象虛弱,這是正常的現象。

守真說:熱是陽中之至陽,以熱傷氣,則汗液自然排出,即使是熱病,脈象也不會實,反而虛弱。如果汗出後受風,閉塞汗孔,風寒濕邪就會停留在肌膚之間,所以脈象弦細;或者虛邪不作,鬱熱內盛,表虛而仍然自汗,脈象就會芤遲。總而言之,都是虛弱的脈象,細分則為弦細、芤、遲。不應該把浮大脈象混入虛弱脈象之中,認為是暑病的脈象。

潔古認為,靜止狀態下中暑,屬於陽中之陰,是暑邪傷陰的證候;活動狀態下中暑,稱為中暍,是暑邪傷陽的證候。仲景說:「太陽中熱者,中暍是也。」但很多也是陽明證。大量出汗,微微惡寒發熱,小便淋漓,顏色黃赤,是太陽病;面紅,大量出汗,煩渴,呼吸急促,牙齒乾燥,嘔吐或腹瀉,是陽明病。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季節,受到烈日暴曬,即使是沒有疾病的人也可能中暑。脈象必然洪大,發熱煩渴,嚴重者昏迷,神志不清,類似熱病,只是病情忽輕忽重有所不同。若傷及太陽經,可用五苓散去桂枝加香薷;若屬陽明,則用消暑丸。

一般人偶然中暍,身體發熱,背部惡寒,面色晦暗,自汗,口渴欲飲,煩躁不安,痰涎壅盛,噁心,胸膈不舒,或嘔吐腹瀉,抽搐,小便不利,這是裡外皆熱。若有昏迷困倦,手指微涼,宜用五苓散合益元散;若手足抽搐,是暑風,用香薷飲加羌活、防風;嘔吐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生薑;口渴不用半夏,加栝樓根;瀉痢不止,加白朮;抽搐加木瓜。若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面色晦暗,說話不清,遺尿,這是熱病兼中暍,用白虎湯。若農夫或經常勞作的人,過度曝曬,頭角額部疼痛,發熱,口渴欲飲,脈洪大,汗出很多,腹瀉,急用地漿水煎白虎湯加蒼朮(即白虎湯加蒼朮)。老年人不宜使用。若體寒,用竹葉石膏湯,略加熟附子溫和藥性。老年人平素陰虛火旺,也不可使用。若體溫適中,用白虎湯加人參、竹葉。凡是中暍,即使病情嚴重,只要解除了暑熱,就能很快痊癒,不像中暑需要補益。

《內經》說:「因於暑熱而汗出,煩則喘息,靜則多言,這是心包的病證。」但大多數也兼及脾臟和其他臟腑。傷及脾則昏迷,傷及肝則眩暈,傷及肺則喘息胸悶,傷及腎則消渴,這是鬱蒸之氣損傷元氣,只有精神虧損的人才會中暑。脈象虛弱細小,嚴重者脈象隱伏。若呼吸急促,逆冷,突然昏暈,脈象雖然虛弱細小,但絕對不能用溫補藥物,這是熱傷陰氣,所以禁用溫熱藥物,凡是溫熱藥物,都會助長陽氣而耗傷陰氣。例如,避暑在陰涼的廳堂,起居不規律,而汗出煩躁,面色晦暗,背部微微惡寒,手足微冷,嚴重者毛髮豎立,這是因為腠理開泄則感覺寒冷,腠理閉塞則發熱悶熱。這是包絡之火不能勝過時令之火,所以反而微微惡寒。或者在陰涼的地方坐臥,表虛不能承受風寒,往往自認為外感,求醫治療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