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6)
傷寒緒論卷上 (26)
1. 傷寒緒論卷上
急用大承氣湯加甘遂末一錢匙下之,凡裏證依法下之而不解,或大下後,
或二三下後熱勢尚盛而不退者,寒涼諸藥不能退其熱脈弱氣虛,不可更下,
或諸濕熱內盛,小便赤濇,大便溏泄頻迸,少腹急痛者,欲作利也,
黃連解毒湯主之,下之太過其熱不退,再三下之熱愈甚,脈微氣虛,法無可生之理,
至此下之亦死,不下亦死,但用涼膈合解毒調之庶幾陽熱退除,陰脈漸生,
亦有得生者,若表裏證俱見,欲汗之而裏證已形,欲下之而表未解,
祇宜小柴胡湯和之。一法不問風寒暑濕,用涼膈散天水散合煎解之,或表熱裏熱少,
天水一涼膈半,或裏熱多表熱少,膈一天水半表熱極盛,裏有微熱,身疼頭痛,
或眩或嘔,不可汗下者,天水涼膈合煎,甚者用大柴胡合大承氣湯主之,若更不解,
不可復用苦寒峻攻,但宜和平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裏,
用小柴胡涼膈散天水散和解之,或小柴胡合解毒湯,如服後熱未退者,
大柴胡合解毒湯微下之,諸小柴胡證,日久不解,表裏熱勢更甚,而心下急,
鬱鬱微煩者,或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鞭,嘔吐不利,或陽明病多汗,
或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痛,咽乾燥渴,
或太陰病腹滿而痛俱宜調胃承氣合黃連解毒下之,外熱勢盛者,雙解散為當,
守真製雙解散,以攻熱病內外之熱邪,使表裏齊解,甚為得法,然間有不解者,
猶未盡善也,子和演為吐法,即用前藥煎一大盌,令飲其半,以探引出風痰,
次一半,使衣被覆蓋,必汗大出而解,世人只知桂枝麻黃發汗,不知涼藥亦能汗也,
熱病用熱藥汗不出者,反益病,涼樂發之,百無一損,益元散加薄荷,便能發汗,
更加葱豉尤捷,承氣用薑棗煎,借辛甘發散之意,守真雙解,和演為吐法,
豈非涼藥亦能汗乎,若誤用傷寒藥,致發斑黃者,當從下後斑黃例治之,
夏月誤用辛溫,及重發汗變證百出,往往發斑,讝語衂血喘滿,
昏迷悶亂,諸證並見,皆熱所極致,則用藥不離黃連解毒湯加減,如汗下太過,
脈微惡寒者壞證也,又當從芍藥甘草湯調補其陰,中間稍加薑棗和之,
慎不可輕用溫補也,倘不經汗下,而脈虛小手足厥者,必死也。大抵溫病熱病,
皆是熱鬱之氣,故多發於三陽,若發於三陰者,必難治,其脈若沈細或微弱,
或虛大無力,為脈不應病必死,然發於三陰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食傷脾,
或因慾事傷腎,皆正氣先傷,熱毒乘虛而發,設用甘溫調補,寍不助邪轉熾,
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雖長沙河間復起恐難為力矣。凡溫病熱病,
榮未交者可治,陰陽交者必死,夫所謂榮未交者,言榮分熱毒之色,
未交遍於衛分也,而類經誤釋為邪猶在衛,未交於榮,其氣不深,意謂熱病之邪,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急需使用大承氣湯,再加入一錢的甘遂末服用。凡是裡證依照方法下藥而不見效,或是大量瀉下後,或瀉下兩三次後,熱勢仍然很盛沒有退減,此時寒涼藥物無法退熱,且脈象微弱氣虛,就不能再瀉下。
如果濕熱內盛,小便短赤澀痛,大便溏瀉頻頻,少腹部疼痛,想瀉下,就用黃連解毒湯治療。如果瀉下過度,熱勢不退,即使再三瀉下,熱勢反而加重,脈象微弱氣虛,那就沒有辦法可救了。此時瀉下等於死,不瀉下也等於死,只能用涼膈散和解毒藥物調理,希望能使陽熱消退,陰脈漸生,或許還能救活。
如果表裡證皆出現,想發汗但裡證已經形成,想瀉下但表證還沒解除,只宜用小柴胡湯調理。另一種方法,不論是風寒暑濕,都用涼膈散和天水散合劑煎服來治療。如果表熱和裡熱都較少,就用天水散一劑,涼膈散半劑;如果裡熱多表熱少,就用涼膈散一劑,天水散半劑;如果表熱很盛,裡熱較少,身體疼痛頭痛,或眩暈或嘔吐,不能發汗也不能瀉下,就用天水散和涼膈散合劑煎服。症狀嚴重者,用大柴胡湯合大承氣湯治療。如果仍然無效,就不能再使用苦寒峻猛的藥物攻治,只宜用平和的藥物,宣散表邪,和解裡證,可用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和解,或小柴胡湯合解毒湯。如果服藥後熱勢未退,就用大柴胡湯合解毒湯略微瀉下。
各種小柴胡證,時間久了沒有好轉,表裡熱勢加重,心下急迫,鬱鬱不樂而煩躁;或發熱汗出但熱勢未退,心下痞滿,嘔吐不得舒暢;或陽明病多汗;或少陰病下利清稀水樣便,心下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或太陰病腹部脹滿疼痛,都應該用調胃承氣湯合黃連解毒湯瀉下治療。如果外熱勢盛,則用雙解散最為合適。守真氏的雙解散,用來攻治內外熱邪,使表裡同時解除,方法甚為得當,但偶爾也有無效的時候,還不算完善。子和氏創立了吐法,就是用前面的藥煎一大碗,讓病人喝一半,以引出風痰,再喝另一半,蓋上被子,必定大量出汗而痊癒。世人只知道桂枝麻黃可以發汗,卻不知道涼藥也可以發汗。熱病用熱藥發汗不出,反而會加重病情,涼藥發汗,百利而無一害。益元散加薄荷就能發汗,再加蔥豉則效果更迅速。承氣湯用薑棗湯煎服,是借用辛甘藥物發散之意。守真氏的雙解散,子和氏的吐法,難道不是涼藥也能發汗嗎?
如果誤用傷寒藥,導致出現斑疹黃疸,就應當根據下後斑疹黃疸的治療方法來處理。夏季誤用辛溫藥物,或大量發汗,就會出現各種變證,往往會出現斑疹、說胡話、出血、喘息、腹部脹滿、昏迷、煩悶等諸多症狀同時出現,都是熱邪極盛所致,用藥就不能離開黃連解毒湯加減。如果汗出過多,脈象微弱惡寒,就是壞症,應該用芍藥甘草湯調補陰氣,中間可以稍微加些薑棗溫和一下,絕對不能輕易使用溫補藥物。如果沒有經過汗下,而脈象虛弱,手足厥冷,那就必死無疑。總之,溫病熱病,都是熱邪鬱結之氣,所以大多發病於三陽,如果發病於三陰,那就很難治療。如果脈象沉細或微弱,或虛大無力,就是脈象不應病理,必定死亡。然而,發病於三陰,必定有其原因,或是因為吃冷食傷了脾胃,或是因為房事過度傷了腎氣,都是正氣先受損傷,然後熱毒乘虛而入。如果使用甘溫藥物調補,豈不是反而助長邪氣熾盛?如果使用苦寒峻猛的藥物攻治,真元就會立即耗損,即使是長沙、河間名醫復活,恐怕也難以挽回。凡是溫病熱病,邪氣尚未遍佈全身者可以治療,陰陽俱虛者必死。所謂邪氣尚未遍佈全身,是指熱毒的邪氣,尚未遍佈於衛分。而《類經》誤解為邪氣尚在衛分,尚未進入榮分,其氣不深,意思是說熱病的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