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5)
傷寒緒論卷上 (25)
1. 傷寒緒論卷上
夫溫病熱病之脈,或見浮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於外,熱邪結於內,
故其脈外則綳結,內則洪盛也,又或不識脈形,但見弦脈,
便呼為緊而妄治之,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斷以為寒乎,
夫溫病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
誠由怫鬱在內故也,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風寒,否則非溫病熱病,
自是非時暴寒耳,然溫病之發,因暴寒者居多,熱病之發,兼暑暍者為甚,
以伏邪乘天暑汗泄,從包絡三焦一齊發出三陽也,經云:三合病,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白虎湯主之,此雖言三陽合病,
而實熱病兼見暍證,如面垢遺尿,非中暍乎,以伏邪既乘暑熱發出在表,汗下俱禁,
若始發之時,背微惡寒者,為肌表之真陽,不能勝邪,故加人參以固真氣也,
按長沙所主白虎及白虎加人參凡八證,皆主熱病煩渴而裏大熱,蓋伏氣之邪,
自內出外,本非暴感風寒,故不宜發汗,又熱發於外,內邪不實,復不可下之,
故宜此湯及竹藥石膏黃連解毒選用,若大渴煩躁,背惡寒脈洪,
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衂血加生地丹皮,喘加栝蔞根厚朴,惡熱煩悶腹滿,
舌胎黃黑,五六日不大便者,涼膈雙解三承氣湯選用,如或脈兼弦緊,
必有重感客邪表證,宜於天水散中加葛根石膏葱白香豉之類,其性雖寒,
不礙發散也,若邪在半表半裏,古法用小柴胡,今用雙解散,去麻黃加柴胡,
其功尤捷,脈弱者加人參,遠勝小柴胡也,每見世人治溫熱病,誤下之,未為大害,
誤汗之變不可言,足徵其熱之自內達外矣,其間有誤用攻裏而致變者,
乃春夏暴寒所感之寒疫,邪純在表,未入於裏故也。凡治伏氣發溫,復感客邪,
輕者只宜小柴胡去參半,加橘皮栝蔞根葱白香豉,熱病更加石膏知母。
一法溫病熱病,凡有客邪,不問兼風兼寒,脈浮脈緊,惡風惡寒,可汗不可下者,
通用雙解散去硝黃,加葱豉最妙,凡表證依法汗下不解,別無異證者,
通用涼膈散以退其熱,無使熱盛危劇也,汗後餘熱未盡,用天水散,或小柴胡加減,
汗不解,下證未全者,白虎湯,汗後躁不得眠,微熱而渴者,五苓散去桂合天水,
汗後不解,中外有熱,口乾煩渴,解毒涼膈天水,能調順陰陽,洗滌臟府,
若純是裏證,脈盛而實,不惡寒但惡熱,煩渴引飲,自汗讝語,不大便,
咽乾腹滿,可下不可汗者,三一承氣湯下之。一法不問風寒濕暑,或表裏證俱見,
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無汗,心腹滿痛,讝語煩躁,咽乾口燥,畜熱內盛,
俱用調胃承氣合解毒下之,能瀉內外大熱,或熱結極深,而數下不利不救成死證矣,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溫病熱病的脈象,有時會出現浮緊的症狀,這是因為再次感受不正之氣的暴寒,寒邪束縛在外,熱邪積聚在內,所以脈象在外則繃緊,內則洪大有力。也有些人不懂脈象,只看到弦脈,就認為是緊脈而錯誤治療。其實脈象有力而盛的,常常兼有弦脈,怎能錯認為是緊脈,而斷定是寒邪呢?
溫病熱病的脈象,大多位於肌肉之間,並不很浮,而且右手脈象比左手強盛,這是因為鬱結在內引起的。如果左手脈象強盛或浮腫,必定是再次感受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病熱病,而是非時節的暴寒。然而,溫病的發生,大多是因為暴寒;熱病的發生,則多半兼有暑熱中暑。這是因為伏藏在體內的邪氣乘著天暑,因出汗而泄瀉,從包絡、三焦一起發病,導致三陽皆病。經書上說: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不知味而臉色晦暗,言語不清,遺尿,發汗則言語不清,下瀉則額頭出汗,手足厥冷。如果自汗出,則用白虎湯治療。雖然這裏說的是三陽合病,但實際上是熱病兼見中暑的症狀,例如臉色晦暗、遺尿,不就是中暑嗎?因為伏藏的邪氣乘著暑熱發病在表層,所以汗法和下瀉法都禁忌。如果剛開始發病時,背部微微惡寒,這是因為肌表之真陽之氣不能勝過邪氣,所以要加入人參來固護真氣。
長沙所主治的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共八種證型,都用於治療熱病煩渴,裡頭大熱的病症。這是因為伏藏的邪氣從內向外發作,本來就不是暴感風寒,所以不適合發汗,而且熱邪發於外,內邪並不足夠,也不能下瀉,所以適合使用這些湯劑以及竹瀝、石膏、黃連等解毒藥物。如果大渴煩躁,背部惡寒,脈象洪大,就用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出血加生地、丹皮;喘息則加栝樓根、厚朴;惡熱煩悶,腹部脹滿,舌苔黃黑,五六天不大便,則選用涼膈雙解三承氣湯。如果脈象兼有弦緊,必定是再次感受外邪的表證,應當在天水散中加入葛根、石膏、蔥白、香豉等藥物,這些藥物雖然性寒,但不影響發散。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古法用小柴胡湯,現在用雙解散,去掉麻黃,加入柴胡,療效更快。脈象虛弱者加人參,比小柴胡湯還好。經常看到世人治療溫熱病,錯誤地使用下瀉法,不至於造成很大的危害,但錯誤地使用發汗法,其後果不堪設想,足以證明其熱邪是由內而外達的。其中有誤用攻裡之法而導致病情惡化的,是春夏季節暴感寒邪引起的寒疫,邪氣純在表層,沒有進入裡層。凡是治療伏氣發為溫病,又再次感受外邪的,輕者只宜用小柴胡湯去一半人參,加橘皮、栝樓根、蔥白、香豉;熱病則再加石膏、知母。
一種方法是溫病熱病,凡是有外邪,不管兼有風邪或寒邪,脈象浮或緊,惡風惡寒,可以發汗但不能下瀉的,都可用雙解散去掉硝石、黃連,加蔥豉最好。凡是表證按照方法發汗下瀉而無效,沒有其他異常症狀的,都用涼膈散來退熱,避免熱盛危急。汗後餘熱未盡,用天水散,或小柴胡湯加減;汗法無效,下瀉的症狀也不完全的,用白虎湯;汗後煩躁睡不著,微熱而口渴的,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再加天水散;汗後無效,表裡都有熱邪,口乾煩渴的,用解毒涼膈天水散,可以調和陰陽,洗滌臟腑。如果純粹是裡證,脈象洪大而有力,不惡寒但惡熱,煩渴引飲,自汗,言語不清,不大便,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可以下瀉但不能發汗的,用三一承氣湯下瀉。一種方法是不論風寒濕暑,或表裡證都出現,或內外諸邪所傷,有汗或無汗,心腹脹痛,言語不清,煩躁,咽喉乾燥,口乾舌燥,裡頭積熱,都用調胃承氣湯合解毒湯下瀉,可以瀉除內外大熱。如果熱結很深,而多次下瀉無效,就成了不治之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