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4)
傷寒緒論卷上 (24)
1. 傷寒緒論卷上
或過服寒藥所變,內外俱冷,固可名為陰毒,然終非仲景所言惡毒異氣所中之謂也。
趙以德曰:按古方書謂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衰,內外皆陽,故成陽毒,
謂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衰,內外皆陰,故成陰毒,二者或傷寒初得,
便為是證,或服藥後變而成之,陽毒盡治以寒涼,陰毒盡治以溫熱,
藥劑如冰炭之異,何乃仲景以一方治之乎,其曰陰毒去雄黃蜀椒,
則反去其溫熱者矣,豈非熱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乎,在陽經絡,則面赤斑如錦紋,
唾膿血,在陰經絡,則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也,
其曰七日不可治者,陰陽之津氣血液皆消滅矣,傷寒七日猶得再經,而此加之以毒,
至七日不惟消滅其陰,且火極亦自滅矣。
然春夏之交,多有傷風寒疫時行,與溫病,風溫,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
交錯難辨,蓋傷風則發熱頭痛,鼻塞聲重,欬嚏惡風自汗寒疫則憎寒壯熱,
頭痛骨節煩疼,雖發熱不渴,時行則里巷之中,病俱相類,溫病則煩熱口燥而渴,
氣口脈盛,苦稍見人迎浮緊即有重感風寒矣,病溫復感風邪,而見自汗灼熱,
欬嚏聲嘶者,風溫也,先前溫熱未除,復感時行瘟氣,即昏昏壯熱,遞相傳染者,
溫疫也,溫病日久,更感於寒,寒熱如瘧者,溫瘧也,溫病更感溫熱,
熱毒熾盛而發斑者,溫毒也,發斑熱越狂走者,陽毒也,發斑而身如被杖厥冷者,
陰毒也,已上數證,多發於二三氣中,一一按證定名,庶無誤治之失,
若交夏至後炎暑司令,相火用事,人有發熱身疼,不惡寒,但惡熱而大渴者,
為熱病,傷寒例云:凡傷寒而成溫熱者,先夏至日病為溫病,後夏至日為熱病,
蓋久伏之邪,隨時氣之暑熱而鬱發也,以邪非外來,故但惡熱而不惡寒,熱自內發,
故口燥渴而引飲多,其邪既鬱為熱,不宜辛溫發汗,不得復言為寒,
仲景仍以傷寒目之者,謂其初受病時,皆寒氣鬱伏所致耳,世言仲景無溫熱治法,
詳太陽陽明篇中,多治溫熱,不然黃芩湯白虎湯方,何由而立也,惜乎殘缺未備,
且混入傷寒六經例中,設若不審,誤以白虎治傷寒,立見其害,白虎為金神,
夏熱見之而退,非盛暑熱病,內外熱極者不可用,氣虛人用之,往往成結胸,
甚至不救,其性大寒傷寒傷肺,非傷寒藥也,故立夏以前,處暑以後,
不可妄用白虎之戒,夫傷寒之不可用黃芩白虎,
猶溫熱之不可用桂枝麻黃大小青龍也,即治溫熱,亦須無非時暴寒者方可,
但溫熱病,亦有先見表證,而後見裏證者,蓋怫鬱自內達外,熱鬱腠理之時,
若不用辛涼解散,則邪不得外泄,遂還裏而成可攻之證,非如傷寒從表而始也,
或有不悟此理,乃於春夏溫熱病,而求浮緊之脈,不亦疎乎,
白話文:
或因服用過量寒涼藥物而導致內外俱冷,雖可稱為陰毒,但終究不同於仲景所說的被惡毒異氣侵襲。
趙以德說:根據古方書,所謂陽毒,是指陽氣獨盛,陰氣驟衰,內外皆陽,因此形成陽毒;所謂陰毒,是指陰氣獨盛,陽氣驟衰,內外皆陰,因此形成陰毒。這兩種情況,有的在傷寒初期就出現,有的則是在服藥後變化而成。陽毒都用寒涼藥治療,陰毒都用溫熱藥治療,藥物寒熱性質如同冰炭般截然不同,為何仲景卻用同一方劑治療呢?他說陰毒要除去雄黃、蜀椒,卻反而去除了溫熱藥,難道不是所有的熱症都是熱毒,皆傷於陰陽二經嗎?在陽經絡,則面紅如錦紋,吐膿血;在陰經絡,則面色青白,身體如被打了一樣。這些都是陰陽水火動靜的根本表現。他說七日內不可治癒的,是因為陰陽的津液、氣血都已消亡殆盡了。傷寒七日還有可能再轉變,而這(陰毒)卻加重了毒性,到第七日不僅陰氣消亡,陽氣也因過度而自行衰竭。
然而,春夏之交,常有傷風、寒疫流行,與溫病、風溫、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傷風則發熱頭痛,鼻塞聲音沉重,咳嗽打噴嚏怕風,自汗;寒疫則惡寒高熱,頭痛骨節酸痛,雖然發熱但不口渴;時行疫病則里巷之間,病情都類似;溫病則煩熱口乾舌燥且口渴,氣盛脈數,稍微見到人迎脈浮緊就已有感受風寒的跡象;溫病再次感受風邪,出現自汗灼熱、咳嗽打噴嚏聲音嘶啞的,就是風溫;先前溫熱未癒,再次感受時行瘟疫,就昏昏沉沉高熱,互相傳染的,就是溫疫;溫病日久,再次感受寒邪,寒熱如瘧疾的,就是溫瘧;溫病再次感受溫熱,熱毒熾盛而發斑的,就是溫毒;發斑熱勢狂躁的,就是陽毒;發斑且身體如被打了一樣厥冷的,就是陰毒。以上幾種病症,大多發生在二三氣之中,一一根據症狀確定名稱,才能避免誤治。
若到了交夏以後炎熱暑天當令,相火旺盛,人若發熱身痛,不惡寒,只惡熱且口渴,就是熱病。傷寒論說:凡是傷寒轉變成溫熱的,夏至日以前發病的是溫病,夏至日以後發病的是熱病。這是因為久伏的邪氣,隨著時令的暑熱而鬱積發作。因為邪氣不是外來的,所以只惡熱不惡寒,熱邪自內發出,所以口乾舌燥而飲水很多。邪氣鬱積成熱,不宜用辛溫發汗,不能再說它是寒症了。仲景仍然把它歸類為傷寒,是因為它最初發病時,都是寒邪鬱結所致。世人說仲景沒有溫熱病的治療方法,仔細看太陽、陽明篇,很多都是治療溫熱病的,否則黃芩湯、白虎湯從何而來呢?可惜的是傷寒論殘缺不全,而且溫熱病的內容混雜在傷寒六經的例證中,如果不仔細辨別,誤用白虎湯治療傷寒,立刻就會見到危害。白虎湯是清熱的藥,夏熱用它則退熱,但不是盛暑熱病,內外熱極的情況下不能使用,氣虛的人用它,往往會導致結胸,甚至危及性命,它性寒傷肺,不是治療傷寒的藥。所以立夏以前,處暑以後,不可濫用白虎湯。傷寒不宜用黃芩、白虎湯,如同溫熱病不宜用桂枝、麻黃、大小青龍湯一樣。即使治療溫熱病,也必須是沒有時令暴寒的情況下才能用。但是溫熱病,也有先見表證,然後再見裏證的,這是因為鬱結之氣從內達外,熱邪鬱結在肌膚腠理的時候,如果不迅速用辛涼解表,邪氣就無法外泄,就會回歸內部,形成可以攻治的證候,不像傷寒一開始就從表證開始。有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在春夏溫熱病中,反而尋找浮緊的脈象,不也是疏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