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3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39)

1. 傷寒緒論卷下

又與燒裩散一服,煎五苓散送下而安。

傷寒差後,半月十日以來,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煩熱頰赤,

脈來浮數而輭,上先前發汗未徹,餘熱留在心包也,

奉議節庵俱主知母麻黃湯,即麻黃湯中去杏仁而加知母黃芩芍藥也,

余嘗用竹葉石膏湯加麻黃,治之更捷,若寒熱如瘧,小柴胡倍人參為當。

傷寒汗出不徹,熱遺少陽,結於耳後或耳下,其形鞭腫者,名曰發頤,

見之速宜消散,緩則成膿為害也,連翹敗毒散,若脈浮數,能食者易治,

若沉緊或牢革,反大熱不能食者難治,腫連面上者,

必加白芷葱白以通陽明之經,若大便燥實,加酒大黃,

外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敷,慎不可用寒涼敷藥,若發即隱下,不能起發者,

真氣內乏,毒邪內陷,最危之兆,或連發數處,如流痓者,多不救也。

病新差後,口中喜唾不止者,此少火氣衰,中土不溫,不能約制津液也,

理中圓加益智仁以收攝之。

大病後,腰以下至足,腫而重者,有水氣也,牡蠣澤瀉散急攻之,

輕者只用五苓散加大腹皮牡蠣,但不可延緩,緩則上支胸脇難救矣,

若但面腫而足不腫者,為胃虛,養胃湯去草菓加防風,但足潤而重者,

為脾弱當節其飲食,用補中益氣湯溫補之,勿拘下腫為水,不辨虛實而混治也。

(一百十三道,論中引用正方已具纘論此不復錄)

陽旦湯

治冬溫發熱咽痛,或自利而咳。

桂枝(三錢)、芍藥(酒焙)、甘草(炙各二錢)、黃芩(三錢酒炒)、

生薑(三斤)、大棗(三枚擘)

右水煎,去滓溫服無時,日二三服。本方加乾薑,名陰旦湯,治內挾寒食者。

黃耆建中湯

治衛虛不能作汗,虛勞裏急,諸不足。

黃耆(一錢酒炒)、桂枝(二錢)、芍藥(三錢酒洗)、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膠飴(半兩)

右水煎去,滓內膠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

再造散

治陽虛不能作汗,名無陽證。

黃耆(酒洗)、人參、桂枝、甘草(炙各一錢)、熟附子、細辛(各五分)、

羗活、防風、川芎(各八分)、煨薑(五片)

右水煎將成,加酒芍藥一撮,更煮三沸去滓溫服,節庵以此湯,治尺中遲弱,

陽虛不能作汗之證,名曰再造,固為高出前輩,但稍嫌風孳藥冗雜,

然無害於溫補助衛之大旨也。

香蘇散

治感冒非時邪氣,難分六經者。

香附(薑汁浸勿炒)、紫蘇(各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甘草(半兩炙)

右為散,每服半兩,水煎去滓,日三服,以汗出熱除為度。

芎蘇散

治非時感冒。

紫蘇、柴胡(各二錢)川芎、葛根、枳殼、桔梗、陳皮、半夏、

茯苓(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

右水煎,去滓熱服,溫覆取微汗。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服下燒裩散一劑,再用五苓散送服,病情就穩定了。

傷寒痊癒後,十天半個月仍昏昏沉沉,說話錯亂,精神萎靡,或有寒熱交替如瘧疾,或煩躁發熱,面頰紅赤,脈象浮數而軟弱,這是之前發汗不徹底,餘熱滯留在心包造成的。

節庵和奉議都認為應該服用知母麻黃湯,也就是在麻黃湯中去掉杏仁,加入知母、黃芩、芍藥。

我平時常用竹葉石膏湯加麻黃治療,效果更快。如果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可用小柴胡湯加倍人參。

傷寒發汗不透,餘熱停留在少陽經,結在耳後或耳下,腫脹成鞭狀,稱為發頤,應立即消散,否則會化膿潰爛,危害更大。可用連翹敗毒散治療。如果脈象浮數,能吃東西,就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沉緊或堅硬如革,而且高熱不能進食,則難以治療。腫脹蔓延到面部的,必須加入白芷、蔥白以疏通陽明經。如果大便乾燥,則加酒大黃;外敷赤小豆粉末和雞蛋清調和成的藥膏,切忌使用寒涼的藥膏敷貼。如果腫脹突然消退,不能再次發作,說明真氣不足,毒邪內陷,這是最危險的徵兆;如果腫脹部位多處出現,像流痓一樣,大多難以治癒。

疾病痊癒後,口中不斷唾液不止,這是少火之氣衰弱,脾胃不溫,不能約束津液所致,可用理中丸加益智仁來收斂。

大病之後,腰以下到腳都腫脹沉重,這是水氣滯留,可用牡蠣澤瀉散急治;症狀輕微的,可用五苓散加大腹皮、牡蠣,但不可延誤,延誤則會上犯胸脅,難以治療。如果只有臉腫而腳不腫,是胃虛弱,可用養胃湯去掉草果,再加防風;如果只有腳腫脹沉重,是脾虛弱,應節制飲食,用補中益氣湯溫補,不要一看到腫脹就認為是水腫,而不分虛實亂投藥。

(一百十三道論述中引用的正方,已在其他篇章中詳述,在此不再贅述)

陽旦湯

主治冬季溫病引起的發熱咽痛,或伴有腹瀉和咳嗽。

藥方:桂枝(三錢)、芍藥(酒炙)、甘草(炙,各二錢)、黃芩(三錢,酒炒)、生薑(三斤)、大棗(三枚,掰開)

用法:水煎,去渣,溫服,不拘時辰,每日二至三次。本方加乾薑,稱為陰旦湯,用於治療內有寒邪的患者。

黃耆建中湯

主治衛氣不足,不能發汗,虛勞裏急,各種不足症狀。

藥方:黃耆(一錢,酒炒)、桂枝(二錢)、芍藥(三錢,酒洗)、甘草(二錢,炙)、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掰開)、麥芽糖(半兩)

用法:水煎去渣,加入麥芽糖,再加熱溶解,每日三次服用。

再造散

主治陽氣虛弱,不能發汗,稱為無陽證。

藥方:黃耆(酒洗)、人參、桂枝、甘草(炙,各一錢)、熟附子、細辛(各五分)、秦艽、防風、川芎(各八分)、煨薑(五片)

用法:水煎將成,加入酒炙芍藥少許,再煮沸三次,去渣,溫服。節庵用此方治療尺脈遲弱,陽虛不能發汗的症狀,稱為再造散,堪稱超越前輩,只是藥物略顯繁雜,但無損於溫補衛氣的根本大旨。

香蘇散

主治感冒,非時令邪氣侵襲,難以區分六經辨證的。

藥方:香附(薑汁浸泡,勿炒)、紫蘇(各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甘草(半兩,炙)

用法:研為細末,每次服半兩,水煎去渣,每日三次,以汗出熱退為度。

芎蘇散

主治非時令感冒。

藥方:紫蘇、柴胡(各二錢)、川芎、葛根、枳殼、桔梗、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掰開)

用法:水煎,去渣,熱服,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即可。本方去掉川芎、柴胡,加入人參、前胡、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