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59)
傷寒緒論卷上 (59)
1. 傷寒緒論卷上
藥禁者,津液內亡作渴,禁用五苓淡滲,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汗,
咽痛禁發汗,利小便大便反利,禁梔子,大便祕濇,禁用燥藥,吐多不得復吐,
吐而上氣壅滯,大便不通,只可宣散上氣,禁利大便,脈弦禁,服平胃而虛虛,
脈緩禁服建中而實實。
凡看傷寒,先觀兩目赤為陽毒,黃為癉,次看口舌有無胎狀,再以三指平,
按心胸脇下小腹,蓋心胸以候結胸痞滿,宿食胃傷,先曾誤下致痛而鞭滿,
正中者,為結胸,濡大稍偏者為痞,未經下,滿痛為宿食,攻後深按隱痛為胃傷,
脇下以候熱邪寒水畜血,熱而痛者,為少陽之邪寒而多嗽,
為水飲停蓄,按之痛而不鞭,其人善忘者,為畜血,小腹以候燥結瘀血,
按之遶臍鞭痛為燥結,雖痛而軟,小便利者,為畜血也。
凡始病微惡寒發熱,坐臥不安,胸煩欲嘔,善饑脈弱,陰陽未明者,慎勿輕用表藥,
先與甘草乾薑湯,加葱豉一劑,後顯陽證用表藥,顯陰證用溫藥,
若陰證或夾陰,誤用升散解表,必致陽縮入腹而死。
凡結胸痞滿,及心脇鞭滿用生薑搗爛去汁,炒微乾,乘熱包熨患處。
凡結胸手不可按,大小便秘,屢下不通,急用灸法,以巴豆仁十粒研爛,
入黃連末白麵研勻,作餅填實臍中,用艾炷灸七壯,覺腹中鳴轉大便利利為效。
凡結胸手足厥逆者,用葱白十莖,生薑一兩,同搗作餅烘熱置臍中,
帛掩熨之,待氣入覺響,即與枳實理中湯加附子。凡結胸證,不拘早晚,
用黃毛雛雞一隻,同生薑四兩搗爛,帛包烘熱熨結鞭處,半日許,覺胸中熱乃止,
更以熱手向下揉之。
凡痞滿不拘寒熱虛實遲早,便用熨法,以橘葉生薑葱頭,共搗爛,
加麩皮半升,用紗絹包,烘熱熨痞滿處,至半日許,覺胸膈躁熱即止,
更以熱手順下揉之。
凡傷寒發狂難制,以醋沃火炭,令氣衝其鼻中即定,不定者,此神亂無主,
雖下必死,若狂定,然後察其陽狂陰躁用藥。
凡傷寒衂血不止,用生藕汁,或茅根汁盞許服之,童便亦可,
服後微覺寒顫,即止慎勿用冷水裛額,及濕紙搭天庭鼻柱,使瘀積經絡不散,
致成痼疾也。
凡直中陰寒無脈,或吐瀉脫元無脈,先將薑汁酒釀半盞熱服,其脈漸來者可治,
服後一時許,仍無脈,或暴出數疾,無倫者,不治,若痛甚脈伏者,不在此例。
凡陰寒陰毒四肢厥冷,爪甲唇青,六脈欲絕,不知人事,藥不得入者,
將葱白搗餅,用麝香半夏皂莢末一字,填入臍中,熨之,或用生薑切片貼上,
艾火灸之,併灸關元氣海數十壯,脈漸出,微汗可治,否則死。
凡中寒卒倒,不得以火烘之,中暑卒倒,不得冷水灌漬,若痰厥昏迷卒倒者,
用牙皂末撚紙燒煙衝鼻中,有嚏可治,併用稀涎散,水調探吐,俟醒用藥。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藥物禁忌:體內津液耗損導致口渴,禁用五苓散等利尿藥;汗出過多禁止利尿;小便過多禁止發汗;咽喉疼痛禁止發汗;大便和小便都通暢,禁止使用梔子;大便秘結,禁用燥熱的藥物;嘔吐多次後,不要再誘導嘔吐;嘔吐後感到胸悶氣滯,大便不通,只能宣通上焦之氣,禁止通便;脈象弦急,禁止服用具有益氣健胃作用卻反而耗氣傷陰的藥物;脈象緩弱,禁止服用溫補脾胃的藥物,以免導致病情加重。
診斷傷寒:首先觀察雙眼,眼睛發紅是陽毒,眼睛發黃是黃疸;其次觀察口腔舌苔;然後用三指平按心胸、脅肋、下腹部,以診斷結胸、痞滿、宿食、胃痛等症狀。心胸正中按壓疼痛為結胸,略偏則為痞,未曾服用瀉藥而腹部脹痛為宿食,服用瀉藥後深按隱痛為胃痛;按壓脅肋可以診斷熱邪、寒邪、水飲、瘀血等病症。脅肋按壓疼痛為少陽病邪;按壓疼痛且伴有咳嗽為寒邪導致水飲停滯;按壓疼痛但不脹滿,且患者健忘為瘀血;按壓下腹部可以診斷燥結、瘀血等病症。繞臍按壓疼痛為燥結,按壓疼痛但質地柔軟,小便通暢為瘀血。
初期症狀:起初僅有輕微惡寒發熱,坐臥不安,胸悶欲嘔,容易飢餓,脈象虛弱,陰陽未明者,應謹慎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先服用甘草乾薑湯加蔥豉一劑,待陽證或陰證明顯後再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如果屬於陰證或夾雜陰證,誤用升散解表藥,必定會導致陽氣內陷而死亡。
結胸痞滿:結胸、痞滿及心脇脹滿可用生薑搗爛取汁,炒至微乾,趁熱熨貼患處。
結胸便秘:結胸伴有手不能按壓,大便小便不通,應立即使用灸法。方法是將巴豆仁十粒研磨成末,加入黃連末和麵粉,調勻後製成餅狀,填塞於肚臍中,用艾炷灸七壯,感覺腹部鳴響,大便通暢即為有效。
結胸厥逆:手足厥逆,用蔥白十莖、生薑一兩,搗爛成餅,烘熱後置於肚臍中,用布覆蓋熨貼,待感覺氣體進入腹部並有響聲,即可服用枳實理中湯加附子。不論早晚,均可用黃毛小雞一隻,與生薑四兩搗爛,用布包好烘熱後熨貼患處,約半日,感覺胸中溫熱即可停止,再用溫熱的手向下揉搓。
痞滿:不論寒熱虛實,早晚皆可使用熨法治療痞滿。方法是用橘葉、生薑、蔥頭搗爛,加入麩皮半升,用紗布包裹,烘熱後熨貼痞滿處,約半日,感覺胸膈燥熱即停止,再用溫熱的手順著向下揉搓。
傷寒發狂:傷寒發狂難以控制,可用醋澆在燒紅的炭上,使其煙氣衝入鼻中,即可使其鎮靜。若仍不能鎮靜,則表示神志錯亂,即使治療也必死無疑。若狂躁已平息,再根據是陽狂還是陰躁使用藥物。
傷寒吐血:傷寒吐血不止,服用鮮藕汁或茅根汁少量,童尿亦可,服用後略感寒顫即止。慎勿用冷水擦額頭,或用濕紙貼敷額頭及鼻樑,以免瘀血滯留經絡,造成慢性疾病。
陰寒無脈:直中陰寒,無脈象,或吐瀉過度,元氣耗損,無脈象,先服用薑汁酒半杯溫熱服用,脈象漸現者可治;服藥一時許,仍無脈象,或病情迅速惡化,則不可治,但痛甚而脈象隱伏者,不在此列。
陰寒厥冷:陰寒、陰毒導致四肢厥冷,指甲、嘴唇青紫,六脈將絕,神志不清,藥物無法服用者,將蔥白搗爛成餅狀,加入麝香、半夏、皂莢末少許,填入肚臍中熨貼,或用生薑切片貼敷,艾火灸之,並灸關元、氣海穴數十壯,脈象漸現,微微出汗即可痊癒,否則必死。
卒倒:中寒卒倒,不可用火烘烤;中暑卒倒,不可用冷水灌注;若痰厥昏迷卒倒,用牙皂末搓成紙捲點燃,煙熏鼻中,使其打噴嚏,即可痊癒,並使用稀涎散,水調服後催吐,待清醒後再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