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6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60)

1. 傷寒緒論卷上

凡溫熱病,燥渴不得汗,欲飲冷水者,下咽即得大汗而解,若傷寒感冒,強與之水,

必變欬嘔噦悸自利等證也。

凡乾霍亂,不得吐者,用鹽兩許,置刀頭,炭火燒紅,淬水一升攪服,探吐之,

若誤與粥飲即死。

凡腹痛,未辨陰陽痰食臭毒,先用薑鹽湯生香附末三錢溫服,候勢稍定,

然後憑脈證用藥慎勿誤與調鹽水椒水致變嘔噦下利水腫等證,甚至不救。

凡傷寒服藥,轉吐出不納者,先將生薑汁少許,徐徐呷下,然後緩緩進藥,

即不吐也。

凡胸腹攪痛嘔吐涎沫,而時緩時甚,面乍赤乍白,脈忽大忽小,甚則厥逆脈亂,

此食滯中宮,蚘上入膈也,急用椒紅烏梅肉為散,以安其蚘,後隨蚘厥治之。

凡破傷風及傷濕傷火,皆發熱頭痛,證類傷寒甚則牙關緊急不開,藥不得入者,

用蜈蚣一條,焙乾為末,擦牙吐涎立甦,然後驗證用藥。

凡大便不通尺脈無力胃弱津枯者,宜用導法詳辨纘論陽明下篇導法下,

老人枯燥閟結,不在此例。

凡小便不通先以麝香半夏填臍中,以葱白田螺合搗成餅封臍上,

布縛良久即通。又法食鹽用一字入臍,加葱餅於上熨之,

即通凡虛人津枯及胞癉小便不通者,禁用上法,誤用之,後必愈閟也。

凡呃逆不解,用硫黃乳香酒煎齅法及搗生薑查拌艾炒熨期門,

及灸期門左穴,皆取溫散肝氣也,若二便不通者,禁用此法。

凡妊娠溫熱病及時疫用青黛伏龍肝為末,和井底泥調塗臍至關元,乾再易之,

然不若用大承氣急下,奪其裏熱庶免傷胎之患。

凡傷寒服承氣等下藥,以熱薑湯催令速行,外用鹽炒麩皮升許,

乘熱包熨則大便易通,若服之下咽,即行而不結者,為元氣衰弱,防有下脫之虞,

服之經日不行,為濕熱痰飲固結,急用薑湯催之,若服久不行,則胃中津液敗壞,

下之,不止必發呃逆而死,不下則脹滿而死也,若陰證腹痛自利,用吳茱萸炒熨良。

凡傷寒下後熱退不可用參耆驟補,以餘邪得補,必復熾盛,即使虛人,

亦復俟正糞再行,然後補之。

凡內傷誤服外感藥,脈轉緊盛者,補中益氣調之,誤服寒涼藥,脈緊疾者,

理中湯溫之。

凡用附子熱藥必須冷服,蓋陰極於下陽浮於上,

以冷折其上之虛陽以熱治其下之沉寒也。

凡中附子毒一身面目俱赤狂熱失血者,犀角黃連甘草煎湯,入生萊菔汁服之則解。

服麻黃汗出不止者,溫粉撲之,方用龍骨牡蠣煆過,同防風藁本為末,

和炒糯米粉,絹包撲之,其汗即止,溫熱病誤汗不止,將病人髮披水盆中,

用熟石膏黃連末生粳米粉撲之。

服瓜蒂吐不止者,一味麝香湯解之。

服大黃利不止者,虛人用人參乾薑陳皮甘草,烏梅陳倉米煎服,

或但用陳米烏梅黃土亦效,若過服承氣,吐利不止,如結胸狀,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各種溫熱病,患者燥渴、汗出不足,想喝冷水,喝下後立刻大量出汗而病癒。但若是傷寒感冒,強迫患者喝水,必然會導致咳嗽、嘔吐、呃逆、心悸、腹瀉等症狀。

乾霍亂,吐不出來時,用兩錢鹽放在刀刃上,用炭火燒紅,淬入一升水攪拌後服用,然後催吐;若誤服粥飲,則必死無疑。

腹痛,未辨明是陰虛、陽虛、痰飲、食積還是毒邪,先用生薑、鹽湯,加三錢溫性的香附末溫服,待病情稍緩,再根據脈象和症狀用藥。切勿錯誤地給患者服用加鹽的溫水或胡椒水,否則會導致嘔吐、呃逆、腹瀉、水腫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傷寒服藥後,藥物反吐出來,不能進食者,先少量服用生薑汁,慢慢嚥下,然後再慢慢服用藥物,就不會再嘔吐了。

胸腹絞痛、嘔吐涎沫,時輕時重,面色時紅時白,脈搏時快時慢,嚴重時則出現厥逆、脈象紊亂,這是因為食物停滯在中焦,蟲子向上爬到膈肌所致。應立即用胡椒、紅烏梅肉製成散劑,以安撫蟲子,然後再根據蟲症和厥逆的症狀治療。

破傷風以及外傷感染(傷濕傷火),都會發熱頭痛,症狀類似傷寒,嚴重時牙關緊閉,藥物無法入口,可用一條蜈蚣焙乾研末,擦在牙齒上,讓患者吐出涎液,就能立即緩解,然後再根據病情用藥。

大便不通,寸脈無力,胃弱津液枯竭者,宜用導瀉的方法,詳見《傷寒論》陽明下篇的導瀉方法。老年人因乾燥而便秘者不在此列。

小便不通,先用半夏、麝香塞入肚臍,再用蔥白和田螺搗爛成餅,敷在肚臍上,用布紮緊,不久即可通便。另一種方法是用少許食鹽放入肚臍,上面加蔥餅熨之,即可通便。虛弱之人、津液枯竭者以及妊娠期小便不通者,禁止使用上述方法,誤用則會導致日後更加閉塞。

呃逆不止,可用硫磺、乳香酒煎煮後熏鼻,或搗碎生薑,拌入艾葉炒熱後熨期門穴,或灸期門穴左側,都是為了溫散肝氣。但若大、小便不通者,則禁止使用此法。

妊娠期患溫熱病或瘟疫,可用青黛、伏龍肝研末,用井底泥調和後塗在肚臍到關元穴之間,乾了再換新的。但是,這不如用大承氣湯急下,瀉去體內熱邪,以避免傷害胎兒。

傷寒服用承氣湯等瀉下藥後,用熱薑湯催促其瀉下,外用炒熱的鹽麩皮適量,趁熱熨敷,則大便容易通暢。但若服用後立即瀉下而不停留,則說明元氣衰弱,要防止脫肛的危險;若服用後經日未瀉,則說明是濕熱、痰飲凝滯,應立即用薑湯催促瀉下;若服藥很久仍不瀉下,則胃中津液已敗壞,瀉下不止,必然會導致呃逆而死;不瀉下則會脹滿而死。若屬陰證腹痛、自利,則用吳茱萸炒熱熨敷。

傷寒病瀉下後,熱退,不可用人參、黃耆等藥物驟然進補,因為餘邪得到滋補,必然會再次熾盛。即使是虛弱的人,也必須等到排出正常的糞便後,才能進補。

內傷誤服外感藥,脈象轉而緊而有力者,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誤服寒涼藥,脈象緊而速者,用理中湯溫中。

使用附子等熱藥,必須用冷水送服。因為陰邪聚集在下焦,陽氣浮在上焦,用冷水抑制上焦虛陽,用熱藥治療下焦的寒邪。

中毒於附子,全身面目皆赤,狂熱、出血者,用犀角、黃連、甘草煎湯,加入生蘿蔔汁服用,即可解毒。

服用麻黃藥物後,出汗不止,可用溫熱的藥粉撲於患者身上。方劑用龍骨、牡蠣煅燒後,研末與防風、藁本混合,再和炒熟的糯米粉一起,用絹布包好後撲於患者身上,汗即可止住。溫熱病誤服藥物導致出汗不止,將患者頭髮浸入水中,用熟石膏、黃連末、生粳米粉撲之。

服用瓜蒂導致嘔吐不止,用單味麝香湯解毒。

服用大黃導致瀉下不止,虛弱者可用人參、乾薑、陳皮、甘草、烏梅、陳倉米煎服,或只用陳米、烏梅、黃土也行。若過量服用承氣湯,吐瀉不止,類似結胸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