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5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58)

1. 傷寒緒論卷上

失氣不臭。內傷勞力。陰虛勞倦。經水斷續。胎前崩漏。大便鞭而小便清。

小便頻數而少。夾陰面赤戴陽,夾食胸中煩滿,屢服消尅,而脈沈手足微厥。

心下痞滿。虛煩欲吐不吐。畏寒不能食,俱在禁下例。

凡禁下者,慎不可用承氣等藥即下證惟宜導法選用。若陰結,

宜四逆湯入人乳膽汁下金液丹。下後不解一日半日復熱或下盡,

或下後熱邪不除或下後復結,或因飲食起居,或更冒虛風,當詳審以治。

服下藥不行者,藥力不當病勢也,更宜大劑下之,若誤用承氣不得下後必愈脹,

以裏無熱結,徒傷胃氣,濕熱痰飲愈逆也,以濕熱例治之。有屢用承氣不行,

改用溫理脾胃藥即行者。有下出稀糞,色淡不黃不臭者,急溫之,

下出純清水者死下出溏糞者防變溫熱時疫,不在此例,下如污泥者死,

下出衃血及血水者死,下山鮮血者危,下瘀血如膠黏漆黑,臭惡難近者死。

下之不盡,驟用補截復發熱讝語妄亂脈躁不寍或忽大忽小者,皆不治。

宜溫初起不發熱無頭痛,便惡寒脈沈嗜臥。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吐。

嘔吐不止。乾嘔吐涎沫。腹痛泄瀉嘔逆。戰慄踡臥。面如刀刮。四肢逆冷。

夾陰中寒,唇面爪甲青。胃虛欬逆。下利清穀不止。陽縮入腹。囊縮舌潤。

厥冷過肘膝。小便清利。自利不渴。口中和,背惡寒。畏寒身疼骨節痛,

皆直中陰經寒證。

又裏寒外熱,身反不惡寒,而面戴陽,脈虛大無力,或數疾無倫,為陰盛格陽。

煩躁欲坐臥泥水中。自利咽乾,欲飲水而不能嚥,皆假熱之證也。

又初起本陽證,汗下太過,亡陽脫泄,或誤服寒藥,後變惡寒厥逆,虛汗泄瀉,

脈或沈細,或伏絕,或虛大,為壞病。小便或利或不利,而色不黃赤。

筋惕肉瞤,亡陽汗不止而惡寒,並宜從溫補例治。

禁溫本傷寒陽證,六七日傳變入裏,後變脈沉數,煩躁不得臥寐。自利腹痛,

而時痛時止,按之結鞭。咽痛心煩。小便短數赤濇。大便實。泄利下重。

下利讝語,厥逆不過肘膝,厥過即復熱。喜冷飲。面深赤煩躁,

便祕讝語,欲揭衣被,揚手擲足,皆屬傳經熱證,俱在禁溫例。

凡服溫經回陽藥,其人微煩而渴,脈來微數而不實堅,身體安和靜臥者,

少與生脈散,或清粥飲,其渴後自止,慎勿誤與涼藥,復助陰寒也若假寒證,

誤投薑附而大煩躁,熱渴不寍者,急與苦寒瀉熱無疑。

足太陽膀胱經禁下,若下之太早,則變證百出,足陽明胃府禁發汗,禁利小便,

犯之重損津液,脈必代結,足少陽膽經禁汗,禁下禁利小便,汗則犯太陽,

下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發之氣,陷入陰中,太陽一禁,陽明二禁,少陽三禁,

此定禁也,至三陰經,則無定禁,但非胃實,乃禁下耳。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氣息衰弱無臭味,內傷勞累,陰虛體弱疲倦,月經時斷時續,妊娠期前或生產後出血,大便乾燥如鞭,小便清澈。

小便頻數但量少,臉頰發紅,胸中煩悶飽脹,多次服用消食藥物,但脈象沉弱,手腳略微冰冷。

心下痞悶,虛煩想吐但吐不出來,畏寒怕冷不能進食,這些都屬於禁下藥的症狀。

凡是禁下藥的症狀,必須謹慎,不可使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物,唯有導泄的治療方法適用。如果陰氣凝聚,宜用四逆湯加入人乳、膽汁和金液丹。服藥後若症狀未解,一天或半天后又發熱,或瀉下乾淨後熱邪未除,或瀉下後又出現便秘,或因飲食起居不當,或再次受寒,都應仔細診察後再治療。

服下藥物無效,是藥力不足或與病情不符,應該加大劑量服用。如果錯誤使用承氣湯而不能瀉下,病情必將加重,因為體內沒有熱結,反而損傷了胃氣,濕熱痰飲更加逆亂,應以濕熱的治療方法來處理。有些病人多次使用承氣湯無效,改用溫和調理脾胃的藥物就見效了。瀉下稀便,顏色淡白不黃不臭,要緊急溫補;瀉下純清水則會死亡;瀉下溏便要預防轉變為溫熱時疫,不在此例;瀉下如污泥則會死亡;瀉下膿血或血水則會死亡;瀉下鮮血則病情危急;瀉下瘀血如膠,漆黑黏稠,臭味難聞則會死亡。

瀉下不盡,又突然使用補藥,結果又發熱,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亢進不安,或忽快忽慢,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

宜溫補的症狀:初期沒有發熱,無頭痛,但惡寒,脈象沉弱,嗜睡。少陰病,膈上積有寒飲,乾嘔不吐;嘔吐不止;乾嘔吐出涎沫;腹痛腹瀉嘔逆;戰慄蜷臥;面色蒼白如刀削;四肢冰冷;陰部冰冷;嘴唇、面部、指甲青紫;胃虛咳嗽逆氣;下利清穀不止;陽氣收縮入腹;陰囊收縮,舌苔潤滑;厥冷超過肘膝;小便清澈;自行腹瀉但不口渴;口中和緩,背部惡寒;畏寒,身體疼痛,關節疼痛,這些都是屬於少陰經寒證。

又有一種裏寒外熱的症狀,身體反而不惡寒,而面部發紅,脈象虛弱無力,或脈象頻數紊亂,這是陰盛格陽。煩躁不安,想坐在泥水中;自行腹瀉,咽喉乾燥,想喝水但無法吞嚥,這些都是假熱證。

又一種初期本是陽證,但汗出過多,陽氣耗損,或錯誤服用寒涼藥物,後來轉變成惡寒厥逆,虛汗腹瀉,脈象或沉細,或微弱,或虛大,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小便或通利或不通利,但顏色不黃不赤;肌肉抽搐;陽氣耗損,汗出不止又惡寒,都應該從溫補的治療方法處理。

禁溫補的症狀:本是傷寒陽證,六七天後傳變入裏,後來脈象沉而數,煩躁不安不能睡眠;自行腹瀉腹痛,時痛時止,按壓有結塊;咽喉疼痛,心煩;小便短少,顏色赤澀;大便乾燥;瀉利下墜;瀉利,胡言亂語,厥逆不到肘膝,厥逆超過肘膝則又發熱;喜愛冷飲;面色深紅,煩躁不安;便秘,胡言亂語,想掀開衣被,揮手擲足,這些都屬於經絡熱證,都屬於禁溫的例子。

凡是服用溫經回陽的藥物,如果病人輕微煩躁而口渴,脈象微弱而數,但不實堅,身體舒適安靜臥床休息,應少給予生脈散或清粥,口渴症狀之後會自行消失,謹慎不要錯誤給予涼藥,以免加重陰寒。如果是假寒證,錯誤服用薑附等溫熱藥物,而出現極度煩躁,熱渴不安,應立即給予苦寒藥物瀉熱,毫無疑問。

足太陽膀胱經禁瀉下,如果過早瀉下,則會出現各種併發症;足陽明胃經禁發汗,禁利小便,違犯則會嚴重損傷津液,脈象必定結代;足少陽膽經禁汗,禁瀉下,禁利小便,發汗則犯太陽經,瀉下則犯陽明經,利小便則使生髮之氣陷入陰中,太陽經一禁,陽明經二禁,少陽經三禁,這是絕對禁忌;至於三陰經,則沒有絕對禁忌,但如果不是胃實證,就禁忌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