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2)

1. 傷寒緒論卷上

或汗後不解,身黃發熱者,先服麻黃軺赤小豆湯,後與梔子柏皮湯,或問中濕風濕,

何以別之,曰:山澤陰雨薰蒸之氣,冒襲之者,名為中濕,此脾與腎受濕也,

其證一身盡痛如熏黃,脈來沈緩,治之以燥勝濕,兼利小便,若夫汗出當風,

濕氣鬱閉於腠理,此膀胱與胃受濕也,其證惡風不欲去衣,肢節疼痛,脈來浮濇,

治之以風勝濕,兼取微似汗,此大法也,羅謙甫云: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

汗出體重,肢節痛,難以轉側,小便不利,此名風濕,但多服五苓散,

小便通利即愈。喻嘉言曰:風濕雖同傷太陽,而有親上親下不同,內經謂風者,

百病之長其變無常者是也,其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

俱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傷其衛,濕流關節,風邪從陽而親上,

濕邪從陰而親下風邪無形而居外,濕邪有形而居內,上下內外之間,

邪相搏擊故顯汗出惡風短氣,發熱頭痛,骨節煩疼,身重微腫等證,此固宜從汗解,

第汗法與常法不同,用麻黃湯必加白朮,或薏苡以去其濕,用桂枝湯必去芍藥,

加白朮,甚者加附子,以溫其經其取汗又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

徐則風濕俱去也,其有不可發汗者,緣風濕相搏多夾陽虛,

陽虛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熱氣壯之藥,扶陽逐濕而已,凡見短氣,雖為邪阻其正,

當慮胸中陽虛,凡見汗出微喘,雖為肺氣感邪,當慮真陽欲脫明眼辨之必早也,

其濕流關節之痛,脈見沈細者,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祇名濕痹,

濕痹者濕邪痹其身中之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陽氣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痹并解矣,

設小便利已而關節之痹不解,必其人陽氣為濕所持而不得外泄或但頭間有汗,

而身中無汗,反欲得被蓋向火者,又當微汗以通其陽也。經曰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曰濕流關節,言地之濕中人流入四肢百節也,又曰:濕上甚為熱,此則下受之濕,

襲入三陽胸背頭面之間從上焦之陽,而變為濕熱也濕上甚為熱,

其小便必不利以既上之濕,難於下趨故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治上甚之濕熱,

不能發汗而利小便,即為第二義矣,若陽虛者,小便色白不時淋滴而多汗,

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一切利水之藥,不可誤施以犯虛虛之戒。復有一種燥證,

反似濕痹,以其證遍身煩疼,手足痿弱無力,脈來細濇而微,此陰血為火熱所傷,

不能榮養百脈所致,慎勿誤認濕痹,而與風藥則火益熾,

而燥熱轉甚矣宜甘寒滋潤之劑補養陰血兼連柏以堅之,然須視其人形瘦色赤,

方為燥熱,若肥盛者,則為濕熱無疑也。

傷寒之兼濕熱者甚多,惜乎古所未詳,近亦罕講,丹溪雖大闡濕熱法門,然其所論,

皆外淫之濕,而未及本身之濕熱也,嘗讀仲景書,有論寒濕者,有論風濕者,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汗後症狀未解,身體發黃發熱的,先服用麻黃軺赤小豆湯,之後再服用梔子柏皮湯。有人問中濕和風濕如何區別,回答說:山澤陰雨潮濕的氣息,侵襲人體的,叫做中濕,這是脾和腎受到濕邪的侵害。其症狀是全身疼痛,像被燻蒸一樣發黃,脈象沉緩,治療方法是用燥熱之氣來勝過濕邪,同時促進小便排出。至於汗出後遇到風寒,濕氣鬱結在肌膚的,這是膀胱和胃受到濕邪的侵害。其症狀是惡風怕冷,不想脫衣,四肢關節疼痛,脈象浮緊,治療方法是用疏風解表之法來勝過濕邪,同時稍微出點汗,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羅謙甫說:春夏之交,人患病如同傷寒,汗出後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難以翻身,小便不利,這就是風濕,只需多服用五苓散,小便通利即可痊癒。喻嘉言說:風濕雖然都傷及太陽經,但有親上親下之分。《內經》說風是百病之長,變化無常,它侵入人體時,風邪先從上焦侵犯,濕邪先從下焦侵犯,都從太陽膀胱經而入,風邪傷及衛氣,濕邪流注關節。風邪無形,從陽而上,濕邪有形,從陰而下。上下內外邪氣相互搏擊,因此出現汗出惡風、氣短、發熱頭痛、骨節酸痛、身體沉重微腫等症狀。這固然應該從發汗來治療,但發汗的方法與常法不同,使用麻黃湯必須加白朮或薏苡仁來除濕;使用桂枝湯必須去掉芍藥,加入白朮,病情嚴重者加附子溫經。發汗又貴在緩慢,不可急速,急速則風邪去除而濕邪仍然存在,緩慢則風濕都能去除。如果不能發汗,是因為風濕相搏,多夾雜陽虛,陽虛就不能發汗,只能用辛熱溫陽的藥物來扶助陽氣,驅除濕邪。凡是出現氣短的,雖然是邪氣阻礙了正氣,但應該考慮胸中陽虛;凡是出現汗出微喘的,雖然是肺氣感受了邪氣,但應該考慮真陽將要脫離。明眼辨之,務必及早。至於濕邪流注關節引起的疼痛,脈象沉細的,則不是外感風邪與之相搏,只是單純的濕痹。濕痹是濕邪阻塞了體內陽氣。促進小便排出,則陽氣通行無礙,關節的痹痛也就解除。如果小便通利了而關節痹痛未解,必定是體內陽氣被濕邪所遏制,不能外泄,或者只是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反而想蓋被子靠近火爐,這就應該稍微發汗以通暢陽氣。《內經》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曰濕流關節,意思是地上的濕邪侵入人體,流注到四肢百骸。又說:濕邪在上則化為熱,這是指下焦受濕,侵襲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胸背頭面之間,從上焦的陽氣,而變為濕熱。濕邪在上則化為熱,其小便必定不利,因為已經上升的濕邪,難以下行,所以說治療濕邪,如果小便不利,就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治療上焦的濕熱,不能發汗而利小便,就是第二種治療方法了。如果是陽虛,小便顏色白,時常尿頻,而且多汗,這是正氣衰竭,陽氣將要外泄的象徵,一切利水藥物,都不能誤用,以免犯了傷及正氣的大忌。還有一種燥證,反而類似濕痹,因為其症狀是遍身煩痛,手足痿弱無力,脈象細緊而微弱,這是陰血被火熱所傷,不能滋養百脈所致,千萬不要誤認為濕痹,而服用祛風藥物,這樣會火上澆油,燥熱更加嚴重。應該用甘寒滋潤的藥物來滋補陰血,同時配合柏子仁以堅固之。但是必須觀察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赤紅,才是燥熱,如果肥胖的,那就是濕熱無疑。

傷寒兼夾濕熱者很多,可惜古人沒有詳細闡述,近來也少有講解。丹溪雖然大闡濕熱法門,但其所論,都是外來的濕邪,而沒有涉及本身的濕熱。我曾經讀仲景的書,有論述寒濕的,有論述風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