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3)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3)

1. 傷寒緒論卷上

以其兼外感之邪,故列之太陽例中,其但言濕者,則與痙暍同列,當知痙暍,

亦不離乎濕熱也,及觀痞論中,則治本身中之方濕熱具在,祇恨無人道破,

以致蒙昧千秋也,蓋傷寒誤下,則有痞滿之變,然亦有不經攻下而痞者,

皆由其人素多痰濕,因外邪觸動,所以逆上而滿,故仲景特立瀉心湯諸法,

正以祛逆上之濕熱也,羅謙甫云:瀉心湯諸方,取治濕熱最當,惟乾薑宜加斟酌,

以熱則生火於中,恐反助濕熱為患,炮時須預熬黃連汁乘火淬之,

此標本兼得之製也,又有脾濕肺燥之人,則陰中之火,易於上升,

上升則咽喉作痛而乾欬,須用貝母之潤以代半夏之燥,煨薑之柔,以易乾薑之僣,

更加薑汁竹瀝,以行其滯,此在臨證之權宜耳,又有胸中寒丹田熱者,

黃連湯或小陷胸合理中,其在感邪之初,未見痞滿之時,可用辛涼解表,

然必兼理痰氣為要,至若停食感冒,更兼痰濕內盛,則當胸逆滿,氣道阻礙,

津液固結,三四日間,便見舌胎芒刺,喘脹悶亂者,不急治,脹閟而死,

速與涼膈散,加葶藶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下奪之,庶可十全二三,但須明諭用藥,

不可輕投,反招其謗也,在傷寒則下不厭遲,獨此證切勿延緩,遲則胸腹堅如鐵石,

下無及矣,況濕熱內盛之人,即延至十日半月,內終不結,但蒸作極粘膩臭穢之物,

縱使得下,百不一生也,蓋此證外因感冒,內有痰食,故爾不得不下,以圖徼幸,

設無外內合邪,萬不可下也,下後熱退氣平,脈減小者為易治,下後痞滿稍減,

而熱山不止者頻與小胸加竹瀝薑汁,下後熱勢彌盛,氣愈上逆,

脈仍實強反加躁亂者,實熱內潰,終難尅效,所以此證之脈,最忌滑實堅強,

堅強則胃氣已竭,滑實則邪氣方張在老人尤為不宜,若得軟大柔和,差堪調理,

然雖合劑,為效甚艱矧復粗工不察,每以寬膈理氣消尅之劑治之,

則正氣愈耗,濕邪愈逆有如陰霾四塞,六合皆昏矣消尅不已,

繼以硝黃下之蓋濕熱痰飲,隨氣升降或時腸胃胸脇,或時經絡肌腠,

豈攻下所能除去者乎,與外感傳經熱結,內傷飲食之邪,絕然不同也,

嘗見屢服硝黃,脹滿愈甚喘急不通而死者,有攻之驟脫,熱去寒起遂至呃噦而死者,

更有見其肢體重痛,不能轉側,而用羌防星半風藥者,蓋純是外感六淫之邪,

可以汗解,此兼濕熱痰飲,其根本在胃,不惟汗之無益,且風藥性升,濕邪得之,

則乘風上湧,平地尚為波瀾,況元氣素有坎陷者乎,所以愈增逆滿,在所必至也,

大抵蒼黑肥盛之氣,及酒客輩,素與濕熱相依為命,其在氣血強盛之年,

非惟不能為患,反能輔助作為,逮至中年以後,正氣向衰,漸難駕馭其濕,

有時搏聚於腸胃之間,則胸中嘗覺痞滿不快,或不知饑餓,或滿腸鳴,或行動喘促,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因為兼有外感邪氣,所以列在太陽病的範例之中。單純論述濕邪的,則與痙攣、中暑同列,應該知道痙攣、中暑,也都脫離不了濕熱。從《痞塊論》中觀察,治療本身體內濕熱的方劑都存在,只可惜無人道破,以致蒙昧千年。傷寒誤用下瀉藥,就會出現痞滿的變化,然而也有未經攻下而痞滿的,都是因為患者素來痰濕較多,外邪觸動,所以逆流上衝而致滿。所以仲景特別創立瀉心湯等方劑,正是為了祛除逆流上衝的濕熱。羅謙甫說:瀉心湯諸方,治療濕熱最為恰當,唯獨乾薑的用量需要斟酌,因為燥熱會在體內生火,恐怕反而助長濕熱之患。炮製時必須先熬煮黃連汁,趁熱淬煉乾薑,這是標本兼治的方法。還有脾濕肺燥的人,體內陰火容易上升,上升就會咽喉疼痛並出現乾咳,必須用貝母的滋潤來代替半夏的燥性,用煨薑的溫和來代替乾薑的辛辣,再加入薑汁竹瀝,以通利滯塞,這是在臨證時的權宜之法。還有胸中寒冷,丹田卻發熱的人,黃連湯或小陷胸湯、理中湯都適合使用。在感受邪氣的初期,還未出現痞滿時,可以用辛涼解表,但必須兼顧理氣化痰。至於停食引起的感冒,更兼有痰濕內盛,就會出現胸部逆氣上衝、滿悶,氣道阻塞,津液凝結的現象,三四天後,就會出現舌苔芒刺,喘息、脹滿、煩亂等症狀,如果不緊急治療,就會脹滿窒息而死。要迅速使用涼膈散,再加入葶藶子、甘遂、白芥子、薑汁竹瀝等藥物向下瀉去邪氣,或許能挽回一二。但必須明確告知患者用藥的道理,不可輕易使用,以免招致非議。在治療傷寒時,下瀉的時間越晚越好,唯有這個病症絕對不能延遲,延遲的話,胸腹就會堅硬如鐵石,藥物就無法奏效了。況且濕熱內盛的人,即使延至十天半個月,體內終究不會結塊,只會蒸煮出極粘膩臭穢的物質,即使能瀉下來,百中也難有一生還的。因為這個病症外因是感冒,內有痰飲積食,所以不得不下瀉,以圖求得僥倖。如果沒有内外邪氣兼有的情況,絕對不可下瀉。下瀉後,熱退氣平,脈象減弱變小,就比較容易治療。下瀉後痞滿略減,但熱症仍未消退,要多次服用小陷胸湯,並加入竹瀝、薑汁。下瀉後熱勢更加嚴重,氣體更加逆流上衝,脈象仍然強勁有力,反而更加躁亂,這是實熱內潰,最終難以奏效。所以這個病症的脈象,最忌諱滑利堅實有力,堅實有力表示胃氣已經耗竭,滑利表示邪氣正盛,對於老年人尤其不宜。如果脈象軟大柔和,還可以調治。即使是合適的藥方,療效也相當困難,何況粗心大意不細察的醫生,往往用寬胸理氣、消導的藥物治療,結果正氣更加耗損,濕邪更加逆流,如同陰霾瀰漫,天地昏暗。不斷消導,又繼以硝石、黃連等藥物下瀉,然而濕熱痰飲,隨著氣機升降,有時在腸胃胸脇,有時在經絡肌膚,怎麼可能用攻下法去除呢?這與外感傳經熱結,內傷飲食所致的邪氣,完全不同。曾經見過多次服用硝石、黃連,脹滿更加嚴重,喘息不通而死者;也有攻下過猛而脫虛,熱退寒起,導致呃逆而死者;還有的肢體沉重疼痛,不能翻身,而使用羌活、防風、細辛、白芷等風寒藥的,這純粹是外感六淫邪氣,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而兼有濕熱痰飲的,其根本在於胃,不僅發汗無益,而且風藥性升,濕邪遇到它,就會乘風而上,平地都會掀起波瀾,何況元氣本來就虧虛的人呢?所以必然會更加增加逆氣上衝,滿悶的症狀。總而言之,體格肥胖面色蒼黑的人,還有嗜酒的人,素來與濕熱相依為命,在氣血強盛的年輕時期,不僅不會成為疾病,反而可以輔助身體機能,等到中年以後,正氣衰退,漸漸難以駕馭體內的濕邪,有時聚集在腸胃之間,就會感到胸中痞滿不適,或者不知道飢餓,或者腸鳴腹脹,或者活動時氣喘吁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