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4)

1. 傷寒緒論卷上

有時溢出乎軀殼之外,則遍身脹痛,或胸脇腿脛煩疼,

或手足重著攣痹當此之時,雖無客邪,尚難調理稍加外感,

引動其泛濫之勢則胸高喘滿,腹脹身疼惡熱煩悶,嘔逆自利無所不至矣,

此非外邪勢重而然也,乃本身中素與元氣渾合之邪,一旦乘機竊發,

同舟皆敵國矣復有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在梁輩少壯時,每多患此,

較之中年已後觸發者更劇,又與尋常濕熱迥異,當推河間東垣類中風例治,

庶或近之其方藥詳醫通濕熱本門,茲不瑣述,蓋濕熱已是固疾難除,兼之下虛,

攻擊將何所恃,若更加外感,即倉扁復生難於圖治矣。

夏月多有感冒非時寒氣,傷風中濕風濕濕熱濕溫,與暍暑熱病,最要辨晰,

其傷風感寒已辨如上,但熱病則脈盛身熱,不惡寒但惡熱而煩渴,

中暍則脈洪大汗出,喘渴引飲,中暑則脈虛,背微惡寒,身拘急,濕溫則脈濡小急,

汗多足冷,濕熱則形盛喘脹,中濕則一身疼重,而或發黃,風濕則關節腫痛,

自汗惡風,不欲去衣為異耳。

濕家大發其汗則致痙,中風頭痛,常自汗出而嘔者,汗之必發痙,新產血虛,

汗出傷風亦作痙,故仲景有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之戒,皆發汗太過,

經虛生風所致,其證頸項強急頭熱面赤,目脈赤,足冷脛寒,頭搖背反張,

口噤咬牙,手足攣搐,通用小續命湯,剛痙為陽去附子,柔痙為陰去麻黃,

凡太陽病,發熱惡寒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語,其脈浮緊,

目開者名剛痙,此為中風重感於寒,葛根湯主之,太陽證備,發熱不惡寒,

身體強八八然,脈反沈遲,有汗目閉者名柔痙,此為中風重感於濕,

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節菴通用如聖飲加減主治,若汗多亡陽下多亡陰,

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成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

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湯選用,至於新產血虛,金瘡出血過多,

皆能成痙惟脈虛小可治,若實大者難愈也,仲景言剛柔二痙,

並屬太陽以太陽經行身之後,故頭項強急而反張也,痙病胸滿口噤,

臥不著蓆腳攣急必齘齒,若不大便者,可與大承氣湯,此論屬陽明矣,若往來寒熱,

或左右一目牽斜,或左右一手搐搦,脈弦數者少陽痙也,宜小柴胡加防風,

其曰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海藏指為陽明,此實三陰痙也,

陰邪固宜攻下,然欲行大承氣,亦須察其內實脈沈有力,乃可下之,

又有結胸證如柔痙狀者,此熱在胸中,心下必痛宜大陷胸圓大下之,仲景如字最妙,

如痙而非痙,不可以風藥誤治也,凡陰證脈沈細者,附子散白朮附子湯選用服藥後,

汗出身和者吉,若脈來沈遲,或緊細,而大便自利者,皆死證也,熱病發痙,

腰折瘛瘲齒噤齘者死,按痙為發汗太過血不榮筋之候,故亡血,新產瘡家虛家,

白話文:

有時體內邪氣溢出體外,就會全身脹痛,或者胸脇、腿脛感到煩躁疼痛,手腳沉重僵硬麻痺。即使此時沒有外來的邪氣,也很難調理;如果稍微受了外感,就會引發邪氣泛濫,出現胸悶氣喘、腹部脹痛、身痛惡熱煩悶、嘔吐腹瀉等各種症狀。這不是因為外邪太盛,而是體內原本就存在的邪氣與元氣混合在一起,一旦找到機會就發作,就像同船的敵人一樣。有些人生來就體質濕熱,又伴有陰虛,年輕時就容易患這種病,中年以後發病則更加嚴重,這與普通的濕熱病不同,可以參考河間派東垣先生治療中風的經驗,或許有所裨益。具體的方藥,可以參考醫書中治療濕熱的章節,這裡就不贅述了。因為濕熱本身就是頑固難治的疾病,再加上陰虛,治療起來就更加困難。如果再受外感,那就像倉公扁鵲復活也難以治療了。

夏天容易患感冒,有時會出現非時令的寒邪侵襲,比如傷風、中濕、風濕、濕熱、濕溫以及中暑熱病,這些都需要仔細辨別。傷風感寒的辨證方法如上所述,但熱病則脈象洪盛,身體發熱,不惡寒但惡熱且口渴;中暑則脈象洪大,汗出很多,呼吸急促口渴,想喝水;中暑則脈象虛弱,背部微微惡寒,身體拘緊;濕溫則脈象濡細而急促,汗多腳冷;濕熱則症狀明顯,呼吸急促身體脹滿;中濕則全身疼痛沉重,有的還會黃疸;風濕則關節腫痛,自汗怕風,不想脫衣服。

濕邪過盛而大量出汗會導致痙攣,中風頭痛,常常自汗嘔吐的人,出汗就會發作痙攣;產後血虛,出汗傷風也會引起痙攣。所以張仲景說,即使瘡瘍病人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都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經絡虛弱而產生風邪。其症狀是頸項僵硬疼痛、頭熱面赤、目赤脈數、腳冷脛寒、頭暈目眩、背部反弓、口噤咬牙、手足抽搐,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剛痙屬陽,要去掉附子;柔痙屬陰,要去掉麻黃。

凡是太陽病,發熱惡寒無汗,小便減少,氣往上衝胸部,口噤不語,脈象浮緊,眼睛睜開的,叫做剛痙,這是中風重感於寒邪,用葛根湯治療;太陽證俱全,發熱不惡寒,身體強直,脈象反而沉遲,有汗眼睛閉合的,叫做柔痙,這是中風重感於濕邪,用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或用聖濟總錄中的加減方治療。如果汗出太多,陽氣或陰氣耗損太多,導致筋脈失養而不柔和而引起痙攣,沒有外邪可以治療,只能滋補氣血,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等。至於產後血虛、金瘡出血過多,都能引起痙攣,但脈象虛弱而細小的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實大,則難以治癒。張仲景說剛柔二痙都屬於太陽病,因為太陽經絡循行於身體之後,所以頭項僵硬疼痛而反弓。痙病會胸悶口噤,臥床不能平躺,腳部拘攣,一定會磨牙。如果不大便,可以用大承氣湯,這屬於陽明病。如果往來寒熱,或者左右一隻眼睛斜視,或者左右一隻手抽搐,脈象弦數的,是少陽痙,應該用小柴胡湯加防風。如果頭低向下看,手足牽引,肘膝互相抵觸,海藏指為陽明,這是三陰痙。陰邪應該攻下,但要使用大承氣湯,也必須觀察其內實,脈象沉而有力,才可以服用。還有一種結胸證,像柔痙一樣,這是熱邪在胸中,心下一定疼痛,應該用大陷胸湯攻下,張仲景的論述最精妙。如果像痙攣但又不是痙攣,不能用治療風邪的藥物誤治。凡是陰證,脈象沉細的,可以用附子散、白朮附子湯。服藥後,出汗身體舒緩的預後良好;如果脈象仍然沉遲,或者緊細,而且大便溏瀉,都是死證。熱病發作痙攣,腰部彎曲,牙關緊閉,磨牙的都會死亡。總而言之,痙攣是因為發汗過度,血液不能滋養筋脈,所以失血,產後、瘡瘍病人、體虛的人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