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5)

1. 傷寒緒論卷上

易犯此證,無論陰陽剛柔脈類,總之正衰邪盛,卒難救療,大率痙證之屬,三陰者,

及陽證陰脈者,皆不可救,其證目正圓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論三陽治法,

而不及三陰也。

春深長夏之時,多有勞力感寒內傷之證,與外感證類相似,內傷亦發熱頭痛畏寒,

惟門隙中賊風最惡之,若在大風處,反不惡也畏寒得暖則解,雖寒熱間作而不齊,

出言懶怯口淡無味,腹中不和,手心大熱,而手背不熱,兩脇俱熱,

蓋內傷自內達表先少陽也,若外感風寒之證,頭疼發熱,無休止時寒熱齊作,

而驟發不止寒雖近火不除,出言重濁,鼻中氣粗一身盡熱,蓋外感自表入裏,

先太陽也,然溫熱亦自內達表,先見少陽證腋下熱而脇滿,驟然發熱如火,

大渴煩躁引飲,頭面目舌俱赤,喘粗氣盛,絕不似內傷面目萎黃,唇舌淡白,

短氣力怯等證也,內傷氣口脈虛大,外感人迎脈緊盛,溫熱則氣口脈洪盛為異耳,

若內傷夾外感,則人迎緊盛,而氣口虛大,其證發熱惡寒,頭痛自汗,

五心煩熱遍身骨節俱疼,宜補中益氣加桂枝,無汗加羌活,

若陽氣不得下通而足冷者,去升麻易葛根,少加熟附子羌活,外感多於內傷者,

黃耆建中湯加羌防,若顱脹目疼,眉稜骨痛,加葱豉微汗之,若兼停滯飲食,

則人迎氣口,俱緊盛而滑實嘔逆膈上痛治,宜先撤外感,兼溫氣豁痰,然後消導,

慎不可便用峻利之劑,有等負重作勞之人,內傷飲食,外感風寒,且素多畜血者,

其證渾身壯熱,頭疼骨節痛,胸脇痞滿或痛,六脈洪盛,重按卻無力,

或弦緊急強,嘔逆不食,或泄利或便秘,以外感藥解表,則正氣愈衰,

以溫補藥理脾,則助邪轉盛並,宜五積散加減,但此輩多有食積瘀傷,胃脘結滯者,

慎不可用白朮宜加桃仁當歸等藥,六七日大便不行者,大柴胡微利之,

若少腹痛而小便利者,為血畜下焦,桃核承氣代抵當丸選用,下盡黑物,然後調理,

江應宿云:大江以南,溫煖之方正傷寒病者十無一二,所以傷寒屬內傷者,

十居八九,故丹溪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寒物,

皆以溫養兼發散之法,實本內經成敗倚伏生於動,動而不息則變作,及風雨寒暑,

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也,蓋凡外感寒者,必先因動作煩勞不已,

內傷於氣然後外邪得入,故傷寒為病,兼內傷者,十常八九也。

今人外感兼內傷者甚多,用藥全要分別,如外感重內傷輕,則治外感藥,

宜用緩劑小劑及薑棗和中,頻頻與服,庶無大動正氣,如外感輕內傷重,

則用藥全以內傷為主,加入透表藥一二味,而熱服以助藥勢,則外感自散,

蓋內傷之人,纔有些微外感,即時發病,非若壯盛之人,必所感重而病乃發也,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容易犯這種病症,不論陰陽、剛柔、脈象如何,總之都是正氣衰弱、邪氣旺盛,突然發病很難治療。大多數是痙攣症,三陰症,以及陽證陰脈的,都無法救治。眼睛發紅充血或眼球突出者,都不能治癒。所以張仲景只論述三陽的治療方法,而不涉及三陰。

春天深入到夏天期間,很多人因為勞累受寒而導致內傷,症狀與外感相似,內傷也會發熱頭痛畏寒,但是最怕門窗縫隙中的賊風,如果在很大的風處,反而不怕。畏寒,溫暖後症狀減輕,雖然寒熱交替出現,但並不規律,說話懶散遲鈍,口淡無味,腹部不適,手掌心發熱,但手背不熱,兩脅都發熱,這是因為內傷從內部波及到體表,先影響少陽經。如果因為外感風寒,頭痛發熱,寒熱交替出現沒有間斷,而且突然發作,持續不止,即使靠近火堆,寒症也不消失,說話聲音沉重渾濁,鼻息粗重,全身發熱,這是因為外感從體表進入內部,先影響太陽經。然而溫熱病也可能從內部波及到體表,首先出現少陽經的症狀,腋下發熱,脅肋部脹滿,突然發熱像著火一樣,口渴煩躁,想喝水,頭面、眼睛、舌頭都紅,呼吸粗重,氣息急促,這和內傷病人面色萎黃,嘴唇舌頭淡白,呼吸短促,氣力虛弱等症狀完全不同。內傷的病人,氣口脈象虛弱而大,外感的病人,人迎脈緊實有力,溫熱病的病人,氣口脈象洪大有力,這三者不同。如果內傷夾雜外感,那麼人迎脈緊實有力,而氣口脈象虛弱而大,症狀是發熱惡寒,頭痛自汗,五心煩熱,全身關節疼痛,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無汗的再加羌活。如果陽氣不能下達,腳冷,則去掉升麻,改用葛根,少加熟附子、羌活。外感重於內傷的,用黃耆建中湯加羌活、防風。如果頭顱脹痛,眼睛疼痛,眉稜骨疼痛,就加蔥豉,微微出汗即可。如果兼有飲食停滯,那麼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緊實有力,而且滑利,有嘔吐逆氣,膈上疼痛,應該先治療外感,同時溫煦元氣,化解痰濁,然後再消導,絕對不能馬上使用峻猛瀉下的藥物。

有些負重勞動的人,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而且平時血液瘀滯較多,症狀是全身壯熱,頭痛,關節痛,胸脅部痞滿或疼痛,六脈洪大有力,重按卻無力,或者脈象弦急有力,嘔吐不想吃東西,或者腹瀉或者便秘。用外感藥物解表,則正氣更加衰弱;用溫補藥物調理脾胃,則邪氣更加旺盛。應該服用五積散加減。但是這種人大多有食積、瘀血、胃脘結滯,應慎用白朮,宜加桃仁、當歸等藥。六七天大便不通的,服用大柴胡湯使其通便。如果少腹疼痛而小便通暢,這是血瘀在小腹部,應該選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丸,排出黑色的瘀血,然後再調理。

江應宿說:長江以南地區,溫暖的氣候,真正因為傷寒而生病的,十個裡面只有一兩個,所以傷寒屬於內傷的,十個裡面有八九個。所以朱丹溪主張溫散法,無論是突然遭受天地間的寒氣,還是因為飲食生冷受寒,都用溫補兼發散的方法。這符合《內經》“成敗倚伏,生於動,動而不息則變作”以及風雨寒暑,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的道理。因為凡是外感寒邪,一定先因為動作煩勞不已,內傷於氣,然後外邪才能侵入。所以傷寒病,兼有內傷的,十有八九。

現在很多人外感兼內傷,用藥一定要區別,如果外感重內傷輕,則治療外感,宜用緩和劑量小的藥物,以及薑棗和中,頻繁服用,這樣就不會 сильно損傷正氣。如果外感輕內傷重,則用藥以內傷為主,加入一兩味透表藥,而且熱服以增強藥效,則外感自然會消失。因為內傷的人,只要有一點點外感,就立即發病,不像身體強壯的人,必須感受較重的邪氣才會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