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36)

1. 傷寒緒論卷上

設以頭暈發熱,認為太陽證,誤表其汗則內傷必轉增,

而危殆在所必至矣又或誤認傷寒,而絕其食已虛益虛,往往至於不救,然外感之邪,

與正氣交爭必然神志昏亂,內傷因正氣本虛,必然神識清明,至死不亂也。

又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一虛一實,不可不察,其虛煩發熱,亦惡風自汗,

心中溫溫欲吐,憤憤無奈但脈不浮緊,頭不疼身不痛為異耳,然虛火上炎,

亦微微頭痛,時時閧熱但時發時止,與外感不同,蓋虛煩脈雖數大,

而按之必虛微無力,當以甘溫補其中,補中益氣少加炒黑黃柏,以滋腎水,

兼進地黃丸可也,大抵陰虛必生煩躁,故叔和有云,虛煩有熱不可攻,

恐令熱去則寒起,此誠格言也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臥,若劇者必反覆顛倒,

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湧吐之,又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先煩而悸者為熱,

先悸而煩者為虛也,傷寒病後虛煩,竹葉石膏湯為聖藥,但不可施於嚴冬,

若大寒之時,可用十味溫膽湯代之,誤用涼藥,虛煩愈甚而躁渴,脈愈大而虛者,

切不可與水,急用五苓散加人參(名春澤湯),若上盛下虛,煩躁自利,手足冷者,

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熟附(名既濟湯),過經後熱不解,或屢下熱不解,

脈虛數而煩者,參胡三白湯,或小柴胡加減,虛煩不得眠,或發熱痞悶,

脈虛而嘔者,參胡溫膽湯,汗吐下後,表解無熱,但虛煩不得眠者,酸棗湯,

凡內傷虛煩,腳氣痰飲食積等證,雖有身熱頭痛,俱不可發汗也。

至於腳氣為病,亦令人頭痛發熱,肢節疼痛,甚則嘔逆便秘,有似傷寒,

但初起於腳膝熱腫,或屈弱不能動移為異耳,然有寒濕濕熱之不同,

其兩脛焮赤而腫熱者,為濕熱也,黃白而腫冷者為寒濕也,又有風寒濕熱之辨,

如脈浮為風,緊為寒濡為濕,數為熱總之風寒為標濕熱為本靈樞云,身半已上者,

風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蓋由腎水虛憊,風濕之氣,

乘虛而襲因有斯疾然,婦人亦有病腳氣者,必因胞絡血海虛,

邪乘七情所致以胞絡屬腎,故與男子腎虛同類治法,雖略有氣血之分,而大意不殊,

但兼用開鬱藥,無不効也昔人概以小續命加減主治,左關脈浮起於風,

去麻黃附子人參加羌獨活沈遲或緊起於寒,去麻黃人參加薑汁脈數有力起於熱,

去麻黃附子人參,加黃芩黃柏羌獨活,脈沈濡弱起於濕去麻黃人參加草龍膽木瓜,

腳腫加木瓜檳榔大便實加大黃,或東垣羌活導滯湯最妙,

然其證始則受濕復挾風寒暑熱而成,初起不覺,因他病乃發,不專主在一氣,

亦不專主一經,然此等必屬腎虛,若用小續命,須隨證加減,慎勿以麻黃輕試,

即使風能勝濕,亦須以羌防輩代之,斷不可以中風傷寒法混治,此證最忌溫補,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如果病人頭暈發熱,以為是太陽病,誤以為是表證而大量發汗,則內在的病邪必定加重,危及生命。又或者誤診為傷寒,而禁絕飲食,本來就虛弱,更加虛弱,往往導致無法治療。然而,外感邪氣與正氣相爭,必然神志昏亂;內傷則因為正氣本就虛弱,所以神志通常會比較清楚,直到死亡也不至於神志不清。

又有些虛證的煩熱,與傷寒很相似,一虛一實,不可不辨別。虛煩發熱,也怕風、自汗,心中溫溫的想吐,煩躁不安,但是脈象不浮不緊,頭不痛身不痛,這與傷寒不同。然而虛火上炎,也會微微頭痛,時而發熱時而停止,與外感也略有不同。虛煩的脈象雖然頻數有力,但按之則虛弱無力,應該用甘溫的藥物補益中氣,補中益氣湯中可以少加炒黑黃柏滋補腎水,再配合地黃丸服用。總而言之,陰虛必定會產生煩躁,所以叔和說:「虛煩有熱不可攻,恐令熱去則寒起」,這真是至理名言。發汗、下瀉之後,虛煩的人睡不好,嚴重的話會輾轉反側,心中懊惱的,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心中悸動而煩躁的,可以用小建中湯。先煩後悸是熱證,先悸後煩是虛證。傷寒病後出現虛煩,竹葉石膏湯是良方,但不可在嚴冬使用,如果在大寒時節,可以用十味溫膽湯代替。誤用寒涼藥物,虛煩會加重,還會口渴,脈象更虛弱,此時絕對不能再喝水,要趕緊用五苓散加人參(名為春澤湯);如果上焦實熱下焦虛寒,煩躁腹瀉,手腳冰冷,則用竹葉石膏湯去石膏加熟附子(名為既濟湯);經期過後熱症不退,或者多次瀉下熱症仍不退,脈象虛弱而頻數且煩躁,則用參胡三白湯,或者小柴胡湯加減;虛煩睡不好,或者發熱、胸悶,脈象虛弱而且嘔吐,則用參胡溫膽湯;發汗、吐瀉之後,表症已解,沒有發熱,但是虛煩睡不好,則用酸棗湯。凡是內傷引起的虛煩,以及腳氣、痰飲、食積等症候,即使有發熱頭痛,都不能發汗。

至於腳氣,也會讓人頭痛發熱,肢體疼痛,嚴重時還會嘔吐便秘,很像傷寒,但是它一開始是從腳膝腫脹,或者屈膝不能活動開始,這是與傷寒的不同。而且腳氣又有寒濕和濕熱之分,小腿紅腫熱痛的是濕熱,腫脹冰冷發白的是寒濕。也有風寒濕熱的區別,脈象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濡則為濕,數則為熱。總之,風寒是標,濕熱是本。《靈樞》說:「身體上半部是風邪,下半部是濕邪。」這是因為腎水虧虛,風濕之邪乘虛而入,所以導致這種疾病。婦女也會得腳氣,這是因為胞絡、血海虧虛,邪氣乘虛而入,加之七情所致。因為胞絡屬腎,所以和男子腎虛是一類,治療方法也相似,雖然略有氣血上的區別,但大體上沒有區別,只是要配合一些疏肝解鬱的藥物,效果一定很好。古人常用小續命湯加減來治療。左關脈浮起是風邪,去麻黃、附子、人參,加羌活、獨活;脈沈遲或緊是寒邪,去麻黃、人參,加薑汁;脈數有力是熱邪,去麻黃、附子、人參,加黃芩、黃柏、羌活、獨活;脈沈濡弱是濕邪,去麻黃、人參,加澤瀉、龍膽草、木瓜;腳腫加木瓜、檳榔;大便祕結加大黃,或者東垣的羌活導滯湯最好。然而,腳氣的病因是先受濕邪,再夾雜風寒暑熱而成,初期感覺不到,因為其他疾病而發作,並不專屬於某一氣或某一經,但這類疾病必定是腎虛。如果用小續命湯,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加減,不可輕易使用麻黃,即使風能勝濕,也必須用羌活、防風等藥物代替,絕對不能用中風、傷寒的治療方法混用。此病最忌諱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