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5)
傷寒緒論卷下 (45)
1. 傷寒緒論卷下
一以補肺,一以清肺,一以收肺,此三物名為生脈也,以氣虛則脈虛,傷暑之證,
未有脈不虛者,故用補氣之藥,以復脈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傷,
故又以黃檗澤瀉清其化源,液亡則口渴,故又以葛根升其胃液,清氣不升,
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之濕也。
十味香薷飲
治傷暑體倦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酒洗)、白朮、茯苓、甘草(炙)、扁豆、
陳皮(醋炒)、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
右水煎欲令作汗熱,服欲利小水冷服。伏暑去黃耆人參,加黃連藿香澤瀉。
本方去黃耆白朮陳皮,加杏仁半夏藿香砂仁薑棗,名六和湯。
消暑十全散
治夾暑感冒,發熱頭痛。
香薷(二錢)、扁豆(炒搥)、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一作半夏)、
甘草(炙)、白朮(薑汁拌)、茯苓、廣藿香葉、蘇葉(各一錢)
右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大熱,水瀉脈數。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製)、黃連(五分酒蒸)
右水煎,冷服。本方去黃連加扁豆甘草名局方香薷飲。
消暑丸
治傷暑發熱頭痛瀉利煩渴。
半夏(一觔米醋五升煮乾)、甘草(生)、茯苓(各半觔)
右為細末薑汁和丸無雜生水,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送下。
消暑在消其濕故於二陳湯內除去橘皮,而倍用半夏為君也,
又以半夏性燥故用醋煮以歛其性,而使之下行,且不耗津液矣,其用生甘草茯苓者,
不忘滌痰消濕之本意也,去橘皮者,惡其上升耗氣也,夏月之氣,易於耗散,
皆當禁用,不獨此方之橘皮耳。
益元散(即天水散俗名六一散)
治暑濕熱蒸,小便不利。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右為極細末用清水調服。發汗加葱豉安神加辰砂止泄加炮薑消斑加青黛。
大順散
治暑熱引飲過多,霍亂嘔吐。
甘草、乾薑(各五錢)、杏仁(去皮尖)、桂(各三錢)
右先將甘草白砂炒,次入薑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冷香飲子
治中暑夾陰腹痛瀉利。
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五斤)
右水煎,冷服。
漿水散
治暑中太陰少陰,泄瀉身冷,汗出脈弱。
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各五錢)、良薑、
半夏(醋製各二錢五分)
右用漿水煎,去滓冷服(漿水即點酪淡醋也)。虛熱喘乏加人參,
汗多加黃耆五味。泄瀉而兼身冷汗出脈弱,
具為胃虛陽氣欲脫之兆最急是不得不用桂附二薑甘草半夏,辛溫以理其脾之冷滯也,
其妙用尤在漿水之酸以收欲脫之陽氣惜乎世咸忽之。合大順冷香消暑生脈清暑益氣,
及此方觀之大順用白砂炒甘草乾薑杏仁冷香用水浸冷服,
消暑用醋煮半夏生脈清暑之用五味子,此用酸漿水煎,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生脈散的組成是補肺、清肺、收肺三種藥物,因為氣虛則脈虛,而傷暑後必然脈虛,所以用補氣藥來恢復脈象,這是扶助其不足之處。火盛則傷水,所以用黃檗、澤瀉來清除其病源;體液不足則口渴,故用葛根來提升胃液;清氣不升則用升麻來提升;濁氣不降則用二皮藥來調理;蒼朮則是用來兼治長夏的濕邪。
十味香薷飲
治療傷暑導致身體倦怠、神志昏迷、頭痛、嘔吐、腹瀉。
藥物組成:香薷、人參、黃耆(酒洗)、白朮、茯苓、甘草(炙)、扁豆、陳皮(醋炒)、厚朴(薑製)、木瓜(各適量)。
用法:水煎,服藥後要微微出汗,小便通暢,服用時藥物應冷服。伏暑則去掉黃耆、人參,增加黃連、藿香、澤瀉。本方去掉黃耆、白朮、陳皮,加入杏仁、半夏、藿香、砂仁、生薑、大棗,則名為六和湯。
消暑十全散
治療暑熱感冒,發熱頭痛。
藥物組成:香薷、扁豆(炒)、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或半夏)、甘草(炙)、白朮(薑汁拌)、茯苓、藿香葉、蘇葉(各適量)。
用法:水煎,熱服,直到微微出汗。
黃連香薷飲
治療伏暑導致大熱、水瀉、脈搏頻數。
藥物組成:香薷、厚朴(薑製)、黃連(酒蒸)。
用法:水煎,冷服。本方去掉黃連,加入扁豆、甘草,則名為局方香薷飲。
消暑丸
治療傷暑導致發熱、頭痛、瀉痢、煩渴。
藥物組成:半夏(米醋煮乾)、甘草(生)、茯苓(各適量)。
用法:研為細末,用薑汁和成丸藥,每服適量,不拘時間,用沸水送服。
消暑丸的組成是因為要消除濕邪,所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去掉了橘皮,並加倍使用半夏為主藥。又因為半夏性燥,所以用醋煮來收斂其性,使其下行,不傷津液。使用生甘草、茯苓,是為了不忘滌痰消濕的本意;去掉橘皮,是因為擔心其上升耗氣。夏季的氣候容易耗散元氣,所以這些藥物都應禁用,不只是橘皮。
益元散(天水散,俗稱六一散)
治療暑濕熱邪蒸騰,小便不利。
藥物組成:滑石、甘草。
用法:研為細末,用清水調服。若需發汗,可加蔥豉;安神則加辰砂;止瀉則加炮薑;消斑則加青黛。
大順散
治療暑熱引發飲水過多,霍亂嘔吐。
藥物組成:甘草、乾薑、杏仁(去皮尖)、桂枝。
用法:先將甘草、白砂糖炒,然後加入乾薑,再加入杏仁炒,篩去砂,混合桂枝研末,每服適量,用沸水調服。
冷香飲子
治療中暑夾雜寒邪,腹痛、瀉痢。
藥物組成: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炙)、生薑。
用法:水煎,冷服。
漿水散
治療暑熱傷及太陰、少陰經,瀉痢、身冷、汗出、脈弱。
藥物組成: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良薑、半夏(醋製)。
用法:用漿水(點酪淡醋)煎服,去渣冷服。虛熱喘乏者,可加人參;汗多者,可加黃耆、五味子。瀉痢兼見身冷、汗出、脈弱,是胃虛陽氣將脫的徵兆,必須使用桂枝、附子、二薑、甘草、半夏等辛溫藥來溫通脾胃的寒滯,其妙用尤其在於漿水的酸性可以收斂將脫之陽氣,可惜世人多忽略這一點。合大順散、冷香飲子、生脈散、清暑益氣湯及本方來看,大順散用白砂糖炒甘草、乾薑、杏仁;冷香飲子用水浸泡冷服;消暑丸用醋煮半夏;生脈散、清暑益氣湯用五味子,本方則用酸漿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