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4)
傷寒緒論卷下 (44)
1. 傷寒緒論卷下
蔓荊子(醉)、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一片)
右水煎溫服,緩取微似汗,速則風去,濕不去也。寒濕腰以下重,附子防已,
身重腰沉沉然加黃檗蒼朮。本方去獨活川芎蔓荊甘草,加升麻柴胡蒼朮,
名除風濕羗活湯。濕上甚為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
此方得之,若周身關節盡痛,即當去巔頂之藥專除肉腠間風濕為務也。
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勞倦耗氣,及勞力感寒。
黃耆(一片酒炒一錢熱甚倍用)、人參(三分有嗽去之氣虛者可加至一錢)、
甘草(炙五分可加至一錢)、
白朮(三分可加至五分若脇下痛者有瘀血也須生用)、當歸(土炒)、橘皮、
升麻、柴胡(各二分可加至三分)
右水煎食遠稍熱服。周慎齋曰脾氣者,上升則為元氣,下行則為邪氣,
內傷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補中正方表熱加羗防腹中滿加附子凡用補中,
病熱已退,升柴不用可也,若渾身拘急作脹,係風寒,宜加羗防,
但作脹不拘急為內寒加附子又用補中下體痿輭或虛弱者,不可用,
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白朮中,令其守中以止瀉也,
表熱藏附子於黃耆中,欲其走表以助陽也,凡內傷調理脾胃,
必用羗活散其肝邪,此為正治。陸麗京曰:東垣之定此方也其言曰脾胃既虛,
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夫脾胃之氣,不上行而下流則并於肝腎,
是脾腎原是無病而承脾胃之下流,即其氣愈盛矣,盛滿者瀉之,
此升柴之所以必用也,然此為下實而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
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癸水銷竭,或是命門火衰,
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先撥其本實,枯條垂落而更拔其根荄,
壽命難期危亡立至也。
生脈散
治暑傷元氣,喘促煩渴。
人參(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二錢碎)
右用長流水煎,溫服無時(孫真人云人參用井水煎服之無效)。孫真人,
令人夏月常服生脈散,則百病不生,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
劉宗厚云,若腳膝痿弱者,更加酒黃柏,則筋力倍常。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煩熱喘滿小便赤。
黃耆(一錢酒炒)、白朮(薑製)、蒼朮(泔浸去皮麻油炒)、升麻(醋洗)、
神麴(炒)、陳皮(各五分)、甘草(炙)、當歸、麥冬(去心)、
黃檗(鹽酒炒各三分)、五味子(九粒碎)、葛根(酒煨)、澤瀉、
青皮(各二分)
右水煎徐徐服。本方去青皮葛根,加黃連茯苓柴胡,名清燥湯。暑令行於夏,
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故此方兼而治之,暑熱蒸炎,表氣易泄,而中氣者,
又為諸氣之原,黃耆所以實表而固易泄之氣,即兼當歸以統養脾之血,
白朮神麴甘草,所以調中而培諸氣之原,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蔓荊子、炙甘草、生薑各一錢,水煎溫服,慢慢喝到微微出汗即可,出汗太快則風邪去了,濕邪卻沒去除。寒濕導致腰以下沉重,可用附子、防己;身體沉重,腰部沉重,可加黃柏、蒼朮。 此方去掉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加入升麻、柴胡、蒼朮,名為除風濕羗活湯。濕邪在上則容易以發汗治療,在下則難,所以要改變常規方法,採用表散的方法。如果服用此方後,周身關節都疼痛,就要去掉巔頂的藥物,專門去除肌膚之間的風濕。
補中益氣湯
治療內傷、勞倦耗損元氣,以及勞動後感受寒邪。
黃耆(一片,酒炒,一錢,熱症加倍)、人參(三分,有咳嗽者去之,氣虛者可加至一錢)、炙甘草(五分,可加至一錢)、白朮(三分,可加至五分,若脅下疼痛,有瘀血則須生用)、土炒當歸、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可加至三分)。水煎服,稍溫熱即可。周慎齋說:脾之氣,上升則為元氣,下降則為邪氣。內傷、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補中益氣湯主治,表熱加防己,腹中滿加附子。凡用補中益氣湯,病熱已退,升麻、柴胡可不使用。若渾身拘急脹滿,是風寒,宜加防己;只是脹滿不拘急,是內寒,加附子。但下體痿軟或虛弱者,不可使用,當以八味丸治療。凡內傷洩瀉,將附子放入白朮中,使其守中以止瀉;表熱,將附子放入黃耆中,使其走表以助陽。凡內傷調理脾胃,必須用羗活散其肝邪,此為正治。陸麗京說:東垣(張仲景)制定此方時說:脾胃虛弱,則氣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夫脾胃之氣,不上行而下流則並於肝肝腎,是脾腎原是無病而承脾胃之下流,即其氣愈盛矣,盛滿者瀉之,此升麻、柴胡之所以必用也,然此為下實而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脈虛微,或是癸水枯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先撥其本實,枯條垂落而更拔其根荄,壽命難期危亡立至也。
生脈散
治療暑熱傷損元氣,喘促、煩渴。
人參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二錢,碎)。用長流水煎,溫服,隨時可服(孫真人云:人參用井水煎服無效)。孫真人說:令人夏月常服生脈散,則百病不生。東垣說:夏月服用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劉宗厚說:若腳膝痿弱,可加酒黃柏,則筋力倍增。
清暑益氣湯
治療長夏濕熱蒸人,煩熱、喘滿、小便赤。
黃耆(一錢,酒炒)、白朮(薑製)、蒼朮(泔浸去皮,麻油炒)、醋洗升麻、炒神麴、陳皮各五分、炙甘草、當歸、麥冬(去心)、鹽酒炒黃柏、五味子(九粒,碎)、酒煨葛根、澤瀉、青皮各二分。水煎徐徐服用。此方去掉青皮、葛根,加黃連、茯苓、柴胡,名為清燥湯。暑邪行於夏季,至長夏則兼濕邪,故此方兼而治之。暑熱蒸騰,表氣易泄,而中氣是諸氣之原,黃耆所以能補益表氣,固護容易洩脫的氣;兼用當歸以滋養脾血;白朮、神麴、甘草,所以能調和脾胃,培補元氣;酷暑橫行,肺金受病,故用人參、五味子、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