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6)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46)

1. 傷寒緒論卷下

總是因夏月陽氣在外容易耗散之故,其無故好啜香薷飲者,可不鑒歟。

升麻鼈甲湯

治陽毒斑如錦紋,咽痛吐膿血。

升麻、甘草(各二錢)、蜀椒(炒去汗)、當歸(各一錢)、雄黃(五分研)、

鼈甲(一錢五分炙)

右水煎,溫服取汗。本方加桂枝名陰毒甘草湯。

陽毒升麻湯

治陽毒面赤,狂言發斑,咽痛下膿血。

升麻、犀角(各一錢五分)、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右水煎溫服,溫覆手足汗出則解,不解重作。

犀角黑參湯

治發斑毒盛咽痛。

犀角、黑參(各二錢)、升麻、射干、黃芩、人參(各一錢)、

甘草(八分生)

右水煎溫服。

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

犀角(二錢)、大青(一錢五分)、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檗、

山梔(各一錢)、甘草(八分生)

右水煎,熱服無時。本方去芩檗升麻加人參生地柴胡,名消斑青黛飲。

黃連橘皮湯

治陽毒發斑。

黃連(一錢酒洗)、橘皮(去白)、麻黃(去節泡)、葛根(酒洗)、

杏仁(去皮尖研)、枳實(炒各五分)、厚朴(薑汁製)、甘草(炙各三分)

右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即大橘皮湯)

治胃虛嘔逆。

橘皮(去白三錢)、竹茹(五分)、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劈)

右水煎,溫日三服。呃逆加柿蒂三枚。活人書加半夏。

赤茯苓湯

治傷寒停水嘔噦。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各一錢)、白朮(薑汁拌生用)、半夏(薑汁炒)、

川芎(各五分)、生薑(三片)

右水煎,不拘時服。

小續命湯

治中風外有六經形證,及風痺腳氣。

麻黃(去根節泡)、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研)、芍藥(酒洗)、

川芎、防風、人參、黃芩(各一錢四分)、防已(二錢酒洗)、大附子(炮七分)

右作二劑,每劑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此本古今錄驗續命湯,

去當歸石膏乾姜,而加黃芩芍藥防已防風附子薑棗之製也,以其無分經絡,

不辨虛實寒熱,故易老有六經加減諸例按吳鶴臯曰:此方治中風未詳其證,

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

仲景治太陽證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

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

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在所必用也,風淫末疾故佐以防已陰淫寒疾,

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至於痙病腳氣等類傷寒證,往往借用此方,然必按證增損,

始為合宜設不辨表裏虛實而妄投之,寧無耗血傷津,抱薪救焚之患乎。

如聖散

治剛柔二痙。

白話文:

總而言之,夏季陽氣外泄容易耗散,若無緣無故想喝香薷飲,值得深思。

升麻鱉甲湯

治療陽毒,症狀如錦紋狀斑疹,咽喉疼痛,吐膿血。

藥方:升麻、甘草(各二錢)、蜀椒(炒去汗)、當歸(各一錢)、雄黃(五分,研磨)、鱉甲(一錢五分,炙烤)。

用法:水煎服,溫服,使之出汗。本方加入桂枝則名為陰毒甘草湯。

陽毒升麻湯

治療陽毒,症狀為面部發紅,胡言亂語,出現斑疹,咽喉疼痛,排出膿血。

藥方:升麻、犀角(各一錢五分)、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用法:水煎服,溫服,溫暖手足,出汗則病癒,不出汗則需重複服用。

犀角黑參湯

治療斑疹毒盛,咽喉疼痛。

藥方:犀角、黑參(各二錢)、升麻、射干、黃芩、人參(各一錢)、甘草(八分,生用)。

用法:水煎服,溫服。

犀角大青湯

治療斑疹大量出現,發熱心煩,胡言亂語,神志不清。

藥方:犀角(二錢)、大青(一錢五分)、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各一錢)、甘草(八分,生用)。

用法:水煎服,熱服,隨時服用。本方去除黃芩、黃柏、升麻,加入人參、生地、柴胡,則名為消斑青黛飲。

黃連橘皮湯

治療陽毒發斑。

藥方:黃連(一錢,酒洗)、橘皮(去白)、麻黃(去節,泡水)、葛根(酒洗)、杏仁(去皮尖,研磨)、枳實(炒,各五分)、厚朴(薑汁製)、甘草(炙,各三分)。

用法:水煎服,溫服。

橘皮竹茹湯(即大橘皮湯)

治療胃虛嘔逆。

藥方:橘皮(去白,三錢)、竹茹(五分)、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生薑(四片)、大棗(一枚,劈開)。

用法:水煎服,溫服,每日三次。呃逆者加柿蒂三枚。另有活人書版本加半夏。

赤茯苓湯

治療傷寒停水,嘔吐呃逆。

藥方: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各一錢)、白朮(薑汁拌,生用)、半夏(薑汁炒)、川芎(各五分)、生薑(三片)。

用法:水煎服,隨時服用。

小續命湯

治療中風,伴有六經病症,以及風痺腳氣。

藥方:麻黃(去根節,泡水)、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研)、芍藥(酒洗)、川芎、防風、人參、黃芩(各一錢四分)、防己(二錢,酒洗)、大附子(炮製,七分)。

用法:共煎兩劑,每劑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此方為古今錄驗續命湯的改良版本,去除了當歸、石膏、乾薑,加入黃芩、芍藥、防己、防風、附子、生薑、大棗。由於此方不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因此容易老化,有六經加減諸例。吳鶴皋曰:此方治療中風,不詳其證,麻黃、杏仁為麻黃湯,仲景用於治療太陽病傷寒;桂枝、芍藥為桂枝湯,仲景用於治療太陽病中風。如此說來,中風伴有頭痛、發熱、項強者皆可用此方。人參、甘草為四君子湯中的二味藥,局方用之補氣;芍藥、川芎為四物湯中的二味藥,局方用之養血。如此說來,中風伴有氣虛血虛者,也可用此方。風淫所致的疾病,故佐以防己;陰寒所致的疾病,故佐以附子;陽熱所致的疾病,故佐以黃芩。蓋因疾病並非單一出現,而是錯綜複雜,故用藥亦需兼顧。至於痙攣、腳氣等類似傷寒的疾病,也常借用此方,但需根據病情增減藥物,才能合適。若不辨表裏虛實而濫用,恐有耗血傷津,抱薪救焚之患。

如聖散

治療剛柔二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