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47)
傷寒緒論卷下 (47)
1. 傷寒緒論卷下
羗活、防風(各一錢五分)、川芎、白芷、柴胡、甘草(炙)、白芍、
當歸、烏藥、半夏(薑汁炒)、黃芩(各一錢)、生薑(三片)
柔痙有汗加白朮桂枝,剛痙無汗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利之。
右水煎去滓,臨服加薑汁竹瀝,溫服無時。
大羗活湯
治兩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
羗活(一錢)、獨活、防已(酒洗)、防風、黃連(酒洗)、
黃芩(酒炒)、蒼朮(泔浸炒)、白朮(生)、川芎、細辛、甘草(炙各六分)、
生地(三錢)、知母(一錢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劈)
右水煎熱服無時。節庵去防已二朮連知加柴胡白芷石膏黑豆。
兩感有表裏之殊無陰陽之異傳經者皆為陽邪,一於升陽散熱,滋養陰藏,
則感之淺者,當或可平故易老於不治之中,而求可治之策也。
羗活導滯湯
治六淫之邪,內滯發熱。
羗活(一錢五分)、獨活(一錢)、防已(七分酒洗)、當歸(一錢)、
大黃(二錢皂煎酒浸)、枳實(五分麩炒)
右水煎食前溫服,取微汗。
葶藶苦酒湯
治屢下熱不解。
葶藶(三錢研)、苦酒(三合即米醋)、生艾汁(一合如無以乾艾洗搗取汁)
右水煎作三服探吐取汗。屢下熱不解,陰津隨汗外亡,而陽熱轉亢,
故取苦酒之酸收葶藶之下泄以承領陰氣內入,更兼艾汁,以發越陽邪,使陰氣內藏,
陽熱外散一舉而兩得之,惜乎世所不解也。
黃龍湯
治失下循衣撮空,虛極熱盛,不下必死者。
大黃(三四錢痰祕薑汁拌)、芒硝(二錢腸鳴換半夏茯苓)、
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當歸(三錢氣祕換木香)、
甘草(一錢血祕換桃仁泥生地黃汁)、人參(較大黃減半)、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劈風祕換羗活)
右水煎將成加桔梗一撮,再煎三沸,去滓熱服。虛人積結於內,攻之不行,
乃腸胃枯竭之故,故節庵加人參當歸於承氣湯中,助其氣血,以建背城之功,
即如參蘇飲中,用參輔佐表藥之義。
厚朴七物湯
治腹滿發熱,脈浮飲食如故。
厚朴(一兩二錢薑汁炒)、大黃(薑製)、甘草(炙各五錢)、枳實(炒)、
桂枝(各三錢)、生薑(一兩切)、大棗(六枚劈)
右水煎溫分三服。嘔加半夏,下利去大黃,寒多倍生薑。
此即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也,七味中獨推厚朴為君者,
其主在於風邪內陷之腹滿原不在乎攻下也觀方後云下利去大黃,其義自見。
代抵當湯丸
治畜血。
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一兩)、桃仁(六十粒炒研)、生地黃、
歸尾(酒洗)、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至五七錢)
右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畜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服去枕仰臥,
以津嚥之,令停喉下,搜逐膈上之瘀,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大羗活湯
治療同時感染太陽經與少陰經,一天內發病的疾病。方劑包含羗活、獨活、防己(酒洗)、防風、黃連(酒洗)、黃芩(酒炒)、蒼朮(泔浸炒)、白朮(生)、川芎、細辛、炙甘草、生地、知母、生薑、大棗。 節庵修改此方,去除了防己、二朮、知母,並加入柴胡、白芷、石膏、黑豆。 治療兩感(表裡同病),無論經絡為何,皆屬陽邪,治療應以升陽散熱、滋養陰氣為主。
羗活導滯湯
治療外邪入侵,內停導致發熱的疾病。方劑包含羗活、獨活、防已(酒洗)、當歸、大黃(皂角煎水浸泡)、枳實(麩炒)。飯前溫服,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
葶藶苦酒湯
治療多次服用瀉藥後,發熱症狀仍未解除的疾病。方劑包含葶藶(研磨)、苦酒(米醋)、生艾汁(若無生艾汁,可用乾艾研磨取汁)。煎好後分三次服用,以達到催吐、發汗的效果。多次瀉下而熱未解,是因為陰津隨著汗液流失,陽熱反而更盛,因此使用苦酒的酸味收斂葶藶的瀉下之性,以保留陰氣,再配合艾汁發散陽邪,使陰氣內藏,陽熱外散,達到雙重效果。
黃龍湯
治療下痢不止,沿著衣服摸索,虛弱極度,高熱,如果不治療就會死亡的疾病。方劑包含大黃(痰多加薑汁拌)、芒硝(腸鳴則換成半夏、茯苓)、厚朴、枳實、當歸(氣秘則換成木香)、甘草(血秘則換成桃仁泥、生地黃汁)、人參(用量為大黃的一半)、生薑、大棗(便秘則換成羗活)。煎好將要成藥時,加入桔梗少許,再煎沸三次。虛弱的人積滯於內,攻下無效,是因為腸胃枯竭,所以節庵在承氣湯中加入人參、當歸,以增強氣血,如同參蘇飲中用人參輔佐表藥一樣。
厚朴七物湯
治療腹部脹滿、發熱、脈搏浮大,但飲食如常的疾病。方劑包含厚朴(薑汁炒)、大黃(薑製)、炙甘草、枳實(炒)、桂枝、生薑、大棗。溫服,分三次服用。嘔吐者加半夏,下痢者去掉大黃,寒邪較重者加倍生薑用量。此方相當於小承氣湯與桂枝去芍藥湯的合方,七味藥中以厚朴為主藥,主要針對風邪內陷導致的腹部脹滿,而非攻下。
代抵當湯丸
治療蓄血(瘀血)。方劑包含大黃(酒洗)、芒硝、桃仁(炒研)、生地黃、歸尾(酒洗)、穿山甲(蛤粉炒)、桂枝。將藥物磨成極細粉末,用蜂蜜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上焦瘀血則如芥子大小)。服用時需仰臥去枕,用唾液送服,使藥物停留在喉嚨下方,以清除膈上瘀血。中焦積食者,下焦虛寒者,丸藥大小都如桐子大小。
其他藥方組成:
- 第一個藥方 (無名稱): 羗活、防風、川芎、白芷、柴胡、炙甘草、白芍、當歸、烏藥、薑汁炒半夏、黃芩、生薑。 若有汗出加白朮、桂枝;無汗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服用前加薑汁、竹瀝,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