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31)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31)

1. 傷寒緒論卷下

或腹痛,此胃中陽氣不得下通也,甘草乾薑理中五積選用,甚至有臍下結痛不可按,

及下白膿者,此燥屎內結,大腸腋傷而下也,改用消導利氣藥一劑,後與調理。

有下元素虛之人,病傷寒中風惡寒發熱,但陽縮足冷者,當從夾陰例治。

盛暑中身熱足冷多汗者,作濕溫治之。

厥者,逆冷之極,周身氣逆,手足厥冷是也,蓋諸陽起於四肢,厥為陽氣鬱伏可知:

厥逆雖有寒熱不同,無論傳經直中,俱屬陰經,皆不可發汗,少陰證,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必動血。傷寒陰陽二厥,最宜審辨,夫陽厥者,先是三陽經感寒,

起於頭痛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大便燥實,

讝語發渴,揚手擲足,不惡寒但惡熱,脈來沉滑而數,重按有力,

此皆傳經熱厥,外證雖厥冷,內則熱極耳,蓋因大便失下,血氣不通,

故手足乍冷乍溫,唇與爪甲青紫,此熱極反兼水化之義,大柴小承四逆散選用。

若溫病熱病時疫,熱極而厥者,涼膈合解毒,或合承氣下之,熱不退者再下之,

雖云三下熱不退者死,然亦有下三五次,利一二十行,熱方退而得生者。熱病厥逆,

手足冷脈滑者,裏有熱也,白虎湯。肢體厥冷,惟心胸有熱,大便秘者,

解毒涼膈最當。熱病厥逆不大便,而腹滿背微惡寒,脈浮滑者,白虎湯,沉滑者,

承氣湯,此溫熱厥逆治法,不可拘於傷寒陽厥而禁大下也。陰厥者,三陰經受寒,

初起無身熱頭疼,便惡寒四肢厥冷,直過肘膝不溫,唇與爪甲青黑,欲引衣踡臥,

二便清利不渴,或腹痛泄利清穀,或懍慄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乾嘔呃逆,

脈來沉細無力,此直中陰經寒厥,理中四逆子湯選用。若陰極似陽,格其虛陽於外,

厥逆煩躁,面赤戴陽,虛陽上膈,則渴欲飲水而不能嚥,脈來數疾無倫,按之全無,

此為虛陽發露,通宜白通通脈四逆溫之。又傷寒壞病,多有厥逆煩躁者,

不獨陰極也,當分陰傷陽傷用藥,最為切要,陰傷則宜滋補先天真陰,

兼清血中之熱,陽傷則宜溫養後天胃氣,兼助下焦真陽,貴在臨證活法,

不得如陰厥陽厥例治也。痰厥手足逆冷,脈乍緊,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

瓜蒂散吐之。食厥手足逆冷,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急作法探吐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當先治水,茯苓甘草湯,後治厥,小柴胡湯。吐利厥逆,

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少陰脈不至,厥冷昏沉如死人狀者,名曰屍厥,

宜從陰毒治之。厥逆下利,反驟能食而脈不至,或散疾無倫者,為除中不治。

凡厥逆惡寒踡臥,煩躁下利,不知人者,皆惡候也,藏厥蚘厥治例,另具本條。

踡臥者,身踡而手足不伸也,凡人冬月獨寢,則踡曲不伸,天氣稍暖,則手足舒暢,

白話文:

或腹部疼痛,這是胃中陽氣無法向下通行所致,可用甘草、乾薑、理中湯、五積散等方劑治療。甚至臍下有結塊疼痛,按壓不得,並排出白色膿液,這是由於乾燥的糞便在腸內阻塞,大腸受損而導致膿液排出,應改用消導利氣的藥物一劑,之後再調理。

若病人體質虛弱,患傷寒或中風,出現惡寒發熱,但腳冷陽氣收縮的情況,則應根據夾陰證的治療方法處理。

盛夏時節,出現身熱、腳冷、多汗的症狀,應按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厥逆是指極度的逆冷,周身氣機逆亂,手腳厥冷便是此症。因為全身陽氣都從四肢發起,厥逆就是陽氣鬱結不通的表现。

厥逆雖有寒熱不同的表現,無論是經絡傳變還是直中臟腑,都屬於陰經病證,都不可發汗。少陰證的厥逆,若無汗而強行發汗,必然會導致出血。傷寒的陰陽二厥,最需仔細辨別。陽厥者,先是三陽經受寒,開始頭痛發熱惡寒,之後傳入三陰血分,出現四肢厥冷忽冷忽熱,大便乾燥,語無倫次口渴,揚手擲足,不惡寒但惡熱,脈象沉滑而數,重按有力。這些都是經絡傳變引起的熱厥,雖然外在表現為厥冷,內在卻是熱極。這是因為大便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手腳忽冷忽熱,嘴唇和指甲青紫,這是熱極反兼水化的表現,可用大柴胡湯、小承氣湯、四逆散等方劑治療。

若溫病、熱病、時疫等熱病導致的厥逆,應用涼膈散解毒,或配合承氣湯瀉下,若熱退不下去則再次瀉下。雖然說三次瀉下熱還不退者就會死亡,但也有瀉下三五次,大便通利十幾二十次,熱才退而得以痊癒的例子。熱病厥逆,手足冰冷脈象滑數者,內有熱邪,可用白虎湯治療。肢體厥冷,但心胸有熱,大便秘結者,解毒涼膈的藥物最為適宜。熱病厥逆,不大便,但腹部脹滿,背部微微惡寒,脈象浮滑者,可用白虎湯;脈象沉滑者,則用承氣湯。這是溫熱病厥逆的治療方法,不能拘泥於傷寒陽厥而禁止大便通利瀉下。陰厥者,是三陰經受寒,初期沒有身熱頭痛,但惡寒,四肢厥冷,冷感直達肘膝以下,嘴唇和指甲青黑,想要裹衣蜷臥,二便清利不口渴,或腹痛泄瀉清穀物,或寒慄、面容如同刀刮,或嘔吐涎沫,或乾嘔呃逆,脈象沉細無力,這是直中陰經的寒厥,可用理中湯、四逆湯等方劑治療。如果陰極似陽,虛陽外露,厥逆煩躁,面紅發熱,虛陽上衝心膈,則口渴想喝水卻無法吞嚥,脈象數疾紊亂,按之全無,這是虛陽外露,宜用白通湯、通脈四逆湯溫通陽氣。此外,傷寒危重症候,常有厥逆煩躁,不單是陰極,應根據陰傷陽傷分別用藥,這是至關重要的,陰傷則宜滋補先天真陰,同時清瀉血中熱邪;陽傷則宜溫養後天胃氣,同時幫助下焦真陽。貴在臨證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陰厥陽厥的常規治療方法。痰厥,手足厥冷,脈象忽緊,心下滿悶煩躁,飢餓不能進食,可用瓜蒂散催吐。食厥,手足厥冷,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應立即用藥催吐。

傷寒厥逆兼心下悸動者,應先治療水腫,用茯苓甘草湯;之後再治療厥逆,用小柴胡湯。吐瀉厥逆,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少陰脈象不應,厥冷昏沉如死人狀,稱為屍厥,應從陰毒角度治療。厥逆下利,反而突然能吃東西但脈象不應,或病情變化無常者,屬於臟腑功能衰竭,難以治療。

凡是厥逆惡寒蜷臥,煩躁下利,神志不清者,都是惡劣的預後徵兆,藏厥、蚘厥的治療方法,另有專門記載。蜷臥是指身體蜷縮,手腳不能伸展。凡人冬天獨自睡覺,就會蜷縮不伸展,天氣稍微暖和,則手腳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