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30)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下 (30)

1. 傷寒緒論卷下

惟大建中加減為當有熱去桂附蓯蓉加芩連蠍稍之類。風溫被火,微黃煩驚,

時發瘛瘲者,萎蕤湯加減。若瘛瘲戴眼反折,汗出如珠,為太陽絕,

又四肢漐習,動而不止,似瘛瘲而無力抽搐者,為肝絕也。

怫鬱者,乃陽氣蒸越於頭面,聚而不散,故緣緣而赤也,所謂緣緣者,有時不赤,

有時忽赤,若有所因而愧赧之狀也。傷寒發汗不徹,或覆蓋不周,

或早揭衣被致陽氣怫鬱在表,面色緣緣正赤,躁煩不知痛處,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腹滿潮熱,脈洪大而數者,因大便不通,火氣炎上而作赤色,大柴胡湯。

汗吐下後,胃中虛冷,外氣怫鬱而畏寒,厥逆脈微者,理中湯,外有微熱,加桂枝,

內寒甚者,加附子。溫病面赤,煩躁飲水,小柴胡去半夏加括蔞根。熱病煩渴,

引水面赤,白虎加人參湯,內實潮熱不大便,涼膈雙解選用,下後熱不解,

或解半日許,復熱面赤者,黃連解毒人參白虎選用。若下元虛人,誤下傷陰,

陽氣發越,而身熱目陷,手足逆冷,面合赤色者,不治。

戴陽者,面赤如微酣之狀,陰證冷極發躁,面赤脈沉細,為浮火上衝,水極似火也,

凡下元虛憊之人,陽浮於上,與在表之邪相合,則為戴陽,陽已戴於頭面,

而不知者更行表散,則孤陽飛越,危殆立至矣,節庵立法甚妙,以人參附子等藥,

收拾陽氣歸於下元,而加葱白,透表以散外邪也,至於傷風,

誤用麻黃重劑發汗,亦有戴陽煩躁者,與傷寒無異,總由平素下虛,

是以真陽易於上越耳。下利清穀,脈沉遲,面少赤,白通加豬膽汁湯。下利清穀,

裏寒外熱,脈微欲絕,面赤咽痛者,通脈四逆湯加葱白。夏秋伏暑面戴陽,

上熱下寒,腹痛瀉利者,冷香飲子,若喘汗或瀉者,非漿水散下來復丹不效。

大抵陽邪在表之怫鬱,必面合赤色,而手足自溫,若陰證虛陽上泛而戴陽,

面雖赤足脛必冷,不可但見面赤,便以為熱也。

四逆者,手足逆冷,四肢溫也,厥逆者,四肢有時自溫,有時冰冷也,

然自熱而至逆,逆而至厥,皆傳經之邪也。少陰病四逆,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滿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若手足厥冷大便秘,小便赤,脈沉而滑,

小承氣湯。若初病便厥冷,四逆而脈沉者,當從陰寒例治。又始本陽證發熱,

因誤服寒涼過多,或汗下太過,致變四逆者,當從壞證例治。

石頑治金魯公觸熱勞形,醉飽不僅後受涼,遂患發熱頭痛,脹滿喘逆,大汗如蒸,

面赤戴陽,足冷陽縮,脈弦數無力,曰:此傷暑夾食而復夾陰也,

與大順散一服不應,轉覺脹急不安,因與枳實理中加厚朴大黃,是夜便更衣二次,

身涼足暖而痊。

足冷手不冷者,下焦衛氣不溫也,外感而夾寒食傷於太陰,身熱足冷,或頭痛,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若需服用大建中湯加減方,如有發熱,則需去除桂枝、附子、肉蓯蓉,再加入黃芩、黃連、全蠍等藥物。風溫夾雜火熱,面色微黃,煩躁不安,時而抽搐,可用萎蕤湯加減。若抽搐時眼睛上翻,汗出如珠,為太陽經脈衰竭;若四肢冰冷,不停地動,似抽搐但無力,則為肝經衰竭。

面色潮紅,是因為陽氣上衝到頭面,聚集不散,所以呈現間歇性潮紅,有時紅有時不紅,像是有什麼原因而感到羞愧的樣子。傷寒發汗不透,或蓋被不周,或過早揭開衣被,導致陽氣鬱滯於表,面色持續潮紅,煩躁不安,不知疼痛處,可用桂枝二越婢湯。

若腹部脹滿,潮熱,脈搏洪大而快速,是因大便不通,火氣上炎而致面色潮紅,可用大柴胡湯。

汗吐下法之後,胃中虛寒,外邪鬱滯而畏寒,脈象微弱,可用理中湯;若略有發熱,可加桂枝;若內寒嚴重,則需加附子。溫病面色潮紅,煩躁,喜飲水,可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括蔞根。熱病煩渴,飲水後面色潮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內實,潮熱,不大便,可用涼膈雙解湯類藥物;若瀉下後熱證未解,或解了半天又復發,面色潮紅,可用黃連解毒湯、人參白虎湯等藥物。若下元虛弱之人,誤用瀉下藥傷及陰液,陽氣外泄,而出現發熱、眼窩凹陷、手足厥冷、面色潮紅,則不可治療。

戴陽是指面色潮紅,像微醺的樣子,陰證寒極而發熱躁動,面色潮紅,脈象沉細,是浮火上衝,水寒極則似火。凡下元虛弱之人,陽氣浮於上,與表邪相合,則為戴陽。陽氣已上浮到頭面,而不知情,又服用發汗的藥物,則孤陽上浮,危及生命,節庵的治療方法很好,用人參、附子等藥物,收斂陽氣歸於下元,並加蔥白,透達表邪。至於傷風感冒,誤用麻黃大量發汗,也會出現戴陽煩躁,與傷寒無異,都是因為平素下元虛弱,真陽容易上浮。大便稀溏,排出未消化食物,脈象沉遲,面色輕微潮紅,可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大便稀溏,裏寒外熱,脈象微弱將絕,面色潮紅,咽喉疼痛,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蔥白。夏秋伏暑,面色戴陽,上熱下寒,腹痛瀉痢,可用冷香飲子;若伴有喘汗或瀉痢,則非漿水散、來復丹等藥物不能奏效。

總之,陽邪在表鬱滯,必然面色潮紅,而手足溫暖;若陰虛陽浮而致戴陽,則面色雖紅,足脛必冷,不可僅見面色潮紅就認為是熱證。

四逆是指手足厥冷,四肢冰冷;厥逆是指四肢有時溫暖,有時冰冷;由溫轉逆,由逆轉厥,都是經絡循行中的邪氣。少陰病四逆,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部脹滿疼痛、或瀉痢下墜,可用四逆散;若手足厥冷,大便秘結,小便赤,脈象沉而滑,可用小承氣湯。若疾病初期就出現厥冷,四逆,脈象沉弱,則應按照陰寒證治療。又若本為陽證發熱,因誤服寒涼藥過多,或汗下過度,而轉變為四逆證,則應按照壞證治療。

石頑治療金魯公,因觸熱勞累,飲酒過度,飽食後受涼,而患發熱、頭痛、脹滿、喘逆,大汗淋漓,面色潮紅,戴陽,足冷,陽氣收縮,脈象弦數無力,診斷為傷暑夾雜飲食不節又夾雜寒邪,服用大順散無效,反而覺得脹滿不適,於是改用枳實理中湯加厚朴、大黃,當夜大便兩次,身體涼爽,腳暖而痊癒。

足冷手不冷,是下焦衛氣不足;外感夾雜寒邪,飲食傷及太陰,身體發熱,足冷,或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