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29)
傷寒緒論卷下 (29)
1. 傷寒緒論卷下
動氣者,築築然跳動,見於臍之上下左右也,以其人脾氣素虛,水結不散,
即發動氣,狀如奔豚,但動氣時聚時散,奔豚則固結不散也,又病人素有痞積,
亦為動氣,皆不可汗下,誤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踡臥,無論左右上下,
通宜甘草乾薑湯,加茯苓桂心,或理中去朮加桂苓,痛甚加吳茱萸附子,以朮閉氣,
桂泄奔豚也。誤汗動氣,則氣逆上衝,或心中大煩,目暈欲嘔,引飲則吐,
或骨節痛,通宜五苓散去朮倍桂枝茯苓,或柴胡桂枝湯減參棗加苓橘,
緣參棗益氣苓橘散氣也,凡傷寒動氣,必須審問,非脈可知也。
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皆責為虛寒也,振近於戰而其勢稍輕戰則鼓慄而戰,
振則虛而不爭,但聳動耳,蓋由發汗吐下太過,致損血氣,虛極而作也。
傷寒吐下後,逆氣衝胸,起則頭眩,身振振動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太陽病,
發汗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戰慄者,陰陽爭勝,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
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戰者,身戰寒聳,正氣勝,故得汗而解也,慄者,
心慄鼓頷而身不戰,陰氣盛正虛不能勝邪,遂成寒逆也。有傳經戰慄,脈實便秘者,
大柴胡湯。溫病發戰,涼膈承氣加薑棗下之,必大汗而解。熱病發戰,白虎合解毒,
有裏證者,涼膈雙解下之。傷寒夾冷食而內慄,寒逆不得解者,甘草乾薑湯,
表邪勢盛而戰,五積散,陽虛不能作汗而慄,再造散,始病無熱而慄,手足逆冷者,
理中湯,背惡寒者,附子湯,誤發其汗而慄,四逆湯加人參。壞證寒慄,
正氣虛極也,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湯選用。傷寒六七日或十餘日,
戰汗不當用藥。大法血隧熱壅,須用硝黃,氣隧寒滯,必用桂附,陰陽之用不同,
有形無形故也。
肉瞤筋惕,非常常有之,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
津液固少,陽氣偏枯,筋肉失其所養,如魚失水,故惕惕然動,
瞤瞤然跳也。發汗過多,厥逆筋惕肉瞤者,真武湯,
若惡寒去芍藥增附子,惡熱減附子倍芍藥。素有動氣,誤行發汗,筋肉振跳者,
理中湯加桂附茯苓。素常失血之人,經脈失養,時時筋惕者,大劑溫補自愈。
若不因汗下,始病便見此證者,必元氣久虛,或失血房勞後,及新產感冒,
致有是證,若誤用表藥,必無生理。
瘛者,筋脈急而縮也,瘲者,筋脈緩而伸也,此證多屬虛風,蓋風主動搖故耳,
傷寒汗下後傳變此證,病勢已劇,能用去風滌熱之劑治之,間有生者,
大率與過汗經虛發痙不殊,古人悉從小續命加減,殊不知壞病變見此候,
皆是脾虛生風之象,雖有六經形證,斷不可復用表藥,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下
身體內氣體運行不暢,感覺到腹部上下左右跳動,像是在震動,這是因為脾胃氣虛,水濕停滯,導致氣機紊亂,表現為腹部跳動,像奔豚一樣。但動氣時聚時散,奔豚則持續不斷。若病人素有痞積,也會出現動氣。這些情況都不能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否則會導致腹脹、腹痛、身體發熱卻想蜷縮臥床。不論腹部跳動的位置在哪裡,都適合使用甘草乾薑湯,加茯苓、桂枝心,或者用理中湯去掉白術,加入桂枝、茯苓;疼痛劇烈的話,再加入吳茱萸、附子。白術能止氣,桂枝能疏通奔豚之氣。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的方法治療動氣,則會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心煩意亂、頭暈想吐、喝水就吐、關節疼痛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掉白術,加倍桂枝和茯苓,或者用柴胡桂枝湯,減少人參和棗,加入茯苓和橘皮(因為人參和棗益氣,而茯苓和橘皮能散氣)。總之,傷寒引起的動氣,必須仔細詢問病史,不能單憑脈象判斷。
身體發冷,並且微微顫抖,像寒戰一樣,但程度較輕,這都是由於氣血虛寒造成的。顫抖和寒戰很相似,但顫抖的程度較輕,寒戰則表現為渾身發抖,而顫抖只是微微顫動。這通常是發汗或瀉下過度,損傷了氣血,導致虛弱而引起的。
傷寒病之後,如果出現氣逆衝胸,站起來就頭暈,身體顫抖搖晃,可以使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太陽病發汗後,症狀仍未解除,病人持續發熱,心悸、頭暈,身體顫抖,想在地上打滾,可以使用真武湯。
寒戰是陰陽氣機搏鬥的表現,所以身體會顫抖。邪氣在體表與正氣搏鬥則為寒戰,邪氣在體內與正氣搏鬥則為慄。寒戰時,渾身發抖,正氣較盛,因此出汗後症狀會減輕。慄則是指心裡發慌,頸部肌肉顫動,身體不發抖,這是陰氣盛、正氣虛弱,邪氣無法被正氣克服,導致寒邪內侵。如果寒戰伴隨著經脈循行,脈象實證,便秘,可以使用大柴胡湯。溫病引起的寒戰,可以使用涼膈承氣湯加薑棗治療,會大量出汗而痊癒。熱病引起的寒戰,可以使用白虎湯合解毒湯治療,如果還有裡證,則使用涼膈雙解湯治療。傷寒病患者如果吃了生冷食物而內寒,寒邪入侵無法解除,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表邪盛而寒戰,可以使用五積散。陽氣虛弱,不能出汗而寒戰,可以使用再造散。初期沒有發熱而寒戰,手腳冰冷,可以使用理中湯。背部惡寒,可以使用附子湯。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療法而寒戰,可以使用四逆湯加人參。如果出現危重情況伴隨寒戰,這是正氣極度虛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等。傷寒病發病六七天或十多天,寒戰伴隨出汗,不宜用藥。治療時,要根據情況使用不同的藥物:血液瘀滯,要用硝石、黃連;氣機阻滯,要用桂枝、附子。因為陰陽作用不同,有形和無形物質的作用也不同。
肌肉抽搐,經常發生,經書上說:陽氣充足則滋養神明,溫和則滋養筋骨。如果發汗過度,津液不足,陽氣衰弱,肌肉就失去滋養,像魚離開水一樣,所以就會出現肌肉抽搐和跳動。發汗過多,出現厥逆、筋惕肉瞤,可以使用真武湯,惡寒則去芍藥加附子,惡熱則減附子加倍芍藥。如果本來就有動氣,又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療法,導致肌肉顫抖跳動,可以使用理中湯加桂枝、附子、茯苓。如果本來就失血,經脈失養,經常出現筋惕,則需要大劑量的溫補藥物治療。如果沒有因為發汗或瀉下而出現這種症狀,而是從一開始就出現,則一定是元氣久虛,或者因失血、房事過度、產後感冒等原因造成的,如果錯誤地使用治療表證的藥物,則肯定無效。
瘛瘲,是筋脈急縮或緩弛的現象,這種症狀多屬虛風,因為風能使人動搖。傷寒病之後,如果出現瘛瘲,病情已經很嚴重,可以使用祛風除熱的藥物治療,雖然能治癒的很少,但大多數與發汗過度、經脈虛弱、痙攣有關。古代醫生都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卻不知道這種壞病的變化出現這種症狀,都是脾虛生風的表現,即使有六經的症狀,也不能再次使用治療表證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