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下
傷寒緒論卷下
1. 傷寒緒論卷下
長洲石頑張璐路玉父纂述
發熱多屬表證,傷寒寒鬱肌表,則腠理閉密,故翕翕熱,捫之烙手,
當以脈之浮緊浮緩證之,無汗有汗分風寒營衛施治,若汗不得出而煩躁者,
營衛俱傷,陽邪內擾也,大青龍湯,若尺中無力者,此為本虛,小建中湯加減。
凡服表藥三劑汗不出,熱不止者死,然有陽微不能作汗者,可用再造散,
或黃耆建中加附子,血虛加芎歸始能作汗,此皆冬月發表藥也,若汗下後惡寒脈弱,
大便不結者屬虛,宜溫補助陽為主。
寒邪傳裏而變熱則蒸蒸發熱此即本身中元氣為寒所鬱,不得泄而化為火也,
若裏證具而表證未已者,大柴胡湯,表證既罷而裏證已急者三承氣湯通用。
三陰經寒證,太陰厥陰俱不發熱,惟少陰病,有反發熱脈沉者,此非傳經,
乃直中少陰,而仍兼太陽故能發熱也。春分以後,雖感寒邪皆為非時暴寒,
不必拘於傷寒例治,古人治感冒諸方,如芎蘇神木等,皆不分三陽經藥,
以時屬少陽風木不獨太陽寒水也。
夏月汗府疎豁偶感微寒發熱必心包先受消暑十全證也。秋涼發熱咳嗽,
宜金沸草散,甚則小青龍湯,若交霜降節後,即屬正傷寒矣。其或冬時遇煖,
而病發熱心煩咽痛,或自利者,為冬溫,陽旦湯證也。凡春時發熱頭疼,煩渴飲水,
為伏氣發溫。春夏發熱,而脈大無力,為夾內傷。發熱而脈細小或虛,足脛逆冷,
而陽縮入腹者為夾陰。發熱脈沉小或短濇而足冷陽縮,兼腹滿或痛,為食鬱,
雖夏月不妨用薑桂,使溫煖之氣助其陽和,并食亦得消散雖有表證,
慎不可純用表劑升其虛陽,亦不可過用消導引邪內犯。有食積發熱,
則胸脇煩熱,熱則C7脹復有瘀血發熱,
則脇下或少腹痛不可拊,又有陰虛發熱必夜熱晨涼,若瘡瘍初起發熱,
必有痛處,並不可誤施汗劑。其脈陰陽俱虛熱不止,
大汗後身愈熱下利煩躁熱不止汗下後,大熱脈躁亂者,皆不可治也。
孫兆治一道士,發熱汗出驚眩,身戰掉欲擗地有欲發汗者有欲作中風治者,
有欲以涼藥解之者,孫曰此太陽經欲解,腎氣虛不能作汗,
所以心悸目眩身戰與真武湯三服微汗而解。
昔人以頭痛專主太陽,殊不知三陽經各有部分,
如太陽頭痛自腦後上至巔頂下有項強腰脊痛之異,以太陽經脈行身之後也,
當辦中風傷寒汗之。汗後頭痛如破,此轉屬陽明也。風火相煽頭痛如破,
諸藥不效愈表愈痛,痛連眉稜者,選奇湯證也。陽明頭痛,上連目珠,
痛在額前兼鼻孔乾下有身熱不眠之分,以陽明脈行身之前也。少陽頭痛,上至兩角,
下有耳聾脇痛之殊,以少陽經脈行身之側也。三時感冒,皆有頭痛。
當從芎蘇香蘇輩選用。三陰經至頸而還惟厥陰之脈上巔與督脈會故頭痛,
上則巔頂收引頭痛,下有脈沉弦細手足厥冷,此為在經,當歸四逆湯,
若在裏則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太陽中濕,則上有鼻塞吐痰,下有腹滿自利。
少陰中寒,上則入連腦齒,下煩躁爪甲青此真頭痛不治。陽明熱蒸頭痛,
必小便黃赤而短數調胃承氣湯。太陽脈沉,身熱頭痛,為夾陰,黃耆建中湯,
若誤汗不差者,四逆湯溫之。太陽證下之,頭痛未除脣寒面青,指頭微厥,
復發熱者,為表邪內陷於陰分,雖頭痛發熱,不可用表藥,宜竹葉石膏湯。
冬溫發熱頭痛,心煩咽痛自利陽旦湯。溫病熱病,時行疫癘,初起頭痛,
皆不可用表藥,宜黃芩白虎加葱豉,或葛根葱白湯以治外,
涼膈雙解達原承氣加葱豉薑棗,合內外而治之,裏氣一通,頭痛自愈。
內傷火炎,新產血虛皆頭痛,但時痛時止,而無腦後痛者益火,火炎則痛自兩角,
血虛則痛連魚尾以其自內達外故必行少陽部分是以頭痛見兩角者則有少陽風熱與虛火
之別若見額前者,亦有陽明與食積之殊其見腦後者必太陽外感無疑也。
濁陰寒濕之邪,上干清陽之位故使頭重。頭重惡寒,項強不能舉者,
屬太陽汗之則愈。若陰陽易,頭重眼中生花者,逍遙湯下燒裩散。
若眩暈而頭重不能舉者,此雖夾痰,亦屬氣虛,導痰六君選用。
頭脹者,氣虛火炎也,冬溫風溫溫病熱病時行中暍中暑,多有頭重脹痛,
皆是濕熱火氣內燔慎不可用發散藥,如冬溫陽旦湯,風溫萎蕤湯,溫病黃芩湯,
熱病時行中暍,白虎湯中暑清暑益氣湯,此皆傷寒家切務,其他濕痰飲食積疰夏等,
俱有頭瘇脹痛,乃屬雜證,此不復贅。
太陽之脈,從頭下項連風府,故項強為太陽表證,然項強八八如凍烏縮頸,
欲伸而不能自如者,此胃氣不得上升,乃邪將犯陽明之候,若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無汗惡風者,葛根湯。項強連脇下滿,身熱惡風,
手足溫而渴者,為邪干少陽,小柴胡湯,乃知項強多兼陽明少陽,不可執認太陽也。
又結胸證,項強如柔痙狀,此裏實證,以背為胸之府,背強項亦強也,急下之。
天行時氣發熱,至晚則腰脊痛,頭項強,身重,輕則涼膈,重則雙解,
並加葱白香豉。寒濕項強發痙,汗過汗經虛生風發痙,與陰毒項強,
治法詳總論中。
傷風惡風,見風則怯,密室之中則不惡也,蓋風為陽邪,必傷衛氣,
衛虛則腠理疎而自汗,汗去則脈浮緩也,是以桂枝湯,
專主自汗發熱惡風之證,然寒傷營亦有惡風無汗而喘者,蓋惡寒則有陰陽之異,
惡風悉屬於陽,故惡風未罷者,必當先解其外也。若發汗太過,衛虛亡陽,
遂漏不止,惡風,桂枝加附子湯。風濕熱病寒疫內傷惡風。(詳總論中)
傷寒惡寒,雖身居密室猶自憎寒拘急,甚則寒慄鼓頷向火不能遏其寒,
非若寒熱之惡,寒熱至則不惡也,如已發熱,則身熱不欲去衣,由陰氣上入陽中,
或陽微,或風虛相搏所致,惡寒一切屬表,雖裏證悉具,而微惡寒者,猶當解表,
俟惡寒已,乃可攻裏故先惡寒而發熱者,為外惡寒,為陽病,在陽宜發汗,
然尺中遲弱者,慎不可汗,當用黃芪建中湯。若太陽證犯本,惡寒發熱未除,
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先服一半探吐之,發汗後惡寒為虛,芍藥甘草附子湯溫之。
若下利惡寒手足溫者陽邪內陷於太陰之經也,小建中湯。
下證悉具而微惡寒及下利惡寒,時時自煩者,為陽邪內伏,並宜大柴胡湯。
結胸證微惡寒者,必先用桂枝湯解表,然後用陷胸湯下之,若表不解而便攻之,
表邪復結其證必危,故結胸有一毫惡寒不可下也。若初起惡寒踡臥脈沉者,
為內惡寒,為陰病,在陰則宜溫,雖夏月亦須薑附,輕則理中,重則四逆,
若當盛暑,須參大順冷香漿水等治之。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
手足厥冷煩躁脈不至及四逆惡寒,不煩而躁,皆死證也。
經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尚何疑哉。溫熱時行惡寒,詳總論本例中。
石煩治玉峰陸去非繼室,嘉平患惡寒,周身骨節皆疼,
飲食不入者已三日而惡寒未止全不發熱診其六脈悉緊而細詢之平日起居,
飲食絕少雖暑月不離複衣知其素稟虛寒而不能發熱洵為太陽寒傷營證無疑,
但從來極虛感寒,無正發汗之理,乃以黃耆建中製生附汁於耆內,
以助衛氣一服肢體即溫,但背猶惡寒不止,更與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並加熟附而安。
人身背為陽,背惡寒者,陽虛之驗也,然陽氣內陷,
亦有此證是以背惡寒有陰陽之異,若風寒在表,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
陰寒氣盛可知,以陰氣不能消耗津液少陰病二三日口中和背惡寒者,
宜附子湯及炙氣海。熱病初起,口燥心煩,而背微惡寒者此陽氣內伏於陰中,
肌表之陽不勝邪,及陽明中暍,俱有是證,以陽邪內消津液,故煩渴引飲,
並宜白虎加人參湯,若誤認陽虛而用溫藥,必致斑爛不救也,故曰口中渴,
知其內有熱,口中和,知其內有寒,此理皎然矣。勞役內傷背惡寒者,必寒一陣,
止一陣,為陽虛內熱東垣升陽散火湯。又濕痰證,亦背惡寒,必肢體重痛,
導痰湯加減。若寒熱屢作而背惡寒,脈來弦數,身有痛處者,為發癰疽之候。
傷寒寒熱往來者邪正分爭也,表邪欲入,而正氣拒格陰陽相勝而作也,然寒熱往來,
與寒熱如瘧不同,如瘧則作止有時,往來則作止無時有日二三發者,傷寒寒熱往來,
雖專屬少陽經,亦有兼太陽陽明者,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裏多則多熱,
然治法專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寒多增桂枝,熱多倍柴胡加芍藥,寒多而脈虛,
去芩加熟附,熱多而脈實,去參用大黃。凡少陽證,必先與小柴胡湯和之,
服後不解,若其脈反浮者,當與柴胡桂枝湯,使其邪從表而散,若脈加數者,
當與大柴胡湯,使其邪裏而去也。有元氣寡弱之人,素挾痰鬱,略有動作勞傷,
則憎寒發熱,有似傷寒,其脈弦數無力,腋下及臂,或腿縫中有核腫痛者,
謂之勞發,切勿汗下,宜補中益氣加降火清痰藥,輕者周時微汗自解。
如瘧者作止有時,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病二三日,寒熱往來有時而作,
脈浮洪者,此太陽似瘧也,若熱多寒少,尺脈遲為血少也。若日晡時作,汗出而煩,
脈實者,此陽明似瘧也。陽明少陽合病,日晡寒熱如瘧者,大柴胡湯。
若六七日發熱惡寒,舌不短囊不縮,脈浮緩者,此陰厥似瘧也,為欲愈,
小柴胡湯加桂枝。大率往來寒熱不離少陽,不拘日數多少,邪氣淺深,
及婦人熱入血室,並宜小柴胡湯加減,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度發,
為欲愈。
陽明旺於未申,故日晡潮熱,一日一發,如潮信然,傷寒邪入陽明胃府,
為邪熱內結,故可用承氣攻裏,凡欲攻裏,須病人脈實有力,
再當審臍下有鞭滿結痛處,問平昔有無動氣,量輕重施治。發於寅卯者,屬少陽,
發於巳午者,屬太陽,皆不可下,俟表證已,方可攻之。潮熱而嘔,胸脇滿,
盜汗出者,不可下,柴胡桂枝湯。潮熱而脇下汗出為膽實,大柴胡湯,
手足心汗出者,為胃實,大承氣湯,二處無汗,為結未實,尚宜小柴胡和解,
俟結定攻之。
風暑濕三者干人,皆衛氣受病,惟寒則營血受傷腠理緻密,津液內滲,陽邪有餘,
故身熱無汗而喘也,蓋邪氣在表,熏蒸腠理則汗出,今邪不外蒸,必傳入裏,
急用麻黃湯汗之,若惡風項強者,葛根湯,緣邪漸次入陽明經也。陽明病無汗,
小便不利懊憹者,必發黃,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無汗者,為犯本,
俱宜五芩散,有飲水內畜而無汗,桂枝去桂加茯芩白木湯。有脈遲無陽,
不能作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若溫熱病無汗,黃芩白虎三黃石膏選用,熱病發狂,
有汗者生,無汗者死。成無已言,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朱奉議亦云:
三陰與陰陽易皆無汗,而仲景厥陰例中,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又陰毒則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為亡陽將脫之兆,
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由是言之,則三陰不宜有汗,非三陰皆無汗也。
太陽中風,不由發表而汗泄,謂之自汗,以風傷衛,則表虛不能自固而汗,
故用桂枝湯,散邪以實衛也,然濕氣傷於脾,暑氣傷於心,皆令自汗,
惟冬月寒傷營,則發熱無汗,若始本無汗,四五日後,忽然自汗出,
此寒邪傳裡而變熱,知邪已入府矣,凡傷風則惡風自汗,頭痛發熱,若裏證自汗,
必煩躁惡熱,不惡風寒,B0乎不侔也。又太陽經邪犯本,則汗出而渴,
小便難。陽明經證,則頭目痛,眉稜骨疼,而自汗。陽明府證,則腹滿自汗,
當詳審治之。有汗後惡寒汗不止為表虛,黃耆建中湯,并用溫粉撲之。
有汗多亡陽不止者,桂枝附子湯,小便少者加茯苓。若陰證自汗,必身冷厥逆,
經云:陰氣有餘,則多汗身寒,四逆湯,甚則加人參。溫病誤服表藥,
大汗出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若傷濕則身重自汗,
中暑則脈虛自汗中暍則煩渴自汗,濕溫則妄言足冷自汗,風溫則鼻鼾自汗,
霍亂則吐利自汗,內傷勞倦,則氣口虛火,身熱自汗柔痙則搐搦自汗,
治法各詳總論中。若發熱而利,大汗出,熱反盛,狂言不食,及汗出如油,
喘而不休,汗出如珠,著身不流,柔汗發黃,環口黧黑者,皆不可治。
石頑治郭君升子,素孱弱,有失血證,五月間,患時行疫癘,壯熱昏憒,
煩渴引飲自汗如蒸,其脈時洪大時減少,或用發散和解之劑,躁熱轉劇,
不得已懇治於余,用人參白虎調胃承氣,隨其脈之浮沉,邪之出入,相間而施,
凡兩汗三下,所下皆黃水,至第四次,用黃龍湯,始得結糞五六枚,周身大汗,
熱除而痊,若礙其體虛,而怯於攻擊,則邪熱彌熾,元氣日爍,烏能保有今日乎。
盜汗者,睡即濈濈然汗出,覺則止而不復出矣,蓋邪居於衛而欲入,睡即衛氣行於。
乘表中陽氣不緻,津汗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在氣散於表而汗止矣,故雜病盜汗,
責於陰虛血熱,傷寒盜汗,責在半表半裏,為膽有熱,故專用小柴胡湯,
若脈浮緊潮熱盜汗,柴胡桂枝湯,經云: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又陽明病,當作裡寔,而脈微弦者,必盜汗出。又三陽合病,目合則汗,
熱病白虎湯,傷寒小柴胡湯。溫病熱病得汗後,大熱除而盜汗出,及時疫下後,
盜汗不止,身有微熱,俱宜小柴胡去參半加橘皮。
三陰之症,皆至頸胸中獨三陽經上循於頭,故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
乃陰陽不和邪居表裏之間,故有是證,當以小柴胡湯和之,然瘀血發黃水氣三證,
亦有頭汗,當以證辨之,蓋瘀血頭汗,則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發黃頭汗,
則小便不利,發熱而渴,水氣頭汗,則胸滿喘咳,若半表半裏,則往來寒熱,
亦有微惡寒手足冷脈沉者。大抵頭汗雖主少陽,然屬陽明濕熱,不得發越者最多,
至若額上汗出,而腦後無汗者,定屬陽明無疑。頭汗多有裡實證,
故頭汗而脇下滿,大便堅者,大柴胡湯,頭汗譫語者,調胃承氣湯。
若頭汗而心下懊憹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下血而讝語,頭上汗出,
為熱入血室,小柴胡去參加當歸桃仁丹皮。凡頭汗出,不得小便者,不治經云:
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濕家誤汗,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
大便利者,為陽脫,經云:濕家汗之,額上汗出,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以陰陽上下俱脫也。
孫兆治一人,頭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祕,脈沉緊,或者見其四肢冷,
又汗出煩悶,以為陰結,孫曰:大便結,非虛結也,安得為陰,按少陰多有自利者,
今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證,此在半表半裏,投以小柴胡湯而愈,
此一叚正是仲景議論處,意謂四肢逆冷,脈沉緊,腹滿,全似少陰,
然大便鞭,頭汗出,不得為少陰,蓋頭者,三陽同聚,若三陰輕則至胸而還,
今有頭汗出,是似陽虛,故曰汗出為陽微,若少陰額上冷汗,則為陰毒矣。
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胃為津液之府,以熱蘊於內,故津液旁達也,
凡傷寒日晡潮熱,手足濈濈汗出者,為胃實,若手足心腋下,濈濈然汗出者,
為兼少陽實熱也,大柴胡三承氣選用,然亦有屬胃中寒者,經云:陽明病,不能食,
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欲作固瘕,大便必初鞭後溏,
此胃中虛冷欲溏泄也,當知此汗必冷,宜用理中溫之,不可概以為胃熱也。
東垣治一人,腳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陰汗臊臭,精滑不固,脈沉數有力,
為火鬱於內,逼陰於外也,精氣不固者,髓中混以濕熱也,
以小柴胡去參加茯苓膽草黃檗苦寒,瀉之而愈。
煩熱為鬱悶不安,火熱不得發越之象,不經汗吐下而煩熱者,為太陽表證,經曰: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實,當和解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殊,
煩熱自汗而渴屬陽明,煩熱脈弦喜嘔,或煩而不嘔,屬少陽,不可不辨,汗下後,
六七日不大便,小腹滿而煩,或胸中痛而煩熱喘逆者,為有燥屎,大承氣湯急下之。
若四五日鼻乾目瞑,脈數而煩者,為欲衂,
黃芩湯加柴葛枳桔生地山梔清解之。凡傷寒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
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為欲作汗解。差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
差後得食而煩,損穀則愈。有內傷勞陰火動而時煩時靜,不可誤認外感而施汗下也。
凡服藥後,煩悶不安,頭面髮際遍身發癢者,謂之藥煩,此胃虛不能勝藥力也,
與熱薑湯徐徐呷之,藥中宜加用生薑以行胃氣自安。
煩熱悉屬三陽,煩躁則有陰陽之異,蓋心熱則煩,腎熱則躁,煩者心胸慍怒,
如有所觸,外不形現,為熱尚輕,躁乃手足動掉,若無所措,內外不寧,為熱最劇。
有太陽表證,發熱頭痛惡寒,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有太陽裏證,
渴欲飲水而煩躁,及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並宜五苓散。有表證罷,
而不大便煩躁者,此陽明府實,三承氣選用。有汗下不解,而煩躁惡寒者,
此為虛寒,茯苓四逆湯。有脈數心煩而躁,至夜不寧者,為血虛,芍藥甘草湯。
有晝日煩躁,至夜安靜者,為陽虛,乾薑附子湯。有誤用薑附而煩躁,
虛則升陽散火,實則黃連解毒,若躁極脈亂者,勿治也。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有陰盛格陽,脈沉細而疾,渴欲飲水,躁極悶亂者,
此水極似火也,用霹靂散,并以火熨之,進熱藥而燥反甚,此藥力未到,
不可遽用寒涼,使陽氣益消則死,宜再與熱藥協濟之。有溫病熱病時疫溫疫,
表裏俱邪,三焦大熱,煩躁大渴者,白虎解毒涼膈雙解承氣三黃石膏選用。
有少陰病,六七日無大熱,或厥逆自利不得汗,脈沉數而煩躁者,黃連阿膠湯。
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為實,汗下後煩躁為虛,結胸證悉具,而煩躁發熱,下利厥逆,
而燥不得眠,少陰吐利躁煩,四肢惡,寒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皆死證也。
節菴治一壯年,夏間勞役後食冷物,夜臥遺精,遂發熱痞悶,至晚頭額時痛,
兩足不溫,醫不知頭痛為火熱上乘,足冷為脾氣不下,誤認外感夾陰,
而與五積汗之,則煩躁口乾,目赤便秘,明日便與氣下之,但有黃水,身強如痙,
煩躁轉劇,腹脹喘急,舌胎黃黑,已六七日矣,診其脈六七至而弦勁,
急以黃龍湯下黑物甚多,下後腹脹頓寬,躁熱頓減,但夜間仍熱,舌胎未盡,
更與解毒湯合生脈散加地黃,二劑熱除,平調月餘而安。
戈存橘治一人,大熱八九日,已經汗下而熱不退,煩躁目赤,拘急沉重,六脈洪盛,
曰此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也,以三黃石膏加辰砂末,連進三服而愈。
喻嘉言治一人,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至前而不能飲,異常大躁,
門牖洞啟,身臥地上,展轉不安,更欲入井,醫欲以承氣與之,
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此陽欲外脫,外顯假熱,內有真寒,敢以純陰之藥,
重劫其陽乎,觀其得水不欲嚥,情已大露,而反可嚥大黃芒硝乎,天地燠蒸,
必有大雨,此證頃刻一身大汗,不可數矣,於是以大劑人參薑附甘草,煎成冷服,
服後寒戰C8齒有聲,陽微之狀始著,以重綿和頭覆之,更與一劑,
微汗熱退而安。
傷寒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於心胸之間,鬱悶不舒,
輕則虛煩懊憹,重則痞滿結胸矣,邪在膈上則宜吐,熱結胃府即宜下,
不可拘也。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必反覆顛倒,
心中懊憹與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而不結胸,
心中懊憹及舌上胎滑,飢不能食,頭汗出而懊憹,
三者皆邪熱鬱於胸中,並宜梔子豉湯吐之。下之後,心中懊憹而煩,
為有燥屎。下後短氣煩躁,膈中拒痛,心中懊憹者,為結胸。陽明病,
身熱無汗,口燥渴,大小便不利,心中懊憹此為濕熱,必發黃。
溫熱病懊憹為熱毒蘊於膈上,涼膈解毒選用,口燥伸吟錯語不得眠,
五芩散合黃連解毒湯。
江應宿治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鬱不得臥,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
如歎息之狀,乃懊憹怫鬱證也,投以梔子豉湯吐之,治其懊憹,
再以大柴胡下之,治其怫鬱而安。
傷寒身疼脈浮,則為太陽表證,以寒氣襲於經絡之間,故惡寒無汗,而骨節煩疼也,
必用麻黃湯卒熱發表,令氣血流通而愈,若自汗脈浮緩者,則腠理開泄,
雖發熱而身體骨節不疼矣,若傷寒身疼,而見尺脈,遲弱者,此為氣血本虛,
不可驟表,當先用黃耆建中溫之,然後發表可也。有汗後身疼脈遲者,此陽氣虛也,
新加湯。有發吐下後身疼不休,表證不解者,仲景必與桂枝湯,以汗吐下後,
津液內耗,雖有表邪,止宜桂枝調和營衛,不可復用麻黃也。有太陽表證具,
而身疼頭痛,脈不浮而沉遲無力者,此真陽內虛,不能勝任麻黃,當與四逆湯溫之。
有裏證身疼者,乃直中裏證,非傳經裏證也,若傳經裏證則屬熱,熱主血行,
又何有身痛哉,然直中身疼者,寒氣直入於裏,陽已內衰,不能外通,而氣血凝滯,
故令體痛,宜急溫之凡有頭痛發熱,而身疼如縛者,表證也,無頭痛發熱,
而身疼如杖者,直中也。有少陰病,脈沉手足寒,身體痛,骨節疼口中和,
背惡寒者,附子湯。有少陰下利清穀,而身疼痛,急當救裏,然後治表。
有陰毒身痛如被杖者,有瘀血一身盡痛,而發熱面黃者,有中濕聲重鼻塞,
一身盡重而痛者,有風濕一身盡痛,惡風不欲去衣,汗出小便難者,有內傷勞倦,
脈虛倦怠,而肢體煩疼者,各詳總論本例中。
石頑治梁谿吳公益患傷寒發熱頭痛,先曾服過發散之劑而致面赤戴陽,四肢逆冷,
周身骨節大痛,臍腰與小腹相引急痛,莖縮入腹,囊冷如冰,
飲食不入時時煩躁而渴勢已瀕危,諸醫令具後事矣,余診之,脈雖洪大鼓指,
而按之漸小無力,曰此真元內虧,陰火不歸,而遊散在上在外也,
遂與四逆加參耆下黑錫丹,二劑上熱頓除,下體漸溫,惟周身痛楚不減,
繼與大建中人參養榮調理而痊。
四肢為諸陽之本,寒邪客於經絡之中,故使拘急不和也,有因發汗亡陽津血內竭,
不能榮養筋脈,而屈伸不便者,有陽氣內衰,不能行於四末而拘急疼痛者,
大抵有發熱頭痛,骨節疼,而四肢拘急為表證,無身熱頭疼,而踡臥不伸,
四肢拘急者,為陰證,若汗下後,
筋惕肉瞤而見拘急不仁者則為氣血虛弱也。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不可與桂枝湯,當與黃耆建中湯。發汗後惡風小便難,
四肢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湯。吐利後,汗出發熱惡風,拘急厥逆,及直中陰經,
厥逆拘急,並宜四逆湯。
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鞭滿乃病在氣分,邪將入裏而未入也,
若下早表邪入裏而滿者,則為痞也。凡心下滿,以手按之,散而濡者,此虛氣也,
若按之汨汨有聲而軟者,有停飲也,若按之鞭痛者有宿食也,
若按之痛而其人善忘者有畜血也治法各具本條。陽明證心下鞭滿者,不可下,
以邪在氣分也,下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鞭,
有熱屬藏者攻之,此燥屎逆上攻脾也,調胃承氣湯。
胸脇滿者,為胸脇下氣塞滿悶,非心下滿也,邪氣自表傳裏,
必先胸膈,次傳脇,下而入胃府,是以胸滿多帶表證,脇滿當半裏也。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則知胸滿屬表而須發汗也。又太陽病下後,
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以病在衛氣,芍藥入營,故去之。太陽病不解,
傳入少陽,脇下鞭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須沉緊,只宜小柴胡和解之,
若舌上有白胎,雖不大便,不可下,本方去參加橘皮。傷寒七八日,下之胸滿驚煩,
此邪氣乘虛而入少陽之本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抵胸脇滿,為邪初入裏,
氣鬱不行之候,只宜柴胡枳桔和之,若邪氣留於胸中為實,則宜吐也,經曰:
病在胸中當吐之。若發熱咳嗽胸滿,而兩脇痛如挫者,此邪熱挾濕痰攻注也,
小柴胡去參半加枳殼桔梗括蔞杏仁白芥子竹瀝薑汁。若心下滿,其人曾閃挫,
大便黑而脇下刺痛者,此有瘀血也,桃核承氣加枳桔柴胡,不應加生附子。
脇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大黃附子湯。
痞者痞窒不通之謂,以下之太早,虛邪內入而為痞,故胸中但滿,而按之不痛也,
有表證未解者,又當柴胡桂枝等解散,然後用瀉心等劑。有汗解後心下痞鞭,
腹中雷鳴下利者,此胃中不和也,生薑瀉心湯。有太陽誤病下而痞者,
此胃虛客邪上逆也,甘草瀉心湯。有少陽誤下,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痰濕上逆也,
半夏瀉心湯。有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者,此熱邪上盛也,大黃黃連瀉心湯。
有心下痞而復惡者,此上有濕熱,下有陳寒,冷熱偏勝也,附子瀉心湯。
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湯解表,
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躁煩,
小便不利者,五芩散。有心下痞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
此脇下有水氣也,十棗湯。有外證未除,而數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鞭,
表裏不解者,此協熱利痞也,桂枝人參湯。傷寒吐下不解,心下痞鞭,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石湯。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悶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
大抵胸脇痞結未經攻下而成者,此或痰或食或氣凝滯而然,
只須小柴胡加枳桔以開豁之,曾經下後,此為外邪陷入而為痞結,
方可用陷胸瀉心等劑以疎導之,今醫不分曾下未下見有心下脹滿,便呼結胸,
輒與攻下之藥,乃成真痞結也。
傷寒表證誤下,實邪內陷,則為結胸,故當胸鞭滿而痛也。凡結胸證,
心下鞭滿短氣,煩躁喘滿,心中懊憹,或項強如柔痙狀,或胸中高起,
或腹內拒痛,或舌上燥渴,或日晡小有潮熱,或心下至小腹鞭滿,
脈寸浮關沉為大結胸,大陷胸證也,凡用陷胸湯宜加陳倉米一撮,以曾經誤下,
胃先受傷,用以護持中氣最妙,若氣弱脈沉遲,不可攻者,理中圓頻與之,
甚則少加附子。心下滿而按之方痛,脈浮滑者,為小結胸,小陷胸湯。
若心下結痛而無熱證,不渴不煩,此寒實結胸也,甘草乾薑湯,
未效枳實理中湯實人三物白散。心下怔忡,頭汗出無大熱者,為水結胸,
則輕半夏茯苓湯,重則大陷胸加乾薑。心下滿而微鞭不可按,
其人善忘小便反利而不渴,此血結也,桃核承氣湯,心下石鞭,胸前大熱,
而脹滿結痛,飽悶氣結者,此食結也,或已下,或未下,並宜調中飲,
虛者可用枳實理中。胸中滿結,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此邪猶在表也,
先與桂枝湯解表,俟表證已,然後攻之。若未經下者,非結胸也,
雖有胸脇痞滿,只宜小柴胡加枳桔,或加桂枝和解之。誤下之,
初覺結胸證見,急宜理中湯,服此湯便可解散,如未解,候日足再下之。
凡結胸有兼發黃發班發狂發呃發噦者最劇,結胸證具而煩躁者死,結胸二三下之,
不退者死,喘急直視,昏憒厥逆,手足冷,或下出稀水糞者,皆不可治,
大抵結胸之脈沉緊滑實者,乃可攻之,若沉微細小者,決難救矣。
病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上小細沉緊,而無陽證,不往來寒熱,
其人反靜,舌白胎滑者,藏結也,盧子繇言,藏結舌上胎白滑,滑者純陰之極,
不可攻也,復云此名藏結死,遂至置而不講,殊不知仲景所謂舌白胎滑者,
以其仍有熱邪內結,所以生胎,若無邪結,蓋舌乃心之苗,紅赤是正色,胎白而滑,
如物入水中,色剝而白也,按藏結一證,昔人以仲景言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又謂不可攻,則胎不生矣,只因裏氣素虛,不能蒸熱,故無陽證發見,
舌胎亦不得乾燥,以其本虛邪結,故為難治,非真不治也,謂不可攻者,
以其飲食如故,知邪不在胃也,時時自利,其腸中亦無留結也,邪既不結於腸胃,
攻之無益,徒伐元氣耳,至於素有痞積,又加邪結,新舊兩邪相搏,不解故死,
雖然未可概為死證,而委之不救也,喻嘉言曾舉黃連湯,余嘗用連理湯治之,
亦有能食自利,腹脹急者,用備急丸,有腹痛引脇下不可按者,
用附子瀉心湯,有素有痞積,痛引陰筋者,用四逆湯加萸桂等,往往獲效,
貴在臨證活法耳。
陽邪傳入太陰則腹滿,凡人胃氣調和,則營氣中焦上蒸於肺,脾氣不運,
則營氣不能上蒸,或從鬱火而滯於左脇,或協痰濕而凝於右脇,
或隨糟粕而滯於小腹,故脾氣衰憊之人,腹脇常鞭滿也,
凡腹脹滿而漫腫虛大者,屬氣滯腫鞭光亮者,為水結,少腹濡腫而痛,
有青紫筋膜絆於腹皮者,為瘀積也。腹滿不減,按之痛者為實,承氣湯下之。
腹滿時減,按之不痛為虛,理中湯溫之。
病人自言腹滿,他人按之不滿,此屬陰證,切不可攻,攻之必死,四逆湯溫之。
氣口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兩胠疼痛,此為虛寒從下上也,當溫之,
金匱大建中湯。陽明病,發熱腹滿微喘,口燥不大便,或讝語者,
大柴胡湯。少陰病咽乾腹滿,六七日不大便,或下利純清水,陽陽熱亢極,急下之,
大承氣湯。病腹滿,發熱下餘日,脈浮數,飲食如故,此風熱內陷也,厚朴七物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汗後腹滿當溫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吐後腹滿宜下之,調胃承氣湯。下後腹滿宜吐之,
梔子厚朴湯。腹滿身重,面垢遺尿,白虎湯。大抵陽熱為邪,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若曾經汗吐下後腹滿者,治各不同也。
胸痛屬表邪內陷,脇痛屬半表半裏證,若腹痛則純屬於裏,
但有傳經直中之殊,蓋陽邪傳裏,與正氣相搏而痛,其痛不常而滿腹攻攪,
此猶帶表邪,當以小建中和之,因誤下陽邪陷入太陰而痛,虛則桂枝加芍藥,
實則桂枝加大黃。陰寒在內而痛者,則痛臍下注少腹,綿綿無休止時,欲作利也,
當以四逆輩溫之。有燥屎宿食而痛者,則煩躁不大便,腹滿鞭痛是也,
當以三承氣攻之。下之太過而痛者,則時劇時輕,卻喜溫按,
當用理中金匱大建中溫補之。少陰病腹痛四逆,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泄利下重四逆散清解之。胃中寒熱不和,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和之。
中脘痛者,屬太陰當臍痛者,屬少陰,少腹痛者,屬厥陰。經曰:諸痛為實,
下之則痛隨利減,此言陽邪傳裏而痛也,又腹為陰,寒邪入內,必先腹痛下利,
此言陰寒內結而痛也。凡腹痛喜得溫按,而痛無休息者,為直中陰寒,
若時痛時止而喜按揉者,為傳經壞證,皆宜溫之,痛不可近而鞭滿者,為實結,
痛不可近而濡軟者,為畜血,皆當下之,此陰陽虛實血氣之大端也。
小腹滿痛,皆為裏證與胸脇滿之屬氣不同,太陽風傷衛不解,渴而小便不利,
邪熱犯本,五芩散,太陽寒傷營失汗,熱結膀胱如狂,小便自利,小腹急滿結痛,
桃核承氣湯。尺中遲弦,少腹濡滿,痛不可按,小便反利,亦有艱濇者,為畜血,
代抵當湯。太陰身黃脈沉,小腹滿,小便不利,茵承蒿湯。陽明府實,小便短赤,
大便祕結,小腹鞭滿,大承氣湯。陰證初起,自覺小腹滿,腰腹痛,手足厥冷者,
真武湯。若冷結膀胱關元,而陽氣不化,小便不通者,不可誤認溺閉而與利水藥,
宜先炙本穴,然後溫補,若炙後手足不溫者,不治。又有陰陽易病,小腹痛引腰胯,
小便不利者,逍遙湯下燒裩散。病人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入陰筋者,
名藏結難治,四逆湯加吳茱萸肉桂。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實則讝語,虛則鄭聲,傷寒胃中熱甚,
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
有讝語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是熱未至於甚也,獨語者,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語言不休者,又其甚也,言亂者,謂妄言罵詈,
不避親疎,神明已亂也,狂言者,大開目與人言,所未嘗見之事,
此邪熱之最劇者,凡此見其熱之輕重也。脈來沉實,或數盛有力,二便秘濇,
燥渴讝語狂妄,腹脹滿,潮熱自汗,或下利純清水,或心腹鞭痛,
或過經不解皆當下,若下後熱不止,或喘滿氣逆而上奔,或泄利氣脫而下奪,
皆逆也。大抵熱入於胃,水涸燥結必發讝語,皆為實,
有被火劫取汗而讝語者,有亡陽讝語者,此為虛也。發汗多,
亡陽讝語,身自和,不可下,柴胡桂枝湯和之。
火迫讝語者津液內竭,火熱侵耗所致也,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得病無熱,
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熱結在膀胱,五苓散水調探吐之,
或加知母甘草,名桂苓飲。得病無頭痛,不惡寒,但身熱發渴,小便利,大便黑,
口出無倫語,此熱在心脾,當歸活血湯。當汗失汗讝語,善忘善飢,
漱水身黃,腹滿如狂者,屬瘀血也,桃核承氣湯。婦人熱入血室,
夜則讝語,如見鬼狀,小柴胡加當歸丹皮。三陽合病,譫語面垢遺尿,
白虎湯。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溫熱病及時疫,誤用表藥,
熱傳三焦,讝語悶亂者,用黃石膏加大黃下之。
凡讝語無實熱燥結可攻者,皆不可治,下後讝妄雖稍緩仍不止,
若未見溏糞者,為下未盡,更下之。諸如此者,脈短則死,脈自和則愈,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生,逆冷直視,脈沉細者死。
石頑治陳仲吾勞力感寒,其人年齒雖高,而形體豐盛,飲噉兼人,濕熱素盛,
初冬患發熱胸腹脹滿,甫四日而舌胎焦黑芒刺,痰喘聲嘶,讝語喃喃不休,
手足動擲不寧,時發呃一二聲,二便悶濇,脈洪滑搏指,右倍於左,
此濕熱挾邪鬱發,下證之最急者,遂疏大承氣入鐵漿竹瀝薑汁與之,
諸醫咸謂日數未久,不可便下,殊不知濕熱上逆,熱若洪水泛濫,稍遲則脹透膈膜,
神丹莫濟矣,彼至戚中有善醫者,深以余言為然,急令煎服,連下粘垢二次,
熱與讝語稍止,更服小陷胸至四五劑,神識始清,糜粥倍進,
半月後頻索醇酒,恣噉新橘,致痰濕復聚,仍痞悶讝妄發熱,
或欲再進前方,取決於余,診之則人迎小弱,而氣噓大,按之即無,安有復下之理,
況仲景讝語例中,亡陽火逆,皆為虛證,此屬少陽生氣衰微痰涎沃膽之候,
遂與柴胡龍骨牡蠣一劑而安,繼詢善後之策,惟香砂六君理脾運痰為第一義,
惜乎龐見雜出,終虧一簣之功耳。
鄭聲者謂虛,而聲轉無力,不相接續,造字出於喉中,若鄭聲之輕怯也,
又重語疊出,說過又說,亦謂鄭聲,益因汗下後失其正音,精氣衰奪之候,
其脈弦細而微,身有微熱,或寒熱,或嘔逆,大小便自利,而鄭聲者小柴胡湯。
脈雖微弱而和,手足溫者,生脈散,人參三白湯。氣息短促,而脈沉細欲絕,
附子湯倍參。若上氣短促,或呃逆不止,神昏不省人事者死。
內經云: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瘖,傷寒熱毒在胃,併於心,
使神不寧遂發狂也。發狂雖主胃府實熱,亦有屬經證者,如病人不欲食,小便自利,
大便自調脈來緊盛,骨節煩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
此陽明經熱,欲作汗而狂也,不必用藥,宜頻與薑湯,助其作汗自解。病人熱甚,
脈來數實,欲登高棄衣,狂妄罵詈,不避親親疎,蓋陽盛四肢實,
實則能登高也,大承氣湯。頭痛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
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脈沉身黃,脣焦漱水,小便自利者,此為畜血如狂,
桃核承氣湯。凡溫病熱病時疫熱毒內盛,脈大腹滿,便秘發狂者,
並宜承氣合黃連解毒湯,若脈浮兼表證者,涼膈雙解三黃石膏,
或大承氣加薑棗皆能發汗解表也,凡溫熱時行,發狂得汗者生,不得汗者死,
脈小厥逆者不治。有陽厥暴怒發狂者,蓋陽氣暴折,鬱而多怒,則發狂也,
大承氣加鐵落。陰證煩躁如狂,渴欲飲水,而不能嚥,或身熱戴陽,手足逆冷,
脈沉細,或虛大無根,附子湯火燄散霹靂散選用。若陽狂直視,便溺自遺,
與汗後大熱,脈躁狂言不食,皆不治。
夫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裏實表虛,熱氣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輕則如蚊跡,
甚則如錦紋,或病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下未解,
或冬溫誤用麻黃助熱,或溫病誤用辛溫發表,皆能至此,慎不可發汗,重令開泄,
更增斑爛,亦不可輕下,以其熱毒散漫外也,惟大便祕躁渴色紫者可微下之。
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胸中煩悶,欬嗽嘔逆,躁熱起臥不安,便是發斑之候。
凡斑欲出未出之際,慎不可用寒涼攻熱,恐傷胃氣,必作嘔噦也。發斑皆失於汗下,
熱毒內攻,不得外散,蘊於胃府,而發出肌表,宜先與升麻黑參甘草煎服,
甚則升麻湯加犀角黑參,若斑已出,不宜再行升發,始發又不宜便下,恐毒內陷也,
若熱毒勢甚,咽痛心煩,狂言悶亂者,犀角黑參湯,咽痛可加牛蒡子薄荷之類,
若斑發已盡,外勢已退,內實不大便譫語,小劑涼膈散,或大柴胡微下之。
溫熱病胃熱發斑,錯語神昏熱甚,而下證未全者,黃連解毒湯加犀角黑參,
大便祕者,涼膈合五苓去桂加滑石,未經下,而胃熱發斑者,白虎加人參湯,
熱勢甚者,合解毒湯。時疫發斑,憎寒壯熱,頭疼骨節痛,拘急滿悶,
初出尚有表證者,白虎湯。溫毒發斑如錦紋者,犀角大青湯,脈虛熱甚,
去芩檗升麻加人參生地柴胡,即消斑青黛飲。陽毒發斑,狂言下利,咽痛面赤,
斑如錦紋,陽毒升麻湯,脈虛熱甚,白虎加人參湯,脈洪大不知人者,三黃石膏湯。
內傷寒發斑者,此因暑月受涼,并傷冷物,內外皆寒,逼其暑火浮游於外而發斑也,
其候寒熱間作,或鼻中微衂,脈來沉濇,皮膚殊無大熱,斑亦無多,
宜頻與調中飲,若虛極自利身熱,為必死證,用補中益氣湯多有得生者。
陰證發斑者,狀如蚊迹蚤痕,手足多而胸脇少,
頭面背上陽部殊無其色淡紅,久則為微黃,身雖有熱而安靜,脈來沉細,
以其人元氣素虛,或先因慾事傷腎,或誤服涼藥太過,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
聚於胸中,薰灼肺胃,傳於皮膚而發,當用理中去木加附子藿香升麻橘皮,
甚則通脈四逆湯,然多不救。凡斑紅赤者,為胃熱,紫者為胃傷,黑者為胃爛也,
大抵鮮紅起發者吉,雖大不妨,稠密成片紫色者,五死五生,雜色青黑者,
十死不一生矣,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暖者,易治,若脈沉小足冷,
元氣弱者,多難治。凡狂言發斑,大便自利,或短氣燥結不通,而黑斑如果實黶者,
皆不可治。
許叔微治一人,內寒外熱而發斑,六脈沉細,肩背胸脇,斑出數點,
隨出隨隱,旋更發出,語言狂亂,乃陽為陰逼,上入於肺,轉之皮毛,故錯亂如狂,
非讝語也,肌表雖熱,以手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與薑附等藥數服,
後得大汗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身大熱,脈沉實而滑,四末微清,以燈燭之,遍體皆赤斑,
舌上胎黑而燥裂芒刺,神昏讝妄,以小柴胡加知母石膏,一夕連進三服,
次用大承氣下之而安。
呂滄洲治一人,脈虛自汗,誤與真武湯,遂至神昏,時時熟睡,脈伏不至,
而肌熱灼指,此營業致斑之候,非陽病陰脈之比,先與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
後以桃核(承氣攻之而愈)。
發黃者,陽明裏熱極盛,熱鬱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成,大抵濕熱蒸太陰,
脾土色見於外,必發黃也,經曰:濕熱交併,民多病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
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發黃,熱勢已極,且與畜血相類,但小便不利,
大便實而渴者,為發黃,小便自利而不渴者,為畜血也,凡白晴微黃而頭汗,
及環口汗出,便是發黃之候。凡小便利,大便黑,其人如狂,頭汗發渴,身黃如橘,
為瘀熱,但胸脇痛者,犀角地黃加大黃茵陳,小腹痛者,桃核承氣加茵陳。
一身盡痛,發熱頭汗,口渴小便不利,身如薰黃,為濕熱,五苓散加茵陳,
腹微滿者,茵陳蒿湯。太陽病失汗,一身盡痛,頭汗發熱而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發熱小便不利而渴者,梔子檗皮湯。若肢體逆冷,嘔悶自利,胸中氣促,
舌上胎滑脈沉細而緊,此陰黃也,四逆加茵陳,有食更加枳朮橘半草豆蔻。
下後發黃,為脾土受傷,熱去而濕在也,理中湯加茵陳,若外有微熱者,五苓散。
暑月汗閉發黃,五苓散用桂枝加茵陳香薷。溫毒時行發黃,茵陳蒿湯,
發黃兼發斑者,茵陳蒿草龍膽犀角升麻等分煎服,名茵陳犀角湯。濕家一身盡痛,
不能轉側,身黃脈沉細而遲,四肢厥冷,怠惰少氣為寒濕,白朮附子湯。
陰黃寸口近掌無脈,口鼻氣冷者死,形如烟熏,搖頭直視,環口黧黑,
柔汗發黃,皆真藏氣絕也。
許叔微治一舟子,傷寒發黃,鼻內酸痛,身目如金,小便濇而大便如常,
或欲用茵陳蒿湯,許曰: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藏府,眼疼鼻酸痛,此病在清道,
若用大黃,必腹脹為逆,以瓜蒂散含水搐鼻中,黃水盡乃愈。
大便不通者,陽明內實也,因發汗利小便過多,致津液耗損,腸胃乾燥,
而轉屬少陽陽明者多矣,其人發渴讝語,脈實狂妄,潮熱自汗,小便赤,
或小腹遶臍硬痛,舌胎黃黑乾裂,並宜三承氣選用,凡欲攻之,當先與小承氣,
服後轉失氣者,與大承氣湯。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多汗,小便黃赤者,
此裏熱蒸陽明,調胃承氣湯,小便清者,知邪熱不在裏,不可下。陽明證具,
而脈浮或發熱者,為表未盡,小柴胡和之。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
脈浮而惡寒者,雖不大便,猶帶表邪,未可便下。大便難,小便少,不轉失氣,
攻之必初鞭後溏,俟結定乃可攻之。陽明脈浮多汗,小便利而大便難,為津液內竭,
下之必清穀脹滿,宜密煎導。脾約大便難,麻仁丸。陽結不大便,大柴胡下麻仁丸。
陰結不大便,四逆湯加薑汁白蜜下金液丹。婦人血風崩漏,男子失血過多,
內有燥熱,撮空閉目,錯語神昏,而不大便者,生地黃黃連湯加荊芥,
脈實稍加酒大黃。大病後津枯氣逆攻痛,大便不行,當歸三錢,
生枳殼廣皮人參各一錢,入薑汁白蜜熱服,若血虛至夜有熱,加一地,餘熱不盡,
并溺赤濇加二冬,切不可用潤腸麻仁等丸。凡不大便而脈虛濇,循衣摸床,
直視喘急,為真陰內竭,舌黑脣焦,齒根灰腐者,為燥屎上衝,皆死候也。
石頑治國學助教顧九玉女,小產後,感冒客邪,或用散表之藥,熱不止,
大便數日不行,六脈結代,氣口尤甚,舌心灰黑而無積胎,心中動悸不寧,
正合仲景炙甘草湯證例,遂作本湯服之,二劑而更衣,熱除脈復矣。
傷寒邪氣傳裏,裏虛挾熱則自下利,當別其陰陽,三陽下利皆身熱,
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則身寒無熱,此大概也,夫自利清穀不渴,
或渴不能飲,或喜熱飲,小便色白,厥冷惡寒,脈來沉遲無力,或身反發熱,
手足逆冷,皆直中陰寒自利也,若渴欲飲冷,溺色黃赤,自利黃水,
及泄利下重臭穢,日晡發熱,脈來數實而滑,雖或厥逆而發熱,皆傳經挾熱下利也,
蓋因風邪入胃,木來侮土,故今暴下,或溫或攻,或固下焦,或利小便,
但不可發汗,汗之使邪內攻,必成脹滿耳,惟合病發熱自利,則為表邪,
不可例以為裏證也。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利也,然有夾食夾水,表邪傳裏,
合病伏氣,傍流陰寒之不同,又須辨其協寒協熱,協寒而利者,必為C9溏,
協熱而利者,定為腸垢也。如夾食證,過用消導裏藥,引邪內犯而泄利者,胃苓湯。
有表證發熱飲水,水停心下,而喘欬自利者,小青龍加減,輕者五苓散加葶藶。
有水停脇下鞭痛,欬而自利者,十棗湯,脇下一片獨冷,加炮薑,
虛寒者,少加桂附行之。有表邪傳裏,腸鳴腹痛,下利脈沉遲者,小建中和之,
有合病發熱,脈浮自利者,葛根湯。有冬溫發熱,咽痛自利心煩,
陽旦湯加桔梗茯苓。有溫病發熱而渴,小便赤濇,大便自利,脈浮者,
五苓散去桂加黃苓脈沉,豬苓湯,溫熱內甚而自不止者,黃連解毒湯。少陰四逆,
泄利下重,四逆散。下利讝語有燥屎,小承氣湯。傷寒十餘日,口燥舌乾,
心中疼自利清黃臭水,大承氣湯急下之,凡食下即化腐臭而出,是有火也,
今火邪內爍,陰津耗竭,燥結如石,故傍流清黃臭水,與完穀不化之屬陰寒者不同,
慎勿誤認陰寒而與溫藥,必死。凡始病不發熱,便腹痛嘔吐,為陰寒自利,
如太陰自利不渴而脈沉,理中湯,寒甚加附子,小便不利,合五苓散。
少陰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附子湯,小便不利,真武湯。自利厥逆,而反面赤戴陽,
或下利清穀,裏寒外熱,白通通脈選用。吐利厥逆,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
厥陰自利止,而煩躁發熱,陰盡復陽也,當自愈。
下利者,不當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而泄也,有協熱壞證之不同,如太陽病未解,
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心下痞者,桂枝人參湯。太陽病下之早,遂利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
嘔吐不利者,大柴胡湯。下利傍流清黃臭水者,大承氣湯,下利煩渴飲水,
臍下熱甚下重,及誤用熱藥協熱利者,白頭翁湯。下利脈大腸鳴者虛也,
以其強下之故也,當歸四逆湯。汗下太過,而畏寒厥逆,嘔吐不能食,泄利不止,
脈來虛微乏力,當從陰證例治。溫熱毒邪內盛而利不止,黃連解毒湯,躁悶狂亂者,
漢石膏湯。下利差後,至其年月復發者,此痼寒留結也,備急丸。凡厥而下利,
先厥後發熱者,利必自止,再厥必後利。下利脈大者為逆,脈緊者為未解,
脈大者為未止,脈弱者為自愈,雖發熱不死。下利脈沉遲,面少赤身有微熱,
下利清穀,必鬱胃汗出而解。凡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者,必便清血,
以有熱故也。傷寒厥逆下利,當不能食者,為除今反驟能食,中也,脈不出者死,
言胃氣竭絕而求助於食也,下利讝語,而目直視下利厥逆,煩躁不得眠,
下利發熱,而自汗不止,下利止而頭眩,下利厥逆無脈,炙之不溫,而脈不出,
下利厥冷無脈,服通服四逆湯,脈暴出而躁,與下利日數十行,脈反實者,
皆為不治之證也。
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若便膿血則皆濕熱無疑,昔人有言,見血無寒,
又言血熱妄行則知下血屬熱者,十常八九間有一二屬寒者,陽證內熱,則下鮮血,
陰證內寒則下衃血,若紫黑成塊,或如豚肝,及下血水多者,皆難治也。
陽證則脈數有力,為實熱,可用苦寒藥治之。少陰病八九日,
一身盡熱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冬月當歸四逆湯,餘時黃芩湯換赤芍加當歸。
厥逆發熱屢作不止,下膿血而脈數飲水者,白頭翁湯,若臍下熱而痛者,
芍藥甘草湯。少陰溫熱病,下利膿血,煩渴不得臥黃連阿膠湯。少陰傳經壞病,
三四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陰證下血色瘀晦,
或發呃者附子理中湯呃加丁香柿蒂然多不救。凡下利膿血,脈宜虛小,
若脈陰陽俱虛,熱不止,及脈弦大而實,緊直如按弓弦,弦細如循刀刃者皆不治。
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則少腹鞕滿而痛,小便不通,若引飲過多,
水飲停蓄或下焦多熱,或中濕發黃,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中乾,
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若誤利之,重耗其陰,反致泉竭,
多有涓滴不通而死者,可不慎歟,不但湯藥當禁外熨亦當戒之。太陽表邪未盡,
雖小便不利,,發表藥中,不可便加利水藥,誤用必致犯本,若脈浮,煩渴飲水,
小便不利者,為入裏也,或身黃脈沈結,小腹鞕者,為無血也,
並宜五苓散,心煩懊憹發黃者加茵陳。身黃腹滿,小便不利者,茵陳蒿湯。
若表證盡除,而引飲小便不利者,此熱在下焦也,豬苓湯,若汗出多不可與豬苓湯,
宜竹葉石膏湯。胸中鬱鬱微煩,懊憹不安,而小便不通者,此熱傷太陰,
肺氣不行,膀胱不化也,梔子豉湯涌吐之。熱病脈洪大,自汗出,舌燥飲水,
小便不利者,白虎加人參湯。若大便乍難乍易,或下清黃臭水,小便黃赤不利者,
此有燥屎也,調胃承氣湯。太陰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腹滿脈實者,桂枝大黃湯,
無熱脈沉者,理中湯,不效用五苓散。少陰虛寒腹痛自利,四肢疼重,
小便或利或不利,或欬或喘或嘔,此為有水氣,真武湯。熱傳少陰四逆,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陽邪陷入陰經也,四逆散加茯苓。
厥陰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小便不利,當歸四逆湯。凡小便不通,而見頭汗者,
為陽脫,此關格之疾也,不治。
小便難者,雖通而淋瀝赤濇,為陰虛陽湊膀胱受熱也,凡小便不利,
而不至於不通者,勿妄利之,恐引邪入膀胱而變畜血也。汗下後,腹滿小便難者,
理中湯加厚朴茯苓,不應加附子。汗後舌乾微黃黑,而無積胎,心煩動悸不寧,
小便難,炙甘草湯。汗下太過而小便難,至夜煩躁者,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
脈沉自利,四逆畏寒而小便難者,為津液竭而氣化不行也,雖難必無黃赤濇痛,
四逆湯合生脈散。凡小便不利,及濇數而難者,服清利膀胱藥不應,即當清理肺氣,
滋其化源,蓋肺氣窒塞,則小便不行,肺中虛熱,則小便難,若肺氣虛寒,
則小便清利倍常,試觀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此理皎然矣。
許叔微治一人,太陽證因發汗不止,惡風小便濇,足攣急,屈而不伸,脈浮而大,
此證在仲景方中有兩條,大同小異,一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一則傷寒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腳攣急,
一屬漏風小便難,一屬有汗小便數,病各不同,用藥少差,便有千里之失,
與桂枝加附子湯,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藥甘草湯,足便得伸而愈。
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偏滲,有陰陽之不同,大法有四,一為太陽表邪未入於裏,
一為大便鞭而水液旁達,一為膀胱為畜血所傷,不能約制水液,一為下焦虛寒,
津液下脫。太陽病,發熱無汗,頭疼骨節痛,而二便如常者,麻黃湯。
陽明府證微熱,手足汗,小便雖利而必黃赤,承氣湯。凡小腹鞭滿,應小便不利,
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者,此有畜血,以血為陰邪,不能耗水故也,
抵當湯代抵當亦可。少陰病四逆,小便自利,而色白虛寒,四逆湯,
或真武湯去茯倍附子。既吐且利,小便復利,大汗出,下利清穀,裏寒外熱,
脈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大抵小便利而色黃,大便不行者為裏實,
若小便利而小腹痛,或善忘如狂者,為瘀血,若小便利而身寒自利脈沉微,
其色清白,或反多者,皆屬陰寒也。
小便數者,腎虛而膀胱協熱,故水道頻數,而黃赤不長也,雖有自汗表證,
不可服桂枝湯,得之便厥,為其走津液也。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尺脈弱者,黃耆建中湯,不應加生附子汁製黃耆,尺中緊細而數者,
勿用附子,本加人參赤茯苓,素常失血者,更加牡丹皮,此味雞涼,不礙發散也。
脈浮濇,小便數而大便秘者,為脾約,麻仁丸。小便數,大便鞭,
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渴者,五苓散。
嘔吐與乾嘔卻異,嘔者,聲物俱出,火擊痰動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
濕痰無火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若但吐無聲,胃中陽虛可知,能無從事辛溫乎,
然嘔甚於吐,其類有五,一為邪傳少陽,一為寒邪傷胃,一為熱邪傳裏,
一為壞病胃虛,一為陰寒內拒,故凡嘔吐清水,即為直中寒證,若胃中有熱,
必見涎液酸水也,病機云:諸嘔吐酸,及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
皆屬於寒,可此見矣。始病便嘔吐飲食者,感寒食不化,宜於芎蘇香蘇正氣選用。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為其氣逆而未收歛為實也。嘔吐雖出於胃,
以表邪將欲傳裏,裏氣上衝,邪正分爭而然屬少陽半表裏證,如心煩喜嘔,
胸脇滿而嘔,往來寒熱而嘔,日晡發熱而嘔,或已發汗,而煩滿脈洪數者,
總屬少陽,並宜小柴胡加減。若微熱不止,腹痛不大便,鬱鬱微煩而嘔者,
大柴胡下之。若初病熱熱頭痛,便見嘔逆自利為合病,以邪氣衝斥,
循經熱入而傷動胃氣也。食穀欲嘔者,屬陽明胃中虛也,吳茱萸湯,得湯反劇者,
屬上焦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汗下後,關上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湯。
屢經汗下,食入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陰證嘔吐,膈上有寒飲拒格也,
太陰腹滿嘔逆食不下,或腹痛嘔吐脈沉者,理中加橘半,寒甚加附子。少陰脈沉遲,
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自覺腹滿而按之不鞭,手足寒,
自利小便色白者,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大汗下後,惡寒厥逆,水藥不得入口,
身痛自利,真武湯加半夏下黑錫丹,與太陽病發汗後水逆之五苓散證不同。
凡溫病熱病嘔吐者,火性上炎也,無問表裏,通宜涼膈散,嘔吐煩渴者,白虎湯。
濕溫嘔吐者,白虎合解毒。胃寒而嘔吐者,橘半藿香厚朴為主。胃熱而嘔吐者,
芩連葛根竹茹蘆根為主。胃虛而嘔者,參朮苓半生薑糯米為主。
陰寒而嘔吐者,吳茱萸乾薑附子丁香為主。凡嘔吐切不可用甘草大棗,皆當去之,
惟胃虛者,不在禁例。凡嘔家必用半夏生薑利水下痰,水去嘔自止矣,
故生薑為嘔家聖藥。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此言胃脘癰也。
夾食夾痰嘔吐,見總論本例中。
乾嘔者,寒鬱中脘,令陽氣蘊而不舒,欲吐而不能吐也,若有熱在內而嘔,
則或出酸水苦水痰食矣,安有乾嘔之理哉,故凡見乾嘔,即為寒證無疑,
其太陽與少陽及水氣,皆有乾嘔,如太陽乾嘔,則有頭痛發熱,少陽乾嘔,
則有胸滿脇痛,水氣乾嘔,則有脇下引痛,若直中陰寒乾嘔,
則外無一毫表證,必見下利清穀及諸寒證也,然太陽少陽水氣三者之乾嘔,
皆不離乎寒也。傷寒表不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而咳,小青龍湯。汗出痞悶,
脇下引痛,乾嘔短氣者,十棗湯。手足厥冷,乾嘔及噦而煩滿者,
橘皮竹茹湯。太陰腹滿乾嘔,理中湯加橘皮半夏。少陰病下利,脈沉細乾嘔,
乾薑附子湯。乾嘔而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裏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
通脈四逆湯。膈上有寒飲乾嘔,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厥陰乾嘔,
吐涎沬頭痛吳茱萸湯。溫病熱病時疫乾嘔煩悶者,黃連解毒湯。凡乾嘔表證,
及水寒留飲,與陰寒內拒,治各不同也。
邪氣內搏其飲,則為腸嗚,雖有寒熱之不同,無不因積飲所致,下後身熱不除,
心下痞鞭,腹中雷嗚下利者瀉心湯選用,若腹痛便祕,
熱劇當下者小承氣加苓半木香薑汁,虛加人參腹中寒氣,雷嗚切痛,
胸脇逆滿嘔吐者,附子粳米湯。
*噦
噦者,其聲濁惡而長,有胃虛氣逆停飲,虛實寒熱死生之辨。凡傷寒邪未入府,
或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言胃虛不能食之人,
誤用寒藥或飲冷水所致理中湯加丁附渴而小便不利者加桂苓。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熱氣壅鬱,上下不通而噦也。
有潮熱時時噦先與小柴胡湯加茯苓後與大柴胡湯。嘔噦手足逆冷,橘皮半夏湯,
若胸滿虛煩橘皮竹茹湯。胃氣寒者理中湯加吳茱萸湯,噦不止,橘皮半夏湯,
或橘皮竹茹湯,去竹茹加乾薑桂心通草。溫病熱未除或重感暴寒,
或內傷冷物而噦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加廣藿香葉橘皮。溫病有熱飲水暴冷作噦,
橘皮半夏湯或半夏茯苓湯,并加蘆根茅根。熱病汗不出,大顴發亦噦者死,
凡腹滿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不治。凡噦而二便不通者,屬實熱,
厥逆自利為虛寒,兼嘔逆者為停飲,設非此三種,則為胃氣垂絕之候多難治,
若有疝瘕動氣又當別論,不可忽也。
噫氣者胸中氣不交通也靈樞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復出於胃則噫氣也。
傷寒汗下後,心中痞悶,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
石頑治郭孝望女,年十七,夏月因鄰家失火受驚遂發熱自利嘔逆不食或以傷寒治之,
熱嘔愈甚,更以滾痰丸下溏糞三次而變目瞪不語噫氣不絕,四肢逆冷,
不能動移諸醫咸謂壞證議與承氣下之,而猶豫未決,邀余診之六脈如絲,問之,
知厥冷昏沉不語,已三日矣,此陽氣欲脫之兆,本驚氣入心而自汗發熱,
驚則痰聚膈上而嘔逆不食,夏月本無大寒,何得誤與發表攻裏元氣大傷致變此候,
真似傷寒壞病耳,仲景云: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中痞悶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石湯主之遂與此湯,連夜速煎不時頻灌,至侵晨視之,喘息噫氣皆除,
肢體溫和周身沾沾有微似之汗目能移動但口不能言,目不能開而睛已微轉,
其脈三倍於昨矣,改用六君子調理而安。
呃逆者,氣上逆而為呃忒也,或以為咳逆者誤也,按咳逆上氣,為咳嗽氣逆,
非呃逆也,或以呃逆為噦者,亦非也,噦者,
其聲濁惡而長呃逆者纔發咽喉則遽止呃呃然續連數聲而短促不長,有因胃熱失下,
濁氣不得下降,逆上而作,脈必應指有力,證必內實便閉口渴,此非真呃也當下之,
大承氣湯,便輭者,生薑瀉心湯,胃虛有熱者,橘皮竹茹湯,
胃中有痰飲而作氣口脈必弦滑大於人迎,橘皮半夏湯,有因誤服寒涼,或飲冷水,
水停心下,胃中虛冷而作,脈必結代,橘皮竹茹湯,去竹茹,加乾薑桂心通草,
名橘皮乾薑湯,不應加丁香五六粒,平素胃虛少食者,加薑汁炒焦白朮二三錢,
或附子理中湯,此為夾水,勿疑代脈為死證也。若往來寒熱而呃者,是邪將入裏,
裏不納邪,逆上衝激而然也,此屬少陽,以小柴胡和之,不應,加黃連乾薑桂枝。
若氣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呃逆者,此為肝腎虛寒之極,而挾陰火上衝,其脈必沉細,
知不在胃也,病既下虛,內已伏陰,或誤用寒涼,遂至冷極於下,
迫其相火上衝而為呃逆真氣欲盡也,輕則附子理中加柿蔕薑汁,重則四逆湯加丁沉,
面赤者,急投羗活附子散亦有得生者。病人煩躁,自覺甚熱,
他人以手捫其肌膚則冷,此無根失守之火,散亂而為熱,非實熱也,乃水極似火,
陰極似陽之假熱,誤用涼藥,下咽則斃,急宜附子湯加薑桂丁沉下黑錫丹,
或羗活附子散溫之,呃逆漸止者可愈,服藥不效者,難已。
畜血腹大青筋發呃者,不必治呃,代抵當湯,每服加人參一錢,熟附子五分,
乾漆灰二分,或桃核承氣加參附乾漆灰更捷,此九死一生之候,非此不能奪也。
凡久病而見呃逆者,此真氣已衰,不治,呃逆脈散,舌短灰黑,及頭汗不得尿,
與大便自利而腹滿者,皆死。
諸咳悉屬於肺,故傷寒中風暴嗽,皆為表證,非虛勞久嗽裏證之有藏府傳次不同也。
傷寒咳嗽,傷寒停飲,及邪傳半表半裏,亦有陰寒內結者。如水與表邪相合而咳,
則乾嘔發熱而悸,小青龍湯。裏澼合水動肺而咳,則身涼脇下引痛,十棗湯。
水與裏寒相合而咳則腹痛自利,四肢疼重,真武湯。邪傳半表,將入於裏而咳,
則寒熱胸脇胠滿,小柴胡去參加枳桔。陽邪傳裏而咳,
則四逆泄利下重四逆散加枳桔橘紅。有少陰發熱而咳,則脈沉無頭痛,
麻黃附子細辛湯。有陰寒內結而咳,則自利腹痛,四逆湯加五味細辛。
太陽陽明合病而咳,則身熱腹滿自利,葛根湯。陽明少陽合病而咳,則嘔而腹滿,
小柴胡加葛根。凡外感風寒咳嗽,發熱頭痛,鼻流清涕者,必先發散為主,
若寒鬱熱邪欬嗽則痰唾如膠,金沸草散加減。熱邪傷肺而咳,必咽腭腫痛,
萎蕤湯加減。溫病熱病咳嗽,黃芩白虎,並加蘆根竹葉,若煩悶則涼膈雙解選用。
大抵外感咳嗽,當以汗解,然又有不可汗者,經曰:咳而小便利及數,不可發汗,
發汗四肢厥逆,又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者,並宜小建中為主,若脈散者,
為心火淫於肺金,鬼賊相刑,必死也。凡咳嗽與傷寒無預者,詳見醫通本門。
─石頑治包山金孟珍,正月間忽咳吐清痰咽痛,五六日後,
大便下瘀晦血甚多延至十餘日,請治於余,其脈六部皆沉弦而細,
此水冷金寒之候也,遂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其血頓止,
又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咽痛亦可,而覺心下動悸不寧,詢其受病之由,
乃醉臥渴引冷飲所致,改用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一劑,悸即止,欬亦大減,
但時吐清痰一二口,乃以桂酒製白芍入真武湯中與之,欬吐俱止,
尚覺背微惡寒倦怠,更與附子湯二劑而安。─又治禮科姜如農長媳,
患風熱喘咳無痰,灼熱自汗,而懷姙七月,
先曾服和解清肺藥二十餘劑其欬轉劇而胎漸不安余診之,六脈皆濡大無力,
右手寸關獨盛而濇,曰此熱傷肺氣也反與和解藥逼令汗出致肺氣益燥,而咳逆愈甚,
不得已復用苦寒折之,則火轉鬱伏而不散也,
遂用大劑萎蕤及川芎杏仁白薇甘草取萎蕤湯之半更以當歸桔梗五味黃耆,益氣生津,
固肌歛肺,二劑汗止咳減胎亦向安,更加生訶子皮四劑而痊。─又治郁金巖,
勞役後傷風自汗,胸滿痰結,欬出青黃涕,大如彈丸,
此即內經所謂勞風治在肺下也,與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加薑汁竹瀝二劑而安。
─又治宋襄日女,素常多鬱乾欬春間感冒風邪,而欬逆愈甚,
以小建中湯用蜜煎生薑,加蜜煎橘皮,外邪即解,而欬不止,次以逍遙散,
仍用蜜煎薑橘更與異功散用蜜製白朮薑橘而安。
又蜜煎橘皮外邪即解,而欬不止次以逍遙散風潤肺止嗽之藥,不應,
轉加嘔渴咽痛求治於余診之,大脈浮滑應指,作半夏散與之,三啜而病如失,
或問欬嗽咽痛而渴,舉世咸禁燥劑,而用半夏輒效何也,曰用藥之權衡,
非一言而喻也,凡治病必求其本,此風邪挾飲上攻之暴嗽,
故用半夏桂枝以開通經絡迅掃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風痰散而營衛通,
則咽痛燥渴自己,設泥其燥渴而用清潤滋其痰濕經絡愈壅,津液愈結燥渴咽痛,
愈無寧宇矣,不獨此也,近世治風寒欬嗽,雖用表藥,必兼桑皮黃芩花粉,
甚則知柏之類少年得之,必種吐血虛損之根,中年已後得之,多成痰火喘嗽之患,
然此輩之妙用在於預為地步,診時泛謂陰虛,防變不足之證,初時元氣未衰,
服之邪熱暫伏,似覺稍可,久之真氣漸傷轉服轉甚安慮其不成虛損耶及見吐血,
則不問何經府藏,屬火屬傷血之散結,色之晦鮮,瘀之有無,
概以犀角地黃寒涼止截之劑投之,致血畜成根,向後或兩月一月一發,
雖日服前藥不應矣,凡此之類,未遑枚舉,然必如是,則病家任之不疑,
傍人目之為神,斯所以聲名日著也,嘗見一人患頂腫發熱,延傷寒家視之,
則曰大頭傷寒以表藥發之,并頭亦脹,確然大頭無疑矣,病家以其治之益甚,
另延雜證家視之,則曰濕熱痰火,以裏藥攻之,則頭與項前左半皆消,
但項後右側偏腫,則又確乎非大頭而為雜證矣,病家又以腫在偏旁,疑為癰毒,
更延癰疽家治之,則曰對口偏疽,以托裏敷外藥治之,則氣血益滯,熱不得泄,
鬱遏竟成潰瘍矣,本一病也,治之迥異證亦屢遷,可見其病隨藥變之不誣耳,
第未習所趨,非此不足以入時,何怪乎聖人性命之學,淪胥不返遂至若是耶。
形寒飲冷則傷肺,故氣上衝而喘也,有邪氣在表而喘,則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發熱,
脈緊身疼痛,冬月麻黃湯,餘時越婢湯,邪氣外盛,壅遏清道,使氣不利而喘,
雖經汗下,亦可發之。若惡風自汗,發熱而喘,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汗下後,
汗出無大熱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誤下脈促,汗出而喘,葛根黃芩黃連湯。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五苓散。欬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者,此水飲支塞肺道也,
射干麻黃湯。有邪氣在裏而喘,必心腹脹滿,內實不大便,外證自汗短氣,
潮熱脈實,大承氣加厚朴杏仁。有水氣上衝而喘,必欬悸乾嘔,小青龍湯,小腹痛,
小便不利,去麻黃加茯苓。有水氣內伏而喘,則欬引脇痛,十棗湯。
凡陰證厥逆,脈沉細而喘促無汗者,可治,四逆湯加五味細辛,若發熱脈沉而喘,
麻黃附子細辛湯。凡喘慎不可用升麻,用之則愈喘,即內傷勞役氣虛發喘,
當用補中益氣者,苟非清陽下陷,亦須煨葛根代之,諸喘為惡,故非輕也,
華元化曰:盛則為喘,言肺中邪盛而腎虛也,所以陰證發喘,尤為惡候,斲喪之人,
腎氣上乘而喘,急用腎氣丸,雜以黑錫丹導火歸元,然多不救,加以動息搖肩,
戴眼直視,汗出厥逆者立斃,大抵邪壅上盛,正氣欲脫,必至喘滿,經曰: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又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者,為命絕也。
短氣者,似喘非喘,呼吸短促而不相續為實,少氣不足以息為虛,當隨證治之。
表證不解,其人面色緣緣正赤,煩躁不安,不知痛處,而短氣脈濇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汗吐下後,元氣虛弱,脈微氣不相續者,大建中湯。
陰證脈沉遲細弱,手足厥逆,口鼻難以布息者,四逆加人參湯。陽明病,
內實潮熱不大便,腹滿短氣者,三承氣選用。渴欲飲水,水停心下,短氣妨悶者,
茯苓甘草湯,小便難者,五苓散。乾嘔短氣,痛引脇下者,十棗湯。
虛煩短氣,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短氣而胸腹脹滿,脈沉者,是氣滯,
沉香降氣散。大抵心腹脹滿,按之鞭痛而短氣者,為裏實,若心腹濡而不滿,
為表邪,若少氣不足以息,脈微弱者,為氣虛,此大法也,溫熱病及時疫,
多有短氣,但溫熱表證,則舌赤甚,時疫表證,則白胎如屑,黃芩白虎達原飲為主,
若至胎黃及焦黑色,急用涼膈雙解,解毒承氣之類,無論溫熱時疫,皆可選用也。
氣逆者,氣自腹中時逆上衝也,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此引邪內犯,
而裏不服邪也,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不上衝者,此裏已受邪,不可與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鞭,氣上衝咽喉,不得息,
此為胸中實,瓜蒂散吐之。脈微者不可吐,吐之則心中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
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挳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厥陰氣上撞心,
此寒熱錯雜之邪,烏梅丸黃連湯選用。病如虛羸少氣,氣逆上衝欲吐者,
竹葉石膏湯。有動氣誤發汗,氣上衝而熱者,柴胡桂枝湯,二者皆正氣虛,
而邪氣逆也。
傷寒邪氣在表,則無渴,邪氣傳裏,則熱耗津液,是以能消水也,法曰:
身熱為熱在表,引飲為熱在裏,故傷寒熱病,本未身涼不渴,及小便不黃,
脈不數者,未之有也。夫渴者,熱傷津液於內,故欲引飲以助陰祛熱也,
熱甚則能多飲,而旋飲旋渴,胃虛則但欲熱湯而畏寒飲,若陰盛虛陽上迫,
而為假渴,則渴不能飲,或飲不能嚥,若強飲一二口,頃即吐也。溫病熱病,
則一發即煩渴引飲,以伏氣自內變熱而發也,中暑則熱傷心包而薰肺,亦主煩渴,
傷寒營衛俱傷,汗不得出,則煩躁而渴,邪犯膀胱及胃府,與夫三陰熱證,
俱有煩渴,朱氏曰:脈浮而渴,屬太陽,有汗而渴,屬陽明,自利而渴,屬少陰,
至於厥陰消渴,飲水不止,則又熱之甚矣。太陽表邪傷肺,水飲不散,乾嘔發熱,
喘嗽而渴,小青龍去半夏加栝蔞根。熱邪傳裏,則煩渴引飲而脈數,
小便不利為犯本,五苓散。陽明經病,壯熱自汗,鼻乾目疼,煩渴自利,葛根湯,
若府病內實,蒸蒸潮熱,燥渴飲水,大便閟者,三承氣選用。少陽脈弦,口苦咽乾,
發熱而渴,心煩喜嘔而渴,胸滿脇痛而渴,心下痞滿而渴,往來寒熱而渴,
並宜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舌上胎白而渴,去芩半加葛根,乾燥,更加栝蔞根,
表未解,腹滿便閟,用大柴胡湯,凡先不渴,服發汗藥而渴,及先嘔後渴者,
皆為欲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兼眩悸嘔噦,
赤茯苓湯。凡發汗吐下後,口燥咽乾而渴,此津液衰少,腎水不升,虛火上炎也,
竹葉石膏湯。下利脈數而渴,飲不能多者,防圊血,白頭翁湯。凡傳次陰經熱證,
口燥咽乾,心下鞭痛,急下之,若直中陰經寒證,口不燥,咽不乾,
而喉自中渴不能飲,脈沉者,急溫之,故少陰病,心煩自利而渴,脈沉小便色白者,
此下焦虛寒,故飲水自救也,真武湯,若面赤煩躁,身反熱而口渴者,
此陰盛格陽也,白通加豬膽汁湯。凡冬月發熱頭疼,二三日即咽痛而渴,名曰冬溫,
陽旦湯加萎蕤桔梗。溫病發熱而渴,黃芩湯加栝蔞根蘆根汁,若有暴感客邪,
加葱白香豉。熱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背微惡寒者,加人參。
欬而嘔渴心煩,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溫熱病,二三日便口燥咽乾,大承氣湯,
或裏熱燥甚,怫鬱躁煩,留飲不散,大渴不止,則腹滿高起,痛不可忍,但嘔冷涎,
大渴不能飲,飲亦不能止其渴,喘急悶亂欲死,大承氣湯,乘熱下咽,其渴立止,
似無病人,須臾大汗而解,往往有不利而汗出者,邪隨汗之宣通,故不利而愈也。
時疫舌上白胎而渴,白虎湯,舌根漸黃至中心者,涼膈雙解,甚則合解毒承氣下之,
舌上胎黑而潤,渴不能飲者,必嘔血,犀角地黃湯加大黃。熱病汗下後,
煩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是謂以法救之,渴不止,頻頻與之,切勿按摩中脘,
恐成水結胸也,溫病熱病,煩渴不解,往往得水,或服黃芩石膏等寒藥,
浹然汗出而解者,正為腸胃燥熱,不能袪散邪氣,忽然得涼水寒藥,助其胃氣袪邪,
因得汗出而解,非傷寒發表不遠熱之謂也。
東垣治一人,煩躁目赤而渴,脈七八至,按之不鼓,此陰盛格陽於外,非熱也,
以薑附治之而安。
羅謙甫治一人,傷寒脈沉細而微,厥逆自利腹痛,目不欲開,兩手常抱腋下,
昏臥口燥舌乾,四逆加人參葱白而愈。
漱水不欲嚥者,胸中無實熱也,如陽明身熱目疼此熱在經,欲作衂也,
犀角地黃湯去生地加甘草桂枝,若見表證鼻衂者,為熱傷經絡,迫血妄行,
慎勿輕用犀角地黃湯,當詳衂血例治。若無表證,
腹滿按之雖痛而濡其人善忘如狂,小便自利,大便色黑,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
為有瘀血結於下焦,輕則桃核承氣(當換肉桂),
重則抵當湯(如無蝱蛭以乾漆灰代之)下盡黑物,乃愈。少陰病手足冷,
時時煩但欲漱水而不能飲,或勉強飲下,少頃復吐,或飲水而嘔,或噦逆者,
皆屬內寒,四逆湯證也,厥陰下利無脈乾嘔煩渴漱水者,白通加豬膽汁湯,
厥陰煩躁吐蚘,口燥舌乾,時欲涼水浸舌,理中丸加烏梅,不時噙之,
蓋無限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燥渴,終不能飲也,或有能飲不吐者,
此則熱耳。
衂血者,經絡熱盛,迫血妄行於清道也,經曰以桂枝麻黃治衂,
非治衂也,乃欲解散經中邪氣耳,太陽衂血,
及服桂枝湯致衂者,為欲解,若衂而成流者,少刻自解,
若點滴不成流者,此邪氣在經也,若脈浮緊身疼痛,發熱無汗者,麻黃湯汗之,
三時感冒衂者,香蘇散加葱豉或參蘇飲汗之,蓋邪熱在表不得汗,
迫血妄行,奪其汗則血自止,若衂出不止,又當止血為急,
不可拘執也若脈不浮緊,身無熱者,切不可發汗。陽明口乾鼻燥,漱水不能嚥,
頭痛目睛暈黃,寸脈數盛者,必衂。衂血而渴欲飲水,
水入即吐者,先服五苓散次用竹葉石膏湯。誤發少陰汗,下厥上竭,
口鼻耳目出血者難治,與當歸四逆湯,衂不止者死,止而頭眩者亦死。
衂家不可發汗,言陰血本虛也,黃耆建中,誤汗動血加犀角。
傷寒衂血吐血不止,誤用犀角地黃等涼劑,致血留心胸之分而滿痛者,
一味木香酒磨,不時呷之。冬溫溫病衂血,皆用黃芩湯加茅花,如無茅花,
茅根汁代之熱病時疫通宜白虎湯加藕汁茅根汁童便。
陽毒溫毒衂血犀角地黃合三黃石膏湯,去麻黃加百草霜。
大抵衂血吐血脈滑小者生,脈實大者死。吐衂血後,
脈微弱者易治若熱反甚,脈反數急者不治。熱病咳而衂,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凡衂不止而頭汗出,身無汗,及發汗不至足者難治。
內傷勞役大衂,陰火乘虛驟衂,及久衂不止等雜證,
不在此例。
石頑治歙客黃姓者,正月間患傷寒,衂血甚多,必發於卯刻,數日不止,
面上怫鬱,頭痛身微熱,脈浮大而數,按之則芤,意謂衂血既多,
則熱邪當解,此獨不解者,先必邪氣在經,點滴之衂,
誤服涼血止截藥所致,遂與越婢湯一劑,(即大青龍湯去桂枝杏仁)熱服得汗而解,
但至夜則身有微熱,更與當歸補血湯四劑而安,又治墅關張九弘之媳,頭痛如破,
屢服發表之藥轉劇,邀余診之,六脈數疾無倫,寸口大三倍於尺中,時大煩渴,
飲不能多,白睛微黃而視,歧曰:此伏氣之發,誤用表藥,
熱邪載火於上而欲衂也,以黃芩湯一劑投之,明晨果衂血如流,
與芍藥甘草湯加茅花童便,不時溫服,至晚微顫而止。
衂血多有在經表邪,吐血皆屬傳經裏證,以當汗不汗,熱毒入內迫血妄行,
從胃脘而出也,凡見眼閉唇紅,神昏語短,眩冒迷妄,煩躁漱水,
驚狂讝語,背寒足冷,四肢厥逆,胸腹急滿,便黑溺頻,皆瘀血證也,
不必悉具,但見一二證,便宜犀角地黃湯,然其性大寒,能凝滯瘀血,
須涼證虛實寒熱加減,虛者去地黃加阿膠,血餘炙甘草童便,
實者加酒大黃茜根穿山甲,寒加炮薑炙甘草,熱者加芩連木香,陰虛火炎之血,
則凝結如珠漆,獨參湯下六味丸。血虛而熱,雖赤不結,黃連阿膠湯。胃虛者,
則不甚赤而散四君子加廣皮木香。太陽病,脈浮數,反炙之,必驚狂起臥不安,
咽燥吐血,救逆湯。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黃耆建中湯。
誤發少陰汗動血者,當歸四逆湯。本虛損吐血人,復感寒嗽血,黃耆建中湯,
輕者則用枳桔湯加葱豉。凡嘔吐血水多者,為肝藏久傷,或胃敗所致,
多不可治。虛損內傷吐血本證,詳具醫通。─石頑治姜學,在夏月感冒咳嗽,
時居母夫人喪,哀痛骨立,寢苫茹蔬,醫者不察虛實,妄投枳桔芩梔,
不但鬱閉表邪,兼之傷犯中氣,遂致嘔血泄瀉,觀其外證,唇燥咽乾,頗似有熱,
而脈弦小知為脾胃虛寒,客邪不散,虛火乘機僭發之候遂與桂枝人參湯,
三濟而血瀉皆除,調理脾肺而康。─又治沈懋甫仲子,年十七,每傷風即吐血夢泄,
此肝藏有伏火,火動則招風也,蓋肝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則血隨火炎,
魂不寧,則精隨夢泄,遂與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四劑而表解血止,
桂枝湯主和營散邪,加龍骨牡蠣,以鎮肝安魂,封藏固則風不易入,
魂夢安則火不妄動,而血亦不上湧,精亦不下泄矣,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屬,
鮮有不虛損者。
吐血雖主於火,然有虛實之殊,至唾膿血,無不因邪熱鬱發所致,經曰: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唾膿血也,此非特酒客輩,素多濕熱蘊積而然,
每見春溫誤行汗下不解,多有此變,並宜葶藶苦酒湯下奪之。
冬溫誤用卒甘發汗不解,復大下之,致胃氣虛寒,邪伏陰中,而見寸脈沉遲,
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麻黃升麻湯萎蕤湯選用,或增損而用。
石頑治陸中行室,年二十餘,臘月中旬,患咳嗽,捱過半月,病勢稍減,
新正五日復咳倍前,自汗體倦,咽喉乾痛,至元夕忽微惡寒發熱,
明日轉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異常,又三日則咳唾膿血,始延余治,
其脈輕取微數,尋之則仍不數,寸口似動而輭,尺部略重則無,
審其脈證寒熱難分,頗似仲景厥陰例中麻黃升麻湯證,蓋始本冬溫,所傷原不為重,
故咳至半月漸減,乃勉力支持歲事,過於勞役,傷其脾肺之氣,故咳復甚於前,
至望夜忽憎寒發熱,來日遂自利厥逆者,當是病中體疎,復感寒邪之故,
熱邪既傷於內,寒邪復加於外,寒閉熱邪,不得外散,勢必內奔而為自利,
致邪傳少陰厥陰,而為咽喉不利唾膿血也,雖傷寒大下後,與傷熱後自利不同,
而寒熱錯雜則一,遂與麻黃升麻湯一劑,肢體微汗,手足溫暖,自利即止,
明日診之,脈亦向和,嗣後與異功生脈合服數劑而安。
衝為血海,即為血室,衝脈得熱,則逼血下行,男子亦有是證,不獨婦人也。
凡血滯不行,則脈乍濇乍數,或沉或伏,若血熱交併則洪盛,血虛則芤,
虛中有瘀則芤中帶弦,此一定法也。如陽明證下血讝語,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即欲用藥,
小柴胡合犀角地黃,熱甚神昏者,生地黃黃連湯,稍加酒大黃微利之,
以有瘀血故頭汗也。婦人中風發熱,經水適來七八日胸脇下滿,如結胸狀,
讝語者刺期門,此言適來即斷,血結在裏為實證,故刺期門以瀉之,
不善刺者,以小柴胡去參加桃仁丹皮歸尾穿山甲以消之。婦人中風寒熱,經水適斷,
血結如瘧狀者,此言經行未盡而適斷,雖有結血,未為全實,
小柴胡加當歸丹皮生地以涼之。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
暮則讝語,如見鬼狀者,此言經行不斷,則熱不留結,勿謂讝語,
而誤用硝磺犯其胃氣,刺動營血犯其中焦,柴胡和解犯其上焦,但不妄犯,
熱隨血散自愈也。血弱既盡,邪正相搏結於脇下,默默不欲食,
邪高痛下而嘔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太陽病,當汗不汗,則熱瘀在裏必血結也,大抵胸脇小腹鞭滿,以手按之痛,小便不利,乃氣滯不行而為弱閟,若乾咳引脇下痛者,為水飲,
五苓十棗證也,若小便自利,大便黑亮,其人如狂者,為畜血,桃核承氣代抵當湯選用。
已下脈數不解,消穀善飢,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當湯。若產後感冒,或停食,瘀血不行,腹脹喘逆,此血化為水也,下瘀血湯,不應,急加人參、乾漆灰。
陽明病,其人善忘,大便黑,胸中痛不可近者,畜血也,犀角地黃湯加大黃,然溏膩如漆者,為畜血,若黑燥如煤者,為燥結,非畜血也。
畜血證舌胎,有邊白中黑而極薄潤,必無乾燥焦黃者,以血屬陰,無大實熱故也。內傷雜證畜血,不在此例。
─戴同父治一人,元氣素虛,胃口有畜血,每食椒薑熱湯,則呃一二聲,以人參生白朮各一兩切,用⿸庶䖵蟲醉死,絞漿製為末,入乾漆灰七分,以米飲丸彈子大,早暮陳酒細嚼一丸,終劑而愈。
─喻嘉言治一人,傷寒後兩脇僂廢,痛如刀刺,用桃核承氣加熟附子桂肉而愈。
李士材治一人,畜血如狂,少腹結痛,六脈芤而左關尺獨弦且其人素有羸證,以桃核承氣加人參三錢而安。
動氣者,築築然跳動,見於臍之上下左右也,以其人脾氣素虛,水結不散,
即發動氣,狀如奔豚,但動氣時聚時散,奔豚則固結不散也,又病人素有痞積,
亦為動氣,皆不可汗下,誤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踡臥,無論左右上下,
通宜甘草乾薑湯,加茯苓桂心,或理中去朮加桂苓,痛甚加吳茱萸附子,以朮閉氣,
桂泄奔豚也。誤汗動氣,則氣逆上衝,或心中大煩,目暈欲嘔,引飲則吐,
或骨節痛,通宜五苓散去朮倍桂枝茯苓,或柴胡桂枝湯減參棗加苓橘,
緣參棗益氣苓橘散氣也,凡傷寒動氣,必須審問,非脈可知也。
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皆責為虛寒也,振近於戰而其勢稍輕戰則鼓慄而戰,
振則虛而不爭,但聳動耳,蓋由發汗吐下太過,致損血氣,虛極而作也。
傷寒吐下後,逆氣衝胸,起則頭眩,身振振動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太陽病,
發汗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
戰慄者,陰陽爭勝,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
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戰者,身戰寒聳,正氣勝,故得汗而解也,慄者,
心慄鼓頷而身不戰,陰氣盛正虛不能勝邪,遂成寒逆也。有傳經戰慄,脈實便秘者,
大柴胡湯。溫病發戰,涼膈承氣加薑棗下之,必大汗而解。熱病發戰,白虎合解毒,
有裏證者,涼膈雙解下之。傷寒夾冷食而內慄,寒逆不得解者,甘草乾薑湯,
表邪勢盛而戰,五積散,陽虛不能作汗而慄,再造散,始病無熱而慄,手足逆冷者,
理中湯,背惡寒者,附子湯,誤發其汗而慄,四逆湯加人參。壞證寒慄,
正氣虛極也,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湯選用。傷寒六七日或十餘日,
戰汗不當用藥。大法血隧熱壅,須用硝黃,氣隧寒滯,必用桂附,陰陽之用不同,
有形無形故也。
肉瞤筋惕,非常常有之,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
津液固少,陽氣偏枯,筋肉失其所養,如魚失水,故惕惕然動,
瞤瞤然跳也。發汗過多,厥逆筋惕肉瞤者,真武湯,
若惡寒去芍藥增附子,惡熱減附子倍芍藥。素有動氣,誤行發汗,筋肉振跳者,
理中湯加桂附茯苓。素常失血之人,經脈失養,時時筋惕者,大劑溫補自愈。
若不因汗下,始病便見此證者,必元氣久虛,或失血房勞後,及新產感冒,
致有是證,若誤用表藥,必無生理。
瘛者,筋脈急而縮也,瘲者,筋脈緩而伸也,此證多屬虛風,蓋風主動搖故耳,
傷寒汗下後傳變此證,病勢已劇,能用去風滌熱之劑治之,間有生者,
大率與過汗經虛發痙不殊,古人悉從小續命加減,殊不知壞病變見此候,
皆是脾虛生風之象,雖有六經形證,斷不可復用表藥,
惟大建中加減為當有熱去桂附蓯蓉加芩連蠍稍之類。風溫被火,微黃煩驚,
時發瘛瘲者,萎蕤湯加減。若瘛瘲戴眼反折,汗出如珠,為太陽絕,
又四肢漐習,動而不止,似瘛瘲而無力抽搐者,為肝絕也。
怫鬱者,乃陽氣蒸越於頭面,聚而不散,故緣緣而赤也,所謂緣緣者,有時不赤,
有時忽赤,若有所因而愧赧之狀也。傷寒發汗不徹,或覆蓋不周,
或早揭衣被致陽氣怫鬱在表,面色緣緣正赤,躁煩不知痛處,桂枝二越婢一湯。
若腹滿潮熱,脈洪大而數者,因大便不通,火氣炎上而作赤色,大柴胡湯。
汗吐下後,胃中虛冷,外氣怫鬱而畏寒,厥逆脈微者,理中湯,外有微熱,加桂枝,
內寒甚者,加附子。溫病面赤,煩躁飲水,小柴胡去半夏加括蔞根。熱病煩渴,
引水面赤,白虎加人參湯,內實潮熱不大便,涼膈雙解選用,下後熱不解,
或解半日許,復熱面赤者,黃連解毒人參白虎選用。若下元虛人,誤下傷陰,
陽氣發越,而身熱目陷,手足逆冷,面合赤色者,不治。
戴陽者,面赤如微酣之狀,陰證冷極發躁,面赤脈沉細,為浮火上衝,水極似火也,
凡下元虛憊之人,陽浮於上,與在表之邪相合,則為戴陽,陽已戴於頭面,
而不知者更行表散,則孤陽飛越,危殆立至矣,節庵立法甚妙,以人參附子等藥,
收拾陽氣歸於下元,而加葱白,透表以散外邪也,至於傷風,
誤用麻黃重劑發汗,亦有戴陽煩躁者,與傷寒無異,總由平素下虛,
是以真陽易於上越耳。下利清穀,脈沉遲,面少赤,白通加豬膽汁湯。下利清穀,
裏寒外熱,脈微欲絕,面赤咽痛者,通脈四逆湯加葱白。夏秋伏暑面戴陽,
上熱下寒,腹痛瀉利者,冷香飲子,若喘汗或瀉者,非漿水散下來復丹不效。
大抵陽邪在表之怫鬱,必面合赤色,而手足自溫,若陰證虛陽上泛而戴陽,
面雖赤足脛必冷,不可但見面赤,便以為熱也。
四逆者,手足逆冷,四肢溫也,厥逆者,四肢有時自溫,有時冰冷也,
然自熱而至逆,逆而至厥,皆傳經之邪也。少陰病四逆,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滿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若手足厥冷大便秘,小便赤,脈沉而滑,
小承氣湯。若初病便厥冷,四逆而脈沉者,當從陰寒例治。又始本陽證發熱,
因誤服寒涼過多,或汗下太過,致變四逆者,當從壞證例治。
石頑治金魯公觸熱勞形,醉飽不僅後受涼,遂患發熱頭痛,脹滿喘逆,大汗如蒸,
面赤戴陽,足冷陽縮,脈弦數無力,曰:此傷暑夾食而復夾陰也,
與大順散一服不應,轉覺脹急不安,因與枳實理中加厚朴大黃,是夜便更衣二次,
身涼足暖而痊。
足冷手不冷者,下焦衛氣不溫也,外感而夾寒食傷於太陰,身熱足冷,或頭痛,
或腹痛,此胃中陽氣不得下通也,甘草乾薑理中五積選用,甚至有臍下結痛不可按,
及下白膿者,此燥屎內結,大腸腋傷而下也,改用消導利氣藥一劑,後與調理。
有下元素虛之人,病傷寒中風惡寒發熱,但陽縮足冷者,當從夾陰例治。
盛暑中身熱足冷多汗者,作濕溫治之。
厥者,逆冷之極,周身氣逆,手足厥冷是也,蓋諸陽起於四肢,厥為陽氣鬱伏可知:
厥逆雖有寒熱不同,無論傳經直中,俱屬陰經,皆不可發汗,少陰證,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必動血。傷寒陰陽二厥,最宜審辨,夫陽厥者,先是三陽經感寒,
起於頭痛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大便燥實,
讝語發渴,揚手擲足,不惡寒但惡熱,脈來沉滑而數,重按有力,
此皆傳經熱厥,外證雖厥冷,內則熱極耳,蓋因大便失下,血氣不通,
故手足乍冷乍溫,唇與爪甲青紫,此熱極反兼水化之義,大柴小承四逆散選用。
若溫病熱病時疫,熱極而厥者,涼膈合解毒,或合承氣下之,熱不退者再下之,
雖云三下熱不退者死,然亦有下三五次,利一二十行,熱方退而得生者。熱病厥逆,
手足冷脈滑者,裏有熱也,白虎湯。肢體厥冷,惟心胸有熱,大便秘者,
解毒涼膈最當。熱病厥逆不大便,而腹滿背微惡寒,脈浮滑者,白虎湯,沉滑者,
承氣湯,此溫熱厥逆治法,不可拘於傷寒陽厥而禁大下也。陰厥者,三陰經受寒,
初起無身熱頭疼,便惡寒四肢厥冷,直過肘膝不溫,唇與爪甲青黑,欲引衣踡臥,
二便清利不渴,或腹痛泄利清穀,或懍慄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乾嘔呃逆,
脈來沉細無力,此直中陰經寒厥,理中四逆子湯選用。若陰極似陽,格其虛陽於外,
厥逆煩躁,面赤戴陽,虛陽上膈,則渴欲飲水而不能嚥,脈來數疾無倫,按之全無,
此為虛陽發露,通宜白通通脈四逆溫之。又傷寒壞病,多有厥逆煩躁者,
不獨陰極也,當分陰傷陽傷用藥,最為切要,陰傷則宜滋補先天真陰,
兼清血中之熱,陽傷則宜溫養後天胃氣,兼助下焦真陽,貴在臨證活法,
不得如陰厥陽厥例治也。痰厥手足逆冷,脈乍緊,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
瓜蒂散吐之。食厥手足逆冷,上部有脈,下部無脈,急作法探吐之。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當先治水,茯苓甘草湯,後治厥,小柴胡湯。吐利厥逆,
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少陰脈不至,厥冷昏沉如死人狀者,名曰屍厥,
宜從陰毒治之。厥逆下利,反驟能食而脈不至,或散疾無倫者,為除中不治。
凡厥逆惡寒踡臥,煩躁下利,不知人者,皆惡候也,藏厥蚘厥治例,另具本條。
踡臥者,身踡而手足不伸也,凡人冬月獨寢,則踡曲不伸,天氣稍暖,則手足舒暢,
安有踡臥之理,故一見踡臥,即屬陰寒可知,然太陽經表邪未化為熱,及發熱之初,
惡寒未罷,亦有踡臥者,故凡見頭痛發熱諸陽證,即為太陽無疑。
色之青者為寒,赤者為熱,以寒中於裏,則血脈凝滯,不能榮行於外,
所以脣爪青黑也,若熱毒流入於裏而為熱厥,則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帶深紫,
與陰寒之青黑不同,試觀產婦以舌青驗子死,脣青驗母死,則知青黑為陽氣竭絕,
不得與青紫渾稱也。
咽痛非有大熱,則為大寒,治之一誤,死生立判,即太病誤下誤汗,亡陽漏風,
及熱傳陽明,熱傳少陽,熱傳少陰,寒中少陰,種種不同,不可概以為熱盛也。
夫咽者,胃之門,熱邪傳入陽明,則咽但乾而不痛,若熱毒勢甚,
亦有燥渴引飲而痛者,但須以表熱裏實,分經府而汗下之。陽明病頭眩,
能食而欬必咽痛,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若六七日不大便,熱蒸頭疼,面熱咽痛者,
調胃承氣湯。若脈弦脇痛,而見口燥咽乾,則屬少陽矣。
有汗下後虛煩口燥咽乾,竹葉石膏湯,冬月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有太陽病下之,
若脈浮緊者必咽痛,此熱邪在膈上也,小建中加桔梗。有大汗不止,
亡陽漏風而咽痛,脈反沉緊者,此陽虛而陰氣上乘也,
桂子加附子湯白朮附子湯選用。有表邪傳少陰經而咽痛者,以其經上循喉嚨故也,
其脈必數而有力,其證必躁渴引飲,便溺閟濇短赤,急當下奪以泄其熱也。少陰病,
咽痛四逆,泄利下重者,四逆散。若口燥咽乾而渴,腹脹不大便,
或下利純清臭水者,急下之,大承氣湯。風熱挾飲上攻少陰,咳而咽痛,
半夏散及湯陰邪上結,咽瘡聲不出者,苦酒湯。若直中陰經,而咽喉驟痛,
不腫不渴,始病無發熱頭痛,脈來沉緊而細其證嘔吐清水瀉利清穀,便溺清利,
或燥極悶亂,渴不能飲,脈來急數無倫者,此寒氣客於少陰之經,虛陽上逆之候陰,
故暴陽即不暴耳,四逆湯附子湯急溫之。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脈微欲絕,
喉痛面赤者,通脈四逆湯加葱白桔梗。暴病暴死,
發及咽痛腹滿者此疫毒發於少陰也,一味金汁灌之。
若腎水本虛而龍火勢盛必挾涎飲於上,所以一發即腫痛閉塞也,急當砭破出血,
湧泄痰涎,後以六味丸觔許,濃煎牛膝麥冬五味湯,調化頻服。凡陽邪上逆而咽痛,
宜甘寒以解其熱,并噙蜜煎黃檗以佐之,陰寒閉塞而咽痛,當卒溫以散其結,
并噙蜜煎附子以佐之。其冬溫,風溫溫病,熱病,陰毒,陽毒,溫毒,
皆有咽喉乾痛,各隨本例治法,但加甘桔為引可也。
失音者,語而聲音不揚也,雖有寒熱之殊,皆屬少陰經證,亦有因肺氣受傷者,
以肺腎本為子母,子傷而母氣亦傷,故雖主於肺,而實不外乎腎也,至於不語,
則神識昏瞶,又當歸之於心,亦有因邪鬱陽明者,以陽明為心之子,陽明邪實,
則經絡不能流通,致火熱薰灼心腩,所以神昏,即中風喉瘖舌瘖,亦不外乎此也。
有寒客少陰,咽痛失音,脈沉背惡寒者,附子湯,若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
有風熱挾飲上攻,而咽痛聲不出者,有風溫誤汗灼熱,語言難出者,二證皆不出乎,
熱傷少陰之經也。傷寒誤用辛熱發散太過,而肺燥失音者,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誤用苦寒歛肺聲瘖貪水欲衂者,文蛤散,
(即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文蛤薑棗)傷寒暴瘖,與虛勞久病聲啞不同,
蓋虛勞吐血失音,不久必死若肺絡受傷而啞者,雖數年不愈,亦不死也。
傷寒口噤不語有五,有身熱自汗,神昏不語,叉手冒心者,發汗多傷營,
心神失養也,當溫養藥中兼調營氣,使發汗表裏和自愈。有陽明府實,
胃氣不能上通而不語者,謂胃承氣湯下之。有熱病瘖啞不能言者此熱毒鬱發,
表裏上下不通也當與白虎涼膈等熱服汗之,得汗即甦,無汗則死,
經言熱病暗啞不能言,三四日不得汗者死是也。至於痙病口噤不能言,
暴怒氣厥不能言,各具本條。
喉痺者,熱毒陷於厥陰也,傷寒而至喉痺,邪氣深矣,蓋厥陰為陰中之陽最易發熱,
龍火每挾毒邪涎飲,痺著於少陰之經,以陰從陰,故陰中火發,
必發於喉火性上炎故也。凡厥逆發去熱,熱多寒少,或發癰膿,或吐膿血,
或咽痛喉痺者,皆熱邪有餘之候,雖傷傷與溫病熱病天行大頭,
及雜證濕痰鬱火等驟發之喉痺,種種不同,而為陰火亢害則一,其治法皆可默悟矣。
頭眩者,頭旋眼黑也,或言眩眊眩運眩冒者,似是而非,眩為眼黑,眊為眼花,
運為轉運,冒為昏冒,皆少陽證也,靈樞云上虛則眩,下虛則厥,
眩雖為虛而多屬風者蓋風主運動故耳。傷寒口苦目眩者,此少陽表邪傳裏,
表中陽虛故也,小柴胡湯。吐下後,虛煩痞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此陽虛也,
陽明病,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此水飲也,並宜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諸逆發汗轉劇,言亂目眩者,不治,夫頭眩種種,皆真氣衰奪,痰因火運所致,
未有因實而致眩者,故仲景治頭眩,皆用溫經補陽之藥,至如少陰下利止而頭眩,
時時自冒者不治,此虛極而脫也。
鬱為鬱結,冒為昏冒,如物蒙罩其首,若霧靄中,恍忽不清,較之眩運尤重,
世謂昏迷是也,經言諸虛乘寒則為厥,鬱冒不仁,此寒氣乘虛中於人也,
故鬱冒不仁者,當以附子加乾薑溫之。太陽病,先下之不愈,仍復發汗,表裏俱虛,
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者,汗出表和故也,若不得汗,桂枝人參湯,
下虛脈微者,少加附子。太陽病,重復發汗,陽虛耳聾而叉手自冒者,
慎勿誤用小柴胡,宜大建中。又病人叉手冒胸,循衣摸床,
讝語昏冒不知人事,此心火上炎逼肺,肺氣不能自持,所以神昏,
不可誤認風證,節庵升陽散火湯。新產惡露不行鬱冒,詳醫通婦人本門。
不仁為不柔和,內經謂之肉苛是也,以其血氣虛少,不能周流於身,為邪氣所伏,
是以肌體頑麻,不知痛癢,厥如死屍而且鬱冒也,脈浮,桂枝麻黃各半湯,脈數,
甘草乾薑湯,桂枝人參湯,脈虛十全大補大建中湯。若脈浮而洪,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為命絕也。
厥者厥逆,暈者昏暈,溫病熱病,溫毒陽毒,邪熱內結胸滿痰盛,或當下失下,
以致陽熱亢極,忽然手足厥冷,口噤咬牙昏暈,須臾復甦,若牙關緊急,藥不可下,
先用絹帕裹指蘸新汲水於口中牙根兩邊,頻頻搭之,候牙寬,卻用承氣合解毒,
或涼膈雙解下之。
心悸者築築然動,怔忡不能自安,其證有三,一者氣虛而悸,一者汗下後悸,
一者停飲而悸。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空虛而為悸也。汗下後,正氣內虛,
邪氣交擊而悸,較之氣虛尤甚。停飲者,由飲水過多,
水停心下心為火惡水不能自安而為悸也。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
寒熱往來,小便不利,心煩喜嘔而悸小柴胡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
少陰病,四肢逆冷而心中悸者,四逆散加桂苓。太陽病,發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苦裏急,豬苓湯。飲水多,水停心下,
悸而惕惕不安者,茯苓甘草湯五苓散選用。凡停水而悸,心下怔忡,或厥者,
雖有餘邪,必先利水,免致內漬而成自利,外漬而為腫脹也。
驚惕者心中惕然動悸,皆火迫吐下所致,如太陽病加溫鍼必驚也。又太陽脈浮,
宜以汗解,妄以火迫之,必驚狂起臥不安,救逆湯。火逆下之,因燒鍼,
煩躁而驚狂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少陽有三禁,妄加吐下,
邪犯少陽之本而驚煩胸滿,小便不利,讝語身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陽盛陰虛,則晝夜不得眠,陰盛陽虛則嗜臥不欲起,
亦有至夜安靜而晝日煩躁不得眠者,此汗下後暴傷其陽氣所致也。傷寒邪熱傳裏,
陰為陽擾,所以眠臥不寧,蓋陽主動,動則使人煩心不得眠,
若邪氣在表必無熱邪內擾之理,故少陰雖有煩心不眠,皆為傳經熱證,
而非直中陰寒,陰主靜,靜則多眠,安有反不得眠之理。不得眠有數證,
皆為陽盛切禁溫劑,惟汗吐下後,虛煩脈浮弱者,因津液內竭,則當從權,
用真武湯溫之,此太陽壞病治例,而非少陰陰寒之謂也。如下之後復發汗,
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者,用乾薑附子湯亦是暴傷津液之故,非陰證也。
又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結脈微弱者用理中湯,
亦是因寒飲在胸中所以宜溫而不宜下,下之利不止耳,外此皆不可用溫也。汗下後,
虛煩不得眠梔子豉湯。胃中有燥屎大熱錯語喘滿神昏不得眠,大承氣湯急下之。
汗下後,亂夢心煩乏氣,狂言不得眠,酸棗湯。表邪失汗,傷陰身大熱善忘時驚悸,
乾嘔錯語呻吟不得眠,犀角地黃湯。五六日大便不行,腹脹不鞭之不痛,
舌乾微胎而渴者,炙甘草湯。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
咳而嘔,心煩不得臥豬苓湯。中氣虛而寒痰沃膽,胸中時覺怔忡,
晝夜不得眠溫膽湯。傷寒壞病久不愈,常不得眠,或心脾氣血素虧,
而悸不寧不得眠,諸藥不效者,大劑獨參湯,或歸脾湯,並用送下養正丹。
差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
夫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蓋陽虛陰盛,則目瞑多眠,
若始病無表證,而見畏寒嘔泄,知病不在陽分,而為直中陰寒無疑,惟風邪深入,
而見頭痛發熱,神昏多眠者,方為表證,則宜解表為先,若得汗後,脈沉細,
身涼嗜臥者,此陽邪去而陰氣自復,可不藥而愈也,設胸滿脇痛,
風熱內攻而喜睡者,小柴胡加枳桔。少陰病,始得之但欲寐,脈尺寸俱沉細遲弱者,
四逆湯。少陰病欲吐不吐,欲嘔不嘔,心煩多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真武湯,
若復煩熱不得臥者,難治。凡脈微細欲絕,或臥惡寒向壁,或身重逆冷,皆屬少陰,
宜附子湯。熱病三陽合病,目合則汗,讝語有熱者,白虎湯。
凡胃中有熱者,亦欲多眠,但神昏氣麤而大熱,原不似少陰之踡臥足冷也。
風溫狐惑多眠,詳本例。
昔人云:雜病吐蚘責於熱,傷寒吐蚘責於寒,殊不知皆是胃虛邪盛,寒熱錯亂所致,
所以仲景烏梅丸,辛熱苦寒補瀉並用,而獨不用甘草者,蓋蚘聞甘即起,聞酸即止,
聞苦即定,見辣則頭伏而下,設不知此,而純用辛熱之藥,則吐逆轉劇,
誤用純苦寒之藥,則微陽頓絕,危殆立至也,然金匱又有甘草粉蜜湯純用甘味者,
此又治久病胃虛不得食,而蚘病之藥,不可因此礙彼也。有初見表證即吐蚘者,
此必夾食所致,但與二陳湯中倍生薑烏梅,加細辛川椒紫蘇廣藿香葉之類自安。
少陽寒熱往來,嘔而吐蚘者,小柴胡去參棗甘草加烏梅黃連,若胸中痞者,
三瀉心湯黃連湯選用。若腹滿不大便,熱甚昏憒而吐蚘者,
當用大柴胡去大棗加黃連烏梅微利之。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飢不欲食,
食即吐蚘,蓋中焦寒極,而無根失守之火,浮於上焦,故能消水,
宜連理湯用烏梅肉糊丸,川椒湯服,若大便難者,加酒製大黃蜂蜜微利之,
用丸不用湯者,取滓入蟲口也。蚘上膈煩躁,昏亂欲死,兩手脈沉遲,足冷便秘者,
多難治,若蚘色赤而活或多者,屬胃熱,猶可治之,蚘死色白而扁者,屬胃敗,
必不治也。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熱乍涼,面上乍赤乍白,脈倏亂倏靜,
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
藏厥者,胃中陽虛,不能生化脾土,則脾藏氣衰不運,不運則水穀不化,胃氣不行,
經脈不通,故周身皆冷而厥也。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
此為藏厥,非蚘厥也,附子理中湯。
狐惑及䘌,皆蟲證也,傷寒失汗不解,多日傳變,三蟲求食,則為狐惑,
蓋腹中有熱,入食無多,腸胃空虛,故三蟲求食而蝕人府藏也,金匱云:狐惑之病,
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蟲蝕於喉為惑,上脣有瘡,
蝕於陰為狐,下脣有瘡,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又云: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歸散,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導之,
近世通用黃連犀角散加槐子桃仁煎服。
東垣治一膏梁人,先曾發汗不解,而變狐惑發斑,厥逆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
反側不安,大便秘結,六脈沉數,乃厥深熱深之候,急以承氣下之,
更用黃連解毒湯,黃連犀角散而安。
百合病,即痿證之暴者,以肺熱葉焦,氣化不行,致小便不利,又肺為百脈之總司,
故通身經脈廢弛,所以百脈一宗,舉身皆病,無復經絡傳次,皆由大病虛勞之後,
藏府不調所致,其證似寒無寒,似熱無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口苦小便赤,
藥入即吐利,脈微數,尿則頭痛者,六十日愈,頭不覺痛,但淅然惡寒,四十日愈,
尿則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地黃湯隨證加減,蓋取百合之清肅肺氣,
以利水道,則周身之熱自化耳。
傷寒傳至厥陰,邪熱內伏,陽氣不得外通,所以經脈縮急,反有似乎陰寒之狀,
以肝主諸筋故也,故凡舌卷囊縮,從三陽熱證傳至厥陰,而見此證者,乃肝氣燔灼,
木受火困,而不得舒縱,為熱極危殆之候,男子則囊縮,婦人則乳頭縮也,
指掌以囊縮用小承氣,然必脈實便秘,口渴煩滿之極,方可下之,若脈浮下利者,
宜當歸四逆湯,脈縮厥寒者,加吳茱萸。若始病無熱,便厥冷無脈,而見此證,
乃厥陰虛寒,內則經脈失養,而引急不舒,外則肢體踡曲,而下部不溫,
乃肝氣垂絕之候,急宜四逆湯加吳茱萸肉桂溫之,并炙關元氣海及葱熨法,
傷寒食鬱中宮不化,久而變熱,痰聚胸中,則聲音不清,舌短強鞭,而囊不縮,
宜調中飲。又寒疝,往往有囊縮睪丸,引急而舌不卷者(四逆湯加吳茱萸回香)。
夾陰傷寒,身熱頭疼,足冷陽縮,及三陰中寒,陰盛格陽,煩躁面赤,陽縮入腹者,
皆真陽內餒,不可與厥陰經熱極囊縮,比例而推也,治法詳總論夾陰三陰例中。
陰陽易女勞復,陽縮入腹,舌吐出者不治。
直視者,目上瞪而不能動也,經曰,直視搖頭者心絕,狂言目反直視者,腎絕,
直視喘滿者死,若戴眼反折,汗出如貫珠不流者,為膀胱絕,
反折言目珠左右不定也,戴眼謂黑睛反視不下也,皆不治。痙病直視搖頭,
口噤背反張者,難治,然非心絕,風主動搖故也,又搖頭言者,裏痛也,
審其因而治之。若目中不了了,猶能視物,但半昏不見,此非直視也,
讝語不大便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又亡血家發汗,直視不能眴,
蓋目得血而能視,誤汗復傷其血,故眥急不能卒視,當大補氣血為主,
不可便以為死證也。
遺尿者,小便自出而不知也,熱病三陽合病,則身重讝語遺尿,
此熱盛神昏而不知也。若陰證下體逆冷,遺尿者即死。若病久脈和身輕,
肌膚柔澤者,此膀胱虛寒之極也,附子湯加益智沉香補骨脂。汗下後不解,
陰虛火動而遺尿者,以發汗虛表,肺金氣傷,加之膀胱津少,不能約制也,
生脈散加黃耆肉桂。卒中風倒仆遺尿,腎絕狂言,直視讝語遺尿者,
腎與膀胱俱絕,不治。
循衣撮空,皆為死候,而仲景又云:循衣摸床,直視讝語大承氣湯下之,
脈弦者生,濇者死,小便利者可治,詳此證,非大實即大虛,當審其因,察其脈,
參其證,而分治之,實而便秘,大承氣瀉之,虛而便滑,獨參湯補之,厥逆加附子,
若亡血者,又當與生地黃黃連湯也。
許叔微治一人,傷寒大便不利日晡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息更數醫矣,
見之皆走,此誠惡候,得此十中九死,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
生濇者死已經吐下難於用藥姑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也,
與小承氣湯一服,大便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愈又嘗治循衣撮空,得愈者數人,
皆用大補氣血之劑,惟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大補劑中加桂二分,
振止脈和而愈,又一人夏月傷暑,兼內傷冷物,厥逆嘔吐,或誤認陰證,
而與熱藥及覆蓋出汗後加以口熱咽乾,眼白微紅,項強溺秘,循衣摸床,如發狂狀,
言語錯亂,舌赤欲裂,朝輕暮重,脈六七至而有力,以黃連解毒及大承氣下之而安。
冷汗者,胃中陽衰,不能溫養分肉營衛失職而然也,傷寒環口黧黑,
柔汗發黃者脾絕,陰毒面青黑,額上手背冷汗不止者,營衛絕,皆死,
大抵氣絕則汗出如珠,著身不流,氣散則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皆是絕證,
若虛極冷汗淡汗不止,皆非吉兆也。
大病新差後,氣血尚虛,餘熱未盡,宜安臥靜養,設或早起勞動,則血氣沸騰,
而發熱為勞復矣,非但強力遠行也,梳頭沐浴則動氣,憂愁思慮傷神,況過用力乎,
諺云:諸勞皆復,御女者死,諸食皆復,犯酒最劇,酒色之害甚矣哉。
傷寒邪氣之傳,自表玉裏,有次第焉勞復則不然,見其邪氣之復來也,必迎而奪之,
不待其傳也,經這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傷寒差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
脈浮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起居不時,虛熱躁渴,喘嗽氣乏者,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石膏加京棗,名千金勞復麥門冬湯。身熱食少無力,補中益氣湯。
大抵勞復食復二證,醫識得祕玅,則不致張皇,若先病七日汗出,
今復發亦七日汗出,先十四日汗出,今亦十四日方解,若疫證三四次復發,
亦三四次戰汗,不為慮也。
食復者,土虛不能勝穀氣也,經云: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病已差,尚微煩,設不了了者,以虛不勝穀氣,故今微煩,損穀則愈,若有停滯,
宜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若關脈洪大,煩渴讝語,腹痛不大便,或發熱,
大柴胡下之,虛弱微熱,理中湯溫之。大病新差,飲酒必復,以酒味辛熱,
助其餘邪熱毒故也,脈弦大者,小柴胡加葛根黃連烏梅,若脈洪大者,竹葉石膏,
或小劑黃連解毒酌用。
大病後犯房勞而復者,為女勞復犯者多死,其候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
少腹裏急絞痛,或憎寒發熱,陰火上衝,頭面鬨熱,心胸煩悶者,
必用燒裩散,以韭根一大把鼠糞百餘粒,煎湯調下,虛極熱甚者,
節庵逍遙湯調服,若腹急痛,脈沉逆冷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調服,
以吳茱萸升許酒拌炒熨小腹,若手足攣拳,陽縮入腹,脈離根者,不可救也。
男子病新差,與婦人交,而婦人反病者為陽易,婦人病新差,與男子交,
而男子反得病為陰易,此近世所分,古人總謂之陰陽易也,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
婦人則裏急,腰胯內痛,頭重不舉,目中生花,有時陰火上衝,頭面鬨熱,
胸中煩悶甚者,手足攣拳,百節解散,男子陽縮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不可治,
必舌吐出而死,如無死證可治者,用燒裩散,以五苓散加韭根鼠糞煎服,
熱甚者,以逍遙湯調服,總欲使邪火從小便中泄去也。
石頑治馮茂之,夏月陰陽易,而腰痛少腹急,煩躁讝妄,舌色青紫,
而中有黃胎腫裂,雖渴欲冷飲,而舌卻不甚乾,心下按之鞭痛,噯而失氣,
此挾宿食也,所可慮者,六脈虛大,而兩尺則弦,按之皆無根耳,
遂以逍遙湯加大黃一劑下黑穢甚多,下後諸證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
又與燒裩散一服,煎五苓散送下而安。
傷寒差後,半月十日以來,終不惺惺,錯語少神,或寒熱似瘧,或煩熱頰赤,
脈來浮數而輭,上先前發汗未徹,餘熱留在心包也,
奉議節庵俱主知母麻黃湯,即麻黃湯中去杏仁而加知母黃芩芍藥也,
余嘗用竹葉石膏湯加麻黃,治之更捷,若寒熱如瘧,小柴胡倍人參為當。
傷寒汗出不徹,熱遺少陽,結於耳後或耳下,其形鞭腫者,名曰發頤,
見之速宜消散,緩則成膿為害也,連翹敗毒散,若脈浮數,能食者易治,
若沉緊或牢革,反大熱不能食者難治,腫連面上者,
必加白芷葱白以通陽明之經,若大便燥實,加酒大黃,
外用赤小豆末雞子清調敷,慎不可用寒涼敷藥,若發即隱下,不能起發者,
真氣內乏,毒邪內陷,最危之兆,或連發數處,如流痓者,多不救也。
病新差後,口中喜唾不止者,此少火氣衰,中土不溫,不能約制津液也,
理中圓加益智仁以收攝之。
大病後,腰以下至足,腫而重者,有水氣也,牡蠣澤瀉散急攻之,
輕者只用五苓散加大腹皮牡蠣,但不可延緩,緩則上支胸脇難救矣,
若但面腫而足不腫者,為胃虛,養胃湯去草菓加防風,但足潤而重者,
為脾弱當節其飲食,用補中益氣湯溫補之,勿拘下腫為水,不辨虛實而混治也。
(一百十三道,論中引用正方已具纘論此不復錄)
陽旦湯
治冬溫發熱咽痛,或自利而咳。
桂枝(三錢)、芍藥(酒焙)、甘草(炙各二錢)、黃芩(三錢酒炒)、
生薑(三斤)、大棗(三枚擘)
右水煎,去滓溫服無時,日二三服。本方加乾薑,名陰旦湯,治內挾寒食者。
黃耆建中湯
治衛虛不能作汗,虛勞裏急,諸不足。
黃耆(一錢酒炒)、桂枝(二錢)、芍藥(三錢酒洗)、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膠飴(半兩)
右水煎去,滓內膠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
再造散
治陽虛不能作汗,名無陽證。
黃耆(酒洗)、人參、桂枝、甘草(炙各一錢)、熟附子、細辛(各五分)、
羗活、防風、川芎(各八分)、煨薑(五片)
右水煎將成,加酒芍藥一撮,更煮三沸去滓溫服,節庵以此湯,治尺中遲弱,
陽虛不能作汗之證,名曰再造,固為高出前輩,但稍嫌風孳藥冗雜,
然無害於溫補助衛之大旨也。
香蘇散
治感冒非時邪氣,難分六經者。
香附(薑汁浸勿炒)、紫蘇(各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甘草(半兩炙)
右為散,每服半兩,水煎去滓,日三服,以汗出熱除為度。
芎蘇散
治非時感冒。
紫蘇、柴胡(各二錢)川芎、葛根、枳殼、桔梗、陳皮、半夏、
茯苓(各一錢)、甘草(七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
右水煎,去滓熱服,溫覆取微汗。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
名參蘇飲。按此為治非時感冒之首劑,非正傷寒藥也,方中芎蘇柴葛四味,
為通治三陽經外感藥,而獨推芎蘇二味名方者,其重在於邪傷血分也,
更合之以二陳,治內傷飲食,加枳桔寬膈利痰,誠為總司外內之良方,
而無引賊破家之虞,宜乎世所共推也,其參蘇飲方,即此湯去川芎柴胡,
而易人參前胡木香之製,其主在於氣分也,昔人有用芎蘇散不解,
用參蘇飲即解之說,意在人參有兼補之功,殊不知其為氣血兩途也。
神朮湯
治內傷冷食,外感寒邪。
羗活、蒼朮(泔浸炒各三錢)、藁本、川芎、
白芷(各一錢五分)、細辛(五分)、甘草(一錢炙)、葱白(二莖連鬚)、
生薑(三斤)
右水煎熱服,覆取微汗。
十神湯
治時疫感冒,頭痛如破。
紫蘇、葛根(各一錢五分)、麻黃(去根節泡)、升麻、川芎、
白芷(各八分)、陳皮、甘草、白芍(世本作赤芍誤)、香附(薑汁拌碎各六分)、
生薑(五片)、葱白(三莖連鬚)
右水煎,熱服無時,溫覆取微汗。此方出香蘇散,專主解利陽明非時不正之氣,
其太陽經傷寒發熱禁用,以中有升麻葛根,恐引邪入犯陽明也,今世用治寒疫,
但六經證不顯者,總以此湯疎表利氣,而元氣虛人,蒙害亦不鮮矣。
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
解利陽明經,發熱斑𤺋。
升麻、葛根(生)、白芍(酒洗)、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右水煎,溫服無時。發斑加犀角,熱甚更加黃連黑參,虛加人參。
葛根葱白湯
治溫熱頭痛如破。
川芎(二錢)、葛根、芍藥、知母(各一錢五分)、葱白(四根連鬚)、
生薑(二片)
右水煎溫服,痛未止再服。本方去知母加甘草大棗,名增損葛根葱白湯,
治感冒頭痛。
連須葱白香豉湯
治感冒頭痛如破。
連鬚葱白(七莖)、香豉(一合勿炒)、生薑(一兩切)
右水煎,溫日三服,覆取微似汗,不汗加蘇葉。
選奇湯
治風火相煽,眉稜骨痛。
羗活(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甘草(一錢五分夏生冬炙)、
黃芩(酒炒一錢熱甚加用)
右水煎,食後稍熱服。
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不正之氣,挾食,及瘴濕霍亂。
廣藿香葉(一錢五分)、白朮(霍亂轉筋換木瓜)、厚朴(薑製)、
白芷(痰食氣滯換木香)、陳皮(各八分)、半夏(一錢五分口渴去之)、茯苓、
桔梗(各一錢)、大腹皮(薑湯泡腹脹湯用之)、蘇葉(各一錢自發汗去之)、
甘草(炙五分嘔吐去之)
右用生料作一劑,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去滓,熱服無時。熱多加黃連,
寒多加乾薑,寒甚加附子少許。此本不換金正氣散而立,方中腹皮乃傳寫之誤,
當遵古方用蒼朮為是,專治一切不正之氣,非正傷寒藥也,太陽病,惡寒發熱,
頭疼骨節痛用之,先虛正氣,雖汗出亦不解,故元氣虛人,并夾陰傷寒,
發熱脈沉足冷者禁服。
人參敗毒散
治時疫初起壯熱,寒疫汗後熱不止。
人參、羗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茯苓(各一錢)、
甘草(半錢,人中黃更佳。)
右用生料作一劑,加生薑二片,水煎去滓,日二服。本方加陳倉米,名陳廩湯,
治疫痢。此乃時疫初起煩熱痞悶之證,然服之,多有毒邪驟發,其勢轉甚者,
蓋驟發則毒易傳化,但不知者,以為反增其困耳,又寒疫屢發不解,亦咸用之,
以正虛不補,則邪終不化,所以昔人有云:敗毒散主治在時疫之先,
又可用於寒疫之後,誠格言也。
荊防敗毒散
治捻頸瘟咽喉腫痛,腹脹暴證。
羗活、獨活、前胡、柴胡、人參、甘草(人中黃更佳)、枳殼(生)、
桔梗、茯苓、川芎、牛蒡子(炒研)、薄荷、荊芥(各一錢)、防風(一錢五分)
右水煎,去滓緩服,臨服加真金汁一盃尤效。
本方去人參茯苓枳殼桔梗薄荷獨活,加連翹紅花升麻歸尾穿山甲,名連翹敗毒散,
治發頸。
普濟消毒飲
治天行大頭,濕蒸多汗。
柴胡(一錢二分)、黃連、黃芩(酒炒)、黑參、連翹、鼠粘子(炒研)、
升麻、白芷、甘草(生)、桔梗、馬勃(各一錢)、殭蠶(炒七分)、
板藍根(如無青黛代之)
右為末,半用水煎,去滓食後徐服,半用蜜丸,噙化就臥,以令藥性上行也。
氣虛脈弱,加人參,大便秘,少加酒大黃。
六神通解散
治時疫初起熱甚,躁不得汗。
麻黃(去節酒洗)、石膏、滑石、黃芩(各二兩)、蒼朮(去皮泔炒四兩)、
甘草(炙一兩五錢)
右為散,每服半兩,加薑三片水煎去滓,熱服取汗,
節庵加羗活川芎葱白香豉。
獨活散
治瘟疫瘴氣,腳膝疼輭,發熱頭疼體痛。
獨活、羗活、細辛、麻黃(去節泡)、防風、枳殼(生)、蔓荊子、
甘菊花、黃芩(酒洗)、人參、茯苓、甘草(炙各一兩)、石膏(二兩)
右為散,每服半兩,加薄荷五葉,生薑三片,水煎去滓,熱服無時。
達原飲
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者。
黃芩(酒洗)、白芍(酒洗)、知母(酒洗)、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檳榔(二錢)、草果(七分)、甘草(五分炙)、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擘)
右水煎,日三夜二服。
生犀飲
治疫癘初起眩暈嘔血。
犀角(二錢)、蒼朮(麻油炒一錢)、川連(一錢)、黃土(半兩)、
岕茶葉(一大撮)、金汁(半盞)
右水煎,去滓,入金汁攪服,日三夜二。大便結加大黃,渴加栝蔞根,
虛加鹽水炒人參,表熱去蒼朮黃土,加桂枝黃芩,便膿血,去蒼朮倍黃土加黃檗,
便滑以人中黃代金汁。
清熱解毒湯
治瘟疫大熱。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白芍(酒洗)、生地、人參(各三錢)、
石膏(雞子大碎)、羗活、知母(各二錢)、甘草(一錢五分)、升麻、
葛根(各一錢)、生薑(二兩切)
右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人中黃丸
治瘟疫諸熱毒。
大黃(三兩尿浸)、人中黃(如無坑C0代之)、蒼朮(去皮麻油炒)桔梗、
滑石(各二兩)、人參、黃連(酒洗)、黃芩(酒洗生各一兩)、防風(五錢)、
香附(薑汁拌勿炒一兩五錢)
右為末,神麴糊丸,清熱解毒湯送下二三錢。
人中黃散
治大頭疫癘及疙瘩瘟。
辰砂、雄黃(各一錢五分)、
人中黃(一兩作人中黃法以竹筒留結去皮傍開一孔入滿甘草末杉木塞孔臘月浸大糞池
底月餘曬乾候用)
右為末,每服二錢,薄荷桔梗煎湯下,日三夜二服。
涼膈散
治膈熱便秘胃實,發斑表裏俱熱。
連翹、梔子仁、黃芩、薄荷、大黃(酒洗)、芒硝(各二錢)、
甘草(五分炙)、大棗(一枚擘)、葱白(一莖)
右水煎去滓,溫服無時。
雙解散
治溫熱病,表裏大熱。
防風、麻黃、薄荷、川芎、連翹、當歸、芍藥(生)、大黃(酒洗)、
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酒洗)、桔梗(各一兩)、甘草(二兩炙)、
白朮(薑汁拌勿炒)、荊芥、山梔(各二兩五錢)、滑石(三兩)
右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滓,溫服。此本涼膈合通解而易白朮,
加芎歸芍藥荊防桔梗,即通聖散合益元之製也,按通聖為中風門中專方,
而中風多是邪乘虛入,萬無表裏俱實之證,即大便燥結,亦屬血枯風祕,用此甚難,
惟溫病熱病內外邪甚者,乃為合宜,蓋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
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
大黃芒硝通利藥也,濕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
濕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熱淫於膈,肺胃受邪,
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熱為患,肝木主之,
川芎歸芍,和肝血以息風熱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以健運脾土,
能勝濕熱禦風火故也,方中倍用益元者,以伏氣所蒸之濕熱,使半從肌表而泄,
半從滲道而利也,故大便通者,硝黃自可勿用有微汗者,麻黃即可勿施,
而濕熱鬱發,未有小便不黃赤者,雙解之義,實在發汗利小便耳,
昔人但知守真長於治火不知實開溫熱病之法(門也)。
黃連解毒湯
治內外熱劇。
黃連、黃芩、黃檗(三味俱酒洗)、山梔(各二錢五分)
右水煎,溫服無時。
三黃石膏湯
治汗下後不解,熱鬱三焦,便滑溺濇。
黃連、黃芩、黃檗(三味俱酒洗各二錢)、山梔(二十枚碎)、
石膏(五錢碎)、麻黃(一錢泡)、香豉(一合)、生薑(三片)、
葱白(三莖)
右用澄清地漿水煎,服半日許,不得汗解再服。脈數便秘上氣喘急,
舌卷囊縮者,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搥法加細荼一撮。寒能制熱,故用石膏,
若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檗,佐以麻黃淡豉之發散者,以溫熱至深,表裏俱實,
降之則鬱,揚之則越,鬱則溫熱猶存,故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
此內外分解其勢,乃兵之分擊者也。
導赤瀉心湯
治熱傳手少陰神昏。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山梔(薑汁拌炒黑)、滑石(碎)、
知母(鹽酒拌)、犀角、甘草(生)、人參、麥冬(去心)、茯神(各一錢)、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擘)
右加燈心為引,水煎熱服。
射干麻黃湯
治水飲傷肺,欬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三錢)、麻黃(四錢)、細辛(一錢五分)、紫菀、
欵冬花(各三錢)、五味子(搥)、半夏(薑製各二錢)、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擘)
右以水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成去滓,分三服。
金沸草散
治肺感風寒,鼻塞聲重欬嗽。
旋覆花(去梗葉)、麻黃(去節泡)、前胡(各七分)、荊芥穗(一錢)、
半夏(薑製)、甘草(炙)、芍藥(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擘)
右水煎去滓,晨昏各一服。
萎蕤湯
治風溫欬嗽及冬溫,發熱頭眩,咽乾舌強。
萎蕤(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碎)、白微、麻黃(去節泡)、川芎、葛根、
羗活、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碎)、青木香(各一錢)
右水煎,日三服。
栝蔞根湯
治風溫無大熱而渴。
栝蔞根(一錢)、石膏(二錢碎)、葛根(一錢五分)、防風、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熱服無時。
防已黃耆湯(一名漢防已湯)
治風濕關節煩疼,脈浮汗出。
防已(酒洗)、黃耆(酒拌各一兩)、白朮(七錢)、甘草(五錢炙)
右每服抄五錢匙,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煎熱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被遶腰下,溫冷微汗差。喘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
氣上衝加桂枝,下有陳氣加細辛。此治衛中之陽太虛,而在裏之真陽無患者,
附子既不可用但用耆朮甘溫從陽以緩圖之,蓋自汗而腰以下屬陰之分無汗,
服此雖動其濕,而衛中之陽尚不足以勝之,故皮中如蟲行,
所以用暖被圍腰下接令微汗,以漸取差,亦從下受者,從下出之之法也。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溫身疼,日晡發熱。
麻黃(去根節泡一錢五分)、杏仁(十枚去皮尖研)、
薏苡(一兩薑湯泡勿炒)、甘草(八分炙)
右水煎溫服,有微汗避風。方中用麻黃杏仁甘草,以開發腠理而泄風邪,
即以薏苡之通利水道而去濕,大意與麻黃加朮湯不殊,但其力稍遜耳。
羗活勝濕湯
治風濕上甚,項強頭痛。
羗活、獨活(酒洗)、防風、川芎(酒洗)、藁本(酒洗)、
蔓荊子(醉)、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一片)
右水煎溫服,緩取微似汗,速則風去,濕不去也。寒濕腰以下重,附子防已,
身重腰沉沉然加黃檗蒼朮。本方去獨活川芎蔓荊甘草,加升麻柴胡蒼朮,
名除風濕羗活湯。濕上甚為熱汗之則易,下之則難,故當變常法而為表散,
此方得之,若周身關節盡痛,即當去巔頂之藥專除肉腠間風濕為務也。
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勞倦耗氣,及勞力感寒。
黃耆(一片酒炒一錢熱甚倍用)、人參(三分有嗽去之氣虛者可加至一錢)、
甘草(炙五分可加至一錢)、
白朮(三分可加至五分若脇下痛者有瘀血也須生用)、當歸(土炒)、橘皮、
升麻、柴胡(各二分可加至三分)
右水煎食遠稍熱服。周慎齋曰脾氣者,上升則為元氣,下行則為邪氣,
內傷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補中正方表熱加羗防腹中滿加附子凡用補中,
病熱已退,升柴不用可也,若渾身拘急作脹,係風寒,宜加羗防,
但作脹不拘急為內寒加附子又用補中下體痿輭或虛弱者,不可用,
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白朮中,令其守中以止瀉也,
表熱藏附子於黃耆中,欲其走表以助陽也,凡內傷調理脾胃,
必用羗活散其肝邪,此為正治。陸麗京曰:東垣之定此方也其言曰脾胃既虛,
則下流於腎肝,陰火得以乘其土位,夫脾胃之氣,不上行而下流則并於肝腎,
是脾腎原是無病而承脾胃之下流,即其氣愈盛矣,盛滿者瀉之,
此升柴之所以必用也,然此為下實而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
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癸水銷竭,或是命門火衰,
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先撥其本實,枯條垂落而更拔其根荄,
壽命難期危亡立至也。
生脈散
治暑傷元氣,喘促煩渴。
人參(五錢)、麥冬(去心三錢)、五味子(二錢碎)
右用長流水煎,溫服無時(孫真人云人參用井水煎服之無效)。孫真人,
令人夏月常服生脈散,則百病不生,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
劉宗厚云,若腳膝痿弱者,更加酒黃柏,則筋力倍常。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煩熱喘滿小便赤。
黃耆(一錢酒炒)、白朮(薑製)、蒼朮(泔浸去皮麻油炒)、升麻(醋洗)、
神麴(炒)、陳皮(各五分)、甘草(炙)、當歸、麥冬(去心)、
黃檗(鹽酒炒各三分)、五味子(九粒碎)、葛根(酒煨)、澤瀉、
青皮(各二分)
右水煎徐徐服。本方去青皮葛根,加黃連茯苓柴胡,名清燥湯。暑令行於夏,
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故此方兼而治之,暑熱蒸炎,表氣易泄,而中氣者,
又為諸氣之原,黃耆所以實表而固易泄之氣,即兼當歸以統養脾之血,
白朮神麴甘草,所以調中而培諸氣之原,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
一以補肺,一以清肺,一以收肺,此三物名為生脈也,以氣虛則脈虛,傷暑之證,
未有脈不虛者,故用補氣之藥,以復脈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傷,
故又以黃檗澤瀉清其化源,液亡則口渴,故又以葛根升其胃液,清氣不升,
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之濕也。
十味香薷飲
治傷暑體倦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酒洗)、白朮、茯苓、甘草(炙)、扁豆、
陳皮(醋炒)、厚朴(薑製)、木瓜(各一錢)
右水煎欲令作汗熱,服欲利小水冷服。伏暑去黃耆人參,加黃連藿香澤瀉。
本方去黃耆白朮陳皮,加杏仁半夏藿香砂仁薑棗,名六和湯。
消暑十全散
治夾暑感冒,發熱頭痛。
香薷(二錢)、扁豆(炒搥)、厚朴(薑汁炒)、木瓜、陳皮(一作半夏)、
甘草(炙)、白朮(薑汁拌)、茯苓、廣藿香葉、蘇葉(各一錢)
右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大熱,水瀉脈數。
香薷(二錢)、厚朴(一錢薑製)、黃連(五分酒蒸)
右水煎,冷服。本方去黃連加扁豆甘草名局方香薷飲。
消暑丸
治傷暑發熱頭痛瀉利煩渴。
半夏(一觔米醋五升煮乾)、甘草(生)、茯苓(各半觔)
右為細末薑汁和丸無雜生水,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送下。
消暑在消其濕故於二陳湯內除去橘皮,而倍用半夏為君也,
又以半夏性燥故用醋煮以歛其性,而使之下行,且不耗津液矣,其用生甘草茯苓者,
不忘滌痰消濕之本意也,去橘皮者,惡其上升耗氣也,夏月之氣,易於耗散,
皆當禁用,不獨此方之橘皮耳。
益元散(即天水散俗名六一散)
治暑濕熱蒸,小便不利。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右為極細末用清水調服。發汗加葱豉安神加辰砂止泄加炮薑消斑加青黛。
大順散
治暑熱引飲過多,霍亂嘔吐。
甘草、乾薑(各五錢)、杏仁(去皮尖)、桂(各三錢)
右先將甘草白砂炒,次入薑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冷香飲子
治中暑夾陰腹痛瀉利。
附子(生用)、草果、橘紅、甘草(炙各一錢)、生薑(五斤)
右水煎,冷服。
漿水散
治暑中太陰少陰,泄瀉身冷,汗出脈弱。
附子、乾薑(炮)、甘草(炙)、肉桂(各五錢)、良薑、
半夏(醋製各二錢五分)
右用漿水煎,去滓冷服(漿水即點酪淡醋也)。虛熱喘乏加人參,
汗多加黃耆五味。泄瀉而兼身冷汗出脈弱,
具為胃虛陽氣欲脫之兆最急是不得不用桂附二薑甘草半夏,辛溫以理其脾之冷滯也,
其妙用尤在漿水之酸以收欲脫之陽氣惜乎世咸忽之。合大順冷香消暑生脈清暑益氣,
及此方觀之大順用白砂炒甘草乾薑杏仁冷香用水浸冷服,
消暑用醋煮半夏生脈清暑之用五味子,此用酸漿水煎,
總是因夏月陽氣在外容易耗散之故,其無故好啜香薷飲者,可不鑒歟。
升麻鼈甲湯
治陽毒斑如錦紋,咽痛吐膿血。
升麻、甘草(各二錢)、蜀椒(炒去汗)、當歸(各一錢)、雄黃(五分研)、
鼈甲(一錢五分炙)
右水煎,溫服取汗。本方加桂枝名陰毒甘草湯。
陽毒升麻湯
治陽毒面赤,狂言發斑,咽痛下膿血。
升麻、犀角(各一錢五分)、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一錢)
右水煎溫服,溫覆手足汗出則解,不解重作。
犀角黑參湯
治發斑毒盛咽痛。
犀角、黑參(各二錢)、升麻、射干、黃芩、人參(各一錢)、
甘草(八分生)
右水煎溫服。
犀角大青湯
治斑出大盛,大熱心煩,狂言悶亂。
犀角(二錢)、大青(一錢五分)、黑參、升麻、黃連、黃芩、黃檗、
山梔(各一錢)、甘草(八分生)
右水煎,熱服無時。本方去芩檗升麻加人參生地柴胡,名消斑青黛飲。
黃連橘皮湯
治陽毒發斑。
黃連(一錢酒洗)、橘皮(去白)、麻黃(去節泡)、葛根(酒洗)、
杏仁(去皮尖研)、枳實(炒各五分)、厚朴(薑汁製)、甘草(炙各三分)
右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即大橘皮湯)
治胃虛嘔逆。
橘皮(去白三錢)、竹茹(五分)、人參、甘草(炙各一錢)、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劈)
右水煎,溫日三服。呃逆加柿蒂三枚。活人書加半夏。
赤茯苓湯
治傷寒停水嘔噦。
赤茯苓、人參、陳皮(去白各一錢)、白朮(薑汁拌生用)、半夏(薑汁炒)、
川芎(各五分)、生薑(三片)
右水煎,不拘時服。
小續命湯
治中風外有六經形證,及風痺腳氣。
麻黃(去根節泡)、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研)、芍藥(酒洗)、
川芎、防風、人參、黃芩(各一錢四分)、防已(二錢酒洗)、大附子(炮七分)
右作二劑,每劑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此本古今錄驗續命湯,
去當歸石膏乾姜,而加黃芩芍藥防已防風附子薑棗之製也,以其無分經絡,
不辨虛實寒熱,故易老有六經加減諸例按吳鶴臯曰:此方治中風未詳其證,
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
仲景治太陽證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
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
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在所必用也,風淫末疾故佐以防已陰淫寒疾,
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至於痙病腳氣等類傷寒證,往往借用此方,然必按證增損,
始為合宜設不辨表裏虛實而妄投之,寧無耗血傷津,抱薪救焚之患乎。
如聖散
治剛柔二痙。
羗活、防風(各一錢五分)、川芎、白芷、柴胡、甘草(炙)、白芍、
當歸、烏藥、半夏(薑汁炒)、黃芩(各一錢)、生薑(三片)
柔痙有汗加白朮桂枝,剛痙無汗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利之。
右水煎去滓,臨服加薑汁竹瀝,溫服無時。
大羗活湯
治兩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
羗活(一錢)、獨活、防已(酒洗)、防風、黃連(酒洗)、
黃芩(酒炒)、蒼朮(泔浸炒)、白朮(生)、川芎、細辛、甘草(炙各六分)、
生地(三錢)、知母(一錢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二枚劈)
右水煎熱服無時。節庵去防已二朮連知加柴胡白芷石膏黑豆。
兩感有表裏之殊無陰陽之異傳經者皆為陽邪,一於升陽散熱,滋養陰藏,
則感之淺者,當或可平故易老於不治之中,而求可治之策也。
羗活導滯湯
治六淫之邪,內滯發熱。
羗活(一錢五分)、獨活(一錢)、防已(七分酒洗)、當歸(一錢)、
大黃(二錢皂煎酒浸)、枳實(五分麩炒)
右水煎食前溫服,取微汗。
葶藶苦酒湯
治屢下熱不解。
葶藶(三錢研)、苦酒(三合即米醋)、生艾汁(一合如無以乾艾洗搗取汁)
右水煎作三服探吐取汗。屢下熱不解,陰津隨汗外亡,而陽熱轉亢,
故取苦酒之酸收葶藶之下泄以承領陰氣內入,更兼艾汁,以發越陽邪,使陰氣內藏,
陽熱外散一舉而兩得之,惜乎世所不解也。
黃龍湯
治失下循衣撮空,虛極熱盛,不下必死者。
大黃(三四錢痰祕薑汁拌)、芒硝(二錢腸鳴換半夏茯苓)、
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當歸(三錢氣祕換木香)、
甘草(一錢血祕換桃仁泥生地黃汁)、人參(較大黃減半)、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劈風祕換羗活)
右水煎將成加桔梗一撮,再煎三沸,去滓熱服。虛人積結於內,攻之不行,
乃腸胃枯竭之故,故節庵加人參當歸於承氣湯中,助其氣血,以建背城之功,
即如參蘇飲中,用參輔佐表藥之義。
厚朴七物湯
治腹滿發熱,脈浮飲食如故。
厚朴(一兩二錢薑汁炒)、大黃(薑製)、甘草(炙各五錢)、枳實(炒)、
桂枝(各三錢)、生薑(一兩切)、大棗(六枚劈)
右水煎溫分三服。嘔加半夏,下利去大黃,寒多倍生薑。
此即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也,七味中獨推厚朴為君者,
其主在於風邪內陷之腹滿原不在乎攻下也觀方後云下利去大黃,其義自見。
代抵當湯丸
治畜血。
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一兩)、桃仁(六十粒炒研)、生地黃、
歸尾(酒洗)、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至五七錢)
右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畜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服去枕仰臥,
以津嚥之,令停喉下,搜逐膈上之瘀,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
以百勞水煎湯下之,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去歸地加醋製廣茂一兩,
倍肉桂或煮湯和滓,服之尤效。
金匱下瘀血湯
治瘀血。
大黃(一兩)、桃仁(二十枚研)、⿸庶䖵蟲(二十枚熬去足)
右為末,煉蜜和作四丸,以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和滓頓服之,
衃血下如豚肝。
備急丸
治心腹寒積,卒暴諸病,惟妊娠禁用。
大黃(酒浸三分)、乾薑(生用二分)、巴豆(去皮心熬一分)
右先將大黃乾薑為末,次入巴豆合研,杵千下,煉蜜丸菉豆大,蜜器中貯之,
不拘時溫水下五七丸,口噤者,抉齒灌之。
大黃附子湯
治脇下偏痛,發熱脈弦緊,此寒也。
大黃(一兩酒浸)、附子(一枚炮)、細辛(二錢)
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里頃,更進一服,
三承氣湯,為寒下之柔劑,白散備急丸,為熱下之剛劑,附子瀉心湯,大黃附子湯,
為寒熱互結剛柔並濟之和劑,此鼎峙三法也,獨怪近世,
但知寒下一途絕不知有溫下等法蓋暴感之熱結,可以寒下若久積之寒結亦可寒下乎,
是以備急等法,所由設也然此僅可以治寒實之結設其人稟質素虛雖有實邪固結,
敢用剛猛峻劑攻擊之乎,故仲景又立附子瀉心湯,
用芩連佐大黃以祛膈上之熱痞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
以攻脇下寒結即兼大黃之寒導而下之此聖法昭然不可思議者也,
奈何去聖久遠一聞此法無論賢與不肖,
莫不交相詆毀遂至明哲束手沉疴待斃良可慨夫。
二陳湯
治痰飲宿食固結。
陳皮(去白脇下引痛醋炒乾欬用蜜製)、
半夏(薑汁製熱痰竹瀝製妊娠惡阻醋製)、茯苓(停飲心悸桂枝煎酒製各二錢)、
甘草(痞脹砂仁汁製一錢)、生薑(七片欬逆痰結用蜜煎)、
烏梅肉(一個瀉利炒焦)
右水煎熱服。本方去陳皮甘草烏梅名小半夏茯苓湯。
本方去茯苓甘草烏梅名橘皮手夏湯。或問二陳湯為治痰首劑,
為吐血消渴妊娠禁用然不可一律論也,如血色正赤凝結為陰氣受傷,
故禁辛燥設瘀晦淡薄如水者為陽不統而陰不守安得不用薑半朮附輩以溫之乎,
右消渴陰火爍津,故禁燥熱設肥人濕熱內壅,
津液固結而渴安得不用星半薑連輩以燥之乎,如妊娠津液衰少不能養始而病,
故禁辛散設惡阻嘔逆,亦謂半夏傷胎而禁之乎,
大抵瘦人多火多燥咸禁一切辛熱耗陰燥劑肥人多濕多痰咸禁一切滋陰膩膈潤劑各隨所
稟為權衡耳。
導痰湯
治傷食挾痰發熱。
陳皮、半夏(薑製)、茯苓(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枳實(炒)、
南星(湯泡七次各一錢)、生薑(五片)
右水煎溫服。
本方加人參白朮黃連黃芩栝蔞仁桔梗大棗竹瀝薑汁名加味導痰湯若痰熱而粘去參朮痰
冷而清去芩連,年力壯盛先用稀涎散後服此湯。
平胃散
治食積腹痛壯熱發黃。
蒼朮(泔浸麻油炒八兩)、厚朴(薑汁炒)、陳皮(去白各三兩四錢)、
甘草(三兩炙)
右為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空心服。本方加木香薑製黃連,名香連平胃散,
治食積發熱。本方合五苓散名胃苓湯治食積泄瀉小便不利。
趙養葵言,平胃者平胃中之墩阜設無墩阜而用之平地反為坎陷矣。
五積散
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泔浸炒八錢)、桔梗(六錢)、麻黃(去節泡)、枳殼(炒)、
陳皮(去白各五錢)、厚朴(薑製)、乾薑(泡過各四錢)、半夏(薑製)、茯苓、
甘草(炙)、白芷、歸身、白芍(酒洗)、川芎、桂(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四五錢加生薑三片葱白三莖水煎去滓熱服,溫覆取微汗。
表邪甚者,去芩芍加香豉陰寒脈細去苓芍加熱附逆氣乾嘔加吳茱萸虛加人參。
按此方本平胃為主,參以二陳,專主內傷生冷又合桂枝麻黃但少杏仁,
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乾姜為治血中受寒之聖藥,
枳桔甘草並為清氣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為都梁丸,專走陽明而治風熱頭痛,
桂苓甘朮換蒼朮,以滌飲散邪,使飲半從表散,內藏小半夏茯苓湯,令未盡之飲,
乃從小便而驅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滌飲,發散必用辛溫,
此雖類集十餘方而不嫌冗雜者得辛溫散邪之大旨也但雜合複方,原不拘全用,
如無血病,無藉芎歸,設不欬嗽何煩枳桔,若非頭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
麻黃安施要在臨病諦審出入斯可與言複方之妙用也。
調中湯
治食積挾外感發熱。
蒼朮(泔浸炒)、陳皮(炒)、半夏(薑製)、白芍(酒洗)、桔梗、
甘草(炙)、枳殼(炒)、羗活、白芷、藿香葉、砂仁(各一錢)、
川芎(七分酒洗)、麻黃(去節泡)、桂枝(各五分)、生薑(三片)
右水煎,溫服無時。按調中湯與五積散大同小異,乃表裏兼併之藥,
故用以治食積挾外感發熱證,若調中飲,則全用平胃,而兼乾薑黃連輩,
專主食積發熱,卻與表邪無預也即如中滿分消丸分消湯之寒熱攸關用者不可不審。
調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但身不痛者。
蒼朮(泔浸麻油炒二錢)、白朮(生)、厚朴(薑汁炒)、陳皮(炒)、
甘草(炙)、神麵(炒)、枳實(炒)、黃連(薑汁炒各一錢)、
山查肉(姜汁炒黑二錢)、草果(八分)、乾薑(炮五分)
右水煎去滓,磨木香調服。腹痛加桃仁,痛甚便秘加大黃口乾加蘭。
(俗名頭草)
人參養胃湯
治食滯痞悶。
蒼朮(泔浸麻油炒)、厚朴(薑汁炒)、半夏(薑製)、藿香(各一錢)、
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七分)、人參、茯苓、草果(各五分)、生薑(七片)、
大棗(三枚劈)、烏梅肉(一個)
右水煎熱服。養胃者藉人參之力以助諸消尅藥,建平胃之功也,
近世名家,專以此湯,治胃虛不能進食之證,服之胸膈暫寬,
意謂人參補養胃氣之功,安知轉受其削乎。
沉香降氣散
治氣逆喘脹。
沉香(四錢另研)、香附(二兩薑汁炒)、砂仁(四錢搥)、
甘草(八錢同砂仁拌濕炒)
右為末,滴水為丸,淡鹽湯送下二錢,虛人人參湯服。
香殼散
治虛人畜血暴起,胸脇或少腹作痛。
香附(三錢薑汁炒)、枳殼(二錢炒)、青皮(炒)、陳皮、烏藥、赤芍、
蓬木(醋炒各一錢)、歸尾(三錢)、紅花(五分)、甘草(生三分炙二分)
右水酒各一盞,煎成去滓,加童便空心服,不應加延胡索穿山甲,有外感表邪,
去青皮,加桂枝羗防。
當歸活血湯
治挾血如見崇狀。
當歸(三錢)、赤芍(酒洗)、生地(酒浸另搗爛)、桂心(各一錢五分)、
桃仁(二十粒同乾漆灰拌炒去漆灰研)、茯苓、枳殼、柴胡(各八分)、
甘草(五分)、乾薑(炮四分)、紅花(二分)
右除地黃水煎去滓,入地黃煎數沸臨服加陳酒服之,不應加穿山甲末五分,
又不應加附子三分,有實熱難用附子者,須與酒大黃錢許同用。
犀角地黃湯
治畜血善忘如狂,或驟吐血不止。
犀角(鎊屑磨水更佳)、生地黃(酒浸搗爛)、牡丹皮、白芍(各二錢)
右除地黃,水煎去滓,入地黃更煎數沸濾清加藕節汁扁柏汁,
并磨京墨攪令黑色服之。腹中有瘀血未下,
加桃仁紅花酒大黃若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減地黃二汁加木香。
此湯本治內傷胃脘之瘀血,以犀角善解飲食瘀積之毒,故為陽明專藥,
胃中既有瘀積,必蘊釀為熱,故必兼芍地丹皮以涼解之胃為水穀之海,過而不流,
故可暫用若在他經斷乎不可也,醫貫以為衂血的方,
陰虛火動者宜之要非正論,今人概以治虛勞吐血衂血服之,
雖得暫效然旋劫旋發,致死不悟也,夫吐衂之血,統而言之,
則皆屬炎上之火柝而言之有在經在府之分,其在吐血也,
或屬胃中有熱猶可稍奪其勢,至於衂血,則是經絡中遊火,
與此治胃熱之藥何預哉,惟傷寒五六日忽然暴衂不止差可借用,
以其熱鬱經絡,故以泄熱為務,然必加入芩梔歸尾,庶或近之,蓋傷寒暴病,
不可與虛勞久病比例而推也。
生地黃黃連湯
治婦人血風崩漏燥熱不除,循衣撮空閉目不省人事。
生地黃(酒浸)、當歸、川芎(各二錢)、白芍(酒洗)、黃連(酒蒸)、
黃芩(酒炒)、山梔(姜汁炒黑各八分)、防風(三錢酒潤)
右水煎,徐徐呷之。脈實者可加酒大黃。七味涼血藥中,獨用防風一味,
以升散風熱而治崩得力全在乎此以防風為風藥中潤劑也。
竹葉湯(即竹葉防風湯)
治產後中風發熱。
竹葉(五十葉)、葛根(二錢)、桂枝、防風、桔梗、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生薑(五斤)、大棗(五枚劈)
右水煎溫服,覆取微汗。頸項強加附子,嘔者加半夏。金匱衍義云:
產後中風發熱,面赤正頭痛為太陽陽明合病,以產後中風,易於發痙,
故用桂枝加葛根湯以解二經之邪,去芍藥之酸收,而加人參之甘溫以益氣,
更加桔梗防風竹葉,通陽明之風熱,而主面赤喘滿也,
若頭項強者知邪襲太陽陽明將成痙也,以產後新虛,故加附子助人參溫散之,
若嘔者,知痰濕上逆,故加半夏以開滌之世本本方中即有附子,乃後人所加,
觀方後所云自知。
四物湯
治血虛。
熟地黃(血熱換生地黃)、當歸(各三錢大便不實用土炒)、
白芍藥(泄瀉腹痛用桂酒炒失血用醋炒)、川芎(各二錢血逆童便浸)
右水煎,臨臥熱服,先服後食勿過飽。本方去熟地芍藥,
名芎歸湯為末名佛手散。本方加烏藥香附甘草,名四烏湯。
本方合理中去地黃白朮加茯苓,名增損四物湯。本方換赤芍,加三稜蓬朮肉乾漆灰,
名加減四物湯虛人血結,多加人參少佐生附,仍用白芍。本方合小柴胡湯,
名柴胡四物湯。
傷寒熱傷陰西之證最多而用滋養陰血之劑絕少惟妊娠胎產感冒客邪之病,
則不能屏絕四物等湯耳按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
而方書中咸謂四物補陰,致後世則而行之,用以治陰虛發熱火炎失血等證,
蒙害至今未息至於專事女科者,則以此湯隨證漫加風食痰氣藥,所以近代諸湯,
祖四物者紛然雜出欲求足法後世者,究竟不可多得,其最可恨者,
莫如坎離丸之迅掃虛陽,四物二連之斬削真氣,而舉世庸工,利其有劫病之能,
咸取用之,何異於操白刃而劫人財命耶,姑以本湯四味言之,
雖云熟地滋養陰血為君,芍藥護持營血為臣,
而不知其妙用實在芎歸調和諸血之功也,試觀芎歸佛手,可以探胎,可以催生,
以二味為陰中之陽,同氣相求,故能引動胎氣,若兼芍地,即滯而不靈矣,
曷可更加苦寒之味乎,嘗見先輩治上下失血過多,一切血藥,反置而不用,
獨推獨參湯童便以固其脫者,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希微之氣,所當急固也,
昔人有言見血毋治血,必先調其氣,又云四物湯不得補氣藥,不能成陽生陰長之功,
誠哉至言也,余嘗謂此湯雖非傷寒門中之藥,然用以治大邪解後,餘熱留於血分,
至夜微熱不除,或合柴胡,或加桂枝,靡不應手輒效,不可掩沒其功也。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熱。
黃耆(去白蜜酒一兩)、當歸(三錢酒洗)
右作一劑水煎溫服。婦人經產行後感冒發熱頭痛加葱豉薑棗。
氣虛則身寒,血虛則身熱,故用當歸調血為主,然方中反以黃耆三倍當歸者,
以血之肇始本乎營衛也,每見血虛發熱服發散之藥,
則熱轉劇得此則浹然自汗而熱除者,
以營衛和則熱解熱解則水穀之津液皆化為精血矣。
紫蘇飲
治胎前感冒發熱胎氣不和。
紫蘇、芍藥(酒洗大便不實酒炒)、當歸(各一錢)、甘草(炙)、
川芎(酒洗)、陳皮(各八分)、人參(一錢虛者倍用)、
大腹皮(薑湯泡一錢虛者諒用)、生薑(五片)、葱白(一莖)
右水煎,空心溫服。傷風去大腹皮加香豉,胎動不安為熱,加黃芩白朮,
胎不運動為寒,加木香砂仁。
逍遙散
治肝氣不調,發熱乾欬,有似外感者。
柴胡(一錢五分)、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當歸、白芍(各二錢)、
甘草(八分炙)、陳皮(六分)、薄荷(七葉)、煨薑(三片乾欬效用蜜煎)
右水煎,臨臥或半饑時熱服。本方加丹皮山梔,名加味逍遙散。
歸脾湯
治抑鬱傷心脾之陰,及虛邪誤汗熱不止。
人參、黃耆、茯苓、酸棗仁(炒研)、白朮(蒸熟透各二錢五分)、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桂圓肉(八枚)、生薑(五片)、紅棗(一枚劈)、遠志、
當歸(各一錢)
右水煎溫服無時。本方加丹皮黑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並加歸朮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
此方全以龍眼之甘平,佐歸耆滋養心脾,更以棗仁遠志鼓動少火而生胃土,
茯苓,生薑轉運水穀,木香調暢諸氣,紅棗引入心脾也,
近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
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
四君子湯
治氣虛。
人參(吐血用秋石或青鹽製瀉利不止土炒嘔逆薑汁製一錢五分虛甚倍用)、
白朮(脾胃虛飯上蒸數次用泄瀉土蒸炒焦濕痰薑汁拌生用燥欬或便難蜜水拌蒸透)、
茯苓(小便不利肉桂酒拌胃燥而噎膈人乳拌蒸吐痰嘔逆薑汁拌)、
甘草(補虛炙用痞滿砂仁汁製嘔吐薑汁製小水不利生用各一錢)
右水煎食前熱服。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本加陳皮半夏生薑名六君子湯,
更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婦人香附易木香,氣虛多熱痰加薑製川連,
多寒痰加炮薑,血不調加當歸。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苓朮草,甘溫益胃,
有健運之功具冲和之德,故為君子,若合之以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
宜乎功用之多也,至於加減,不可枚舉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
則五藏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
惟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
使藥引津氣四迄,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
是知四君六君為司命之本也。
東垣升陽散火湯
治陽氣抑遏,惡寒發熱如火。
升麻、葛根(酒拌生用)、羗活、獨活(酒拌)、白芍(酒拌生用)、
人參(各八分)、柴胡(六分)、甘草(生四分炙六分)、防風(三分)
右水煎,溫服無時,忌寒冷難化之物。本方去人參炙甘草羗活獨活,
加葱白,名火鬱湯。夫火者,生物之本,揚之則光,遏之則滅,
今為濁陰填塞不得上行,故宜辛溫風藥以升散之,清揚既出上竅,濁陰自必下降矣,
東垣聖於脾胃者,治之主以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
是撲滅其生物之本也安望其衛生哉。
節庵升陽散火湯
治叉手冒胸,循衣撮空證。
人參(酒拌二錢多至五錢)、白朮(二錢生用)、茯神(一錢)、
甘草(一錢炙)、當歸(一錢五分)、芍藥(一錢五分桂酒拌)、
陳皮(六分多至一錢)、麥冬(去心二錢)、柴胡(七分)、黃芩(一錢酒炒)、
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劈)
右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痰加半夏,便燥讝語加大黃,
泄瀉加升麻倍朮。
十全大補湯
治脾胃氣血俱虛。
人參(一錢五分)、白朮(飯上蒸一錢)、茯苓、甘草(炙各八分)、
熟地(一錢五分)、當歸、白芍(酒洗各一錢)、川芎(八分)、
黃耆(一錢五分蜜酒炙)、肉桂(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劈)
右水煎,食前溫服。本方加半夏麥冬熟附子肉蓯蓉,名大建中湯。本方去川芎,
加陳皮五味遠志,名人參養榮湯。
參胡三白湯
治汗下後,虛微少氣,發熱口渴。
人參(二錢五分)、柴胡(三錢)、白朮(蒸勿炒)、白芍(酒洗)、
茯苓(各一錢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劈)
右水煎溫服。營衛不知,去柴胡加桂枝,
口乾心煩加麥冬五味心下痞加黃連枳實不眠眠者加竹茹。本方去柴胡名人參三白湯。
參胡芍藥湯
治餘熱未除。
人參、柴胡、黃芩(酒洗)、知母(酒炒)、枳殼(炒各一錢)、
芍藥(一錢酒洗)、麥冬(去心)、生地(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炙)、
生薑(三片)
右水煎溫服。
參胡溫膽湯
治過經不解嘔而痞悶。
人參、柴胡、茯苓、橘皮(各一錢五分)、甘草(六分炙)、半夏(薑製)、
枳實(炒各一錢)、生薑(三片)
右水煎溫服本方,去柴胡加熟地,棗仁,遠志,五味,名十味溫膽湯。
脾胃虛寒則少陽不能行生發之令致涎飲沃膽而不得眠,故用半夏之辛散,
以開發涎飲涎飲散而膽不寒矣,然又有膽寒肝熱而煩悶不甯者,
又當入竹茹芍藥等味也。
酸棗湯
治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一兩炒研)、知母(酒炒)、茯苓、川芎、甘草(炙各一錢)
右水煎臨臥溫服。腎水不上交於心,
心火無所制,故煩而不得眠,方用酸棗仁之滋肝燥為君,兼知母泄腎熱為佐,
苓草調和其間,川芎入血分而解心火之燥煩也。
金匱腎氣丸
治腎虛邪乘水藏。
熟地黃(八兩)、乾山藥(微潤炒)、山茱萸肉(各四兩)、牡丹皮、茯苓、
白澤瀉(微炒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右煉蜜丸桐子大酒下五十丸早暮二服。本方去桂枝換肉桂名崔氏八味丸。
本方去桂附名六味地黃丸。
本方去肉桂枝換桂二兩,茯苓用六兩餘各二兩,加牛膝車前各二兩,
名濟生腎氣丸。天一生水而水未生之先即有氤氳之氣,
是謂腎氣腎不藏,非但真陰竭氤氳之氣皆化而為火矣,
嘗考金匱方有男子消渴小便多,婦人轉胞不得溺,
並用腎氣丸主之詳二條病機迥異而主治則一者總由腎虛關門失守,
肝火擾亂不甯,所以開闔皆失,其宜仲景即於八味丸中除去肉桂之益肝壯火,
取用桂枝之分解陰邪,令從外泄附子收攝腎氣,使之內藏俾地黃輩得以留戀成
既濟之功,則腎氣復得主持,關隘開闔自有常度,此八味丸易桂枝之妙用也,
若夫虛勞腰痛少腹拘急陰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及腳氣上,
入小不腹仁等肝腎俱虛之證,又當推原益火之意,非腎氣丸桂枝所能勝任耳。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內傷冷食不化。
人參、白朮(炒焦)、甘草(炙)、乾薑(炮黑等分)、附子(炮熟減半)
右水煎溫服。本方去附子加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湯。
本方去附子加青皮陳皮名治中湯。本方去附子加黃連茯苓名連理湯。
金匱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
蜀椒(二錢炒去汗)、乾薑(一兩生)、人參(六錢)、膠飴(二兩)
右水煎去滓內膠飴再煮沸分溫三服。
益元湯
治下虛戴陽躁渴悶亂不能作汗者。
熟附子、乾薑、甘草(炙)、人參、麥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十五粒搥)黃連、知母(各五分)、葱白(四莖)、生薑(五片)、
大棗(四枚劈)
右水煎入童便半盞頓冷日三服。此用四逆回陽生脈益氣加黃連知母,
以為假熱之使使無拒格之患,更兼葱白童便以收外越之虛陽,
究不出白通豬膽通脈四逆之成則也。
附子散
治陰毒傷寒腎青面黑。
附子(炮去皮七錢五分)、桂心、當歸、白朮(各半兩)、乾薑(炮)、
半夏(薑製各二錢五分)
右為散,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去滓,不計時候溫服煖覆取汗,
如人行十里許未汗再服。
附子粳米湯
治腹中雷鳴切痛胸滿嘔逆。
附子(炮)、半夏(薑製各二錢)、甘草(一錢炙)、大棗(三枚劈)、
粳米(半合)
右水煎,去滓溫服半日不止更進一服。
羗活附子散
治腎虛肝火上逆呃,逆陰躁。
羗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一作丁香)、
乾薑(炮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鹽一捻水煎微溫服。
霹靂散
治陰盛格陽,躁渴欲飲水而不能嚥。
附子(炮去皮臍為末用五錢)、真臘茶(一錢五分)
右分二服水煎去滓,入蜜少許,放冷服之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差。
火焰散
治傷寒陰躁惡候。
硫黃、附子(去皮生用)、臘茶(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用一兩,同艾葉五錢,酒調攤新瓦上,
將瓦搬起無令著火候,烟盡研細每服二錢,酒一盞,
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如吐更服候心熱,其病已差三服不應勿治之。
稀涎散
治中風不語,牙關緊急痰厥昏迷。
牙皂(四筴去弦皮子)、明礬(半兩生半枯半)
右為末,溫水調下半錢匙少頃鵝翎探吐之。鹹能去垢,辛能利竅,
故用礬石之鹹濇,以消痰涎,牙皂之辛苦,以搜風祕比而成方蓋因其無形之風,
挾有之涎膠結不散用此二物俾涎散而風解真奪門之兵也。
皂筴丸
治肺癰初起。
皂筴(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右為末,煮棗肉丸菜豆大桔梗湯下五七九日三夜一服,
胸中痰積膠結不解,則或欬或喘或痞或癰,非此不足以洗滌垢膩,
來甦膏千緡湯等方之祖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劈)
右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桔梗湯
治肺癰實熱吐穢痰。
桔梗、薏苡仁(薑湯泡去油氣)、貝母(去心)、當歸、桑白皮(蜜酒拌蒸)、
栝蔞仁(壓去油)、百合、枳殼(各一錢五分)、葶藶(八分酒炒研)、
五味子(碎)、地骨皮(酒洗)、知母(酒炒)、甘草節(生)、防已(酒洗)、
黃耆(酒拌生用)、杏仁(去皮尖研各五分)
右水煎緩緩服。
葶藶薏苡瀉肺湯
治肺癰初潰唾膿血。
薏苡仁(五錢)、貝母(一錢六分去心)、甘草節(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二分)、黃耆(酒拌勿炒)、桔梗、忍冬、白芨(各一錢)、
葶藶(酒炒研八分)、生薑(一片)
右水煎食後緩緩服。初起去黃耆白芨加防風潰後膿盡加人參,
久不歛去葶藶加合歡皮。
射干湯
治胃脘癰唾膿血。
身干(去毛酒洗)、梔子仁(炒黑)、升麻(各一錢)、赤茯苓、
赤芍藥(各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薑製勿炒)
右水煎去滓入地黃汁少許再煎服。
大黃牡丹湯
治大腸癰。
大黃(一兩)、牡丹皮(三錢)、桃仁(五十粒研)、甜瓜子(一兩研)、
芒硝(半兩)
右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頓服之。
赤小豆當歸散
治狐惑蟲蝕大腸成癰及大便血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兩)
右為散漿水服方寸七日三服
黃連犀角散
治狐惑咽乾聲嗄
黃連(一錢五分酒蒸)、犀角(生者鎊三錢)、木香(三分)、
烏梅肉(三個)
右水煎去滓溫服
百合地黃湯
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者
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右先以水洗百合,潰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
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發汗後,
去地黃汁加知母下後,去地黃汁加代赭滑石吐後,去地黃汁加雞子黃病變發熱者,
用乾百合滑石為散飲方服寸匙日三服,一月不解變成渴者,以百合一升,
水一斗潰之一宿,熱已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洗後渴不差者,
以枯蔞根牡蠣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匙日三服。
逍遙湯
治陰陽易
人參(二錢)、知母(一錢五分)、黃連(五分)、甘草(一錢生)、
滑石(六錢)、生地(一錢五分)、柴胡(一錢)、犀角(一錢)、
竹茹(五分陽縮入腹倍用)、韭根(一把)、生薑(三片)、大棗(三枚劈)
右水煎,去滓臨服,入燒裩襠末一錢五分,調服有粘汗出為效,
不汗再服小水利陰頭腫即愈。按陰陽易雖少,陰受病乃暴受邪熱所致,
故宜苦寒之劑以瀉之,以非腎氣素虛,合用溫補之謂。
金液丹
治陰寒厥逆不省及陰結二便不通。
硫黃(五兩)
右研細水飛和水入煬成罐內,鐵盞蓋定鐵線纏口,鐵釘旋緊赤石脂末封口,
再用鹽泥固濟陰乾入地坑,又以盞一個盛水放罐上,亦用固濟慢火燒養七日夜,
再加頂炭候冷,取出為末蒸餅湯浸和丸桐子仁大,每服三十丸,
溫白湯下陰極冷甚者,可加至百丸。
黑錫丹
治陽虛陰逆,嘔吐痰喘,一切陰盛格陽證。
沉香、葫蘆巴(酒浸炒)、陽起石(煅研細水飛)、附子(炮各一兩)、
肉桂(五錢)、補骨脂、舶上茴香、肉荳𦸅(煨)、金鈴子(酒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硫黃、黑錫(鎔淨各二兩)
右用黑錫入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餘藥,
並為細末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麴糊丸,如桐子大陰乾藏鉛罐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淡鹽湯薑湯或棗湯,女人艾棗湯下,急證用百丸。
按此方用黑錫水之精,硫黃火之精,二味結成砂子為君,諸香燥純陽之藥為臣,
以金鈴子苦寒一味為反佐,用沉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凡遇陰火逆衝,真陽暴脫,
氣喘痰鳴之急證用以鎮固其陽,使坎離交於頃刻,真續命神丹也。
來復丹
治上盛下虛,裏寒外熱,及伏暑泄瀉如水。
D1硝(一兩)、
硫黃(一兩同硝為末磁器內慢火炒柳木搥攪之不可猛火以傷藥性研極細)、
大陰元精石(研水飛一兩如無真者以青鹽代之)、
五靈脂(酒飛去砂石澄定曬乾用二兩)、青皮(去穰)、陳皮(去膜各二兩)
右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此方本二氣丹而立,
以硝黃二味,大理中宮寒涎宿垢,更以元精石清鎮肺金,使氣化下行歸就膀胱,
兼二皮五靈,以破食積痰血之滯,雖大理腸胃,而不礙乎陽虛,
故為治伏暑水瀉之聖藥,但小便赤濇不利者禁用,按倉公云:中熱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石藥精悍不得數溲,服之將發癰。
養正丹
治上盛下虛,心腎不交,驚惕不眠,傷寒陰盛,自汗唇青,婦人血海久冷。
水銀、黑錫(去滓稱與水銀結成砂子)、硫黃(研)、硃砂(水飛細各一兩)
右用黑錫,入鐵銚內溶化,下水銀,將柳木搥攪,次下硃砂,攪令不見星子,
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D1起,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細,
糯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棗湯或參湯下,或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
服後得睡莫驚覺。腎氣不歸,遊散於上,則上盛下虛,故用水銀黑錫以鎮固之,
然二藥非藉硫黃之力,則滯而不行,倘砂結不透,服之即頭中未免疼痛,
以其陰降太速,虛陽猱動不安耳,用硃砂者,正以交通心氣也。古人每以三丹和服,
名曰三和,蓋黑錫專溫腎肝,來復兼理脾肺,養正收攝心腎,
總欲使三焦真火各歸其部耳。
服桂枝湯不解,刺風池風府。
(風池二穴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髮際陷中風府一穴督脈陽維之會在項後入髮際一寸
大筋宛中禁不可灸)
熱入血室,刺期門。
(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也在第二肋端上直兩乳舉臂取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
(衝陽穴也足陽明脈之過為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
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數更衣反少者,灸百會。
(督脈陽維之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
少陰病踡臥四逆,脈微欲絕,陰毒唇面爪甲青,灸關元氣海。
(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募也在臍下三寸氣海任脈氣所發在臍下一寸五分)
厥陰病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
(曲骨穴也任脈足厥陰之會在橫骨上中極下二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