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5)

1. 傷寒纘論卷上

脈浮緊,當以汗解,失汗則邪鬱於經不散而致衂,

衂必點滴不成流,此邪熱不得不大泄,病必不解,急宜麻黃湯汗之,

奪汗則無血也。仲景云:衂家不可發汗,亡血家不可發汗,

以久衂亡血已多,故不可發汗,復奪其血也,此因當汗不汗,

熱毒蘊結而成衂,故宜發其汗,熱得泄而衂自止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致危困,急用建中養正祛邪,

庶免內入之患,又慮心悸為水飲停畜,煩為心虛不寍,故復以嘔證之,

蓋嘔為濕熱在膈上,故禁甜味戀膈耳。按小建中本桂枝湯,風傷衛藥也,

中間但加飴倍芍以緩其脾,使脾胃行其津液,則營衛自和,即命之曰建中,

其旨微矣。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

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脈遲,不可用麻黃發汗,當頻與小建中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須發汗,設不解,

不妨多與,俟尺中有力,乃與麻黃汗之可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而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夜自和,便自汗出愈。

誤下身重心悸,縱脈仍浮數,亦不可復發其汗,設尺脈微,為裏陰素虛,尤為戒也,

脈浮而數,熱邪已甚,將欲作汗也,反誤下之,致汗濕內外留著,所以身重心悸,

當與小建中和其津液,必自汗而愈。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懷如饑,

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薰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嗽唾。

陽虛多濕之人,雖感寒邪,亦必自汗發熱而嘔,有似中風之狀,發散藥中,

便須清理中氣,以運痰濕,則表邪方得解散,設有下證,則宜滲利小水為主,

若誤用正汗正下法治之,便有如上變證也。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薰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

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項強,加溫鍼則衂。

陰虛多火之人,纔感外邪,便發熱頭痛倍常,即辛涼發散藥中,便宜保養陰血,

設用辛熱正發汗藥,津液立枯,邪火彌熾,遂致煩亂不識人也,若誤薰誤下溫鍼,

寍無若是變證乎。已上寒傷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

當發其汗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以真武湯救之。

宗印無後六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今依尚論改正,天地鬱蒸,得雨則和,

人身煩躁,得汗則解,大青龍證,為其身中原有微汗,寒邪鬱閉,不能透出肌表,

白話文:

脈搏浮而有力且緊,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發汗不當,邪氣就會鬱結在經絡裡散不去,導致發熱、渾身痠痛。這種痠痛一定是點滴狀的疼痛,不是持續的流水般的疼痛,說明邪熱必須大規模泄出,否則病情不會好轉,必須緊急使用麻黃湯發汗。如果過度發汗就會導致失血。張仲景說過:久病導致身體虛弱的人不能發汗,失血過多的人也不能發汗。因為長期生病,失血已經很多了,再發汗就會加重失血。這是因為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導致熱毒鬱結而引起疼痛,所以應該發汗,熱邪排出後,疼痛自然就會停止。

傷寒病發二三天,心裡悸動煩躁的,用小建中湯治療。嘔吐的人不能用小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陽氣不足而導致心悸,陰氣不足而導致煩躁,將來邪氣和虛弱會互相搏鬥,必然導致病情危急,必須趕快用小建中湯來調養正氣,祛除邪氣,才能避免病情加重的危險。又擔心心悸是水飲停滯,煩躁是心氣虛弱不安,所以又考慮到嘔吐的症狀,因為嘔吐是濕熱停留在膈膜上的緣故,所以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小建中湯的基礎是桂枝湯,是治療風寒侵犯衛氣的藥方,只是在中間加了麥芽糖、炙甘草和白芍藥,以緩和脾胃,使脾胃運行津液,這樣營衛之氣就能自然調和,所以才叫做建中湯,其用意很微妙。

脈搏浮而有力且緊的,通常會有身體疼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尺脈(寸關尺三部脈象中的尺脈)遲緩,就不能發汗,這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液減少的緣故。

尺脈遲緩,不能用麻黃湯發汗,應該頻頻服用小建中湯來調理,調理後邪氣消除,就不需要發汗了。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多服用一些,等到尺脈有力了,再用麻黃湯發汗就可以了。

脈搏浮而數的,通常會出汗然後痊癒。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反而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就不能發汗,應該等到自然出汗後才能痊癒。這是因為尺脈微弱,這是裡虛的表現,需要表裡都實,津液自然調和,就會自然出汗痊癒。

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導致身體沉重、心悸,即使脈搏仍然浮而數,也不能再發汗了,如果尺脈微弱,說明裡面的陰氣本來就虛弱,更應該禁忌發汗。脈搏浮而數,熱邪已經很嚴重了,將要發汗了,反而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法,導致汗液濕邪停留在體內,所以會身體沉重、心悸。應該服用小建中湯來調和津液,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傷寒頭痛,陣陣發熱,症狀像中風一樣,經常稍微出汗,並且伴有嘔吐,使用瀉下法會加重煩躁,心裡煩悶像飢餓一樣,發汗會導致痙攣,身體僵硬難以屈伸,薰蒸會導致皮膚發黃,小便不利,久了會咳嗽咳痰。

陽氣虛弱、體內濕氣多的人,即使感受寒邪,也會自汗發熱且嘔吐,看起來像中風的樣子。在使用發散的藥物時,就必須調理中氣,來運化痰濕,這樣表邪才能散去。如果有瀉下的症狀,就應該以利尿為主。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出現上述的變證。

傷寒發熱頭痛,稍微出汗,發汗就會神志不清,薰蒸就會喘不過氣,小便不利,心腹脹滿;瀉下就會呼吸短促,小便困難,頭痛項強,加溫灸就會疼痛。

陰虛火旺的人,剛感受外邪,就會發熱頭痛加劇。在使用辛涼發散的藥物時,就應該保養陰血。如果使用辛熱的發汗藥物,津液就會立即枯竭,邪火就會更加旺盛,就會導致煩亂神志不清。如果錯誤地使用薰蒸、瀉下或溫灸,豈能沒有這種變證呢?以上都是寒邪侵犯營氣。

寸口脈(手腕內側的脈搏)浮而緊,浮是風邪,緊是寒邪,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營衛都生病了,就會骨節煩痛,應該發汗。

太陽中風,脈搏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出汗而且煩躁的,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脈搏微弱,已經出汗,而且怕風的,就不能服用,服用了就會四肢厥冷,肌肉抽搐,這是逆證,要用真武湯來治療。

宗印本(指某種醫書版本)沒有後面六個字「世本作大青龍湯主之」,現在根據《傷寒論》改正。天地鬱悶潮濕,下雨就會調和;人體煩躁,出汗就會好轉。大青龍湯的症狀,是因為身體本來就稍微出汗,寒邪鬱結,不能透出肌膚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