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4)

1. 傷寒纘論卷上

故欲傳則欲吐,躁煩脈數急也,若風傷衛,則自汗脈緩,故欲傳但有乾嘔而無吐,

亦無躁煩脈數急之例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人身之陽,既不得宣越於外,則必壅寒於內,故令作喘,寒氣剛勁,故令脈緊耳,

汗者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故以麻黃湯重劑發之,

內經所謂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麻黃發汗最猛,故以桂枝監之,

甘草和之,杏仁潤下以止喘逆也,方後著云:不須啜粥者,傷寒邪迫於裏,

本不能食,若強與食,反增其劇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當用麻黃,若浮而不緊,雖有似乎中風,然有汗無汗迥異,

故不復言病證耳,至於浮數,其邪變熱已極,並宜麻黃發汗無疑也。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明係汗後表疎,風邪襲入所致,宜改用桂枝湯者,一以邪傳衛分,

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衂,宜桂枝湯,六七日不大便,明係裏熱,

況有熱以證之,更無可疑,故雖頭痛,必是陽明熱蒸,可與承氣湯,然但言可與,

不明言大小,其旨原不在下,不過借此以證有無裏熱耳,若小便清者,為裏無熱,

邪未入裏可知,則不可下,仍當散表,以頭痛有熱,寒邪怫鬱於經,

勢必致衂,然無身疼目瞑,知邪氣原不為重,故不用麻黃而舉桂枝,

以解散營中之邪熱,則寒邪亦得解散矣。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衂,衂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世本麻黃湯主之,在陽氣重故也下,今正之。服藥已微除,復發煩者,餘邪未盡也,

目瞑煩劇者,熱盛於經,故迫血妄行為衂,衂則餘熱隨血而解也,

以汗後復衂,故為陽氣重也,或言汗後復衂,而熱邪仍未盡,

重以麻黃湯散其未盡之邪,非也,若果邪熱不盡,則衂乃解三字從何著落,

八九日不解,則熱邪傷血已甚,雖急奪其汗,而營分之熱不能盡除,

故必致衂,然後得以盡其餘熱也,將衂何以目瞑,

以火邪載血而上,故知必衂乃解,內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衂,又云:陽氣盛則目瞑,陰氣盛則目瞑,以陽邪并於陰,

故為陰盛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衂者愈。

衂血成流,則邪熱隨血而散,奪血則無汗也,設不自衂,

當以麻當湯發之,發之而邪解,則不衂矣,發之而餘邪未盡,

必仍衂而解。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衂者愈,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

想要傳變(病情發展)就會想吐,表現為煩躁不安,脈搏急數。如果因為風寒傷及衛氣,就會自汗,脈搏緩慢,所以想要傳變,只是乾嘔而不會真正嘔吐,也沒有煩躁不安、脈搏急數的情況。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痛,惡風無汗還喘息的,用麻黃湯治療。

人體的陽氣,如果不能宣洩於外,就會壅塞寒邪於內,所以導致喘息;寒邪剛猛,所以脈搏緊。汗液是血液的津液,血液屬於營氣,營氣充足則肌膚腠理緻密,即使發熱,汗液也不會排出,所以用麻黃湯重劑發汗,內經所說的「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就是這個道理。麻黃發汗力最強,所以用桂枝來緩和它,甘草來調和它,杏仁潤滑腸道以止喘息。方後註解說:不需喝粥,因為傷寒邪氣逼迫在裡,本來就不能進食,如果強行進食,反而會加重病情。

脈搏浮的,病在表,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脈搏浮而數的,可以發汗,宜用麻黃湯。

脈搏浮而緊的,應該用麻黃;如果脈搏浮而不緊,雖然看起來像是中風,但是有沒有出汗卻差別很大,所以不再贅述病證。至於脈搏浮數的,邪氣化熱已經到了極點,都應該用麻黃發汗,毫無疑問。

傷寒發汗後,大概半天左右,又煩躁不安,脈搏浮數的,可以再次發汗,宜用桂枝湯治療。

這是因為發汗後表層疏鬆,風邪入侵所致,應該改用桂枝湯的原因,一個是因為邪氣傳至衛分,一個是因為營氣虛弱,不能再承受麻黃的藥力。

傷寒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的,用承氣湯;小便清澈的,知道病邪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的,必定會昏迷,宜用桂枝湯。六七天不大便,說明是裡熱,況且還有發熱的證據,更無可懷疑,所以雖然頭痛,一定是陽明熱邪蒸騰,可以用承氣湯。但是只說可以用,不明說用多少,它的用意不在於瀉下,只是借此來證明有沒有裡熱。如果小便清澈的,說明沒有裡熱,邪氣沒有入侵裡層,那就不能瀉下,仍然應該散表。由於頭痛發熱,寒邪鬱結在經絡,勢必會昏迷,但是沒有身體疼痛、眼睛昏閉,知道邪氣並不嚴重,所以不用麻黃而用桂枝,以解散營氣中的邪熱,那麼寒邪也會得到解散。

太陽病,脈搏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天不好轉,表證仍然存在,這就應該發汗,用麻黃湯治療。服藥後略微好轉,病人又煩躁不安,眼睛昏閉,嚴重的就會昏迷,昏迷後病情就解除了,這是因為陽氣重的緣故。

原本麻黃湯主治的說明寫在「陽氣重故也」之後,現在更正了。服藥後略微好轉,又煩躁不安,是餘邪未盡;眼睛昏閉,煩躁嚴重,是熱邪盛於經絡,所以逼迫血液妄行而導致昏迷,昏迷後餘熱隨著血液排出。因為發汗後又昏迷,所以是陽氣重的緣故。有人說發汗後又昏迷,而熱邪仍然未盡,再用麻黃湯散除未盡的邪氣,這是錯的。如果熱邪真的沒有盡除,那麼「昏迷後病情就解除了」這三個字從何而來呢?八九天不好轉,說明熱邪傷及血液已經很嚴重,雖然急於奪取汗液,但是營氣中的熱邪不能完全去除,所以必定會昏迷,然後才能盡除餘熱。為什麼昏迷時眼睛會昏閉呢?因為火邪帶著血液上湧,所以知道必定昏迷後病情才會解除。內經說:「陽絡受傷則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則昏迷」,又說:「陽氣盛則眼睛昏閉,陰氣盛則眼睛昏閉」,因為陽邪侵犯陰氣,所以是陰盛。

太陽病,脈搏浮緊發熱無汗,自己昏迷的反而好了。

血液昏迷成流,邪熱就隨著血液散去,奪取血液就會無汗。如果不自發昏迷,就應該用麻黃湯發汗,發汗後邪氣解除,就不會昏迷了;發汗後餘邪未盡,必定仍然昏迷後才能解除。

傷寒脈搏浮緊不發汗,因而導致昏迷的,反而好了,用麻黃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