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3)
傷寒纘論卷上 (3)
1. 傷寒纘論卷上
只宜小建中湯多加膠飴以和之,表解熱除而津回,大便自通矣,不得已用導法可也,
設誤用承氣攻之,則表邪內犯,故為大逆,與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
此為大逆同意,是皆憑脈不憑證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天地鬱蒸而雨作,人身煩悶而汗作,氣機之動也,氣機一動,則其脈必與證相應,
故脈浮而邪還於表,纔得有汗,而外邪盡從外解,設脈不以浮應,則不能作汗,
其煩即為內入之候,又在言外矣。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寒傷營之脈證,不可誤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收斂寒邪,漫無出路,留連肉腠,
貽患無窮,故為首禁。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唾膿血也。
桂枝辛甘,本胃所喜,服之反吐,其人濕熱素盛可知矣,濕熱更服桂枝,
則熱愈淫溢上焦,蒸為敗濁,故必唾膿血也。
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為濕熱之最,酒客平素濕熱搏結胸中,纔挾外邪,必增滿逆,
所以辛甘之法不可用,則用辛涼以撤其熱,辛苦以消其滿,自不待言矣,後人不察,
每以葛根為酒客所宜,殊不知又犯太陽經之大禁也。右為桂枝湯三禁。
已上風傷衛。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凡傷寒必惡寒發熱,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或未發熱者,寒邪初入,
尚未鬱而為熱也,仲景慮惡寒體痛嘔逆,又未發熱,恐誤認直中陰經之證,
早於辨證之先,首揭此語以明之。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者,皆誤也,
而活人書以此為表裏言之,詳仲景論,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裏者,
蓋以皮肉脈筋骨五者,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裏,
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
與經絡屬表,藏府屬裏之例不同,凡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
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用辛溫汗之,
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其伏熱,陰凝於外,
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藥用辛涼必矣,
一發之後,表解正和,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髓為裏,則麻黃湯證,
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復有裏之證耶。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此條言病欲傳不傳之候,以此消息,蓋營起中焦,邪傷營,必脈緊無汗,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只用小建中湯,多加些麥芽糖調和服用,就能讓表症消除、退熱,津液恢復,大便自然通暢。實在不行,再用通便的方法也行。
如果錯誤地使用承氣湯攻下,就會導致表邪入侵內裡,這是大忌。病人寸口脈浮大,醫生卻還用下瀉的方法,
這就是犯了大忌,都因為只憑脈象而不憑證候。
想要自愈的人,必定先會感到煩悶,然後出汗而痊癒。怎麼知道呢?脈象浮,就知道會出汗而痊癒。
天地鬱悶而下雨,人體煩悶而出汗,都是氣機運行的結果。氣機一動,脈象必定與證候相符。
所以脈象浮,邪氣還停留在體表,才能出汗,外邪才能從體表排出。如果脈象不浮,就不能出汗,
那煩悶就是邪氣內侵的徵兆了,這道理不言而喻。
桂枝湯本是用來解肌的,但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就不能用桂枝湯。一定要記住這點,別用錯了。
寒邪傷及營衛的脈證,不能錯誤地使用桂枝湯,因為桂枝湯裡有芍藥,會收斂寒邪,使寒邪無處可去,停留在肌膚腠理之間,
後患無窮,所以這是桂枝湯的首要禁忌。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以後必定會吐膿血。
桂枝辛甘溫熱,本是胃喜愛的,服用後卻嘔吐,說明此人體內濕熱本來就盛。濕熱的人再服用桂枝湯,
就會使熱邪更加瀰漫上焦,蒸騰成敗濁之物,所以必定會吐膿血。
嗜酒的人生病了,不能用桂枝湯,因為服用後會嘔吐,這是因為嗜酒的人不喜甘味。
酒是濕熱之物,嗜酒的人平素胸中濕熱積聚,一旦外邪入侵,必然會加重滿悶逆氣,
所以辛甘溫熱的方法不能用,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用苦味的藥物來消滿,這道理不用多說。後人不明此理,
常常認為葛根適合嗜酒的人服用,卻不知道這又犯了太陽經的大忌。以上是桂枝湯的三個禁忌。
以上是風邪傷及衛氣的病症。
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發熱,必定惡寒、頭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這就是傷寒。
凡是傷寒,必定惡寒發熱,頭痛、嘔吐、脈象陰陽俱緊,有的還沒發熱,是因為寒邪剛剛入侵,
還沒鬱積化熱。張仲景擔心惡寒頭痛嘔吐還沒發熱的病人,會誤診為直中陰經的病症,
所以早早地在辨證之前,先說明這一點。
病人全身發熱,卻想靠近衣物保暖,這是熱邪在皮膚,寒邪在骨髓;全身寒冷卻不想靠近衣物,
是寒邪在皮膚,熱邪在骨髓。
惡寒是寒邪在體表,或身熱惡寒,是熱邪在皮膚寒邪在骨髓,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
《活人書》把這當作表裏來說,詳看仲景的論述,只區分皮膚和骨髓,而不說表裏,
是因為皮膚、肌肉、經絡、筋骨這五個部位,都屬於外在,充實於身體;只有內臟才能稱為裏,
可見皮膚在骨髓之上,是外在淺表的部位;骨髓在皮膚之下,是外在深層的部位,與經絡屬表、藏府屬裏的道理不同。凡是體虛素寒的人,感受邪氣而發熱,熱邪浮淺,
不敵深層的寒邪,所以畏寒而想靠近衣物,這就是所謂熱邪在皮膚,寒邪在骨髓。治療要用辛溫發汗的藥物。
至於身體強壯、素體偏熱的人,或者嗜酒的人,感受邪氣之初,寒邪還沒化熱,陰邪阻塞了伏藏的熱邪,陰邪凝滯在外,
熱邪鬱積在內,所以煩躁而不願靠近衣物,這就是所謂寒邪在皮膚,熱邪在骨髓。治療要用辛涼的藥物。
發病之後,表症消除,正氣恢復,這是仲景不言而喻的妙處。如果把皮膚當作表,骨髓當作裏,那麼麻黃湯的證候,
骨節疼痛,豈能稱為既有表證又有裏證呢?
傷寒第一天,太陽經受邪,脈象如果靜緩,就表示邪氣不傳;如果想嘔吐、煩躁不安,脈象數急,就表示邪氣傳變。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的證候不見,就表示邪氣不傳。
這段文字講的是疾病傳變與否的徵兆,以此判斷病情發展趨勢。因為營氣起源於中焦,邪氣傷及營氣,必然脈象緊緊的、不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