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2)

1. 傷寒纘論卷上

未可宴然稱無病矣,時發熱者,有時發熱,有時不熱,故先於未發熱時,

用解肌之法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故爾,

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此明中風病,所以衛受邪風,營反汗出之理,見營氣本和,以衛受風邪,

不能內與營氣和諧,汗但外泄,雖是汗出,復宜發汗,使風邪外出,

則衛不強而與營和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服湯反煩,必服藥時不如法,不歠熱粥助藥力,肌竅未開,徒用引動風邪,

漫無出路,勢必內入而生煩也,中風未傳變者,舍桂枝解肌,別無治法,

故刺後仍服桂枝湯則愈,今雖不用刺法,此義不可不講。內編云:

服桂枝湯反煩不解,本湯加羌辛藁,本通其督脈者愈,即是刺風池風府之意。

內經云:有病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風厥,

言煩滿不解,必致傳入陰經而發熱厥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

使經不傳則愈。

鍼足陽明,言刺衝陽,使邪歸併陽明,不犯他界也,他經則不然,蓋陽明中土,

萬物所歸,無所復傳之地也,或言傷寒多有六七日尚頭痛不止者,

經言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則知其病六日猶在太陽,至七日而始衰也,

所謂七日經盡者,言邪氣雖留於一經,而人之營衛流行,六日周遍六經,

至七日復行受邪之經,正氣內復,邪氣得以外解也,若七日不罷,則邪熱勢盛,

必欲再經而解,非必盡如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傳盡六經之為準則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邪雖去,而陽氣之擾攘,未得遽寍,俟十二日再周一經,則餘邪盡出,必自愈矣,

當靜養以需,不可喜功生事也。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下之為逆,不獨指變結胸等證而言,即三陰壞病,多由誤下所致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雖已下而脈仍浮,表證未變者,當急解其外也。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鞕耳,設利之為大逆,鞕為實,

汗出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鞕硬同)。

脈浮為邪在表,其人大便雖數日不行,不足虞也,設裏實燥結,

必腹脹鞕滿,又不得不從證下之,以其證急也,即如陽明例中,

有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一條,

以其燥屎逆攻脾藏,所以心下反鞕,不可泥心下為陽分,脈浮為表邪,

而行發汗也,此則病人津液素槁,大便但鞕而無所苦,亦不致於結痛政脾,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不必急著說沒病了,有時發熱,有時不發熱的情況,應該在未發熱前就用解肌的方法。

病人經常自汗的人,這是營氣平和的表現。營氣平和,但外邪卻未調和,這是因為衛氣沒有和營氣協調一致的緣故。因為營氣運行於脈內,衛氣運行於脈外,所以再次發汗,營衛調和就能痊癒,適合用桂枝湯。

這說明中風病的道理,衛氣受了風邪,營氣反而自汗,是因為營氣原本平和,但衛氣受了風邪,不能與營氣協調,汗液只是外洩,雖然已經出汗了,還是要再次發汗,讓風邪排出體外,衛氣就不會太虛弱,就能與營氣協調了。

太陽病,一開始服用桂枝湯,反而煩躁不安,解不開的,先刺風池、風府穴,然後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

服用湯藥後煩躁,一定是服藥方法不對,沒有喝熱粥來增強藥力,肌膚毛孔沒有打開,徒勞地引動風邪,沒有出路,勢必會內入而產生煩躁。中風病還沒傳變的,除了用桂枝湯解肌,沒有其他治療方法,所以刺穴後仍然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現在雖然不用刺法了,但這個道理不能不講。內編記載:服用桂枝湯後煩躁不安,解不開的,在原方中加入羌活、辛藁,使督脈通暢就能痊癒,這與刺風池、風府穴的意思相同。

內經記載:有病,出汗而且身體發熱的是風邪;出汗而且煩悶不解的是厥證,病名為風厥,意思是煩悶不解,必定會傳入陰經而發熱厥逆。

太陽頭痛,到第七天以上自行痊癒的,是因為邪氣已經走完經絡的緣故。如果要再次經絡傳變,就針刺足陽明經,使邪氣不傳變就能痊癒。

針刺足陽明經,意思是刺衝陽穴,使邪氣歸併到陽明經,不侵犯其他經絡。其他經絡則不然,因為陽明經是中土,萬物所歸,沒有再傳變的地方。有人說傷寒很多病人都六七天頭痛不止,經書上說太陽病到第七天邪氣衰弱,頭痛減輕,就知道第六天病邪還在太陽經,到第七天才開始衰弱。所謂第七天經絡運行完畢,意思是邪氣雖然滯留在一個經絡,但人體的營衛之氣運行,六天遍行六經,到第七天再次運行到受邪的經絡,正氣內復,邪氣就能從體表排出。如果七天不愈,那就是邪熱勢盛,必定要再次經絡傳變才能痊癒,不一定完全按照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傳遍六經的規律。

風邪表證解開但症狀反反覆覆的,十二天痊癒。

風邪雖然去除了,但陽氣的擾動,還不能立刻平息,等到十二天再次運行一周經脈,餘邪就會排出,必定會自行痊癒。應該靜養,不可急於求成。

太陽病,外證還沒解除的,不能下瀉,下瀉是逆治,想要解除外邪的,應該用桂枝湯為主。

下瀉是逆治,不只是指變證、結胸等證而言,即使三陰病症,大多是由於誤下所致。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又下瀉,脈象浮的不會痊癒。浮脈是在外,卻反而下瀉,所以導致不痊癒。現在脈象浮,就知道邪氣在外,應該先解表才能痊癒,應該用桂枝湯為主。

雖然已經下瀉,但脈象仍然浮,表證沒改變的,應該趕快解表。

疾病脈象浮大,詢問病人,病人說只是大便乾燥而已。如果通便為大逆,乾燥為實證,汗出而解,這是為什麼呢?脈象浮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乾燥與大便硬同)。

脈象浮是邪氣在表,病人即使大便幾天不通,也不必擔心。如果裏實燥結,必定腹脹堅滿,又不得不根據症狀下瀉,因為症狀危急。就像陽明經的例子中,有脈象浮大,心下堅滿,有熱邪入藏的攻邪,不讓發汗一條,是因為燥屎逆犯脾臟,所以心下堅滿,不能因為心下屬於陽分,脈象浮屬於表邪,而採用發汗的方法。這是因為病人津液本來就少,大便只是乾燥而沒有其他痛苦,也不會導致燥屎結痛犯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