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1)
傷寒纘論卷上 (1)
1. 傷寒纘論卷上
長洲石頑張璐路玉父纂述
病在三陰,則有傳經直中之異,在三陽,則有在經在府之分,
而太陽更以寒傷營風傷衛,營衛俱傷為大關鑰,故篇中分辨風寒營衛甚嚴,
不敢漫次一條,即犯本壞證,結胸痞滿,分隸各自為篇,非但不仍叔和之舊,
并不若尚論之混收溫熱條例於傷寒法中,至於釋義,則嘉言獨開生面,
裁取倍於諸家,讀者毋以拾唾前人為誚也。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
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此條以有熱無熱,證陽病陰病之大端,言陽經受病,則惡寒發熱,
陰經受病則無熱惡寒,尚論以風傷衛氣為陽,寒傷營血為陰,亦屬偏見,發於陽者,
七日愈陽奇數也,陽常有餘,故六日周遍六經,餘熱不能即散,
至七日汗出身涼而愈,陰偶數也陰常不足,故六日周遍六經,則陽回身暖而愈也,
上條統論陰陽受病之原。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者,邪氣併於肌表也,頭項強痛者,太陽經脈上至於頭也,
惡寒者雖發熱而猶惡寒不止,非無熱也,以始熱汗未泄,故脈但浮不緩耳。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上條但言脈浮惡寒,而未辨其風寒營衛,此條即言脈浮緩發熱自汗,
而始識其為風傷衛也,風屬陽從衛而,入經云: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今衛疎,
故自汗出而脈緩。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陰弱,即與衛強營弱同義,陽浮者,陽邪入衛,脈必外浮,陽性本熱,
風又善行,所以發熱快捷,不待鬱閉自發也,陰弱者,營無邪助,比衛不足,
脈必內弱,陰弱不能內守,陽疎不為外固,所以致汗直易,不待覆益自出也,
自汗既多,則營益弱矣,嗇嗇惡寒,內氣餒也,淅淅惡風,外體疎也,
惡風未有不惡寒者,世俗相傳,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誤人多矣,翕翕發熱,
乃氣蒸濕潤之熱,比傷寒之乾熱不同,鼻鳴者,陽氣上雍也,乾嘔者,陽邪上逆也,
若外邪不解,勢必傳裏,鼻鳴乾嘔,便是傳入陽明之候,是以嘔則傳,
不嘔則不傳也,故用桂枝湯解肌表之陽邪,而與發汗驅出陰寒之法,迥乎角立也。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外證未解,
曾服過發汗樂可知。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衛得邪助而強,營無邪助,故為弱也。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
宜桂枝湯主之。
裏無宿病,而表中風邪,汗出不愈者,必是衛氣不和之故,設入於營,則裏已近災,
白話文:
長洲的石頑張璐,他的父親路玉所編輯的《傷寒纘論》。
疾病在三陰經時,會有傳經或直接侵犯臟腑的差異;在三陽經時,則有在經絡或在臟腑的分別。
而太陽經更以寒邪侵犯營分,風邪侵犯衛分,以及營衛都受傷為最重要的關鍵。因此,本篇中分辨風邪、寒邪、營分、衛分非常嚴謹,不敢隨意寫一條,否則就會犯下根本錯誤。至於像結胸、痞滿等症狀,則分別歸屬各自的篇章,這不僅沒有沿用張仲景的舊觀點,也不像有些醫家把溫熱病症例混入傷寒的治療方法中。至於解釋經義,則本書獨創見解,採用的案例比其他醫家多很多,希望讀者不要以拾人牙慧來嘲笑本書。
疾病有發熱又怕冷的,是從陽經發病的;沒有發熱只怕冷的,是從陰經發病的。從陽經發病的,七天會好;從陰經發病的,六天會好。這是因為陽數是七,陰數是六的緣故。
這一條以有沒有發熱來判斷陽病或陰病的大原則。說明陽經受病,就會怕冷又發熱;陰經受病,就會沒有發熱只怕冷。有些醫家認為風邪傷衛氣是陽證,寒邪傷營血是陰證,也是屬於偏頗的見解。從陽經發病,七天會好,因為陽是奇數,陽氣通常有餘。所以六天走遍六經之後,殘餘的熱邪不能馬上散去,要到第七天流汗、身體涼了才會好。陰是偶數,陰氣通常不足。所以六天走遍六經之後,陽氣回歸身體才會溫暖而好。上一條是總論陰陽受病的原因。
太陽經的疾病,脈象會浮,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而且怕冷。
脈浮,是邪氣侵犯到肌膚表面。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是太陽經脈上行到頭部的緣故。怕冷,即使發熱,但還是會怕冷,並非沒有發熱,只是因為剛開始發熱、汗還沒有出來,所以脈象只會是浮而不是緩。
太陽病,發熱、流汗、怕風、脈象緩慢的,稱為中風。
上一條只說脈浮、怕冷,並沒有分辨是風邪還是寒邪侵犯營分還是衛分。這一條就說脈浮緩、發熱、自己流汗,才開始認識到這是風邪傷了衛氣。風邪屬於陽邪,從衛分侵入。經書上說:「陽的作用是保護體表。」現在衛氣疏鬆,所以自己流汗,脈象也緩慢。
太陽中風,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陽氣浮盛就會自己發熱;陰氣虛弱就會自己流汗,並且微微怕冷、怕風,發熱,鼻子有聲響,想乾嘔的,用桂枝湯來治療。
陽氣浮盛而陰氣虛弱,和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是同樣的意思。陽氣浮盛,是陽邪侵入衛分,脈象一定外浮。陽的屬性本來就熱,風又擅長遊走,所以發熱很快,不必等到鬱悶積聚就自己發熱了。陰氣虛弱,是營分沒有邪氣幫助,比衛氣不足,脈象一定內虛。陰氣虛弱不能固守體內,陽氣疏散不能保護體表,所以導致汗出很容易,不必等到捂熱才會自己流出來。自汗多了,營氣就更虛弱了。微微怕冷,是體內正氣衰弱;微微怕風,是體表疏鬆。怕風的人沒有不怕冷的,世俗相傳,說傷風就怕風,傷寒就怕冷,誤導了很多人。翕翕發熱,是水蒸氣蒸發而來的熱,和傷寒的乾熱不同。鼻子有聲響,是陽氣上逆;乾嘔,是陽邪上逆。如果外邪沒有解除,必定會傳到體內,鼻子有聲響、想乾嘔,就是邪氣將要傳入陽明的徵兆。因此,嘔吐就會傳變,不嘔吐就不會傳變。所以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表陽邪,和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陰寒之邪,是完全不同的。
太陽病,頭痛、發熱、流汗、怕風的,用桂枝湯來治療。
太陽病,外在症狀還沒有解除,脈象浮而弱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適合用桂枝湯。外在症狀還沒有解除,卻服用過發汗的藥物,也是可以知道的。
太陽病,發熱、流汗的,這是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才導致流汗。想要驅除風邪,應該用桂枝湯。衛氣得到邪氣的幫助而變強,營氣沒有邪氣幫助,所以就虛弱了。
病人體內沒有其他疾病,時常發熱,自己流汗卻沒有好轉的,這是衛氣不和的緣故。在它發作的時候就發汗,就會好轉,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
體內沒有舊病,但是體表受到風邪侵襲,流汗卻沒有好轉的,必定是衛氣不和的緣故。如果邪氣侵入營分,那麼體內就快要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