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7)

1. 傷寒纘論卷上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復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本方主發散,故用麻黃,若主利水,多去麻黃,而加行水藥也,蕘花利水,

水去利自止,噎者,水寒之氣相搏於裏,故去麻黃而加附子。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世本小青龍湯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下,錯簡也。風寒挾水飲上逆,

津液雖有阻滯而未即傷,故不渴,服湯後飲與津液俱亡,故反渴,渴則知津液暴傷,

而未得復,是為寒去欲解之徵,所以雖渴而不必復藥,但當靜俟津回可也。

咳而微喘為水飲泛溢今水去而渴,與水逆而渴不同。已上營衛俱傷。

咽喉乾躁者,不可發汗。

其人胃家津液素虧,所以咽中乾燥,若不慎而誤發其汗,重奪津液,

而成喉痹膿血也,此與咽中閉塞,似同實異,此戒發汗以奪陽明之津,

彼戒發汗以奪少陰之血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淋家膀胱素傷,更汗則愈擾其血,故從溺而出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瘡家肌表素虛,營血暗耗,更發其汗,則外風襲虛,內血不營,必致痙也。

衂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久慣衂家,清陽之氣素傷,更發其汗,以虛其虛,則兩之動脈必陷,

故貲急不能卒視不得眠,蓋目與額皆陽明部分也,此與傷寒脈浮緊,不發汗,

因致衂者,虛實懸殊,不可不辨。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血亡則陽氣孤而無偶,汗之則陽從汗越,所以不發熱而反寒慄也。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平素多汗,更發其汗,則心藏之血傷,而心神恍惚,膀胱之血亦傷,而便已陰疼也。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其人腎藏真陽素虧,故咽中閉塞,汗之則并奪其陽,血無所依,即吐血厥冷踡臥,

非四逆湯溫經回陽可擬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

欬而小便失者,膀胱虛寒也,發汗必傳少陰,而成四肢逆冷矣。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

脈雖動數,而微弱者,為表虛自汗,汗之更竭其津,必津,必胃乾煩躁也。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差瘥同),諸逆發汗,

言凡有宿病之人,陰血本虛,若誤用汗劑重奪其血,則輕者必重,重者轉劇,

劇者言亂目眩,以虛熱生風,風主眩暈故也。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常器之云:與小柴胡湯,石頑曰:宜小建中,淋家不可發汗,

白話文:

若大便略通,則去除麻黃,加入蕘花,量如雞蛋大小,煎煮至藥汁呈紅色;若患者口渴,則去除半夏,加入栝樓根三兩;

若患者有噎膈感,則去除麻黃,加入炮製好的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且腹部略微脹滿,則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四兩;

若患者喘息,則去除麻黃,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升。

此方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因此使用麻黃;若要利水,則多去除麻黃,並加入利水藥物。蕘花具有利水作用,水液排出後,小便自會恢復正常。噎膈感是寒邪與水飲停滯於內所致,故去除麻黃而加入附子。

傷寒患者心下有水氣,咳嗽並略微喘息,發熱但不口渴,小青龍湯主治此症。服用湯藥後口渴,這是寒邪已去,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

古書中記載小青龍湯主治於「寒邪已去,病情將要痊癒」之下,是文字錯亂所致。風寒挾帶水飲上逆,津液雖然有所阻滯,但尚未嚴重受損,因此不口渴;服用湯藥後,水飲和津液同時排出,因此反而口渴。口渴則說明津液已受損,尚未恢復,這是寒邪已去,病情將要痊癒的徵兆,所以即使口渴也不必再次用藥,只需靜待津液恢復即可。

咳嗽並略微喘息是水飲泛溢所致,現在水飲已去而口渴,這與水飲上逆導致的口渴不同。以上所述均為營衛俱傷的情況。

咽喉乾躁者,不可發汗。

因為患者胃部津液原本就不足,所以咽喉乾燥。若不小心誤用發汗藥,則會加重津液的損失,導致喉痺,甚至出現膿血。這與咽喉閉塞雖然症狀相似,但病機不同。此處告誡不可發汗以避免損傷陽明經的津液,前文則告誡不可發汗以避免損傷少陰經的血。

淋證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必然導致便血。

淋證患者膀胱原本就受損,再發汗則會更擾亂其血,所以會從小便排出。

瘡瘍患者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導致痙攣。

瘡瘍患者肌表原本就虛弱,營血暗耗,再發汗則外邪乘虛而入,內血不能濡養肌膚,必然導致痙攣。

臌脹患者不可發汗,汗出必導致額頭凹陷、脈象急促緊弦,直視不能眨眼,無法入睡。

長期患有臌脹的患者,清陽之氣原本就受損,再發汗則會加重虛損,導致額頭與兩側動脈凹陷,脈象急促,不能久視,無法入睡,因為額頭和眼睛都屬於陽明經的範圍。這與傷寒脈象浮緊,不發汗而導致臌脹的情況,虛實有所不同,不可不辨。

失血患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寒慄而顫抖。

失血則陽氣孤獨而無依託,發汗則陽氣隨汗液外泄,所以不發熱反而寒慄。

經常出汗的人再次發汗,必然會出現神志恍惚、心神不寧,小便不利,小腹疼痛。

平素就多汗的人,再次發汗,則會損傷心臟的血,導致心神恍惚;也會損傷膀胱的血,導致小便不利,小腹疼痛。

咽喉閉塞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吐血,氣息將絕,手足厥冷,想要蜷臥,不能自行保暖。

此類患者腎臟的真陽之氣原本就虧虛,所以咽喉閉塞;發汗則會進一步損傷陽氣,血液無處依託,就會吐血、厥冷、蜷臥,此時只有使用四逆湯溫經回陽才能治療。

咳嗽且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失禁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四肢厥冷。

咳嗽而小便失禁,是膀胱虛寒所致,發汗必然會損傷少陰經,導致四肢厥冷。

脈象雖數但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會大便秘結,腹部乾燥,胃部燥熱而煩躁。

脈象雖然數而有力,但微弱者,是表虛自汗的表現,發汗則會更耗損津液,必然導致胃部乾燥,煩躁不安。

凡是逆著病情發汗,病情輕者難以痊癒,病情重者則會神志不清,頭暈目眩,甚至死亡(痊癒與差同)。凡是患有宿疾的人,陰血原本就虛弱,若錯誤使用發汗藥,加重血液的損失,則病情輕者會加重,病情重者會加劇,病情最重者則會神志不清,頭暈目眩,這是因為虛熱生風,風邪主導眩暈的緣故。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常器說:應該用小柴胡湯,石頑說:應該用小建中湯;淋證患者不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