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8)
傷寒纘論卷上 (8)
1. 傷寒纘論卷上
發汗必便血,常云:豬苓湯,石頑曰:未汗黃耆建中,瘡家不可發汗,王日休云:
小建中加歸耆,常云:誤汗成痙,桂枝加葛根湯,石頑曰:漏風發痙,
桂枝加附子湯,衂家不可發汗,許叔微云:黃耆建中,奪汗動血,加犀角,
呂滄洲云:小建中加葱豉,誤汗直視者不治,亡血家不可發汗,常云:
小柴胡加芍藥,石頑曰:黃耆建中,誤汗振標,苓桂朮甘湯,加當歸咽中閉塞,
不可發汗,龐安常云:甘草乾薑湯,孫兆云:黃耆建中加葱豉,誤汗吐血,
炙甘草湯,厥冷當歸四逆,咳而失小便者,不可發汗,郭白雲云:甘草乾薑湯,
當歸四逆湯,石頑曰:未汗甘草乾薑加葱豉,誤汗厥冷,當歸四逆,
汗後小便反數,茯苓甘草湯,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郭云:小建中湯,
王云:誤汗煩躁便難者,炙甘草湯,汗家重發汗,小便已陰疼者,常云:
一味禹餘糧散,王云: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分,搗篩蜜丸彈丸大,
水煮日二服。以上宿病禁汗例。
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凡病欲解之時,必從其經氣之王,太陽者,盛陽也,故從已午未之王時而病解。
上條太陽經自解候。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飲暖水汗出愈,傷風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
不行解肌之法,汗出雖多,徒傷津液,表終不解,轉增煩渴,邪入於府,
飲水則吐者,名曰水逆,乃熱邪挾積飲上逆,以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散後,
頻溉熱湯,得汗則表裏俱解,所以一舉兩得之也,膀胱為津液之府,用以通調水道,
則火熱自化,津液得全矣。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言水逆也,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者,以其原有蓄積痰飲,
發汗徒傷胃中清陽之氣,必致中滿,若更與發汗,則水飲上蒸而為吐逆,
下滲而為洩利矣,凡發汗藥皆然,不獨桂枝當禁,所以太陽水逆之證,不用表藥,
惟五苓散以導水,服後隨溉熱湯以取汗,所謂兩解表裏之法也。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
今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不行解肌,反行發汗,致津液內耗,煩躁不眠,求救於水,若水入不解,脈轉單浮,
則無他變而邪還於表矣,脈浮本當用桂枝,何以變用五苓耶,蓋熱邪得水,
雖不全解,勢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還表,其熱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
則府熱全具,故不單解而從兩解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脈浮數而煩渴,則津液為熱所耗而內燥,裏證具矣,津液內耗,宜用四苓以滋其內,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發汗後一定會便血,常說要使用豬苓湯;石頑說:還沒發汗就用黃耆建中湯,有瘡的人不能發汗;王日休說:
小建中湯加歸耆,常說:發汗錯誤導致痙攣,桂枝加葛根湯;石頑說:漏風導致痙攣,
桂枝加附子湯,腳氣的人不能發汗;許叔微說:黃耆建中湯,發汗會導致血動,需加犀角,
呂滄洲說:小建中湯加蔥豉,發汗錯誤導致視力模糊者不治,失血的人不能發汗;常說:
小柴胡湯加芍藥,石頑說:黃耆建中湯,發汗錯誤導致身體震顫,苓桂朮甘湯加當歸治療咽喉閉塞,
不能發汗;龐安常說:甘草乾薑湯;孫兆說:黃耆建中湯加蔥豉,發汗錯誤導致吐血,
炙甘草湯,厥冷且服用當歸四逆湯,咳嗽並小便失禁者,不能發汗;郭白雲說:甘草乾薑湯,
當歸四逆湯;石頑說:還沒發汗就用甘草乾薑湯加蔥豉,發汗錯誤導致厥冷,服用當歸四逆湯,
發汗後小便反而次數增多,茯苓甘草湯,脈象頻數但力量微弱者,不能發汗;郭說:小建中湯,
王說:發汗錯誤導致煩躁且小便困難者,炙甘草湯;已經發汗的人再次發汗,小便已經疼痛者,常說:
單用禹餘糧散;王說:使用禹餘糧、赤石脂、生梓白皮、赤小豆等量,搗碎過篩,做成彈丸大小的蜜丸,水煮,每日服用兩次。以上是宿疾忌諱發汗的例子。
太陽病將要痊癒的時候,在巳時到未時之間。
凡是疾病將要痊癒的時候,一定會隨著經氣的盛衰而變化,太陽經是盛陽之經,所以從巳時、午時、未時這盛陽之時而痊癒。
以上是太陽經自行痊癒的徵兆。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且煩躁,有表裡證候,口渴想喝水,水一喝進去就吐出來,叫做水逆,
五苓散主治,多喝溫水,汗出則痊癒;傷風本來就有汗,因為有汗,拖延到很久,
不用解肌的方法,雖然汗出很多,卻徒然傷了津液,表症始終不退,反而更加煩渴,邪氣入侵內臟,
喝水就吐,叫做水逆,這是熱邪夾雜積聚的飲邪上逆,所以外來的水被阻隔而不能進入,服用五苓散後,
頻頻喝熱湯,出汗後表裡都會痊癒,所以是一舉兩得;膀胱是津液的府庫,用它來通調水道,
那麼火熱就會自行消散,津液就能得到保全了。
發汗後,水藥不能入口是逆證,如果再發汗,一定會吐瀉不止。
水藥不能入口是逆證,指的是水逆,如果再發汗,一定會吐瀉不止,這是因為本來就有積聚的痰飲,
發汗只會損傷胃中清陽之氣,必然導致腹部脹滿,如果再發汗,則水飲上蒸而導致嘔吐,
下滲而導致洩瀉,凡是發汗的藥物都是這樣,不只是桂枝要禁用,所以太陽病水逆的證候,不用表藥,
只有五苓散可以引導水液排出,服藥後隨時喝熱湯以求出汗,這就是所謂的同時治療表裡的方法。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汗出,胃中乾燥,煩躁睡不著,想喝水,少量給他喝水,
現在胃氣和緩就痊癒了;如果脈象浮大,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就用五苓散主治。
不用解肌法,反而發汗,導致津液內耗,煩躁失眠,求救於水,如果喝水後症狀不退,脈象轉為單獨浮大,
那就是邪氣又回到表層了;脈象浮大本該用桂枝,為什麼要改用五苓散呢?因為熱邪遇到水,
雖然不能完全痊癒,勢必會減弱大半,所以邪氣既已回到表層,其熱也微弱,兼以小便不利,證成消渴,
那就是內熱的證候齊備,所以不是單獨治療,而是同時治療表裡。
發汗後,脈象浮大數且煩渴,五苓散主治。
脈象浮大數且煩渴,就是津液被熱邪消耗而內燥,裡證齊備了,津液內耗,應該用四苓湯來滋養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