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上 (9)

回本書目錄

傷寒纘論卷上 (9)

1. 傷寒纘論卷上

而加桂以解其外,則朮用蒼,桂用枝,從可推矣。凡方中用一桂字,

不分桂枝肉桂者皆然,非獨此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

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此條舊與小陷胸白散合為一條,殊不可解,蓋表邪不從表散,反灌以水劫其邪,

必致內伏,或入少陰之經,或犯太陽之本,故以二湯分主,按文蛤為止渴聖藥,

仲景取治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其意何居,蓋水與邪氣,滲入少陰之經,

以其經脈上循喉嚨,故意欲飲水,緣邪尚在經中,未入於裏,故反不渴,

斯時不用鹹寒收陰瀉陽,使邪留變熱,必致大渴引飲也,所以金匱云: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則知文蛤專治內外水飲也,服文蛤不差,

知邪不在少陰之經,定犯膀胱之本,當與五苓散無疑。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

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此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法當汗出而解,

反潠洗以水,致令客熱內伏不出,雖煩而復畏寒,似渴而仍不渴,

似乎邪客少陰之經,及與文蛤散不差,其邪定匿膀胱,故與五苓兩解之法,

服後汗出而腹中反痛者,此又因五苓裏藥,引陽邪內陷之故,但陽邪內陷,

曷不用小建中,而反與芍藥,又云如上法何耶,蓋平昔陰氣內虛,陽邪內陷之腹痛,

當與小建中和之,誤用承氣下藥,致陽邪內陷之腹痛,則宜桂枝加芍藥和之,

因五苓利水,而引陽邪內陷之腹痛,仍用五苓加芍藥和之,

三法總不離乎桂枝芍藥也,如上法者,言即入於先前所服之藥內也。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汗出而渴者,用五苓散以邪氣犯,本必小便不利也,若汗出不渴,而小便雖不利,

知邪熱駸駸欲犯膀胱,而猶未全犯本也,故用桂枝湯中之三,五苓散中之一,

少示三表一裏之意為合劑耳。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小便利者,以飲水過多,水與邪爭,必心下悸也,小便少者,必苦裏急,

明是邪熱足以消水,故指為裏證已急也,觀上條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治法具矣。已上風傷衛犯本。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

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邪熱搏血,結於膀胱,必沸騰而侮心火,故其人如狂,見心雖未狂,有似乎狂,

以血為陰類,不似陽邪內結之狂越也,血自下者,邪熱不留,故愈,若少腹急結,

則膀胱之血,雖畜而不行,須先解外乃可攻,其攻法亦自不同,

白話文:

傷寒纘論卷上

如果要加入桂枝來治療外感,那麼白朮要用根,桂枝要用枝條,以此類推便可理解。凡是方劑中用到「桂」字,不論是桂枝還是肉桂,用法都是一樣的,不只是這一種情況。

疾病在陽氣部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反而用冷水沖洗或灌服,這樣會使熱邪被阻擋而無法排出,病情反而更加嚴重,皮膚上出現小米粒大小的疹子,想喝水卻不渴,應該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服用五苓散。

這一條以前與小陷胸湯白散合在一起,非常難以理解。因為表邪沒有從表散出,反而用灌水的方法來強行去除邪氣,必然導致邪氣內陷,或者進入少陰經,或者犯了太陽經的本源,所以用這兩種湯劑分別主治。文蛤是治療口渴的良藥,仲景用它來治療想喝水卻不渴的症狀,其用意何在呢?這是因為水和邪氣滲入少陰經,由於少陰經脈向上循行到喉嚨,所以患者想喝水,但邪氣仍在經脈之中,尚未深入內部,所以反而不渴。此時不能使用寒涼收斂瀉陽的藥物,否則邪氣滯留轉化為熱邪,必然導致口渴引飲。因此《金匱要略》說:「口渴想喝水止不住的,用文蛤散主治」,由此可知文蛤專門治療內外水飲。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說明邪氣不在少陰經,一定犯了膀胱的本源,就應該服用五苓散,毫無疑問。

身體發熱,皮膚上長疹子,解不出汗,想用衣服蓋住自己,如果用冷水沖洗,會使熱邪更加無法排出,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就會煩躁。假設汗出後,腹部疼痛,就服用芍藥三兩,按照上述方法處理。

身體發熱,皮膚上長疹子,解不出汗,想用衣服蓋住自己,這是熱邪在皮膚,寒邪在骨髓。治療方法應該是發汗來解表,反而用冷水沖洗,導致外邪內陷,雖然煩躁卻又畏寒,好像口渴卻又不渴,似乎邪氣侵犯了少陰經。如果服用文蛤散沒有好轉,邪氣一定隱藏在膀胱,因此用五苓散來治療,兩種方法一起用。服藥後汗出而腹部反而疼痛,這是因為五苓散的溫熱藥物,引發陽邪內陷所致。但是陽邪內陷,為什麼不用小建中湯,反而用芍藥呢?又說「如上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因為平時陰氣內虛,陽邪內陷引起的腹痛,應該用小建中湯調和;誤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物,導致陽邪內陷引起的腹痛,就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調和;因為五苓散利水,而引發陽邪內陷引起的腹痛,仍用五苓散加芍藥湯調和。這三種方法總是不離開桂枝和芍藥。 「如上法」指的是按照先前所服藥物的使用方法。

傷寒病發汗後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發汗後口渴的,用五苓散,因為邪氣犯了膀胱,必然小便不利。如果發汗後不渴,而小便雖然不利,知道邪熱正要侵犯膀胱,但還沒有完全犯到膀胱的本源,所以用桂枝湯中的三味藥,五苓散中的一味藥,稍微體現出三表一裏的用意,作為合劑。

太陽病小便通暢的,是因為飲水過多,必然心下悸動;小便少的,必然感到裡急後重。

小便通暢的,是因為飲水過多,水和邪氣爭鬥,必然心下悸動;小便少的,必然感到裡急後重,說明邪熱足以消耗水分,所以說是裡證已經危急了。觀察上面一條「不渴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治療方法已經很明白了。以上是風邪侵犯衛氣及臟腑本源的疾病。

太陽病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膀胱,病人神志恍惚如狂,血從下焦排出,排出後病情好轉,但外證沒有好轉,還不能攻邪,應該先解表。表證解除了,只有少腹急結的,才可以攻邪,應該服用桃核承氣湯。

邪熱搏結血液,在膀胱中凝聚,必然沸騰而侵犯心火,所以病人神志恍惚如狂,即使心神沒有完全狂亂,也類似於狂亂的狀態。以血為陰類,不像陽邪內結的狂躁。血從下焦排出,邪熱沒有滯留,所以好轉。如果少腹急結,則膀胱中的血雖然蓄積而不通暢,必須先解表才可以攻邪,其攻邪的方法也自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