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47)
傷寒緒論卷上 (47)
1. 傷寒緒論卷上
蚊迹多見於手足,先紅後黃也。有正陽陽明府證認作明經病者,
府病是胃府受病,則六七日不大便,讝語發渴而脈實,經病是經絡受病,
則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而脈長,溫熱發於陽明,則自府達經,煩渴自汗壯熱,
目脈赤而脈洪大。有溫瘧認作風瘧者,溫瘧則溫病熱邪未盡,重感於寒而成,
發於春夏之交,其證多熱少寒,風瘧則多發於夏秋也。有疫痢認作漏底者,
蓋疫痢是冬時伏氣,因春夏多雨,火邪為濕伏,延至秋時,真陽內入,
其邪內不能容,外不得泄,變為下痢,其證大熱而下痢煩渴,其脈必氣口洪盛,
古人以敗毒散加陳倉米治之,誤與攻積利水必死,若漏底則因腎氣素虧,
或夾冷食而見外熱裏寒之證,其脈必尺中微弱,當夾陰例治,
亦有熱邪傳裏而下利穢積者,又當從傳經熱證治之。有中濕認作風濕者,
中濕則一身盡痛而重,脈來沉緩,或面黃頭痛鼻塞,風濕則一身盡痛而腫,
關節不利,不能轉側,惡風不欲去衣,其脈浮虛而濇。有燥證認作濕證者,
燥證則肌膚枯槁,血少不能榮養百脈,而痿弱無力,濕痹則肢體浮腫,
經隧中為濕所襲,而痹著不舉也。有標本全不曉者,即如厥逆,若先發熱,
至五六日傳進陰經血分,而厥則為陽厥,若始先不發熱,即惡寒踡臥而厥則為陰厥,
及諸病有皆假寒假熱,要以邪實壯熱為本病,本虛假熱為標熱也。有雜證類傷寒者,
諸凡雜證發熱,皆發於裏夜甚於晝,惟傷寒為表邪鬱發於外,而晝夜俱熱也,
已上諸證,必須詳審明確,方得用藥無誤,如未病素脾約,纔病忽便利,
未病先有固疾,已病重添新病之類,右不審諦寍無誤滔之失耶。
至於不治諸證,亦須胸次了然,臨證始能決斷,如傷寒病熱不退脈反沈細者死。
欬逆上氣,脈散者死。三部緊盛,汗出不解者死。陰陽尺寸俱虛,熱不止者死。
身熱喘粗,脈躁疾者死。汗後餘熱不解,未可言死脈如轉索者,其日死。
讝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厥逆沈細者死。陽病見陰脈者死。發少陰汗,
連厥陰血者,厥竭而死。發左右動氣汗者死。大發風濕汗者死。發陰陽毒,
過六七日死。誤汗言亂目眩者死。濕家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而下利不止者死。
關格不得尿頭汗者死。不尿腹滿加噦者死。大發濕家汗成痙者死。
發少陽汗讝語者死。亡陽讝語,脈短者死。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吐下不解,循衣摸床,
微喘直視脈濇者死。內傷瘀積,畜血如狂下如污泥者死。少陽證誤下,
身黃胸脇石鞭者死。陽明病心下鞭滿,攻之利遂不止者死。發濕溫汗,
重暍者死。兩感寒者死。汗出熱不解而脈躁疾,為陰陽交者死。陰陽易熱極躁亂,
脈急疾無倫者死。夾陰傷寒身熱足冷下虛邪盛不可溫者死。溫熱時行大發熱,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蚊子叮咬的痕跡多見於手足,一開始是紅的,後來變成黃的。有些症狀類似陽明經的府證和經證:府病,是指胃腑受病,表現為六七天不大便、胡言亂語、口渴、脈象有力;經病,是指經絡受病,表現為身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臥、脈象長。溫熱病從陽明經開始,會從胃腑蔓延到經絡,症狀是煩躁口渴、自汗、高燒、眼睛紅、脈象洪大有力。有些溫瘧被誤認為是風瘧,溫瘧是溫病熱邪未盡,再次感受寒邪而成,多發於春夏之交,症狀以熱為主,寒邪較少;風瘧則多發於夏秋季節。有些疫痢被誤認為是漏底,疫痢是冬季伏藏的邪氣,由於春夏多雨,火邪與濕邪相合而伏藏,延至秋季,真陽之氣內斂,邪氣內不能消散,外不能排出,而轉變為下痢。其症狀是大熱、下痢、煩渴,脈象一定洪大有力。古人用敗毒散加陳倉米治療,但如果誤用攻積利水的藥物,病人必死無疑。而漏底則是由於腎氣虧虛,或者兼夾寒涼食物,而出現外熱內寒的症狀,脈象一定在尺脈部位微弱,應當用溫補陰陽的藥物治療。還有一些是熱邪侵入內部而導致下痢穢積的,則應該根據傳經熱證的原則來治療。有些中濕被誤認為是風濕:中濕全身疼痛且沉重,脈象沉緩,或伴有面黃、頭痛、鼻塞;風濕則全身疼痛且腫脹,關節不利,不能轉動,怕風,不想脫衣,脈象浮虛而澀。有些燥證被誤認為是濕證:燥證表現為皮膚乾燥枯萎,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百脈,而導致肢體痿弱無力;濕痹則肢體浮腫,經絡被濕邪阻滯,而導致肢體麻痹不能活動。有些標本病理全不了解,例如厥逆,如果先發熱,五六天后傳入陰經血分而發厥,則為陽厥;如果一開始不發熱,而是惡寒蜷臥而發厥,則為陰厥。各種疾病都有假寒假熱的情況,必須以邪氣盛實壯熱為本病,本虛假熱為標證。有些雜病類似傷寒:各種雜病發熱,都是裡熱,晚上比白天重;而傷寒則為表邪鬱結在外,白天晚上都發熱。以上各種症狀,必須仔細審察,才能正確用藥。例如,本來脾胃虛弱,一患病就腹瀉;或者本來就患有疾病,又添了新病等等,這些情況如果不仔細審察,就會用錯藥。
至於不治之症,也必須心中清楚,臨證才能決斷。例如,傷寒病熱退不去,脈象反而沉細者必死;咳嗽逆氣上衝,脈象散亂者必死;三部脈象緊實有力,出汗卻不能緩解者必死;陰陽二脈都虛弱,熱退不去者必死;身熱、呼吸粗喘、脈象躁動者必死;汗出後餘熱不退,脈象如同絞索狀者,當天必死;胡言亂語、微熱、脈象浮大、手足溫暖者將發厥,脈象沉細者必死;陽病出現陰脈者必死;汗出少陰經,連累厥陰經血者,厥氣耗竭而死;汗出伴有左右肢體抽搐者必死;大量出汗伴有風濕者必死;患陰陽毒,超過六七天必死;出汗、言語錯亂、頭暈目眩者必死;濕邪患者額頭出汗、呼吸微喘、小便不利、下痢不止者必死;氣機阻塞不能排尿,額頭出汗者必死;不能排尿、腹部脹滿、並伴有嘔吐者必死;濕邪患者大量出汗而導致痙攣者必死;少陽經汗出伴有胡言亂語者必死;陽氣衰竭、胡言亂語、脈象短小者必死;睜眼看著人胡言亂語、呼吸困難、腹部脹滿者必死,下痢者也必死;嘔吐下瀉不能緩解,摸床鋪、呼吸微喘、睜眼看著人、脈象澀滯者必死;內傷瘀血,排出血液如同狂犬般,如污泥一樣者必死;少陽證誤用下瀉藥,身體發黃、胸脅疼痛如刀割者必死;陽明病心下脹滿,攻之則下瀉不止者必死;發濕溫病出汗,喝水太多者必死;兩次感受寒邪者必死;汗出熱退不去,脈象躁動而急促,陰陽失調者必死;陰陽失調、熱極躁亂、脈象急促無律者必死;夾雜陰證的傷寒,身熱足冷,下焦虛弱,邪氣盛,不可溫補者必死;溫熱病流行時,大發高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