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4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48)

1. 傷寒緒論卷上

手足下體寒陽縮脈,沈小虛散者死。溫病遍身紫赤者死。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結胸脈浮大者下之死。狂言不能食者死。發厥肌冷而躁,無時得安者死。如結胸狀,

舌上胎滑為藏結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死。

黑斑如果實黶者死。舌卷囊縮者死。少陰病下利脈弦長,名曰負者死。

目亂無神氣者死。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惡寒身踡而利手足厥冷者死。

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厥逆無脈服湯脈暴出者死,脈不出者亦死。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

厥不止者死,汗不出止者亦死。下利厥冷,煩躁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厥不還者死。

下利脈反實者死,厥利本不能食,今反能食,為除中者死,

傷寒七八日大發熱汗出如貫珠為氣衰者死。爪甲青為陽衰者死。

循衣摸床為神亂者死。四肢振動,唇吻反青,為肝絕者死。體如煙薰,

直視搖頭為心絕者死。環口黧黑冷汗黃為脾者死。汗出如油,聲如鼻鼾,

為肺絕者死。卵縮遺尿,狂言目瞑,為腎絕者死。喘而不休,為邪勝者死。

水漿不下,為胃絕者死。形體不仁,為榮衛不行者死。乍靜乍亂,為命絕者死。

已上死證,不可輕投湯劑,若邪熱甚者,靜候氣衰,或有可生之理,

正氣衰者惟與漿飲,庶幾元神將復,經曰:

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利後則實者活,此其候也,要知傷寒證百出,

貴在治法先後不誤,長沙起不過如是,余於暇日集諸家之要,參以所歷辨論頗晰,

臨證庶無岐謬,非敢云補長未逮,聊以抒蒭蕘之一得耳。

世言寒脈類莫不宗節庵浮中沉三法,而長沙一脈,寢置久矣,

夫浮中沈之說固為捷訣然不能偏癈經論之綱領也,傷寒脈法首言大浮數動滑為陽,

沈濇弱弦微為陰六經例,又言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夫弦脈既曰屬陰,

而又為少陽者何也,仲景意以弦脈為陰者,兼見眾脈而言也,沈濇者陰也,

兼以弱弦微之類,安得不為陰乎,六經例以尺寸俱弦者,

指單見一脈而言豈得不為陽乎,以弦脈分陰陽二用之理其義微矣按脈訣以弦脈為陽,

動脈為陰,仲景乃以動為陽脈,蓋浮大者陽也,兼之以動數滑之類安得不為陽乎,

又曰: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言浮而動者為陽,沈而動者為陰,故仲景之脈,

不可與雜證同語也,且夫沈者陰也而又有屬陽者若沈而濇,沈而遲,

沈而細小之類皆為陰也,如沈而滑,沈而數,沈而實大之類皆為陽也,浮者陽也,

而又有虛寒者若浮而滑,浮而數,浮而緊盛之類,皆為陽也若浮而遲,

浮而虛浮而微弱之類,皆虛寒陰證也,夫浮而陽者宜發汗,浮而虛者宜溫補,

沈而實者宜攻下,沈而陰者宜溫經惟弦脈則隨浮沈以定陰陽,

白話文:

手腳和下肢冰冷,脈象沉弱、細小、散亂,則會死亡。溫病全身紫紅,則會死亡。結胸症狀俱全,且煩躁不安,則會死亡。

結胸脈象浮大,瀉下治療則會死亡。胡言亂語,不能進食,則會死亡。發熱厥逆,肌膚冰冷且煩躁,時時刻刻不得安寧,則會死亡。若有結胸症狀,舌苔光滑如胎兒,為臟腑積聚,且脅下本來就有痞塊,連接到臍旁,疼痛牽引至少腹,深入陰筋,則會死亡。

黑色斑點如同成熟的李子,則會死亡。舌頭捲曲內縮,則會死亡。少陰病症下痢,脈象弦長,稱為「負」,則會死亡。

目光呆滯,沒有神采,則會死亡。少陰病症,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厥逆,則會死亡。惡寒、蜷縮身體且腹瀉,手腳厥冷,則會死亡。

脈象摸不到,不煩躁卻不安,則會死亡。腹瀉停止,卻頭暈目眩,時常自己感覺頭昏腦脹,則會死亡。

腹瀉、厥逆、無脈,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出現,則會死亡;脈象始終摸不到,也會死亡。發熱、腹瀉、厥逆,煩躁不安無法躺臥,厥逆不止,則會死亡;汗不出而停止,也會死亡。腹瀉、厥冷、煩躁不安,無脈,灸治後反而略微喘息,厥逆未恢復,則會死亡。

腹瀉但脈象反而實大,則會死亡。本來因厥逆腹瀉不能進食,現在卻能進食,是病情內在轉變,則會死亡。

傷寒病七八天,發高燒,汗出如珠,是氣虛衰弱,則會死亡。指甲青紫,是陽氣衰弱,則會死亡。

沿著衣服摸床,是神志混亂,則會死亡。四肢顫抖,嘴唇發青,是肝臟衰竭,則會死亡。身體像煙燻一樣,直視前方,搖頭晃腦,是心臟衰竭,則會死亡。嘴唇周圍烏黑,冷汗黃色,是脾臟衰竭,則會死亡。汗出如油,聲音像鼾聲,是肺臟衰竭,則會死亡。睾丸縮小,遺尿,胡言亂語,眼睛閉合,是腎臟衰竭,則會死亡。喘息不止,是邪氣過盛,則會死亡。

水漿不能下嚥,是胃臟衰竭,則會死亡。身體感覺不到疼痛,是榮衛氣血運行不暢,則會死亡。一會兒安靜一會兒躁動,是生命將盡,則會死亡。

以上都是危急症狀,不可輕易投藥,如果邪熱很盛,靜待氣衰,或許還有生存的可能。正氣衰弱者,只給予米湯等流質飲食,或許元神可以恢復。經書上說:米湯稀粥進入胃中,洩瀉停止,虛弱者就能活;汗液順利排出,實證者就能活,這就是觀察的依據。要知道傷寒的症狀很多,關鍵在於治療方法的先後順序不能弄錯,長沙的傷寒治療不過如此。我在閒暇時間,收集各家要點,參照我的臨床經驗,辨證論治十分清晰,臨證時大概不會有錯誤,不敢說能彌補前人的不足,只是抒發一點心得而已。

世人談到寒脈,大多遵循節庵的浮中沉三法,而長沙的脈法卻早已被忽略。浮、中、沉之說固然是簡潔的訣竅,但卻不能完全捨棄經論的綱領。傷寒脈法首先講到,脈象浮大、數快、滑利為陽,脈象沉弱、遲緩、弦細、微弱為陰,這是六經的通例。又說寸關尺三部都弦脈,是少陽經受病。弦脈既說是屬陰,又說是少陽的,這是為什麼呢?仲景的意思是說弦脈屬陰,是綜合各種脈象而言的。沉弱的脈象是陰,加上弱、弦、微之類,怎麼能不說是陰呢?六經的通例說寸關尺三部都弦脈,是指單獨見到一種脈象而言,怎麼能不說是陽呢?用弦脈來區分陰陽的用法,其道理很微妙。按脈訣將弦脈歸為陽,動脈歸為陰。仲景卻以動為陽脈,因為浮大的脈象是陽,再加上動、數、滑之類,怎麼能不說是陽呢?又說: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意思是浮而動的為陽,沉而動的為陰。所以仲景的脈法,不能與其他雜證混為一談。而且,沉脈是陰,但也有屬陽的,比如沉而遲緩、沉而細小之類都是陰;如沉而滑、沉而數、沉而實大之類都是陽。浮脈是陽,但也有虛寒的,比如浮而滑、浮而數、浮而緊盛之類都是陽;如浮而遲、浮而虛、浮而微弱之類,都是虛寒陰證。浮而屬陽的宜發汗,浮而虛弱的宜溫補,沉而實的宜攻下,沉而屬陰的宜溫經。只有弦脈,要根據浮沉來確定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