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1)
傷寒纘論卷下 (21)
1. 傷寒纘論卷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外邪未解也,當消息和解其外,言當辨外邪之微甚,
製湯劑之大小也,蓋吐下驟虛,雖夏月不妨桂枝湯,以和其榮衛也。
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霍亂吐利,晬時內不可便與飲食,以胃氣逆反故也,即愈後脈平小煩者,
尤當節慎飲食,以倉廩未固,不可便置米穀耳。已上霍亂例。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
勞復乃起居作勞,復生餘熱之病,方註作女勞復,大謬,女勞復者,
自犯傷寒後御女之大戒,多死少生,豈有反用下泄之理,太陽下篇,下後身熱,
或汗吐下後,虛煩無奈,用本湯之苦以吐撤其邪,此非用吐法也,
乃加枳實於梔子豉中,以發其微汗,而祛胸中虛熱,正內經火⿰氵䍃所勝,
以苦發之之義,若有宿食留結,急加大黃下奪之,不可稍延,則熱持不去,
真陰益困矣,觀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然後入藥同煮,
全是欲其水之熟而趨下,不至上湧耳,所以又云:覆令微似汗,精義入神。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以下解之。
差已後更發熱,乃餘熱在內,以熱召熱也,然餘熱要當辨其何在,不可泛然施治,
以虛其虛,如在半表半裏,則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法,如在表,則仍用汗法,
如在裏,則仍用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子豉微汗之,
下用枳實梔子豉加大黃微下之。
大病差後,從腰中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腰已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已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也,
乃大病後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牡蠣澤瀉散峻攻,
何反不顧其虛耶,正因水勢未犯身半已上,急驅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
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矣。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圓藥溫之,宜理中圓。
身中津液,因胃中寒氣凝結而成濁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澤,
故不用湯藥蕩滌,而用圓藥緩圖也,理中圓,乃驅分陰陽溫補脾胃之善藥,
然仲景差後外邪已盡,纔用其方,在太陽邪熾之日,不得已合桂枝用之,
即更其名曰桂枝人參湯,金匱於胸痹證,則名之曰人參湯,
於此見其立方命名之義矣。傷寒差後體虛每有遺熱,故禁溫補,即間有素稟虛寒,
及中氣寒者,止宜理中圓調理,未嘗輕用桂附也。
傷寒解後,虛贏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身中津液,為熱邪所耗,餘熱不清,必致虛贏少氣,難於康復,若更氣逆欲吐,
是餘熱復挾津液滋擾,故用竹葉石膏湯,以益氣清熱散逆氣也。
按此湯即人參白虎去知母而益半夏麥冬竹葉也,病後虛煩少氣,為餘熱未盡,
白話文:
吐瀉停止但身體疼痛持續,表示外邪尚未完全消除,應該緩解和調解外邪,並且要辨別外邪的輕重,來決定湯劑的劑量大小。因為吐瀉會導致身體虛弱,即使是夏天,也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之氣。
吐瀉之後出汗,脈象平穩但略感煩躁,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無法承受食物的營養所致。
霍亂引起的吐瀉,發病初期不宜立即進食,因為胃氣逆亂。即使痊癒後脈象平穩但仍略感煩躁,也應該謹慎飲食,因為脾胃功能尚未恢復,不能立即食用米穀。以上是霍亂的治療原則。
大病初癒後勞累復發者,可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若有宿食,可加入大黃,大小如博弈的棋子五到六枚。
勞復指的是起居作息勞累,導致餘熱之病復發。方劑註解中將「勞復」解釋為婦女勞累後發病,這是錯誤的。「婦女勞復」指的是婦女在傷寒病後違犯房事的禁忌,多死少生,怎麼會有使用瀉下方法的道理呢?《傷寒論》太陽篇下,瀉下後身體發熱,或者汗、吐、瀉後,虛煩無力,使用此方中的苦味藥物以吐出邪氣,這並不是使用吐瀉的方法,而是將枳實加入梔子豉湯中,以微微發汗,去除胸中虛熱,這符合《內經》中以苦味藥物治療實熱的原則。如果還有宿食積滯,則需加大黃的劑量迅速瀉下,不可延遲,否則熱邪持續,真陰將更加受損。方劑中使用清漿水七升,煮至四升後再加入藥物同煮,目的是讓水煮熟,利於向下排出,避免上湧。所以又說:「覆令微似汗」,精妙之處令人驚嘆。
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可用小柴胡湯治療。脈象浮者,用汗法治療;脈象沉實者,用下法治療。
痊癒後再次發熱,是體內殘留的餘熱引起的,餘熱會導致再次發熱。但是,餘熱的部位需要仔細辨別,不可籠統施治,以免加重病情。如果餘熱在半表半裡,則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在表,則仍用汗法;如果在裡,則仍用下法。如同上文所述,汗法使用枳實梔子豉湯微微發汗;下法使用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微微瀉下。
大病初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
腰部以下出現水腫,是水液停滯所致。金匱要略中記載:「腰以下腫,當利小便」,這是確定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大病之後,脾土功能受損,不能吸收水液,導致水液泛溢。使用牡蠣澤瀉散峻猛攻邪,為何不考慮身體虛弱呢?這是因為水腫還未波及身體上半部,必須迅速將水液排出,才能保全性命。如果使用輕劑,水液就會上犯陽氣,就難以驅除了。
大病初癒後,經常唾液過多,久治不愈,這是胃中有寒邪,應該用溫熱的丸藥治療,宜用理中丸。
體內津液,因胃中寒氣凝結而形成濁唾,久治不癒,患者必然消瘦羸弱,所以不用湯藥來蕩滌,而用丸藥緩慢調理。理中丸是溫補脾胃的良藥,但是仲景在傷寒病癒後,外邪已盡時才使用此方,在太陽經邪氣盛行的時期,不得已才與桂枝合用,並更名為桂枝人參湯。金匱要略中治療胸痹,則稱為人參湯,由此可見其立方命名之義。傷寒痊癒後,體虛常有餘熱,因此忌諱溫補。即使是素體虛寒或中氣虛寒者,也僅宜用理中丸調理,從不輕易使用桂枝、附子。
傷寒痊癒後,身體消瘦,少氣,氣逆欲吐,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
體內津液,被熱邪所耗傷,餘熱未清,必然導致身體消瘦,少氣,難以康復。如果再出現氣逆欲吐,這是餘熱夾雜津液擾亂所致,因此使用竹葉石膏湯,以益氣清熱,散解逆氣。此方是人參白虎湯去知母,加半夏、麥冬、竹葉而成。病後虛煩少氣,是因為餘熱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