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纘論卷下 (25)
傷寒纘論卷下 (25)
1. 傷寒纘論卷下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此以浮沉遲數,定表裏藏府,而全重於遲為在藏句,故重申以明之,設脈見浮遲,
雖有表證,只宜小建中和之,終非麻黃青龍所宜,以藏氣本虛故也。凡言寸口,
統三部而言,鍼經以寸口人迎分別藏府也。
問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師曰諸陽浮數為乘府,諸陰遲濇為乘藏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
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為真陽氣微,則腎中陰火,挾痰飲而聚於膈上,故心懸懸若饑狀,
而虛滿不能食也,至於寸口遲為榮中寒,榮為血之本,血寒而反發熱,其義何居,
蓋寸口脈遲其陽必陷於陰分,尺中緊盛更不待言,所以為發熱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噫而吞酸,是胃中虛火挾痰,飲上逆,非墜痰降逆之藥,不足以鎮之,此言暴病,
與老人之胃虛痰逆噫氣不同。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不行,濇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
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
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溺。(酢醋同)
三焦因榮衛不行,無所依仰故氣不歸其部,上焦不歸,則物不能傳化,故噫而酢吞,
中焦不歸,則不能腐熟水穀,下焦不歸,則不能約制溲便也。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
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沬也。
欬逆而唾腥吐涎沬,陰虛火炎可知也,加以寒慄,則衛虛不能外護,又可知矣,
以脈見寸口,故其證悉在上部耳。
少陰脈弱而濇,弱者微煩,濇者厥逆。
氣虛則脈弱而煩,血虛則脈濇而厥。
趺陽脈浮而濇,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
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濇,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
纔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趺陽脈浮濇,為脾胃不足,故當下利,此易明也,至少陰脈弦而浮,
稱為調和如經之脈,此必有說焉,蓋傷寒熱傳少陰,仍得弦浮陽脈為輕,
若見沉犀則為少陰病脈矣,夫所謂弦者,少陽生發之氣也,浮者,太陽表證之脈也,
雖證見少陰,而少陰病脈不見,不失經常之度,故為調脈,若見滑數,
則為邪熱內盛,必挾熱便膿血也。凡言趺陽,皆當推之氣口,少陰皆當驗於尺部,
若必候諸於足,在婦人殊為未便,握手不及足之譏,所不辭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
白話文:
寸口脈浮表示病邪在表,沉則在裏,脈數表示在府,脈遲則在藏。比如脈遲,就表示病邪在藏。
用浮沉遲數來判斷病邪在表裏藏府,其中「脈遲則在藏」最重要,所以再次強調說明。如果脈象浮而遲,雖然有表證,但只宜用小建中湯溫和調理,不宜用麻黃、青龍湯,因為藏氣本來就虛弱。凡是說到寸口脈,都是指三部脈而言,而《鍼經》則用寸口、人迎脈來區分藏府。
問:如何知道是乘府,如何知道是乘藏?答:諸陽脈浮數為乘府,諸陰脈遲澀為乘藏。
寸口脈弱而遲,弱表示衛氣虛弱,遲表示榮氣受寒。榮氣屬血,血寒則發熱;衛氣屬氣,氣虛則心內空虛,覺得飽脹卻吃不下東西。
寸口脈弱,表示真陽之氣虛弱,腎中的陰火,夾雜痰飲凝聚在膈上,所以感覺心懸空、好像飢餓,卻又虛滿吃不下東西。至於寸口脈遲表示榮氣受寒,榮氣是血的根本,血寒反而發熱,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寸口脈遲,陽氣必定陷於陰分,尺脈緊實更不必說,所以才會發熱。
寸口脈弱而緩,弱表示陽氣不足,緩表示胃氣有餘,呃逆吞酸,吃下去的東西不能消化,氣體滯留在膈上。呃逆吞酸是胃中虛火夾雜痰飲上逆,非要用降逆的藥物才能鎮壓,這指的是暴病,與老年人胃虛痰逆呃逆不同。
寸口脈微而澀,微表示衛氣運行不暢,澀表示榮氣不足,榮衛不能互相協調,三焦沒有依靠,身體麻木不仁。榮氣不足則煩躁疼痛,說話困難;衛氣虛則惡寒,經常打哈欠;三焦失調,上焦失調則呃逆吞酸,中焦失調則不能消化吸收食物,下焦失調則小便失禁。
三焦因為榮衛運行不暢,沒有依靠,所以氣機不歸其位。上焦失調,則食物不能運化,所以呃逆吞酸;中焦失調,則不能消化食物;下焦失調,則不能控制大小便。
寸口脈微而澀,微表示衛氣衰弱,澀表示榮氣不足。衛氣衰弱,面色發黃;榮氣不足,面色青白。榮氣是根本,衛氣是枝葉,榮衛都虛弱,則如同根葉枯萎,所以寒慄、咳嗽、痰中帶血、吐涎沫。
咳嗽、痰中帶血、吐涎沫,說明陰虛火旺;再加上寒慄,說明衛氣虛弱,不能抵禦外邪。因為從寸口脈診斷,所以症狀都在上部。
少陰脈弱而澀,弱表示微煩,澀表示厥逆。
氣虛則脈弱而煩,血虛則脈澀而厥。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像正常一樣,病情在脾,應當瀉下通便。怎麼知道的呢?如果脈浮大,是氣實血虛。現在趺陽脈浮而澀,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浮,才算是調和的脈象,像經脈一樣,如果反而滑數,就知道會有膿血便。
趺陽脈浮澀,是脾胃不足,所以應該瀉下,這很容易理解。至於少陰脈弦而浮,稱為調和如經之脈,這一定有道理。因為傷寒熱邪傳到少陰,仍然有弦浮的陽脈,病情較輕;如果脈象沉細,就是少陰病的脈象了。所謂弦脈,是少陽生發之氣;浮脈,是太陽表證的脈象。雖然症狀見於少陰,但是少陰病的脈象不見,沒有超出正常的範圍,所以是調和的脈象。如果見滑數,就是邪熱內盛,必定伴有熱便膿血。凡是說到趺陽脈,都應該推測到氣口;少陰脈都應該在尺部驗證。如果一定要在足部診脈,對婦女來說很不方便,診脈時手不能觸及足部的缺點,我也不必多說了。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脈一樣。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這不是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