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6)
傷寒緒論卷上 (6)
1. 傷寒緒論卷上
而腹滿讝語囊縮等證,何由而除,兩感雖為死證,亦不當如是處治也。
至於直中三陰寒證,仲景在太陰則曰藏寒,以太陰居中,邪不能入必因冷物受傷也,
在少陰不曰中寒,即曰少陰病者,以少陰本寒水藏,若陰寒中藏必死,
今受病者少陰經耳故處方皆用經,在厥陰乃曰中風,以風喜傷肝也。
凡六經中俱有中風傷寒之辨,如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浮緊無汗為傷寒,
陽明善饑為中風,不能食為傷寒,少陰耳聾脇滿為中風,口苦咽乾為傷寒,
若三陰風寒無變異形證,但以四肢煩疼為中風,手足寒厥為中寒耳。
凡傳經少陰熱證,在本經失治,或治之未當,則復傳厥陰,熱深厥亦深,
而咽痛者為喉痹,嘔者轉為吐癰膿,下利者轉為便膿血,甚者發熱厥逆,躁不得臥,
仍是腎氣先絕而死矣。凡虛寒壞證,多少陰厥陰,然少陰最忌發熱,
發熱則恐腎中真陽飛越,厥陰最喜發熱,發熱則陰盡復陽,但少陰發熱,必大發躁,
悶亂不安,誠為危候,若利止厥回,脈見陽微陰浮,又為欲愈之徵也,厥陰發熱,
則厥逆止而漸溫,腹脹少緩而囊縱,吐利止而思食,方為陰盡復陽,
若見煩熱消渴脈數,又為真陰灼爍之象矣。又有少陰中風證,按盛起東云:
凡初起但覺畏寒,饑不能食,欲吐不吐,腹濡滿,大便秘,小便頻數及多,
脈來弦細浮弱,按之無根,此為少陰本虛自中之風,慎不可以腹滿,
不大便而誤下之,下之必不可救也,蓋寒則自利腹痛,風則腹滿不大便而按之不堅,
寒則小便清利,風則小便頻數,寒則身冷厥逆,風則自煩熱而手足煩疼,
寒則逆不食,風則欲吐不吐,饑不能食,稍食則脹滿不禁,寒則脈來沈細,
風則脈來浮弱,以風本陽邪上逆,與寒證陰邪下泄不同,即如中風之合病則嘔,
傷寒之合病則利是也。傷寒外編云:病在三陰,皆有下利腹痛厥逆躁渴,
但屬於陽者,必先發熱頭痛,漸至唇乾舌燥,煩渴喜冷飲,面色光彩,語言清亮,
手足溫煖,爪甲紅潤,身輕易於轉側,呼吸出於自然,小便或赤或澀,
脈來浮洪數大,此陽證也,至四五日後,傳進三陰血分,變出四肢厥冷乍溫,
或燥結或下利,躁渴潮熱,自汗讝妄,揚手擲足,氣息喘急,
小腹痛不可按,舌上胎厚而黃黑,甚則芒刺燥裂,脈沈而滑,皆三陽傳變之熱證,
其或身寒逆冷,神氣昏昏,脈來沈實附骨,乃火極似水,緣陽邪失於汗下所致,
雖身冷而不欲近衣,雖神昏而氣色光潤,雖腹痛必脹滿,而喘急不可按揉,
下利傍流清水,小便黃赤,大便或祕或黑,厥逆亦不過肘膝,厥過即發熱,
厥深熱亦深也,此為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而溫之。若發於陰者,始病不發,
熱無頭痛,便自利厥逆腹痛,口不渴,身體沈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惡寒踡臥,
白話文:
腹脹、說胡話、陰囊縮小等症狀,該如何消除呢?雖然兩感(中風與傷寒)都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但治療方法不應相同。
至於直中三陰的寒證,張仲景在論述太陰病時稱之為「藏寒」,因為太陰在臟腑之中,邪氣不易入侵,多半是因為受寒引起的。
在少陰則不稱「中寒」,而稱為「少陰病」,因為少陰屬寒水之臟,若陰寒入侵臟腑必死無疑。
現在患者若病在少陰經,則處方皆依經脈而治。在厥陰則稱為「中風」,因為風邪容易傷及肝臟。
六經病證中,都有中風與傷寒之分。例如,太陽經脈浮、有汗為中風;脈浮緊、無汗為傷寒。
陽明經善饑為中風;不能飲食為傷寒。少陰經耳聾、脅肋脹滿為中風;口苦咽乾為傷寒。
若三陰受風寒而無其他特殊症狀,僅四肢煩痛則為中風,手足厥冷則為中寒。
少陰經熱證,若在少陰經階段未能治癒或治療不當,則會傳變至厥陰經。熱邪越深,厥陰的病症也越重。
咽喉疼痛會發展成喉痹,嘔吐則會轉變為吐膿,下痢則會變成排出膿血,嚴重者會發熱、厥逆、躁動不安,最終因腎氣衰竭而死。
所有虛寒的嚴重病症,無論是少陰或厥陰,少陰最忌發熱,發熱則恐腎中真陽之氣外洩。厥陰則最喜發熱,發熱則陰氣衰竭,陽氣得以復甦。但少陰發熱,必然躁動不安、煩悶,這是危急的徵兆。若腹瀉停止、厥逆好轉,脈象呈現陽氣微弱、陰氣浮現,則為病情好轉的徵象。厥陰發熱,則厥逆停止而逐漸溫暖,腹脹減輕而陰囊鬆弛,嘔吐腹瀉停止而想吃東西,才是陰氣衰竭,陽氣復甦的表現。若出現煩熱、口渴、脈搏急數,則是真陰受損的徵兆。
另有少陰中風證,按盛起東的說法:初期僅感覺畏寒、飢餓卻無法進食、想吐卻吐不出來、腹部濡濕脹滿、大便秘結、小便頻數且量多、脈象弦細浮弱,按之無力,這是少陰虛弱,內受風邪的表現,切勿因腹脹、大便不通而誤用瀉下之法,瀉下則必死無疑。因為寒證會自發腹瀉、腹痛,風證則腹脹、不大便,按壓腹部不堅實;寒證小便清長,風證小便頻數;寒證身體冰冷、厥逆,風證則自覺煩熱、手足煩痛;寒證逆氣不食,風證則想吐卻吐不出來,飢餓卻無法進食,少量進食則脹滿難忍;寒證脈象沉細,風證脈象浮弱。因為風邪屬陽,向上逆犯,與寒邪屬陰向下侵犯不同,如同中風合病則嘔吐,傷寒合病則腹瀉一樣。
《傷寒外編》記載:病在三陰,都會出現腹瀉、腹痛、厥逆、煩躁、口渴等症狀。但屬於陽證者,必然先發熱頭痛,逐漸演變成口唇乾燥、舌苔乾燥、煩渴喜飲冷水、面色紅潤、說話清晰、手足溫暖、指甲紅潤、身體輕盈容易翻身、呼吸自然、小便或赤或澀、脈象浮洪數大,這是陽證。四五天后,傳入三陰的血分,就會出現四肢厥冷時冷時熱、或便秘或腹瀉、煩躁口渴、潮熱、自汗、胡言亂語、手舞足蹈、呼吸急促、小腹部疼痛難以按壓、舌苔厚膩黃黑,嚴重者舌苔乾燥裂開,脈象沉而滑,這些都是三陽傳變而來的熱證。或者出現身寒畏冷、精神萎靡、脈象沉實有力,這是熱極似寒,由於陽邪未能從汗液排出所致。雖然身冷卻不願加衣,雖然神志昏迷但面色紅潤,雖然腹痛但必脹滿,呼吸急促難以按壓,腹瀉排出清稀的水樣便,小便黃赤,大便或便秘或黑色,厥逆也不過肘膝,厥逆加重則發熱,厥逆越深熱邪也越深,這是陽極似陰,不可誤認為寒證而用溫熱之法治療。若屬於陰證,則起病時沒有明顯症狀,沒有頭痛發熱,便自發腹瀉、厥逆、腹痛,口不渴,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嘔吐、腹瀉、惡寒蜷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