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7)
傷寒緒論卷上 (7)
1. 傷寒緒論卷上
戰慄吐沫,手足指冷厥逆,爪甲青黑,面如刀刮,顏色黯慘而不光,
舌上雖黑而無胎,脈來沈遲細小,皆三陰自中之寒證,其或面赤戴陽,身有微熱,
咽乾煩躁,脈來數疾,無倫,乃水極似火,因虛冷內盛,逼其浮陽發外也,
又如始本陽證,誤服涼藥,攻熱太速,其人腎氣本虛,胃氣素弱,遂變陰寒,
雖發熱面赤,欲引衣自覆,而手足必寒,或躁渴欲飲水而不能嚥或嘔噦而欬逆,
或咽痛而鄭聲,時噪悶亂,欲坐臥泥水中,稍祖露即畏寒莫禁,
腹痛可按可揉而不鞭滿,下利清穀白沫及淡黃水,小便清白,
厥逆過肘膝而不復熱舌上略有黑胎,與灰色胎,胎雖老必極薄無津,
而不燥裂無芒刺,脈多沈細,或浮大數疾,按之必虛軟無力,不鼓擊於指下者,
此為陰極似陽,不可誤認熱證而下之,此證急溫,尚且十難救一,下之百不一生矣。
喻嘉言云:凡傷寒初起發熱煎熬津液,鼻乾口渴便祕,漸至發厥,不問知其為熱也,
若證忽變陰厥,從古至今無一也,蓋陰厥得之一起便直中陰經,唇青面白,
遍身冷汗,便利不渴,身踡多睡,醒則人事了了與傷寒傳經之熱邪,轉入轉深,
人事昏惑者萬萬不同,如先犯房勞,而後傷寒,世醫無不為陰證,
往往投以四逆等湯,促其暴亡,而諉之於陰極莫救,總由傳派不清耳,
蓋房勞而病外感者,其勢不過比常較重,以陰虛陽往來之非陰盛無陽之比,
汗下藥中,不過稍加甘溫,照顧元氣耳,且仲景明言,厥多熱少則病進,
熱多厥少則病退,厥愈而熱過久者,必便膿血發癰,厥應下而反汗之,必口傷爛赤,
先厥後熱,利必自止,見厥復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為痹,厥而能食,
恐為除中,厥止思食,邪退欲愈,凡此之類,皆熱深厥深之旨,原未論及於厥陰也,
至於陽分之病而妄汗吐下,致汗多亡陽,吐利煩躁,四肢逆冷,皆因用藥差誤所致,
非以四逆真武等湯挽之,則陽不能回,亦原不為陰證立方也,蓋傷寒發熱發渴,
定然陰分先虧,以其誤治,陽分比陰分更虧,
不得已從權用辛熱先救其陽與純陰無陽,陰盛隔陽之證,相去天淵,
不知治陰證以救陽為主,治傷寒以救陰為主,傷寒縱有陽虛當治,
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陰分可受陽藥者,方可回陽,若面色黧黑,身如枯柴,
一團邪火內燔者,則陰已先盡,何陽可回,而敢助陽刦陰乎,證治方云:
若證未辨陰陽,且與四順丸試之,(即理中倍甘草)可見從前未透此關,縱有深心,
無可奈何耳,至於元氣大虧,陰盛格陽之證,庸醫往往反認陽證,遽施下藥,
殺人多矣,今麤工治傷寒,漫不辨其名證,一見發熱,其初概用表藥,
不論虛實,不分經絡,雜用三陽經藥,表之不愈,五六日間,稍見胸腹滿悶,
白話文:
戰慄、流口水,手腳冰冷厥逆(四肢冰冷),指甲青黑,臉色像用刀刮過一樣,黯淡無光。舌頭雖然發黑,但沒有苔,脈象沉遲細小,這些都是三陰經寒邪內盛的表現。但也可能出現面紅、身體微熱、咽喉乾燥煩躁、脈象數疾(脈搏頻數且有力)等症狀,這是水寒極盛似火,由於虛寒內盛,逼迫浮陽外發的表現。
還有一些情況,原本是陽證,卻誤服涼藥,過度攻伐熱邪,如果患者腎氣本就虛弱,胃氣也素來不足,就會轉變為陰寒證。雖然會發熱面紅,想蓋被子取暖,但手腳必然冰冷,可能口渴想喝水卻吞嚥困難,或者嘔吐呃逆,或者咽喉疼痛聲音嘶啞,時而煩悶,想坐臥在泥水中,稍微暴露在空氣中就會畏寒難耐。腹部疼痛可以按壓揉捏,但並不脹滿,大便稀溏,排出米湯樣或淡黃色水樣便,小便清澈。厥逆(四肢冰冷)超過肘膝關節,體溫無法恢復,舌苔略有黑色或灰色苔,苔雖老但很薄,沒有津液,也不乾燥、裂開或有芒刺,脈象多數沉細,也可能浮大數疾,但按之必虛軟無力,指下無搏動感。這屬於陰寒極盛似陽證,不能誤認為熱證而使用瀉下藥物。這種情況急需溫補,即使積極治療,也難以痊癒,使用瀉下藥物更是百死無一生。
喻嘉言說:凡是傷寒初期發熱,煎熬津液,鼻乾口渴、便秘,逐漸發展到厥逆,不用懷疑,就知道是熱證。如果熱證突然轉變成陰厥,從古到今都沒有這樣的病例。因為陰厥一旦發生,寒邪就會直接侵犯陰經,表現為嘴唇青紫、面色蒼白、渾身冷汗、大便稀溏而不口渴、蜷縮嗜睡,清醒時神志清楚,這與傷寒傳經熱邪日漸加重、神志昏迷的情況完全不同。如果先患有房勞(性勞累),之後再患傷寒,許多醫生都誤認為是陰證,往往投以四逆湯等溫陽藥物,結果加速死亡,還將其歸咎於陰寒極盛無法治療。總之,是因為病因傳變不清。其實房勞後再外感傷寒,病情雖然比一般傷寒重一些,但屬於陰虛陽盛,而非陰盛無陽,治療時汗下藥物中,只需稍微增加一些甘溫之品,以護衛元氣即可。而且仲景明確指出,厥逆多熱少則病情加重,熱多厥逆少則病情減輕。厥逆痊癒而熱邪持續很久,必然會出現膿血、癰疽;厥逆應該下利,卻反而出汗,必然會出現口瘡、爛嘴角;先厥逆後發熱,大便必然自行停止;出現厥逆後再次大便稀溏,大便停止後反而出汗、咽喉疼痛,則喉嚨已經痺阻;出現厥逆卻能進食,可能是邪氣已經排除;厥逆停止後想吃東西,邪氣退卻,將要痊癒。這些情況都說明熱邪深重,厥逆也深重,這與厥陰證不同。
至於陽分之病而妄用汗下藥物,導致汗出太多耗傷陽氣,出現嘔吐、腹瀉、煩躁、四肢冰冷,都是因為用藥錯誤所致。如果不使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溫陽藥物挽救,陽氣就無法回歸。這也不是陰證的治法。傷寒發熱口渴,必然陰分先虧損,如果誤治,陽分比陰分更虧損。不得已而使用辛熱藥先救陽氣,這與純陰無陽,陰盛格陽的證候完全不同。治療陰證以救陽為主,治療傷寒以救陰為主。傷寒即使有陽虛,也必須觀察患者血肉是否充盈,陰分能否承受陽藥,才能回陽。如果面色黧黑,身體像枯柴一樣,內有邪火焚燒,那就是陰氣已盡,何況陽氣還能回升,還敢助陽損傷陰氣嗎?證治方云:如果陰陽未辨,可以用四順丸試探(理中湯加倍甘草),可見以前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關竅,即使有深入的理解,也沒有辦法。至於元氣大虧,陰盛格陽的證候,庸醫往往誤認為是陽證,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殺死了很多人。現在粗淺的醫生治療傷寒,漫不經心,不辨別證候,一見發熱,初期就使用解表藥物,不論虛實,不分經絡,雜用三陽經藥物,解表無效,五六天后,稍微出現胸腹滿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