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傷寒緒論卷上 (8)

1. 傷寒緒論卷上

便以承氣下之,汗下不效,別無措手委之天命,總由未得傷寒真訣耳。

傷寒者,冬時嚴寒,感冒殺厲之氣而病也交霜降節後,春分節前,病發熱頭痛者,

皆謂之正傷寒,始風寒之在太陽經,必惡寒發熱,頭項痛,腰脊強,

脈浮而緊無汗不能食為傷寒,麻黃湯若尺中遲弱者,為衛氣不充,

當用黃耆建中為主,若陽虛不能作汗,或面色戴陽足冷夾陰者,再造散,

脈浮而緩自汗能食者,為中風,桂枝湯,脈浮緊而數,身疼不汗出,發熱煩躁,

為風寒兩傷,大青龍湯,若脈浮緩自汗,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

或乾嘔,或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利,少腹滿,或喘,為心下有水氣,

小青龍湯,太陽表邪不已,或犯膀胱之本,或入陽明之府,或傳陽明之經,

所謂犯本者,如太陽經發汗不解,誤用利水藥,熱結膀胱,小便難煩渴引飲者,

五苓散,若自汗多者,屬陽明,則又禁用五苓,恐重竭其津液也,如狂喜忘為畜血,

桃核承氣代抵當選用,火迫刦汗,亡陽驚狂,起臥不安者,此火逆犯本也,

救逆湯,如脈浮數而嘔吐者必傳陽明經,其證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頭痛自汗而脈長,桂枝加葛根湯,有食必作脹悶,更加橘半枳朴,

若自利者葛根湯嘔加半夏,稍遲必入陽明之府,其證日晡潮熱,

手足漐漐自汗而脈滑,此屬胃實,俟其結定,用承氣輩攻之,

如陽明不入府,邪氣在經未罷,必傳少陽,其證頭疼目眩,耳聾口苦,

脈弦脇痛,寒熱往來,小柴胡湯蓋少陽居表裏之半,外有太陽之惡寒,

內有胃府之惡熱,故往來寒熱,少陽與厥陰為表裏,少陽主邪欲入,而寒熱交爭,

厥陰主邪欲出,故厥逆反覆也,少陽寒熱往來,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行,

腋下汗出,方可用大柴胡微利之,緣膽無出入,瀉土所以瀉木也,

如八九日腋下無汗,為膽未實,誤用承氣下之,必犯少陽之本,則胸滿驚煩,

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龍骨牡蠣湯,至傳三陰,

太陰則腹滿嗌乾下利,而脈沈細者,小建中和之,因誤下陽邪內陷而腹痛者,

桂枝加芍藥,痛甚加大黃,此關乎平昔元氣盛衰,及有無宿滯之分也,熱傳少陰,

必口燥舌乾而渴,脈沈下利,邪熱奔迫故也,若手足微逆者,四逆散,若下利清水,

心下鞭痛而讝語者,大承氣湯,又有元氣素虛,或汗下過劇,

陽氣傷而成虛寒證者,不可執認傳經而禁絕溫補也,熱傳厥陰,則有下奪外解之分,

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或下利脈大而腸鳴者,並用當歸四逆湯,若誤下而脈沈,

厥逆自利,煩滿囊縮,小承氣湯,若脈浮緩而囊不縮,雖厥逆下利必自愈,

乃陰盡復陽,風從木化也,可與小劑桂枝湯,助其作汗而解,此六經證治大略耳,

白話文:

傷寒論卷上:

用承氣湯瀉下,汗法也不見效,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傷寒的真諦。

傷寒,是指冬天嚴寒時,感受寒邪而致病。霜降節氣之後、春分節氣之前發病,發熱頭痛的,都叫做正傷寒。起初風寒在太陽經,必定惡寒發熱,頭項痛、腰脊酸痛,脈浮緊,無汗,不能吃東西,這是傷寒。如果尺脈遲弱,說明衛氣不足,應該用黃耆建中湯為主。如果陽虛不能出汗,或者面色青紫,足冷夾陰,就用再造散。脈浮而緩,自汗,能吃東西,這是中風,用桂枝湯。脈浮緊而數,身痛,不出汗,發熱煩躁,這是風寒兩傷,用大青龍湯。如果脈浮緩,自汗,身體不痛但沉重,時好時壞,沒有少陰證,或者乾嘔、咳嗽、口渴、腹瀉、呃逆、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喘息,這是心下有水氣,用小青龍湯。

太陽表邪不解,或者犯膀胱,或者入陽明經,或者傳到陽明經。所謂犯本,比如太陽經發汗不解,錯誤使用利水藥,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煩渴引飲,用五苓散。如果自汗很多,屬於陽明,就不能用五苓散,以免耗竭津液。如果狂喜忘形,如同畜生一般,可用桃核承氣湯代替。火熱迫使汗出,陽氣耗損,神志恍惚,坐臥不安,這是火逆犯本,用救逆湯。如果脈浮數並嘔吐,必定傳到陽明經,症狀是身熱、目痛、鼻乾、不能臥床,頭痛、自汗、脈長,用桂枝加葛根湯。如果進食後必脹滿,再加橘皮、半夏、枳實、大黃。如果自利,葛根湯中加半夏。稍遲必入陽明經,症狀是午後潮熱,手足心熱,自汗,脈滑,這是胃實,等到病情穩定後,再用承氣湯類瀉下。

如果陽明經未受邪氣侵犯,邪氣仍在經脈中未消退,必定傳到少陽經。症狀是頭痛、眩暈、耳聾、口苦、脈弦、脅痛、寒熱往來,用小柴胡湯。少陽經居表裡之間,外面有太陽經的惡寒,裡面有胃府的惡熱,所以寒熱往來。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少陽主邪氣欲入,寒熱相爭;厥陰主邪氣欲出,所以寒熱往來反复。少陽寒熱往來,六七天到十幾日,大便不通,腋下出汗,才可以服用大柴胡湯略微瀉下,因為膽經不通,瀉土(脾)以瀉木(肝)。如果八九天腋下不出汗,說明膽經未實,錯誤使用承氣湯瀉下,必定傷及少陽之本,就會胸悶、煩躁、小便不利、言語不清、全身沉重,不能翻身,用柴胡龍骨牡蠣湯。

傳到三陰經:太陰經則腹脹、咽乾、腹瀉,脈沈細,用小建中湯調理。因為錯誤瀉下,陽邪內陷而腹痛,用桂枝加芍藥湯,疼痛厲害再加大黃。這與平素元氣盛衰,以及有無宿食積滯有關。熱傳少陰經,必定口乾舌燥而口渴,脈沈,腹瀉,邪熱衝擊所致。如果手足微微發冷,用四逆散。如果腹瀉清水樣大便,心下鞭痛,言語不清,用大承氣湯。如果元氣本來虛弱,或者汗下過多,陽氣受損而成為虛寒證,就不能執著於傳經的理論而禁止溫補。熱傳厥陰經,則有下利和外解兩種情況。如果手足厥冷,脈細欲絕,或者腹瀉,脈大而腸鳴,用當歸四逆湯。如果錯誤瀉下,脈沈,厥逆,腹瀉,煩滿,腹部肌肉收縮,用小承氣湯。如果脈浮緩而腹部肌肉不收縮,雖然厥逆,腹瀉,也必然自愈,這是陰氣盡而陽氣復,風從木化。可以服用小劑量的桂枝湯,幫助發汗而解表。這就是六經辨證施治的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