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9)
傷寒緒論卷上 (9)
1. 傷寒緒論卷上
其他誤治變證,詳纘論六經諸篇,及細證例中,此不復贅。傷寒汗後熱不退,
仍頭項強痛,而勢稍減者,更宜汗之,若反劇煩擾者,必有夾食夾痰,
或有宿病之故,當推其源而治之,大凡汗後熱不退,作危證斷之,若汗後熱愈甚,
脈躁疾,名陰陽交者死,傷寒五六日,裏證具而下之,下後熱不退,
胸中堅滿不消或腹中疼痛不止,脈尚數實者,此為下未盡,或下後一二日,
更煩熱喘滿者,並可用小承氣湯復下之,若大下後身熱不退心中結痛,
懊憹頭汗,梔子豉湯湧吐之,凡傷寒六日傳六經為一候,七日當解若不解,
再傳至十三日,謂之過經不解,二十餘日不解,謂之再過經不解,
宜詳虛實輕重或和解,或下奪之,若脈尺寸陷者大危,若過經不解,脈虛數,
人弱發熱,口乾舌燥者,此為虛證不可下,以參胡三白,或小柴胡增損主之,
至於愈後熱不盡,伏留藏府經脈之間,致變他病不一,如邪火伏於脾,
則變中滿不食,伏於胃,移熱於脾,則變休息痢,伏於心,移熱於小腸,
則變淋血溺痛,痛甚則小便不通,多不可治,伏於肝則變囊癰陰腫,伏於肺,
則變肺癰吐腥,伏於腎,則變羸瘦怯弱,伏於脾腎之間,則變癱臥不起,
久而成痿伏於肝脾之分,邪正交攻則變痎瘧,至若太陽少陽失汗,
則毒結顋頰之間,謂之發頤陽明少陽失下,則邪結於藏府之內多成癰腫,
凡此皆傷寒大病後,餘邪為患也。
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易老用大羌活湯主之,
此專在表也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讝語,
黃連解毒湯主之,此意在和也,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雙解散主之,此重在裏也至水漿不下不知人事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
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藏府不通而死矣,則知一藏一府受病,猶可治也,
按兩感皆是熱邪亢極之證,朱氏妄言前三日真為病寒,以四逆湯急溫裏後,
以桂枝湯急解表,而書方又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說,殊不知傳經者,皆屬陽證,
陰證本無熱邪,安得有傳變之理,即傷寒之病兩感者,亦少惟溫病熱病居多,
以溫熱咸從少陰發出太陽,即是兩感之證,所以守真特立涼膈雙解白虎承氣等湯,
以兩解溫熱病表裏之熱毒也,非特溫熱病之有兩感也,凡下元虛人染患疫癘,
多有三日斃者,蓋疫癘之勢,較傷寒更劇,所以死在三日也,傷寒例所言,
六日死者,是言傷寒之兩感,素問所言三日死者,是言熱病疫病之兩感也,
非特溫熱疫癘之有兩感也,即如冬溫之發於太陽少陰,故始咽痛而後自,
利豈非兩感之證乎。
若陽氣素虛之人,始病無發熱頭痛,便惡寒踡臥腹與少腹痛,自利厥逆脈沈者,
白話文:
傷寒汗後熱不退,且頭項仍有疼痛,但症狀略微減輕的,應該繼續發汗治療。如果反而加重,煩躁不安,很可能是夾雜食物積滯或痰飲,或是舊病復發,就應該追究病因,對症下藥。總而言之,汗後熱不退是危險的徵兆。如果汗後病情加重,脈搏急促有力,稱為陰陽交敗,必死無疑。傷寒病發五六日,內在病症明顯,而使用下瀉法治療,下瀉後熱度不退,胸部堅硬脹滿不消,或腹部持續疼痛,脈搏仍然快速有力,表示瀉下不徹底,可在瀉下後一兩天,如果仍然煩熱、喘息、腹脹,可用小承氣湯再次瀉下。如果大瀉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絞痛,煩躁不安,頭部冒汗,就應該用梔子豉湯催吐。傷寒病發六天,依序傳遍六經,為一個階段;七天應該痊癒,如果沒有痊癒,病情繼續傳播到十三天,稱為「過經不解」;二十多天仍未痊癒,稱為「再過經不解」,此時應仔細判斷虛實輕重,採取和解、瀉下等方法治療。如果脈象寸關尺三部都虛陷,則病情危急。如果「過經不解」,脈搏虛弱而快速,病人虛弱發熱,口乾舌燥,這是虛證,不能瀉下,可用參胡三白散,或加減小柴胡湯治療。至於痊癒後餘熱未盡,潛伏於臟腑經脈之間,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病變,例如邪火伏於脾,則變為脘腹脹滿不思飲食;伏於胃,熱邪移至脾,則變為休息痢;伏於心,熱邪移至小腸,則變為小便淋漓帶血、疼痛,疼痛劇烈則小便不通,多數難以治療;伏於肝,則變為腹部囊腫腫脹;伏於肺,則變為肺癰,咳吐腥臭痰液;伏於腎,則變為消瘦虛弱;伏於脾腎之間,則變為癱瘓臥床不起,久而久之變成痿證;伏於肝脾之間,邪正交爭則變成痎瘧。太陽經和少陽經失汗,則毒邪結聚於面頰之間,稱為「發頤」;陽明經和少陽經瀉下不暢,則邪氣結聚於臟腑內部,多形成癰腫。這些都是傷寒大病痊癒後,餘邪作祟所致。
如果同時感受兩種寒邪,一日內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患病,則頭痛口乾,煩悶口渴,可以用大羌活湯治療,這是針對表證;二日內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患病,則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話困難,可以用黃連解毒湯治療,這是以調和為主;三日內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患病,則耳聾、陰囊縮小而厥逆,可以用雙解散治療,這是針對裡證。如果水液不能下咽,神志不清,六日內必死。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患病,則氣血運行不通,臟腑功能失調而死。反之,如果只有一個臟腑患病,尚可治療。按理來說,兩種寒邪同時侵犯,都是熱邪亢盛的表現。朱氏(指朱丹溪)妄言前三日為寒邪侵犯,用四逆湯溫補裡證,用桂枝湯解表,書中又說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殊不知經絡傳變都是陽證,陰證本無熱邪,何來傳變之理?即使是傷寒病同時感受兩種邪氣,大多也是溫病熱病。溫熱病大多從少陰經開始,傳至太陽經,即為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的表現。所以守真(指張介賓)特立涼膈散、雙解湯、白虎湯、承氣湯等,來治療溫熱病表裡熱毒。不只是溫熱病有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的情況,下元虛弱的人感染瘟疫,很多三日內就會死亡。瘟疫的勢力比傷寒更猛烈,所以三日內就死亡。傷寒案例中所說的六日死者,是指傷寒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素問》中所說的三日死者,是指熱病瘟疫同時感受兩種邪氣。不只是溫熱瘟疫有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的情況,例如冬溫病從太陽經和少陰經開始,先咽喉疼痛,然後腹瀉,豈不是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的表現嗎?
如果陽氣原本虛弱的人,初期患病沒有發熱頭痛,卻惡寒蜷臥,腹部及少腹疼痛,腹瀉,厥逆,脈象沉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