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5)
傷寒緒論卷上 (5)
1. 傷寒緒論卷上
趙嗣真云:太陽證之溫經,少陰證之發汗,皆證類之變,故長沙各言反者,
以太陽發熱頭痛,脈當浮,今反沈,少陰脈沈,法當無熱,今反發熱也,
以其無頭痛,故為少陰,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太陽脈當浮,今不能浮者,
以裏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疼痛,故宜救裏,使正氣內強,迫邪出外,
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也,少陰脈沈無頭痛,當不發熱,今反發熱,知寒邪在表,
鬱閉而為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邪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熟附配麻黃,
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也,至第二證,言得之二三日,病氣尚淺,
比之前證稍輕,又無裏證變見,故宜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也,
活人書卻去無證二字,改作常見少陰熱陽證者,
如經云心中煩不得臥或咽瘡聲不出者,或欬而嘔渴,或口燥咽乾,
或腹脹不大便是也,夫豈麻黃附甘草湯所可治耶。復有三陰轉屬胃府宜下者,
如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鞭者,為陽明也,又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厥陰下利,讝語有燥屎者,小承氣湯下之是也,
更有三陰轉出肌表宜汗者,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少陰中風,
陽微陰浮者,為欲愈,厥陰病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厥陰病,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又有少陰變熱回陽者,如少陰病惡寒而踡,
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凡此皆盡復陽也,至於汗下誤施,變害不測東云:
太陽始病當以汗,若當汗不汗解,則濕熱者表而發黃,發汗太過經虛風襲而成痙,
不當汗而汗,迫血妄行而成衂,大便不可妄動動早為犯禁,當汗誤下,
則引邪入裏,而為痞結懊憹協熱利,當下誤汗,則為亡陽厥竭讝語,
小便不可輕利,利之為犯本,若渴而自汗多,雖小便不利,為陽明經熱,
不可誤用五苓,蓋五苓為太陽證下藥其功在,於驅胃中濕熱,而救津液,
故仲景又有小便數大便鞭,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渴者宜五苓散之例,
一以自汗多而渴,為液耗散,故禁利水傷津藥,一以小便數而渴,為濕熱內盛,
故宜驅熱利水藥,此當利不當利之別也若當利不利,必就陽明燥火,而成畜血發黃,
不當而利,必耗膀胱津液,而成燥血發狂,此皆誤治之失也。又按活人書云:
傷寒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夫陽明之經證,身熱目疼鼻乾頭痛,可宜下乎,
少陰之傳經熱邪,可宜溫乎況溫病熱病之少陰,尤不可溫也,自奉議此說行,
後世蒙害者不少矣。又兩感證,先救裏以四逆湯,後救表以桂枝湯,長沙本云:
先後發表攻裏,未嘗言救裏也,今以攻為救,豈不相背,若用四逆湯,是以火濟火,
白話文:
趙嗣真說:太陽病症宜溫經,少陰病症宜發汗,這些都是病症類型的變化,所以長沙本的說法各異,認為是相反的。
因為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應該浮,現在卻沉;少陰脈象沉,按理說不應該發熱,現在卻發熱。因為沒有頭痛,所以說是少陰;因為有頭痛,所以說是太陽。太陽脈象應該浮,現在不能浮,是因為裡虛久寒,正氣衰弱造成的,又伴有身體疼痛,所以應該救治裡,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子也能發汗。少陰脈象沉、無頭痛,按理說不應該發熱,現在卻發熱,知道寒邪在表,鬱結而化為熱,所以用麻黃細辛發表邪熱,用附子溫暖少陰的經脈。熟附子配麻黃,發汗中有補;生附子配乾薑,補中有發。到第二個病症,說得病二三日,病邪尚淺,比之前的病症稍輕,又沒有裡證變化出現,所以宜微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這是汗劑中較輕的。
《活人書》卻去掉「無證」二字,改成「常見少陰熱陽證」,例如經書上說心中煩躁睡不着,或者咽喉腫痛聲音出不來,或者咳嗽且嘔吐口渴,或者口乾咽燥,或者腹脹不大便等,這些病症豈是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可以治療的嗎?還有三陰轉屬胃腑宜下瀉的,例如傷寒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這是繫於太陰;太陰病症,身體應該發黃,如果小便通暢,不能發黃,到七八天大便如條狀的,是陽明病;又少陰病六七天,腹脹不大便的,要急下瀉,宜用大承氣湯;厥陰下瀉,大便乾燥的,用小承氣湯下瀉。
還有三陰轉出肌表宜發汗的,例如太陰病,脈象浮的可以發汗,宜用桂枝湯;少陰中風,陽氣微弱陰氣浮的,是將要痊癒的;厥陰病下瀉後身體疼痛,大便通暢的,要急救治表,宜用桂枝湯;厥陰病,嘔吐而發熱的,用小柴胡湯;還有少陰變熱回陽的,例如少陰病惡寒蜷縮,時時煩躁,想脫衣服被子的,可以治療。凡此皆是恢復陽氣。至於汗法和下瀉法運用錯誤,會造成不可預測的危害。
東垣(張子和)說:太陽病初期應該用發汗法,如果該發汗而不發汗,則濕熱在表而發黃;發汗過度,經脈虛弱,風邪襲擊而痙攣;不該發汗而發汗,迫使血液妄行而導致吐血;大便不可亂用通便藥,早用為犯禁忌;該發汗而誤用下瀉法,則引邪入裡,而造成痞塊、腹脹、懊惱、發熱、泄瀉;該下瀉而誤用發汗法,則會耗傷陽氣而厥冷、神志不清;小便不可輕易利尿,利尿為犯禁忌;如果口渴而自汗多,雖然小便不利,是陽明經熱,不可誤用五苓散;蓋因五苓散是太陽證的下藥,其功效在於驅除胃中濕熱,而救護津液,所以仲景還有小便數、大便如條狀,不更換衣服十天沒什麼痛苦,口渴的宜用五苓散的例子。一個是自汗多而口渴,是津液耗損,所以禁止利水傷津的藥物;一個是小便數而口渴,是濕熱內盛,所以宜驅除濕熱利水的藥物。這是該利尿還是不該利尿的區別。如果該利尿而不利尿,必然導致陽明燥熱,而形成瘀血發黃;不該利尿而利尿,必然耗傷膀胱津液,而導致燥熱發狂。這些都是誤治的錯誤。
又按《活人書》說:傷寒陽明證宜下瀉,少陰證宜溫補。那麼陽明經的病症,身熱、目疼、鼻乾、頭痛,可以下瀉嗎?少陰經傳經的熱邪,可以溫補嗎?況且溫病熱病的少陰證,更不可溫補。自從奉行這個說法,後世蒙受其害的不在少數。又兩感證,先救裡用四逆湯,後救表用桂枝湯。長沙本說:先後發表攻裡,從未說過救裡。現在以攻為救,豈不相背?如果用四逆湯,是以火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