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4)
傷寒緒論卷上 (4)
1. 傷寒緒論卷上
為少陰本虛而挾陽邪,雖是陽證,而實夾陰,與陽虛自中陰寒不同,
亦有陽證誤用寒藥,而變為虛寒者,又有汗下太過,致陽虛而惡寒者,皆始本陽邪,
未傳寒中之證,並宜加溫經藥,不可拘於傷寒皆為熱邪,禁用溫補之說,
然究其根源,從陽經來者,溫經藥中,又不得不兼制陽藥,若峻用辛熱,
則真陰立槁也,觀真武湯中用芍藥茯苓,其義可見。王安道云:傷寒傳變不常,
或有循經而傳者,或有越經而傳者,或有傳二三經而止者,或有只在一經者,
或有傳至三陽而止者,或有傳盡六經不罷者,有從陽經傳變而為熱證者,
有直中陰經而成寒證者,有初入太陽不作鬱熱而成真陰證者,有始寒終熱者,
有始熱終寒者,全在脈與證別之,詳三陽之邪,則一於熱耳,
至三陰經證之或寒或熱者何也,夫仲景書本非全文,既遭叔和播亂之厄,
成無已止隨文註釋,竟不明言,何由為熱,何由為寒之故,此非不欲言也,
蓋止知傷寒皆是傳經,故疑於六經所傳俱為熱證,而熱無變寒之理,遂不敢別白耳,
以寒為本藏之寒歟,安得當熱邪傳裏之時,反獨見寒而不見熱者,且所用之藥,
能不助傳經之熱乎,以寒為外寒歟,則在三陽已成熱矣,豈有傳至三陰而反為寒哉,
成氏能潛心乎此,則必悟其所以然矣。夫三陽之病,其寒邪之在太陽也,寒鬱其陽,
陽不暢而成熱,陽雖人身之正氣,既鬱則為邪矣,用麻黃發表以逐其寒,
則腠理通而鬱熱泄,故汗出而愈,苟或不汗不解,其熱不得外泄,則必入裏,
故傳陽明傳少陽,而或入府也,夫三陰之病,或寒或熱者何哉,蓋寒邪之傷人也,
或有太陽經鬱熱,然後以次而傳至陰經者,或有太陽不傳陽明少陽,
而便傳三陰經者,或有寒邪不從陽經而始,直傷陰經者,或有雖從太陽而始,
不作鬱熱,即入少陰,而獨見少陰證者,或有始自太陽,即入少陰,
而太陽不能無傷者,或有直傷陰經,而寒變為熱,及始寒終熱者,其鬱熱傳陰,
則為熱證,其直傷陰經,及從太陽即入少陰,則為寒證,其太陽不能無傷,
則為脈沈而發熱證,其始寒而終熱者,則陰邪傳出陽分,為先寒後發熱證,
此三陰之病,所以或寒或熱也,邪氣暴卒,本無定情,而傳變不常耳,
若夫裏寒外熱之證,乃是寒邪入客於內,迫陽於外,或是虛陽之氣,
假作外熱之狀耳,非真熱邪所為也,觀仲景裏寒外熱之證,但以溫藥治裏,
而不治外熱,則知所治之意矣。所以仲景治太陽經虛,汗之不愈,即用四逆湯溫之,
如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宜四逆湯是也,
更有少陰表證宜汗者,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少陰本就虛弱,又兼夾陽邪,雖然是陽證,卻實際夾雜著陰虛,這與陽虛自內而生的陰寒不同。
也有些陽證誤用寒藥,導致變成虛寒;還有些汗下過度,導致陽虛而惡寒,這些都起初是陽邪,
尚未傳入寒中之證,都應該服用溫經藥物,不能拘泥於傷寒都是熱邪,而禁用溫補的說法。
然而究其根本,從陽經而來的,溫經藥中,又不得不兼顧抑制陽氣的藥物,如果峻猛使用辛熱藥物,
則真陰就會枯竭。觀察真武湯中使用芍藥茯苓,其道理就可見一斑。王安道說:傷寒的傳變並不固定,
有時循經傳變,有時越經傳變,有時傳到二三經就停止,有時只在一經停留,
有時傳到三陽就停止,有時傳遍六經都不停止,有的從陽經傳變而成為熱證,
有的直接侵犯陰經而成為寒證,有的初入太陽經不出現鬱熱而成為真陰證,有的開始是寒證最後是熱證,
有的開始是熱證最後是寒證,完全要根據脈象和證候來區別。詳察三陽的邪氣,都屬於熱證。
那麼三陰經的證候為何有時寒有時熱呢?仲景的書本並非完整,又遭遇叔和刪改的困境,
後人只能隨文註釋,始終沒有明確說明何時為熱,何時為寒的原因,這並不是不想說明,
而是只知道傷寒都是傳經,所以懷疑六經所傳都是熱證,而熱證不會變成寒證,所以不敢明確說明。
把寒證當作本來的內寒,怎麼能在熱邪傳入的時候,反而只見到寒證而見不到熱證呢?而且所用的藥物,
豈能不助長傳經的熱邪呢?把寒證當作外寒,那麼在三陽已經成熱了,怎麼會傳到三陰而反而變成寒證呢?
成氏如果能深入研究此點,必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三陽的疾病,寒邪在太陽經,寒邪鬱滯陽氣,
陽氣不暢而形成熱證,陽氣雖然是人體的正氣,但鬱滯則成為邪氣。使用麻黃發散以驅逐寒邪,
則肌膚腠理通暢,鬱熱得以宣洩,所以汗出而痊癒。如果不能汗出而解表,熱邪不能外泄,則必然入裡,
所以傳到陽明、少陽,甚至入臟腑。三陰的疾病,為何有時寒有時熱呢?因為寒邪傷人,
有時太陽經鬱熱,然後依次傳到陰經;有時太陽經不傳到陽明、少陽,
而直接傳到三陰經;有時寒邪不從陽經而始,直接傷及陰經;有時雖然從太陽經而始,
不出現鬱熱,直接入少陰,而只見到少陰的證候;有時始於太陽,直接入少陰,
而太陽經也不能沒有受傷;有時直接傷及陰經,寒證轉變為熱證,以及開始是寒證最後是熱證;其鬱熱傳到陰經,
則為熱證;其直接傷及陰經,以及從太陽經直接入少陰,則為寒證;其太陽經不能沒有受傷,
則為脈沈而發熱的證候;其開始是寒證最後是熱證,則陰邪傳到陽分,為先寒後發熱的證候。
這就是三陰的疾病,所以有時寒有時熱的原因,邪氣來勢兇猛,本無一定規律,而傳變也不固定。
至於裡寒外熱的證候,乃是寒邪侵入內裡,迫使陽氣外泄,或者虛弱的陽氣,
假裝成外熱的樣子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熱邪所致。觀察仲景裡寒外熱的證候,只用溫藥治療裡證,
而不治療外熱,就知道治療的用意了。所以仲景治療太陽經虛,汗出不能痊癒,就用四逆湯溫補;
如太陽病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弱,如果病情不減輕,身體疼痛,應該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
還有少陰表證適合發汗的,如少陰病,剛得病反而發熱脈象沉弱的,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因為二三日內沒有裡證,所以微微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