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3)
傷寒緒論卷上 (3)
1. 傷寒緒論卷上
治以涼膈必加葱豉,其內傷發熱,兼冒虛風證,內傷為本,虛風為標,
治宜補中略入羌防,此治本兼標也。又傳經之標本,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
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此太陽為本,陽明為標,治以葛根仍用麻黃,
此治標必從本也。又一經之標本,如太陽病,頭痛發熱自汗,桂枝證為本病,
後六七日不解,而煩渴飲水,邪入膀胱之本,五苓證為標病,此隨證治本治標也。
又一身之標本,如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以其人陽氣素虛,寒邪外鬱於表,
熱在皮膚為標,寒在骨髓為本,宜小建中加黃耆,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以其人蓄熱素盛,寒鬱熱邪於內,寒在皮膚為標,熱在骨髓為本,宜桂枝湯加黃芩,
此寒熱互見,標本合治,不必如活人書,先後治例也。又寒熱之標本者,
如病人脈微而濇,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盛熱欲著複衣者,
陽微則惡寒也,宜附子理中加黃連,盛寒欲裸其身者,陰弱則發熱也,
宜竹葉石膏加附子,此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仲景所謂醫病是也。又先後之標本者,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
急當救裏,先受寒身疼痛為本病,後誤下之,續得下利清穀為標病,
先四逆救裏治標,後桂枝救表治本也,標本之法,略舉數條為例,詳仲景證治諸法,
餘可類推。
夫仲景治法不同,非極力精研,不能悟其間奧也,原夫傷寒之邪其始也,
必先太陽寒水之經,所以惡寒發熱,此為表之外證,
故宜發汗開腠理而通其熱則愈或有汗之而不愈者,必有所夾而致,或夾痰,或夾食,
或挾水氣,或夾內傷,須辨脈證用藥,然必先撤外邪,稍兼清理痰氣,
而後專理他證,若內外併治,邪必內入,所謂汗之不得其宜,而入三陽之本也,
古云:發表未除,不可攻裏,上盛未除,不可攻下,真不易之定例也。
傷寒三陽證宜汗,失汗必致傳經,汗之不得其宜,或入三陽之,本或傳三陰之經,
若入三陽之本,此為表之裏證,當隨證分別和解,若入陽明之府,必大便燥結潮熱,
手足漐漐自汗,腹滿煩渴,當俟結定,方可攻裏,所謂下不厭遲也,
若裏實燥渴,飲水過多,或下傍流之水者急下之,若傳三陰之經,必自下利,
腹滿嗌乾,燥渴厥逆,舌卷囊縮詳緩急下之,此雖曰三陰,實陽證也。
大抵傷寒身熱者,為熱在表,引飲小便黃赤,為熱在裏,身熱引飲,小便黃赤,
為表裏俱有熱,身涼不渴,小便清白,為表裏俱無熱,又曰:身拘急,表熱惡寒,
脈浮緊,為邪熱在表,引飲讝妄,腹滿實痛,發熱便秘脈沈緊,
為邪熱在裏,胸脇痞滿,或嘔吐,往來寒熱,脈在肌肉,
為邪熱在半表半裏自利脈沈細,但熱而無頭痛,或燥渴多喜溫飲,自覺足寒,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治療傷寒若需清熱瀉火,必須加入蔥白和豉,如果病人內傷導致發熱,又兼有虛風證候,內傷是根本病因,虛風是外在表現,治療應以補益為主,略加羌活和防風,這是治本兼顧標的。又如經絡傳變的標本關係,太陽病初期發病時出汗,汗出不暢,則轉屬陽明,太陽病為本,陽明病為標,治療宜用葛根,並配合麻黃,這是治標必須從根本入手。又如一經之中的標本關係,例如太陽病,頭痛發熱自汗,符合桂枝湯證的為本病,六七天症狀未解,反而煩渴多飲,邪氣入膀胱,為五苓散證,這是標病,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治療本病和標病。
又如全身標本的關係,例如病人全身發熱,卻想多穿衣服,是因為此人陽氣本來就虛弱,寒邪鬱結於表,皮膚發熱是標,骨髓寒冷是本,宜用小建中湯加黃耆;病人全身冰冷,卻不想多穿衣服,是因為此人體內蓄熱本來就多,寒邪鬱結於內,皮膚寒冷是標,骨髓發熱是本,宜用桂枝湯加黃芩。這兩種情況寒熱並見,標本兼治,不必像《活人書》那樣,按照先後順序治療。又如寒熱的標本關係,例如病人脈象微弱而收斂,夏季酷熱卻想多穿衣服,冬季嚴寒卻想脫掉衣服,夏季酷熱想多穿衣服者,是陽氣虛弱所以畏寒,宜用附子理中湯加黃連;冬季嚴寒想脫掉衣服者,是陰氣虛弱所以發熱,宜用竹葉石膏湯加附子。這種情況不是從標本論治,而是從整體調理入手,正如張仲景所說的“醫病”。又如先後發生的標本關係,傷寒病患者服用下瀉藥後,接著出現下痢、清穀不消化、身體疼痛,應當立即治療裡證,等到身體疼痛好轉,大便也自行恢復正常,也應立即治療裡證,先受寒而身體疼痛為本病,後因服用下瀉藥而出現下痢清穀不消化為標病,先用四逆湯救治裡證以治標,後用桂枝湯救治表證以治本。標本的治療方法,在此僅舉幾例,詳細內容請參閱仲景的證治諸法,其餘可類推。
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如果不深入研究,很難理解其間的奧妙。傷寒邪氣的初期,必定先侵犯太陽經(寒水之經),所以病人畏寒發熱,這是表證的外在表現,因此應該發汗,疏通腠理,使熱氣排出體外,疾病就會痊癒。但是,如果發汗後症狀沒有好轉,一定是夾雜其他病症,例如夾雜痰飲、飲食、水氣或內傷等,必須辨別脈象和證候,選用藥物治療。然而,一定要先去除外邪,稍微兼顧清理痰飲,然後再專門治療其他病症。如果內外同時治療,邪氣必然會侵入內部,這就是發汗不得法,而邪氣侵入三陽經的原因。古人說:「發表未除,不可攻裡;上盛未除,不可攻下。」這確實是不變的原則。
傷寒三陽證候應該發汗,發汗不當就會導致邪氣傳經。發汗不得法,或者邪氣進入三陽經,或者邪氣傳入三陰經。如果邪氣進入三陽經,這是表裡證,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調和解表;如果邪氣進入陽明經,必然會出現大便秘結、潮熱、手足心煩熱、自汗、腹脹、煩渴等症狀,應該等到大便秘結的情況穩定下來,才能攻治裡證,這就是所謂的「下不厭遲」。如果裡證實熱煩渴,飲水過多,或小便量少,應當及時使用下瀉藥。如果邪氣傳入三陰經,必然會出現下痢、腹脹、咽喉乾燥、煩渴、厥逆、舌頭捲縮等症狀,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使用下瀉藥。雖然稱為三陰證,實際上是陽證。
總之,傷寒發熱者,是熱邪在表;小便黃赤,是熱邪在裡;發熱並小便黃赤,是表裡都有熱邪;身體涼爽不渴,小便清白,是表裡都沒有熱邪。又說:身體拘急,表熱惡寒,脈象浮緊,是邪熱在表;口渴喜飲,腹脹疼痛,發熱便秘,脈象沉緊,是邪熱在裡;胸脅部痞滿,或者嘔吐,往來寒熱,脈象在肌肉,是邪熱在半表半裡;自利,脈象沉細,僅僅發熱而無頭痛,或者口乾渴喜溫飲,自覺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