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2)
傷寒緒論卷上 (2)
1. 傷寒緒論卷上
夫手太陽者小腸也,手陽明者大腸也,邪氣入胃,致有燥屎,大承氣湯下之,
小腸上接胃,下接大腸,燥屎由大腸而出,二經得無與乎,手少陽者三焦也,
邪在一身三焦獨能安乎,手太陰者肺也,肺為清肅之藏,主氣升降,
假如欬嗽氣逆,肺能保其清肅乎,手少陰者心也,手厥陰者心包也,
表裏熱極,神狂志亂,豈有君相二火,反泰然清靜者哉,東垣此事難知曰:
傷寒傳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
稀粥與之則嚥,不與則不思,六脈細數而不洪大,心下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
或傳至十日以來形貌如醉人狀,虛見神昏,不得已用承氣下之誤矣,
不知此熱邪傳手少陰心經也,導赤瀉心湯主之,與食則嚥者,邪不在胃也,
不與則不思,以其神昏也,既不在胃,誤與承氣下之必死,今傷寒溫熱傳變,
多有此證,不可不察也。
至於合病併病,亦須明辨昔趙嗣真極意洗發,不過曰合病者,二陽經或三陽經,
同受病,病之不傳者也,併病者,一陽經先受病,又過一經病之傳者也,
以病之不傳者概合病,雖為定論,但未明言合病多,由冬時過溫,少陰不藏,
溫氣乘虛先入於裏,然後更感寒氣閉鬱於外,寒熱錯雜,遂至合病,其邪內攻,
必自下利,不下利即上嘔,邪勢之充斥奔迫從可識矣,其黃苓湯雖主太陽少陽合病,
白虎湯雖主三陽合病,而實溫病熱病主方,慎不可以此誤治傷寒合病,設誤用之,
必難救藥也,其傷寒合病,仲景自有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
麻黃湯等治法,觀仲景諸例,自可見矣。
併病者,先一陽經病未罷,又加一經證見,兩經聯貫為一也,嗣真云:
太陽陽明併病,若併而未盡,是傳未過,尚有表證若併之已盡,是為傳過,當下之,
按此雖曰併病,而實傳經也,或言本二經病,一經證先盡,歸併於一經者,為併病,
此說似是而尤誤也,按仲景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
因轉屬陽明一條,此則太陽陽明併病也,至於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一條,
雖曰二陽併病,又云太陽證罷,獨見陽明府證,所以用大承氣湯,專治府實,
而不復用併病例藥也,考仲景書合病併病證,或止言太陽,或止言陽明,
少陽者甚多,如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此非太陽陽明併病例藥乎。
又如標本治例,全要活法,所謂一病之標本者,如太陽中風枝桂證,先惡寒為本,
後發熱為標,其陽明熱病白虎證,口燥心煩為本,背微惡寒為標,此治本不治標也。
又兩病之標本,如伏氣發溫,復感客邪證,伏氣為本,客邪為標,
白話文:
傷寒緒論卷上:
手太陽經是小腸,手陽明經是大腸。邪氣入侵胃部,導致大便乾燥,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小腸上連接胃,下連接大腸,乾燥的大便由大腸排出,這兩條經脈應該沒有問題。手少陽經是三焦,邪氣遍佈全身,唯獨三焦能安然無事嗎?手太陰經是肺,肺是清肅的臟器,主司氣的升降。如果出現咳嗽、氣逆等症狀,肺還能保持清肅嗎?手少陰經是心,手厥陰經是心包。表裡熱邪極盛,神志狂亂,難道心與心包這兩處的熱邪會安然清靜嗎?東垣(張仲景)認為此事很難理解:
傷寒病程發展到五六天左右,漸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或者睡夢中只說一兩句話,眼睛紅赤、嘴唇乾燥、舌頭乾渴而不願喝水,稀粥給他吃則能吞咽,不給則不想吃,六脈細數而不洪大有力,心下不痞塞、腹部不脹滿,大小便正常。或者病程發展到十天左右,外貌像醉酒之人,虛弱地呈現神志昏迷的狀態,不得已而用承氣湯瀉下,那就錯了。
不知道這是熱邪傳到了手少陰心經,應該用導赤瀉心湯治療。能吃東西就吞咽,說明邪氣不在胃;不吃則不想吃,是因為神志昏迷。既然邪氣不在胃,錯誤地用承氣湯瀉下,必定會死。現在傷寒溫熱病的傳變,有很多這樣的症狀,不可不察。
至於合病和併病,也必須明辨。以前趙嗣真極力探討,不過是說合病是指二陽經或三陽經同時患病,病邪不傳變的;併病是指一條陽經先患病,又傳變到另一條經的。
以病邪不傳變概括合病,雖然是定論,但沒有明確說明合病大多數是因為冬天過於溫暖,少陰經不能藏精,溫邪乘虛而先入侵內臟,然後再感受寒邪,寒邪閉鬱於外,寒熱錯雜,從而導致合病。其邪氣內攻,必然會從下瀉,不下瀉就會向上嘔吐,邪氣充斥奔迫的程度由此可見。黃芩湯雖然主治太陽少陽合病,白虎湯雖然主治三陽合病,但實際上是溫病熱病的主方,不可用來誤治傷寒合病,如果錯誤使用,必難以挽救。傷寒合病,仲景(張仲景)自有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麻黃湯等治療方法,參考仲景的諸多病例,就可以明白了。
併病是指一條陽經的病邪尚未消除,又出現另一條經的症狀,兩條經脈相連貫為一。趙嗣真說:太陽陽明併病,如果併病而尚未完全好轉,是傳變尚未完成,尚有表證;如果併病已經完全好轉,那是傳變已經完成,應該瀉下。
按此雖稱為併病,實際上是經脈傳變。或者說本是兩條經的病,一條經的症狀先消失,歸併於一條經,叫做併病,這種說法似乎對,但卻是錯誤的。按仲景的說法,二陽併病,太陽經初期患病時發汗,汗先出而不出透,於是轉屬陽明經,這就是太陽陽明併病。至於二陽併病,太陽經的症狀已經消失,但僅僅發潮熱,雖然稱為二陽併病,又說太陽經症狀已經消失,只見陽明經的府證,所以用大承氣湯專門治療府實,而不再次使用併病的藥物。
考究仲景書中合病併病的證候,或者只說太陽經,或者只說陽明經,少陽經的更是很多。比如太陽病桂枝證,醫生反而瀉下,瀉下不止,脈搏急促,那是表證未解;喘息而汗出,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這不是太陽陽明併病的藥物嗎?
又如標本治法的例子,完全是活法。所謂一病的標本,如太陽中風桂枝證,先惡寒為本,後發熱為標;陽明熱病白虎證,口乾心煩為本,背部微惡寒為標,這是治本不治標。
又兩病的標本,如伏氣發溫,又感受外邪,伏氣為本,外邪為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