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 傷寒緒論卷上 (1)
傷寒緒論卷上 (1)
1. 傷寒緒論卷上
長洲石頑張璐璐玉父纂述
余嘗考晉王叔和集,仲景傷寒書,未嘗不廢書,而三歎也嗟夫,
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論之不傳矣,
何能知有六經證治乎,即條辨尚論,亦無從而下手也,究二子所編,各有未當,
余竊不揣,復取仲景原文,重分其例,取尚論及各家之註,參以己見成纘論矣,
第殘逸已多,證治不備,擬搜諸家之論以補之,雖其間互有發明,
然未免多歧之惑是不得不博採往哲之言以綴輯之,惜歷代名賢,
遞相祖述未能一一乎標明,姑從證類次第,讀者毋以辭害義可也,謹敘六經,
傳變合病、併病、標本治法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
風溫時行,大頭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
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耳,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
冒雨溺水重身產後等四十證,暨以審證死證,逐一辨論如左。
如六經證人悉知為足經,不知有手經證間出也傷寒初受病時,頭項痛,腰脊強,
惡寒足太陽也,發熱面赤惡風,手太陽也,目疼鼻乾,不得臥,足陽明也,
蒸熱而渴手陽明也,胸脇滿痛口苦足少陽也,耳聾及痛,寒熱往來,
手少陽也,腹滿自利而吐,足太陰也,口乾津不到咽,手太陰也,脈沈細口燥渴,
少陰也,舌乾不得臥,手少陰也,耳足聾囊縮不知人,足厥陰也,煩滿厥逆,
手厥陰也,傷寒以冬月寒水主令,故受病必先巨陽,若夫非時暴寒,亦必隨時傷犯,
與夫時行疫癘,隨其歲氣而犯虛,經異治疫,雖以六氣為主,
總不離陽明濕土至於伏氣發溫,必先少陽證見,熱病多兼包絡三焦,皆熱邪自內達,
外其治法可領悟矣。
按靈樞十二經脈,轉注如環,豈有六經傳變,只傳足經,不傳手經之理,
如太陽傳陽明,謂循經傳,太陽傳少陽,謂越經傳,太陽傳太陰,謂誤下傳,
太陽傳少陰,謂表裏傳太陽傳厥陰,謂首尾傳,因此經本虛邪即傳之,本經定例也,
故傷寒有六經之傳變,無藏府之傳次也,所以在太陽經有犯本者,
有即入陽明之府者,有傳至陽明之經,而自經入府者,有傳至少陽之經,
而入陽明之府者,是以仲景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別也,
入府則邪有定著,不復傳次也,非但入府不傳,即太陽之犯本,少陽之入府,
俱不復傳矣,是知三陽有傳變有併合,三陰有傳經直入而無併合也,
即有三陰經轉出三陽,或傳入府,皆是邪氣向衰,正氣得復之候,
並無厥陰復傳太陽之理,此昔人所未明言也,而傳足不傳之手說,尤屬非理,
王安道曰:傷寒不傳手經,此開卷之首疑,而諸家紛紛竟無定論,竊意只傳足經者,
蓋以邪氣在經,未入藏府而言,若入藏府,則不可謂之獨在足經矣,何以言之,
白話文:
長洲的石頑張(字璐璐玉)先生編撰了這本書。
我曾經研究晉朝王叔和整理的,以及張仲景的《傷寒論》,每次讀完都忍不住放下書,感嘆再三。
幸好有王叔和這樣的人為仲景做了功臣,如果沒有王叔和的整理,那麼《傷寒論》就會像《卒病論》一樣失傳了,
我們怎麼可能知道有六經辨證的治療方法呢?即使是分析條文、深入研究,也會無從下手。仔細研究他們二人所編的書,各有不足之處。
我因此冒昧地重新選取仲景的原著,重新分類,參考了《傷寒尚論》以及各家的註解,並加入自己的見解,編纂成這本書。
但是,原書殘缺遺漏已經很多,證治方法不夠完整,我打算搜集各家的論述來補充。雖然其中互相有所啟發,
但難免會產生多種歧見的疑惑,因此不得不廣泛採納前人的學說來編輯整理。可惜歷代賢人,
互相沿襲,不能一一標明出處,姑且按照證候的類別順序排列,希望讀者不要因為文字而誤解了真正的含義。我謹慎地敘述六經,
傳變、合病、併病、標本的治療方法,以及正傷寒、兩感、三陰中寒、冬溫寒疫、傷風溫病、
風溫時行、大頭溫疫、溫瘧、溫毒、陽毒、陰毒、熱病、中暑、濕溫、中濕、風濕、濕熱、痙病、
內傷虛煩、腳氣、霍亂、內癰、赤膈、黃疸、夾食、夾痰、夾水、夾血、夾氣、夾陰、
冒雨、溺水、懷孕、產後等四十種病證,並且仔細辨別各種證候以及死證,逐一分析討論如下。
如果有人只知道六經的病證是指足經,卻不知道手經也會出現病證,這是錯誤的。傷寒剛開始發病時,頭項疼痛,腰背僵硬,
怕冷,這是足太陽經的病症;發燒面色發紅,怕風,這是手太陽經的病症;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安睡,這是足陽明經的病症;
發熱並口渴,這是手陽明經的病症;胸脅脹滿疼痛,口苦,這是足少陽經的病症;耳聾或疼痛,忽冷忽熱,
這是手少陽經的病症;腹脹滿,腹瀉且嘔吐,這是足太陰經的病症;口乾,唾液無法到達咽喉,這是手太陰經的病症;脈象沉細,口乾渴,
這是少陰經的病症;舌頭乾燥,無法安睡,這是手少陰經的病症;耳朵和腳都聽不到,陰囊收縮,神志不清,這是足厥陰經的病症;煩躁不安,手腳冰冷,
這是手厥陰經的病症。傷寒在冬季寒冷之時,寒水當令,所以發病一定先從巨陽經開始。至於非時節突然出現的寒邪,也一定會隨時侵犯人體,
以及流行性的疫病,也會隨著當年的氣候狀況侵犯體質虛弱的人。治療疫病雖然以六氣為主,
但總離不開陽明濕土。至於潛伏的邪氣發為溫病,一定先出現少陽的證候,熱病大多會兼及包絡和三焦,都是熱邪從內部傳達到外部的,
其治療方法是可以領悟的。
依照《靈樞》的記載,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如同環狀,怎麼可能只有六經傳變,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呢?
比如太陽經傳到陽明經,稱為循經傳;太陽經傳到少陽經,稱為越經傳;太陽經傳到太陰經,稱為誤下傳;
太陽經傳到少陰經,稱為表裡傳;太陽經傳到厥陰經,稱為首尾傳。這是因為經脈本身虛弱,邪氣就傳到那裡,是經脈傳變的固有規律。
所以傷寒有六經的傳變,而沒有臟腑之間的傳變次序。因此,在太陽經有邪氣侵犯本經的情況,
也有邪氣直接進入陽明腑的情況,也有邪氣先傳至陽明經,再從經脈入腑的情況,也有邪氣傳至少陽經,
而後入陽明腑的情況。所以張仲景才會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等區別。邪氣入腑,就有了固定的歸著,不再繼續傳變。不僅僅是入腑不再傳變,即使是太陽經的邪氣侵犯本經,少陽經的邪氣入腑,
也都不會再傳變了。由此可知,三陽經有傳變也有併合,而三陰經是直接進入本經,沒有併合。
即使有三陰經轉出到三陽經,或者傳入到腑,都是邪氣開始衰退,正氣開始恢復的表現,
絕對沒有厥陰經又傳到太陽經的道理。這是前人沒有明確說出來的,而所謂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的說法,更是沒有道理。
王安道說:「傷寒不傳手經」,這是讀這本書一開始就會產生的疑問,而各家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我認為所謂只傳足經,
是指邪氣在經脈,尚未進入臟腑而言。如果進入臟腑,就不能說是只在足經了。為什麼這麼說呢?